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Ⅲ型分泌系统

Ⅲ型分泌系统

Ⅲ型分泌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微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596675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生物技术通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全国病原细菌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专委会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等;Ⅲ型分泌系统的相关文献由52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建锋、吕强华、邓旭明等。

Ⅲ型分泌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96675 占比:100.00%

总计:4596799篇

Ⅲ型分泌系统—发文趋势图

Ⅲ型分泌系统

-研究学者

  • 王建锋
  • 吕强华
  • 邓旭明
  • 陈功友
  • 冯海华
  • 唐纪良
  • 姜伯乐
  • 李淑芳
  • 邹丽芳
  • 邹华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晋龙; 赵志博; 刘巍; 黄丽丽
    • 摘要: 【目的】由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引起的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全球猕猴桃产业最具毁灭性的病害。病原细菌主要通过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将多种效应蛋白(T3SS effector,T3SE)注入寄主植物细胞,进而促进病菌侵染和致病。本研究旨在解析Psa基因组中T3SE的信息并对其T3SS和T3SE的致病功能进行系统分析,为溃疡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和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marker-free同源重组基因敲除技术获得M228菌株的T3SS功能缺陷突变体ΔhrcS和ΔhrcC,观察突变体在寄主上的致病力,同时检测突变体诱导本氏烟产生细胞坏死的情况;随后利用从Pseudomonas-Plant Interaction数据库下载的T3SE数据库,本地BLAST多序列比对构建强、弱致病菌株M228和M227的T3SE库,并对二者的T3SE基因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另外,获得M228菌株T3SE单、多效应子突变菌株20株及2株HopR1基因回补菌株(共涉及19个T3SE),并将各突变体室内有伤接菌猕猴桃枝条,系统评价各突变体致病力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Psa的hrcS和hrcC基因进行突变,证明T3SS是其在寄主上致病以及非寄主上过敏性坏死反应(HR)所必需的。通过数据库同源比对,发现在强毒株系和弱毒株系中有31个T3SE基因具有100%的同源性,选取一些基因进行缺失突变,发现hopM1/avrE1和hopR1是Psa重要的毒性因子,且二者不存在功能冗余。另外,单独敲除avrPto5或avrRpm1均能提高Psa致病力。在缺失A-F-E基因簇和avrPto5的菌株中,敲除hopM1/avrE1和hopR1也分别导致Psa的致病力显著下降;而同时敲除hopM1/avrE1、hopR1、avrPto5和A-F-E基因簇导致病菌完全丧失致病力。【结论】HopM1/AvrE1与同家族HopR1均为Psa重要致病因子,且独立于其他效应子发挥作用;avrPto5和avrRpm1基因缺失可以增强Psa的致病力。
    • 王雪; 周航; 胡人阁; 孔令聪; 马红霞
    • 摘要: 沙门菌属(Salmonella)包含多达6个亚种和2600多个血清型,其中的致病性沙门菌不仅与动物疾病密切相关,而且可以感染人类引起人兽共患病[1]。据欧盟最新报告显示,9061例人类食源性病例中有1067例与沙门菌病有关,甚至导致128人死亡(占所有食源性病例的0.25%)[2]。同时,伤寒沙门菌引发的肠炎仅在东南亚地区每年便造成多达60万人死亡[3]。总之,沙门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深入研究沙门菌致病机制对控制该病至关重要。
    • 孙慕溱; 曹梅; 张龙; 魏取好
    • 摘要: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毒力基因exoT、exoY、exoS和exoU的携带情况及其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临床样本中非重复分离的157株铜绿假单胞菌,使用Phoenix 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PCR检测毒力基因exoS、exoU、exoT和exoY,并分析不同毒力基因型组合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结果:157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携带exoT、exoY、exoS和exoU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0%(157/157)、95.54%(150/157)、70.06%(110/157)和28.03%(44/157)。共检测出6种毒力基因型组合,以exoT+/exoY+/exoS+/exoU-(68.79%,108/157)和exoT+/exoY+/exoS-/exoU+(25.48%,40/157)为主。多重耐药菌株以exoT+/exoY+/exoS+/exoU-型为主,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以exoT+/exoY+/exoS-/exoU+型为主。exoT+/exoY+/exoS-/exoU+型菌株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exoT+/exoY+/exoS+/exoU-型菌株。结论:exoT和exoY基因普遍存在于铜绿假单胞菌中,不同毒力基因型组合与铜绿假单胞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密切相关。
    • 万璐; 吴小军
    • 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一种引起院内感染的革兰阴性病原菌,PA可通过Ⅲ型分泌系统(T3SS)将效应蛋白转入宿主细胞内而引起急性感染,并在效应蛋白的作用下逃避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因此,明确T3SS及其效应蛋白的激活、调控机制有助于为PA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对T3SS的组成和功能、效应蛋白的分泌方式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
    • 张荣荣; 高哲; 贾天军
    • 摘要: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amatis,Ct)是专性细胞内致病菌,主要通过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 tem,T3SS)直接将效应蛋白分泌到宿主细胞.T3SS效应蛋白在Ct发育以及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如调节宿主细胞肌动蛋白骨架、破坏免疫信号通路以及控制宿主细胞凋亡等.本文综述了沙眼衣原体T3SS效应蛋白最新研究进展.
    • 薛娇; 廉乐乐; 李婉君; 任建鸾; 汤芳; 薛峰; 戴建君
    • 摘要: [背景]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微生物,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在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vscG基因编码的VscG蛋白是Ⅲ型分泌系统的伴侣蛋白.vscG基因在副溶血弧菌中的生物学功能尚未确定.[目的]构建副溶血弧菌vscG基因的缺失株和回补株,研究vscG基因对副溶血弧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在副溶血弧菌POR-1菌株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法构建vscG基因的缺失株△vscG和回补株C△vscG,分析比较POR-1、△vscG和C△vscG在生长性能、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性、溶血活性、细胞黏附和细胞毒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与POR-1菌株相比,缺失株△vscG和回补株C△vscG的生长特性和溶血活性无明显差异,缺失株△vscG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运动性较POR-1菌株和回补株C△vscG增强.细胞感染试验显示,vscG基因的缺失明显降低了副溶血弧菌对HeLa细胞的黏附和毒性作用.[结论]vscG基因影响副溶血弧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运动性,在该菌黏附细胞和发挥细胞毒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副溶血弧菌T3SS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 常彦斌; 游灵玲; 张晓兵
    •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Ⅲ型分泌系统基因exoS、exoU的分布情况与耐药性的关系以及阿奇霉素对菌株exoS、exoU mRNA表达的影响,为临床在相应菌株中应用阿奇霉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PCR检测50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exoS、exoU基因分布情况,K-B法研究这些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用逆转录PCR(RT-PCR)分析不同浓度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exoS、exoU mRNA表达的作用.结果 50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36株(72.00%)为exoS阳性,14株(28.00%)为exoU阳性,无同时携带两种基因的菌株.exoU阳性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exoS阳性株,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不同浓度阿奇霉素处理铜绿假单胞菌exoS阳性株后,exoS mR-NA相对表达水平高于空白对照水平,4μg/mL时最高,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exoS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逐渐下降至空白对照水平;不同浓度阿奇霉素处理exoU阳性株后,exoU mRNA相对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低.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中毒力基因exoU的检出率低,exoU阳性株耐药性相对较强,低浓度阿奇霉素能促进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基因exoS mRNA的表达,而抑制exoU mRNA的表达.
    • 杨春芬; 廖文彦; 任林; 唐双阳; 陈慧; 陆春雪
    • 摘要: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t)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CT143免疫小鼠后,对小鼠抵抗衣原体生殖道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分别用重组CT143蛋白、CT143+CpG或CPG佐剂滴鼻免疫BALB/c小鼠3次,末次免疫30d后,用鼠衣原体(Cm)进行阴道感染攻击;ELISA法检测血清CT143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及亚类;CT143蛋白体外刺激脾细胞,ELISA试剂盒检测脾细胞因子IFN-γ和IL-5产生情况;阴道接种感染衣原体后,每隔4 d,间接免疫荧光法监测小鼠阴道脱落上皮中的衣原体含量;阴道感染60 d后,分离小鼠完整生殖道,肉眼评估生殖道病变,并用HE染色观察输卵管的组织结构改变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结果:CT143+CpG滴鼻免疫可诱导小鼠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IgG抗体,抗体亚类以IgG2a为主;CT143+CpG免疫组小鼠脾细胞Th1型细胞因子IFN-γ较CT143免疫组显著升高,Th2型细胞因子IL-5较CT143免疫组显著降低;CT143+CpG免疫组小鼠下生殖道排菌量较对照组减少、排菌时间缩短,输卵管积水程度轻,积水主要发生于单侧,镜下结构清晰,炎症细胞浸润少.结论:Ct 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CT143与佐剂CpG滴鼻免疫可保护小鼠抵抗衣原体的生殖道感染,其保护机制与诱导的Th1型细胞免疫应答有关.
    • 王俊霖; 招茵; 苏茵茵; 周诗慧; 曾福源; 谢妙; 王娜; 简纪常; 庞欢瑛
    • 摘要: [目的]构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中的调控蛋白操纵子ExsD基因缺失株,研究exsD缺失株表型特征.[方法]采用overlapPCR技术构建缺失株ΔexsD,PCR检测缺失株ΔexsD的遗传稳定性,比较缺失株与野生株之间的生长速度、泳动能力、胞外酶活性、药物敏感性、毒力,分别采用结晶紫和共聚焦电镜方法测定生物膜的差异变化,通过qRT-PCR方法分析exsD的缺失对T3SS效应蛋白Hop转录的影响.[结果]缺失株ΔexsD构建成功;与野生株相比,ΔexsD遗传稳定性和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别,但泳动能力极显著上升(P<0.01),胞外蛋白酶活性显著上升(P<0.05),形成生物膜能力在24 h时提高(P<0.05);相比野生株,ΔexsD对米诺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西环素、新霉素的敏感性从耐药变成中度敏感;ΔexsD缺失株的毒力显著上升,野生株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剂量是缺失株的3.68倍.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与HY9901野生型相比,exsD基因的缺失增加了效应蛋白Hop的转录表达.[结论]exsD基因对T3SS的致病性起负调控作用,为进一步阐明exsD基因在溶藻弧菌中的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段世宇; 杨阳; 张家莉; 潘永; 杨琦; 周碧君
    •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鼠伤寒沙门菌伴侣蛋白Hfq依赖型sRNA GcvB对spaP和invC基因mRNA所具有的调控作用.利用λ-Red同源重组技术构建spaP和invC基因LacZ融合菌株,并利用P22噬菌体转导技术分别构建GcvB和Hfq基因单缺失和双缺失菌株及GcvB功能区域缺失株,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试验测定在伴侣蛋白Hfq、sRNA GcvB及Hfq&GcvB缺失株中spaP和invC基因β-半乳糖核苷酶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spaP和invC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 显示,利用P22噬菌体转导技术成功构建出ΔGcvB(696 bp)、ΔHfq(2369 bp)、ΔGcvBΔHfq(2369/696 bp)、GcvBΔR1 (757 bp)、GcvBΔR2(951 bp)、GcvBΔR3 (986 bp)缺失株;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spaP基因β-半乳糖核苷酶活性在缺失株GcvBΔR2、GcvBΔR3中极显著下调(P<0.01),在缺失株ΔGcvB、ΔHfq、ΔGcvBΔHfq、GcvBΔR1中极显著上调(P<0.01);而invC基因β-半乳糖核苷酶活性在缺失株GcvBΔR2、GcvBΔR3中极显著下调(P<0.01),在缺失株GcvBΔR1中显著下调(P<0.05),在缺失株ΔGcvB、ΔHfq、ΔGcvBΔHfq中极显著上调(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spaP基因在ΔGcvB、ΔHfq、ΔGcvB ΔHfq和GcvBΔR1缺失菌株中转录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而GcvBΔR2缺失菌株转录水平极显著下调(P<0.01),GcvBΔR3缺失菌株转录水平显著下调(P<0.05),invC基因ΔGcvB、ΔHfq、ΔGcvBΔHfq缺失菌株转录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GcvBΔR1、GcvBΔR2缺失菌株均极显著下调(P<0.01),GcvBΔR3缺失菌株均显著下调(P<0.05).通过以上试验结果得出,sRNA GcvB及伴侣蛋白Hfq对invC和spaP基因存在一定的调控作用.本试验结果为sRNA GcvB及伴侣蛋白Hfq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GcvB的靶基因数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