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相对湿度
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大气科学(气象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00936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地下水、应用气象学报、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等;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文献由39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峰、杨鹏、王富强等。
土壤相对湿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0936篇
占比:99.88%
总计:101059篇
土壤相对湿度
-研究学者
- 李峰
- 杨鹏
- 王富强
- 韩涛
- 何亚平
- 侯琼
- 刘宏举
- 刘静
- 南瑞
- 吕厚荃
- 吴乃元
- 吴立
- 姚艳丽
- 姜丽霞
- 尚莹
- 张晓月
- 张莹
- 张蕾
- 曹张驰
- 朱义青
- 李建勇
- 李春强
- 李晶
- 李辑
- 李雨鸿
- 李颖
- 杨欢
- 梁丰香
- 沙莎
- 王卫东
- 王秋京
- 王素萍
- 王纯枝
- 王芳
- 王莹
- 王萍
- 王连喜
- 白鸣祺
- 祖世亨
- 范雨娴
- 蒋友严
- 赵青兰
- 邬定荣
- 闫平
- 陈军
- 陈素华
- 霍治国
- 颜亮东
- 高永刚
- 高祺
-
-
刘东明;
吴门新;
侯英雨;
陈鹏狮;
张微玮;
王贺然
-
-
摘要:
基于辽宁省2020年生长季(5-10月)逐日自动土壤水分站观测资料,利用相关系数(r)、均方根误差(RSM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偏差(ME)等统计评估指标对0-10cm、0-20cm和0-50cm层次的CLDAS(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土壤相对湿度产品在辽宁省的模拟表现进行评估检验,以确定其在辽宁省的适用性。结果表明,3个土壤层次的CLDAS土壤相对湿度模拟结果与观测值在时间尺度上存在趋势一致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生长季内辽宁省CLDAS平均土壤相对湿度模拟结果整体偏高,CLDAS对土壤相对湿度在60%~90%之间的模拟效果较好,对偏湿状态(RSM>90%)和偏干状态(RSM<60%)的模拟效果欠佳。3个层次的CLDAS土壤相对湿度模拟结果与观测值存在一致的空间变化趋势,总体呈西低东高趋势分布。CLDAS土壤相对湿度模拟结果与观测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0-20cm和0-50cm层次上全省大部地区相关系数超过0.8。误差评估结果在全省范围内的分布趋势一致,辽宁东部、南部和西部的误差较小,北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误差较大,在康平—彰武—新民—台安一线出现误差异常高值区。CLDAS土壤相对湿度模拟结果在辽宁省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稳定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壤水分盈亏变化状况。
-
-
侍永乐;
章超;
靳青春
-
-
摘要:
[目的]描述气象影响因子与土壤相对湿度的关系,预测巢湖地区逐旬10~100 cm土壤相对湿度,定量评估土壤旱涝情况.[方法]通过分析巢湖地区各层土壤相对湿度逐月分布特征,讨论各气象影响因子与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关系,并分别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预测模型.[结果]气象因子和土壤相对湿度存在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从大到小分别为蒸发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降水量.随着土层的深入,两者的相关系数和显著程度呈下降趋势.[结论]2种方法均能较好地预测出巢湖地区各层土壤相对湿度逐旬动态变化,可为了解巢湖地区籼稻主生长周期内的土壤相对湿度变化提供依据,为该地区作物旱涝评估提供参考.
-
-
李颖
-
-
摘要:
在缺少物理转换参数的条件下,很难实现土壤相对湿度和体积含水量之间的转换,通过建立本溪地区土壤体积含水量与土壤相对湿度之间的转换关系,将区域内土壤湿度监测数据转换成土壤体积含水量。结果表明:该方法转换下的相对误差可控制在%以内,均方误差低于5.0。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地区土壤体积含水量与土壤相对湿度之间的转换提供方法参考。
-
-
武荣盛;
侯琼;
杨玉辉;
冯旭宇;
李彬;
郑凤杰
-
-
摘要:
利用1981—2015年内蒙古典型草原牧草观测站土壤水分和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不同时间尺度气象干旱指数与各季节0~20、0~50、0~100 cm深度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探究多时间尺度气象干旱指数在典型草原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并基于多元回归分析构建各站点不同季节土壤相对湿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春、夏、秋三季,内蒙古典型草原0~20 cm土壤相对湿度均主要受前2个月水分盈亏的影响,而0~50 cm和0~100 cm的土壤相对湿度不同季节受影响的时间尺度不同.其中,春季0~50 cm和0~100 cm的土壤墒情受年尺度降水影响最显著;夏季,0~50 cm土壤墒情与前2个月内大气水分平衡状况相关性最高,而0~100 cm土壤干旱则主要受前2~6个月尺度降水亏缺影响最明显;秋季,0~50 cm土壤相对湿度受前3~6个月尺度降水异常影响最显著,而0~100 cm土壤相对湿度则与前3个月尺度的降水和蒸散间的平衡状况关系最密切,且前6个月以上尺度的气象干旱也存在明显影响.CI、MCI和PDSI因考虑大气水分长期亏缺和近期亏缺的综合效应,与各季节不同深度土壤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总体高于其他气象干旱指数.基于前期气象干旱指数构建的土壤相对湿度预报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典型草原土壤水分的变化,为当地牧草干旱监测和预警提供一定参考.
-
-
王田利
-
-
摘要:
4 4月管理要点4.1温室促成栽培管理要点(1)植株管理。旺长新梢继续摘心,掐去梢尖,以积累营养,促进果实生长。副梢留1~2片叶摘心。(2)环境调控。①温度调控。白天温度控制在25~28°C,不要超过30°C,夜间保持在18~20°C,不要超过20°C。要加强通风管理,特别注意高温危害的出现。②湿度调控。土壤相对湿度控制在70%~80%,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③补光。随着日照时间的增加、气温的升高、揭苫时间的提前和盖苫时间的延迟,补光时间缩短,每天补光0.5~1.0小时即可满足生产需求。④继续补充二氧化碳。
-
-
马花;
李祯;
官梅;
官春云
-
-
摘要:
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油菜垄作和厢作下不同深度处的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土壤10、20、30 cm深处菌群的组成、丰度、α多样性及菌群差异,采用典型相关性分析(CCA)及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优势菌群与土壤温度和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探讨土壤细菌与作物耕作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苗期垄作的土壤温度高于厢作0.1~0.7°C,成熟期垄作的土壤温度低于厢作0.2~1.2°C;厢作的土壤相对湿度均高于垄作;油菜不同栽培方式的各深度土壤样本共有的OTU数为2814条,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硝化螺旋菌门为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均大于5%);垄作土壤细菌的丰度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大于厢作(P<0.05),优势菌群在土壤样本的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温度和相对湿度对10 cm的土壤细菌无显著性影响,对20~30 cm的土壤细菌有影响;酸杆菌的相对含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油菜垄作栽培有利于调节土壤温度和相对湿度,改善土壤微环境,促进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发展.
-
-
董涛;
胡勇;
司巧灵;
王振龙;
董国强
-
-
摘要:
为了给淮北平原冬小麦抗旱和节水灌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选取1992—2013年淮北平原冬小麦土壤相对湿度旬值和逐月降水、气温数据,分析土壤相对湿度的年际变化特征,采用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土层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不同土层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和气温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淮北平原冬小麦平均土壤相对湿度以每年0.19%的速度下降,10、20、50cm土层下降速度分别为每年0.08%、0.11%、0.31%.淮北平原冬小麦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呈正相关,1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相关性最强;与气温呈负相关,2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与气温相关性最强;20cm土层土壤相对湿度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性最强.
-
-
严四英;
翁白莎;
景兰舒;
李蒙
-
-
摘要:
淮河流域是我国农作物主要种植区,为了深入认识淮河流域干旱现状及其特征、探究干旱发生规律,减少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不利影响。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土壤相对湿度作为干旱评价指标,以2010-2019年MODIS数据为数据源,计算出表观热惯量指数(ATI)和植被供水指数(VSWI),根据地表植被覆盖度的不同,筛选出合适的ATI和VSWI指数,然后分别与实测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建模,得到拟合方程,最后,通过反演得到的土壤相对湿度数据来阐述淮河流域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干旱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干旱笼罩面积大小关系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②淮河流域冬小麦生长季较夏玉米生长季发生干旱的范围广;③从空间上来看,淮河流域东部、东北部、西南部的干旱范围较广,干旱的覆盖范围大小具体有:西南部和东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东北部>东南部,西南部>西北部。
-
-
云文丽;
贾成朕
-
-
摘要:
建立系统性的向日葵干旱灾害指标,开展向日葵干旱灾害的监测、影响评估和节水灌溉服务,对河套地区防灾减灾和指导灌溉生产意义重大.本文在向日葵土壤水分控制田间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土壤相对湿度和作物生长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得出了食用向日葵出苗~花序形成、花序形成~开花后一周、开花后一周~成熟3个生育阶段轻旱、中旱、重旱、特旱的等级指标.同时,利用农业气象常规观测站2005—2019年从向日葵播种到收获每月3次(8日、18日、28日)的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分析每次灌溉前的土壤相对湿度对应干旱等级来判断实际旱情,通过是否进行实际灌溉来验证干旱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发现:根据土壤相对湿度确定的向日葵3个生育阶段发生轻旱的临界值分别为65%、70%和60%,发生中旱的临界值分别为55%、60%和50%,发生重旱的临界值分别为45%、50%和40%,发生特旱的临界值分别为35%、40%和30%.向日葵历史观测数据的验证结果也表明基于土壤相对湿度的干旱等级指标合理且能很好地应用实际灌溉指导.
-
-
李颖
-
-
摘要:
在缺少物理转换参数的条件下,很难实现土壤相对湿度和体积含水量之间的转换,通过建立本溪地区土壤体积含水量与土壤相对湿度之间的转换关系,将区域内土壤湿度监测数据转换成土壤体积含水量.结果表明:该方法转换下的相对误差可控制在%以内,均方误差低于5.0.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地区土壤体积含水量与土壤相对湿度之间的转换提供方法参考.
-
-
Wang Fang;
王芳;
Gao yong-gang;
高永刚;
Bai Ming-qi;
白鸣祺;
Na Rui;
南瑞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土壤相对湿度气象模型对土壤旱涝定量评估及农业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双鸭山地区1994~2007年各旬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日照时数及土壤相对湿度(10-30cm)观测资料,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及检验,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土壤相对湿度气象因子模型.结果表明:(1)土壤相对湿度与多项气象因子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与各气象因子的关联度依次为: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旬蒸发量和旬平均气温,降水量与蒸发量在土壤相对湿度变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平均气温与日照时数通过蒸发量起作用.(2)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参数物理意义明确,可合理地解释气象因子对土壤相对湿度的影响,也能综合定量地描述气象因子的协同作用对土壤相对湿度的影响程度.10-30cm各层土壤相对湿度模拟平均误差为7.2%;20cm、30cm和10-30cm土层模拟效果要优于10cm土层;夏季和秋季模拟效果优于春季,但春季5月份作物播种期模拟效果很好,模拟误差均在6.6%以下.模型可为土壤旱涝定量评估及黑龙江省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
-
刘静;
何亚平;
李倩
-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1年
-
摘要:
土壤湿度观测数据对于农业气象服务至关重要.利用2006 年3 月至2008 年11 月,乌鲁木齐市和和田市土钻法和HYA-SF 土壤水分自动监测测定的土壤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土壤湿度的差异.分析表明,新疆北部的乌鲁木齐市自动观测的土壤湿度误差,在土壤表层和深层随着土壤湿度的增大而增大,土壤中层误差较小.南疆的和田市土壤湿度低于20%时,自动观测误差为-7%~7%,随着湿度的增加,误差不断增大.温度、降水量、蒸发量影响自动观测的误差,乌鲁木齐市自动观测误差与温度和蒸发量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和田市自动观测误差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
-
杨欢;
王富强;
孙美琪
- 《第十五届中国水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土壤相对湿度可以综合反映土壤水分状况和地表水文过程的大部分信息,是表征农业旱情的一项重要指标,系统分析土壤相对湿度周期变化特征有助于揭示干旱时序数据的演变规律,对旱灾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贾鲁河流域郑州、许昌、西华三个气象站点1991-2013年的土壤相对湿度旬监测数据,采用小波理论分析了土壤相对湿度变化的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三个站点土壤相对湿度存在14年、10年和6年左右的周期,其中14年为主周期;以主周期进行土壤相对湿度变化趋势预测,可知2013-2020年贾鲁河流域中度、重度农业干旱发生概率较低;从土壤相对湿度季节分布特征来看,贾鲁河流域春末夏初旱和初春旱的发生频率较高,伏旱发生频率最低.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贾鲁河流域农业干旱变化特征,为区域抗旱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
-
曹张驰;
李峰;
朱义青
- 《山东气象学会2016年年会暨“第一届山东气候论坛和第一届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技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为研究临沂地区适合的干旱遥感指数,本文利用2012年4—11月MODIS数据反演了临沂地区的NDVI和EVI植被指数,分别构建了温度植被指数(TVDI)和植被供水指数(VSWI).结合地面实测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建立了上述植被指数与土壤相对湿度的关系模型,并反演得到区域性的土壤墒情.通过比较多种干旱遥感指数的反演结果,研究了适宜于临沂地区的遥感干旱监测模型.结果表明:TVDINDVI、TVDIEVI、VSWINDVI和VSWIEVI4种干旱遥感指数与10~20cm的土壤相对湿度均显著关系,82%通过0.01显著性检验,TVDI指数的相关系数总体比VSWI指数高5%,TVDIEVI的相关系数比TVDINDVI指数高3%,VSWINDVI的相关系数比VSWIEVI高1%,差异较小.
-
-
Hao Xiaocui;
郝小翠;
Yang Zesu;
杨泽粟;
Han Tao;
韩涛;
Wang Xiaowei;
王晓巍;
Wang Sheng;
王胜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波文比是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之比,可综合反映地表水热特征.因波文比能反映地表干湿状况,尝试将其引入到遥感干旱监测领域加以利用.以甘肃河东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地面气象资料,利用MODIS影资料构建波文比干旱监测模型,并结合土壤墒情资料和温度植被指数(TVX)对波文比干旱监测模型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波文比(β)指数与土壤相对湿度呈现出高度负相关,与10-20cm平均土壤相对湿度的决定系数R2高达0.760.相比于当下广泛应用的TVX干旱监测方法,β与土壤相对湿度相关性更好,决定系数R2能提高0.3以上,监测精度得到了显著提高,可考虑将其业务化应用.
-
-
- 《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以新疆2005年4~8月土壤墒情数据和MODIS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主要农作物生长季内NDVI变化、不同层次土壤相对湿度与昼夜亮温差的相关分析,构建了土壤相对湿度回归模型.所有模型均通过0.01的极显著水平的F检验,分析得出:新疆5月下旬以前利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墒情精度在81%以上,6月上旬~8月下旬单纯地使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墒情精度不够理想.
-
-
姚艳丽;
李迎春
- 《第二届全国生态与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与技术交流会》
| 2007年
-
摘要:
由于MODIS的波谱范围涵盖了极轨气象卫星的所有通道,且空间分辨率更高,所以,可以将适用于极轨气象卫星的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应用到MODIS资料上来。通过对新疆2005年主要作物生长季内NDVI变化、不同层次土壤相对湿度与昼夜亮温差的相关分析,构建了土壤相对湿度回归模型。研究表明:新疆5月下旬以前利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墒情精度在81%以上,6月上旬~8月下旬单地地使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墒情精度不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