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干旱指数

干旱指数

干旱指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411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4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9670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地下水、应用气象学报、灾害学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中国水利学会2014学术年会、2014年全国汛期气候预测技术交流会等;干旱指数的相关文献由113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强、王劲松、哈建强等。

干旱指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4 占比:3.32%

会议论文>

论文:44 占比:0.44%

专利文献>

论文:9670 占比:96.24%

总计:10048篇

干旱指数—发文趋势图

干旱指数

-研究学者

  • 张强
  • 王劲松
  • 哈建强
  • 王文
  • 王梓曦
  • 米晓霞
  • 粟晓玲
  • 谢五三
  • 韦波
  • 冯晓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艺
    • 摘要: 依据研究区10个气象代表站1965—2019年的E601型蒸发器、80cm口径套盆式蒸发器和20cm口径小型蒸发器的观测数据和水面蒸发折算系数,统计计算研究区多年平均蒸发量,浅析近55年来蒸发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年内变化特征以及干旱指数的变化范围。
    • 高亮; 韩学颖; 王庆菊
    • 摘要: 以熊岳国家基本气象站1984-2019年气象资料为基础,综合分析熊岳地区气温、降水和日照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熊岳地区年均气温9.8°C,呈升高趋势,上升速率为0.32°C/10 a;年均气温日较差上升速率为0.11°C/10 a;年均≥10°C积温3853.0°C·d,上升速率为94.75°C·d/10 a;雨日数和大雨日数呈减少趋势,年均降水量599.6 mm,全年降水量波动大且整体呈减少的特征,倾向率为-16.27 mm/10 a;干旱指数>1,倾向率为-0.01/10 a,呈现干旱状况但有减小趋势;年均日照时数为2686.9 h,具有升高趋势,上升速率为39.71 h/10 a。
    • 刘家倩; 陆建忠; 田晴; 陈晓玲
    • 摘要: 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ivity),是生态系统固定的碳总量,作为碳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估量的生态价值和极为重要的人文社会意义.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对陆地生态系统GEP造成了一定影响.该文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利用生态耦合模型估算2000—2016年间每月GEP,计算干旱指数SPI(standard precipitation index)探究干旱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对GEP的影响.通过对模型模拟的GEP与MODIS的GEP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且在GEP低值区间两者表现几乎完全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对鄱阳湖流域植被生态系统GEP存在抑制效应,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GEP显著减少;两者不仅在时间上存在一致协同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通过该研究,有助于管理部门了解干旱对GEP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 许拯民; 林睿; 左向菊; 李想
    • 摘要: 由于单一干旱指数评价干旱存在局限性,故构建新型综合干旱指数PCA;为沁河流域的干旱监测及防御提供理论支持。基于SWAT模型模拟的沁河流域的水文气象要素,计算沁河流域的3种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标准化径流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tandardized Soil Moisture Index,SSI),将3种干旱指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合,构建沁河流域短中长期综合干旱指数;结果表明:(1)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反映的干旱监测结果与实际干旱事件一致,且相比单一干旱指数,综合干旱指数综合了降水、蒸散发、土壤湿度及径流等多种因素,对沁河流域旱情的描述更加符合实际;对沁河流域干旱评价更加全面;(2)不同时间尺度的综合干旱指数对识别不同历时的干旱事件更具针对性;(3)短中期综合干旱指数可用于监测研究区旱情的相对实时变化;而长期综合干旱指数更适合描述长期的干旱发展趋势。说明该综合指数可用于沁河流域的干旱监测,为该区域的抗旱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 梅晓丹; 李丹; 田静; 田泽宇; 王强; 刘丹丹
    • 摘要: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其是监测和评估干旱事件的有效工具。文中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采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结合干旱面积比、干旱频率和单位面积干旱强度,利用M-K检验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从多角度分析研究区干旱的时空特征,揭示2000—2018年黑龙江省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干旱防灾减灾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孙玉鑫; 刘津怿; 王维兴
    • 摘要: 针对干旱问题,采用GRACE重力卫星数据进行反演监测,并对该技术在监测应用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陕西省与四川省为例,分析了陆地总水储量及降水对干旱的影响,采用基于两者相结合进行计算的干旱指数来检测干旱的发生,并与实际干旱情况及其他干旱指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指数能够较好地检测出实际干旱事件且与其他干旱指数有较强的相关性。
    • 刘英; 何雪; 岳辉; 魏嘉莉
    • 摘要: 针对遥感指数反演土壤湿度(soil moisture,SM)精度易受数据类型、植被覆盖等因素影响,以及不同场景下湿度模型迁移应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窗口特征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window features,CNN_W)土壤湿度反演方法。该方法考虑临近地物反射辐射影响,将输入特征进行尺度化处理,利用一维卷积核强大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对SM进行提取,提高了SM反演精度。进一步通过参数微调的方式将上述模型应用至那曲县SM反演,解决少样本情况下样本训练困难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CNN_W能实现复杂农业地SM精确反演(R、RMSE、MAE、MAPE分别为0.832、0.038 cm 3/cm 3、0.028 cm 3/cm 3、9.813%),较卷积神经网络方法精度有提升;常用遥感干旱指数在该地区不适用;迁移学习方法在少样本情况下实现了模型异地应用(R、RMSE分别为0.824、0.045 cm 3/cm 3),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 李雪健; 王美丽; 赵敏; 史颖涵; 高强
    • 摘要: 为明确葡萄园区干旱评价标准,制定了一种具有区域适用性的干旱指数,通过在渭南市临渭区葡萄研究所葡萄试验田进行干旱胁迫对比试验,得出一种结合植物生长图像与环境要素的干旱监测模型;使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计算出土壤湿度与众多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得到干旱监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的确定系数(R-square)可达0.91,模型精确,拟合效果较好。搭建了一个干旱监测与预警平台,可以实时监控作物的生长状况,为精准灌溉提供决策。
    • 蒋姗姗
    • 摘要: 通辽地区是我国北方玉米重要产区之一,极端天气较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利用1989—2020年通辽地区3个气象站降水及同期玉米产量资料,设计了通辽地区玉米单因子和多因子的天气指数保险。结果表明:奈曼旗干旱灾害风险等级最高。通辽地区玉米干旱指数纯保费为343.98~386.59元/hm^(2),玉米干旱指数保险的触发值为-0.79。玉米生育期内,只有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在适宜值范围内,气象产量才达到最高。此外,玉米产量与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不是线性关系。通辽地区综合指数保险赔付触发值为8752.5 kg/hm^(2)(气象产量),玉米多因子的综合天气指数纯保费为590.02元/hm^(2)。
    • 黄浩明; 陈金星; 李思敏
    • 摘要: 基于梅州市1965—2020年单站逐日气象干旱指数DI,通过计算得到月干旱指数MI、年干旱指数YI和年干旱强度,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以及Mo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56年来梅州地区的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65—2020年梅州的气象干旱程度与月平均雨量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秋末到初春极易发生气象干旱但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概率小。(2)1965—2020年干旱趋势总体上是加强的,但不显著;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期经历了一个平稳阶段。(3)M-K突变检验表明1965—1969和2004—2015年梅州干旱趋向加强,1972—2003年干旱趋向减弱,但均不显著;1966、1968和2002年前后分别发生一次突变。(4)梅州干旱演变过程中存在准16、8和3年振荡周期,其中准3年周期是干旱变化的主周期。(5)年干旱强度的特征与年干旱指数YI的特征相似,非干旱过程的DI极值对干旱过程的影响不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