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知识
工程知识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工业经济、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56994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哲学分析、山东图书馆学刊、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6’第十五届全国机械设计教学研讨会 、2016中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会大会、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跨学科学术研讨会等;工程知识的相关文献由152位作者贡献,包括陶平、侯宇、孙瑛等。
工程知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6994篇
占比:99.96%
总计:257094篇
工程知识
-研究学者
- 陶平
- 侯宇
- 孙瑛
- 李伯聪
- 邓波
- 冯双双
- 吴小林
- 张建敏
- 文永红
- 李开孟
- 杜臣勇
- 杨建伟
- 熊禾根
- 王安
- 王楠
- 田丰
- 石卫林
- 花卫星
- 詹利华
- 贺凯
- 赵正松
- 黄正荣
- 齐昌政
- Alberto Cosi
- Ally Taylor
- Christine Luk
- Cowan(G.考思)
- GAO Ying
- George
- G(R.雷诺兹)
- Hou Yongzhu
- LI Gong-fa
- LIU Li
- Liu Jihong
- Robert
- S.
- SUN Ying
- TANG Bo
- TAO Ping
- 丁铭晔
- 丁铭晔1
- 严霞
-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
- 于晓峰
- 于金龙
- 京生
- 何峰
- 佟春阳
- 侯永柱
- 凌松
-
-
熊文;
李刚;
张宏伟;
张立奎;
操川
-
-
摘要:
为精准评估桥梁服役状态,通过定期多次三维激光数字建模,提出一种基于点云模型与工程知识的桥梁形态变化识别与跟踪方法.首先以传统ICP配准算法为基础,结合工程专业知识,仅依据优化的相对不动点集实现高效的点云分割与配准,进而针对新旧点云模型实施三维几何差异分析,从而完成桥梁形态变化的识别与验证.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高精度识别出背景桥梁各关键构件一年内的形态变化,并利用工程知识对其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工程知识的点云配准算法可高效实现三维点云间的精确配准;以此进行三维几何差异分析,可快速准确识别出桥梁构件在某一时期内的形态变化,例如主梁弯曲扭转以及桥墩偏移等.该方法可进一步提高桥梁非接触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
-
刘冀伟
-
-
摘要:
以设计专业学情特点为基础,从专业培育方向与社会需求融合的角度,提出一种工程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兼顾00后学生学习认知方式与认知能力的变化,形成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教学构建体系,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形成探求心理,并不断提高自身设计方案的严谨表达能力、设计成果的保护能力以及设计实践能力。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助力学生设计方案的创新与实现,帮助学生快速融入社会并适应企业要求。
-
-
李旭;
邓波
-
-
摘要:
工程建造(施工)本质上是把人工物本身结构、功能、形态的知识(know what),在怎么建造人工物的知识(know how)的指引下,建造主体在施工情境中手脑并用、身体力行地激活、调动、构造经验与技能,对工程涉及的物质性要素施展"上手"操作,从而实现人工物从知识、符号到物质实体转化的过程.其知识运作必然具有鲜明的"具身性"(embodiment)特征.传统知识论往往把工程知识作为科技知识的应用与附属,作为同科技知识本质上一样的表征性知识来理解,必然造成对工程知识具身性这一鲜明特征的严重遮蔽.在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的框架内,通过分析传统知识论对工程知识可能造成的遮蔽及问题,进而以当代具身性知识论为视域,把工程建造活动嵌入到工程全周期的具体环节与过程,对其知识运作的具身性问题展开初步的现象学研究.
-
-
-
陶平;
侯宇
-
-
摘要:
"互联网+"学习场域下,工程知识的获取途径更加广泛;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学习时空自由无界,学习呈现很强的碎片化,学生主动构建工程知识体系的能力有待提高.通过翻转课堂和翻转学习,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碎片化,实现工程知识的整合与重构;优化整合网络教学资源,采取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促进工程知识建构;建立工程问题库,以解决工程问题为导向,采用探究式学习,将知识学习与研究问题相结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构建工程知识体系,培养工程能力.
-
-
-
李伯聪
-
-
摘要:
知识有不同的类型,例如工程知识、科学知识、伦理知识等.古代出现了虽然重视知识但又贬低甚至排斥工程知识的吊诡现象,这使得传统的"知识论"成为了"仅仅重视研究科学知识而排除研究工程知识的知识论",可谓之"知识论1".20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了三种关于知识的新观点:赖尔的操作性知识(knowing how)、波兰尼的默会知识和认知科学家的具身认知,它们都与工程知识有不解之缘.但是,工程知识真正成为独立的哲学概念首先出现在工程史领域.21世纪初以来,工程知识论初步发展成为一个与科学知识论并列的分支学科.展望未来,知识论应该以全部知识类型为研究对象,从而发展为"新阶段"的"知识论2".
-
-
蔚文杰;
王楠;
赵正松
-
-
摘要:
由于西方哲学重思辨轻实践的传统,工程科学和工程知识一直是哲学中"迷失的主题",特别是鲜有关于工程知识增长的研究.工程失败是无法避免的,但它会引发工程科学家对工程科学问题的探索、促进工程科学的发展、推动工程知识的增长.以1940年美国塔科马海峡大桥事故为例,分析此次事故推动相关的理论工具、定量数据、标准与规范等几种类型工程知识的增长过程,从而揭示出工程失败对促进工程科学发展和工程知识增长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
-
-
-
-
Hou Yongzhu;
侯永柱;
Liu Jihong;
刘继红
- 《2016中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会大会》
| 2016年
-
摘要:
为了充分发挥产品模型与工程知识在产品研制中的作用,提出基于模型与知识的工程(MKBE)思想,通过基B于模型的知识定义(MKD)将工程知识与产品模型进行集成融合,形成紧密关联的产品模型与知识模型以驱动产品研制活动.首先给出MKBE和MBKD的定义;其次提出基于产品结构与研制流程的知识分类方法和知识层次组织方法.最后以固体发动机燃烧室为例,验证了知识分类和组织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产品模型与工程知识的集成.
-
-
郑晓东;
刘向东
- 《2008中国兵工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交流会》
| 2008年
-
摘要: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工程知识本身的有效期变得越来越短,社会对学生各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定位大学工程教育本身的角色?如何在光电工程实验教学中培养社会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种要求?结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了光电信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为应对这些挑战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实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