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制改革
币制改革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413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中国史、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80篇;相关期刊262种,包括华北金融、收藏、上海集邮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4年度华北地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术论坛、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中国航海博物馆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币制改革的相关文献由401位作者贡献,包括林航、王作化、刘金章等。
币制改革
-研究学者
- 林航
- 王作化
- 刘金章
- 姜肖
- 巴图
- 张志中
- 李家智
- 林惠盛
- 王小欧
- 王晋阳
- 王永生
- 王鹏
- 胡不为
- 吕传彬
- 吴越
- 吴进
- 周春英
- 唐建宇
- 夏夏
- 孙浩
- 孙连娣
- 完颜文豪
- 张宗高
- 张徐乐
- 戴建兵
- 李丽霞
- 李启星
- 杨威威
- 段西宁
- 汪朝光
- 王小龙
- 王泰初
- 聂庆艳
- 肖志华
- 陈传银
- 陈国成
- 陈鸣钟
- 陈鹏辉
- 魏振民
- 鲁细珍
- D.乌尔福斯頓
- 丁健
- 丁毅
- 丁浩金
- 万智超
- 严亚明
- 严军
-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货币史研究课题组
- 乔文
- 于宁
-
-
俞栋
-
-
摘要:
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抵制洋货、办企自救的呼声遍及全国,1895年至1913年,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起步阶段,其间出现了两次投资工业的热潮,新创办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近500家,新投资总额达9822万元,年均新增投资约500万元。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直至汉阳铁厂的建立方显重工业。其创建者就是“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
-
-
张挽虹
-
-
摘要:
1845-1949年,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从外资银行主导到中资银行独大的局面。二者发展路径受到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环境的影响,其中,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是中外资银行实力变化的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与国家资本的先后壮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中资银行的业务需求,挤压了在华外资银行的生存空间。同时,中国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和产业规划,以及相应的机构改革,不但加速了民族资本和国家资本的更迭,也对银行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统制政策促进了国家银行的扩张,带动中资银行业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替代外资银行。国家垄断的银行业对保证战时经济运行和军事胜利有重要作用,但不利于中国金融业的长远发展。
-
-
徐雪晴
-
-
摘要:
皇姑屯事件后,奉系实力受损,退回关外.累年征战,东北社会经济衰弱,民生凋敝.至1929年初,以奉票为本位的金融体系难以为继,张学良初掌政权,亟待稳定金融商贸秩序,并逐步寻求改革币制之道.为此,东北当局先期发行四行联合准备库券以适应市面对现洋兑换券的需求,继而颁布奉票维持办法,遏止其跌落态势.而后设法充实准备金,在大量发行新本位币的同时逐步回收奉票,以建立新的货币体系.在此期间,战事走向、人事布局与内外政治形势的演变均对改革进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张学良则根据局势变化不断调适政策,终借中原大战之机,进兵关内,促南京方面兑现承诺,从而基本达成币制改革目标.
-
-
王广燕
-
-
摘要:
市场调查门类小众但藏家稳升近年,不少拍卖行纷纷推出名人信札专场,并对重点名人信札拍品进行了预热推广。以嘉德拍卖为例,章太炎先生《检论》手稿、徐悲鸿《致周扬信札》、张之洞《币制改革稿》等国内名人信札,法国剧作家小仲马亲笔信函、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亲笔信函等国外名人信札都亮相拍场。
-
-
-
-
摘要:
西汉权臣王莽当政后,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他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其中,就包括四次币制改革。币制改革后,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在一定程度上给普通民众的财富带来极大损失,《汉书·食货志》载,“每一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新乡市博物馆馆藏大量新莽时期的货币,笔者在此对王莽的货币改革以及当时流通的货币予以简单介绍。
-
-
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货币史研究课题组
-
-
摘要:
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币制改革,近代以来,我国货币实现了从计重货币到计量货币的转变,货币制度实现了由传统的"银铜并行"金属货币制度向信用货币制度的转变,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促进了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在推动我国近代币制改革历史进程中,政府、钱庄、银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清末民初银锭铭文信息为例,基于利益集团的视角,通过构建政府与钱庄博弈模型的方式,认为近代币制改革本质上是商民政三者间的博弈,政府、银行和钱庄在博弈中均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以中央银行统一货币制度为目标的币制改革才是近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
-
滨下武志
-
-
摘要:
本栏目收入的三篇论文,都是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近代史的,其中以1930年代中国所要面对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最为核心。这些问题,都可追溯至币制改革所牵连的一连串问题。币制改革最大的意义在于统一全国的货币,但与此同时,中国是世界上与印度一起使用银的两个大国之一,可见中国在当时对国际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
-
-
龚涛
-
-
摘要:
现行历史教科书中有多处涉及货币史的问题,如秦统一货币、北宋发行交子、晚清战争赔款以及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等。相较于其他领域,货币史研究不仅有《食货志》等"纸上材料",更有丰富的货币实物作为"地下之新材料"以相印证。在运用史料实证历史的过程中,去伪存真是首要工作,应秉持宁缺毋滥、存疑勿用的原则,如教材所引"北宋交子图"确有失当之嫌。
-
-
胡洋
-
-
摘要: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百姓普遍期待君主进行社会改革,王莽凭借个人能力与家族势力取代旧王朝,因此也成了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篡汉的野心家,同时,他也是极富创造性和前瞻性的经济学家、政治家。他对西汉的官制、经济、学术都做了很大的调整与创新,但最终改制却没能成功,其失败的教训甚至对当代的政治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后世改革者仔细研究。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王莽进行客观评价,并对当代政策在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
-
-
-
何娟娟
- 《中国航海博物馆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清朝末年,清政权为了解决当时所面临的财政拮据,外债累累,币制紊乱,物价腾涨等财政经济问题,曾进行过一次币制改革,这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此次改革过程中,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一些大臣积极响应,在地方采取措施,试图通过纸币发行解决当地财政危机.由于当时印刷技术不成熟,印制出的纸币频频被不法商人仿制,混乱的货币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委托日本政府印刷局印制纸币,再将印制好的纸币引进,引进的纸币流入市面,大受好评.接着袁世凯,岑春煊等地方大臣纷纷效仿,引进日本版纸币.目前,笔者已经具体分析了湖北省、山东省、湖南省、直隶省(旧时称呼)、广东省、广西省等省份引进日本版纸币的过程.本文拟将当时引进日本版纸币的背景作一粗浅的探讨.
-
-
郑云艳
- 《2014年度华北地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官修类书,其修成后间有流失,尤以清末为著.民国初年本有搜罗保存之良好条件,时人却并不重视该书,而任其流散,以致全帙不可得之现状;19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外局势变化,国人逐渐开始关注该书,并对其残卷进行搜罗、统计,这便影响了本书市场交易价格.这种古籍价格的变化趋势正体现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古籍认识和关注程度的提高过程.可以《永乐大典》作为价格标尺,结合“元”在民国不同时期的含义,及其实际购买力变化情况,对民国物价史作一个案例探索.
-
-
郑云艳
- 《2014年度华北地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官修类书,其修成后间有流失,尤以清末为著.民国初年本有搜罗保存之良好条件,时人却并不重视该书,而任其流散,以致全帙不可得之现状;19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外局势变化,国人逐渐开始关注该书,并对其残卷进行搜罗、统计,这便影响了本书市场交易价格.这种古籍价格的变化趋势正体现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古籍认识和关注程度的提高过程.可以《永乐大典》作为价格标尺,结合“元”在民国不同时期的含义,及其实际购买力变化情况,对民国物价史作一个案例探索.
-
-
郑云艳
- 《2014年度华北地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永乐大典》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官修类书,其修成后间有流失,尤以清末为著.民国初年本有搜罗保存之良好条件,时人却并不重视该书,而任其流散,以致全帙不可得之现状;19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外局势变化,国人逐渐开始关注该书,并对其残卷进行搜罗、统计,这便影响了本书市场交易价格.这种古籍价格的变化趋势正体现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古籍认识和关注程度的提高过程.可以《永乐大典》作为价格标尺,结合“元”在民国不同时期的含义,及其实际购买力变化情况,对民国物价史作一个案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