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增长机制
工资增长机制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4517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瞭望、决策探索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第3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等;工资增长机制的相关文献由98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宪、孙春兰、宋关达等。
工资增长机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517篇
占比:99.51%
总计:24637篇
工资增长机制
-研究学者
- 何宪
- 孙春兰
- 宋关达
- 崔国华
- 徐德力
- 李鹏
- 梁茂坚
- 王学力
- 许晓军
-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课题组
- 付晓静
- 刘保平
- 刘绍权
- 刘艳良
- 刘辉
- 叶子
- 叶满荣
- 吕学静
- 吴嘉妮
- 周传友
- 周章明
- 国勇
- 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调研组
- 夏敬哲
- 孙兢新
- 孙正民
- 宋晶
- 宫惠晗
- 崔爱茹
- 左春文
- 张其佐
- 张向东
- 张启航
- 张娟娟
- 张庚新
- 张瑞云
- 张运能
- 徐伟
- 文跃然(评论)
- 方益勤
- 明星
- 晏扬
- 曹远征
- 曾康霖
- 李仁传
- 李华杰
- 李桂芸
- 李永杰
- 李淑荣
- 李纪月
-
-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课题组
-
-
摘要:
2011年以来,上海环卫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历经建制形成、扩容发展、深化提升三个阶段,形成了坚持职工为本、持之以恒、行业引领、企业落实等工作特点与成效。本文总结了上海环卫行业工会探索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的十年历程,在分析新形势下环卫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的瓶颈问题与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积极推动公共服务行业集体协商立法规范、健全完善环卫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组织体制、深入研究确定环卫作业定额、科学调整环卫行业最低工资标准等对策建议,以期推动上海环卫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创新发展。
-
-
刘辉;
李仁传
-
-
摘要:
以普调频率为核心的工资增长机制,是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悬而未决的难点问题,其关键在于分析影响因素并确定普调周期.文章采用ISM、M-F等方法,对我国公务员工资普调频率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旨在通过研究各因素影响时效的衍变规律,寻求长期稳态下最适宜的普调周期.研究发现,基于时效周期的工资普调影响指标体系包含24项因素,其中CPI等8项流量因素构成短期时效层,自身变化及影响时效短,易波动,综合影响期为1.55年;平均任职时间等13项存量因素构成中期时效层,指标变动具有长期累积性,综合影响期为3.11年;工资差异结构等3项支配因素构成长期时效层,反映工资供求矛盾状态,综合影响期为4.53年;在24项因素综合作用下,系统于2.34年达到了长期稳态水平,各项影响因素实现了最佳平衡,可近似将2.50年设计为普调周期.
-
-
-
-
摘要:
2021年,江苏省泰州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聚焦如何建立稳定的技术工人、优秀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和探寻职企双方激励奖补“最大公约数”,推出“能级工资”集体协商质效提升实施方案,全年实现百人以上建会企业建制率90%以上。加强政策指导。结合大调研、走访服务企业等活动,送政策、送业务知识、送行业动态到一线、到企业,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地域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为企业提供最低工资标准、物价指数、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以及主要岗位、工种在岗职工工资水平等数据。
-
-
张娟娟
-
-
摘要:
只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才能逐渐消除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才能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构建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是增强民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阐述了构建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的意义,接着指出了在构建此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从立法和制度保障两方面具体提出了构建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的对策.
-
-
-
-
黄莉;
陈高辉
-
-
摘要:
工资集体协商,即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就企业内部的工资分配制度、分配形式和工资水平等进行平等协商,并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是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和给付机制的重要保障。打破"老板说了算",工资集体协商是一种劳资双方的工资共决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是化解劳资冲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
-
王旭东
-
-
摘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在26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将建立符合技术工人特点的分配制度、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和长效激励机制,促进技术工人待遇的普遍提高,推动高技能领军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待遇显著提升,让技高者多得。(3月27日《人民日报》)
-
-
罗正月
-
-
摘要:
随着“人口红利拐点”的来临,我国劳动力从长期以来的无限供给转变为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这使得农民工工资出现了逐步增长的趋势.但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不仅农民工工资基数的绝对水平偏低,其相对工资也呈现出结构性失衡的低水平状态.农民工工资仍有继续提升的现实诉求与可行性.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应该随着GDP的增长、物价指数的波动及企业利润的增加而同步增长.解决农民工工资增长困境,不能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强制企业给农民工“涨工资”,应配合落实各项法律法规、经济政策来调节农民工实际收入水平,制定农民工工资多元稳定增长机制.
-
-
-
林燕玲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第3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由于2010年罢工推动的“涨薪潮”,中国劳资矛盾互动已经逐渐酝酿出一种新的模式,即“停工—谈判—达成协议”.这种方式,引起党和政府、企业和工会的高度关注.对中国社会和中国经济发展而言,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的建立,或许是一个更加现实、更加棘手的问题。本文从“涨薪潮”的发生及问题的提出出发,梳理中国的工资分配及工资决定机制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探讨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的几个主要因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