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507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5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590991篇;相关期刊219种,包括医疗装备、护理学杂志、全科护理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相关文献由1363位作者贡献,包括潘春芳、窦英茹、史甜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5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90991 占比:99.91%

总计:591498篇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文趋势图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研究学者

  • 潘春芳
  • 窦英茹
  • 史甜
  • 朱庆捷
  • 单雪芹
  • 李娜
  • 李莉
  • 李静
  • 王丽
  • 陈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曦; 廖丹
    • 摘要: 目的:分析接受急诊血液透析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近年来在绵阳市中心医院进行急诊血液透析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2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这些患者在透析期间发生CRBSI的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将其分为CRBSI组与无CRBSI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导致其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结果:在这些患者中,有43例患者发生CRBSI,其CRBSI的发生率为15.03%。对43例发生CRBSI的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共分离出病原菌43株,其中有革兰阳性菌28株、革兰阴性菌12株、真菌3株。与无CRBSI组患者相比,CRBSI组患者中年龄≥60岁、导管留置的时间>14 d、血清白蛋白的水平14 d、血清白蛋白的水平14 d、血清白蛋白的水平<40 g/L及合并有糖尿病。
    • 江莹; 查丽; 顾红平; 胡旭芬; 庄琳
    •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学,设计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开展静脉治疗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儿科收治的200例静脉治疗病人为研究对象,参照相关标准确诊病人是否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统计感染病人例数,调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及耐药性,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静脉治疗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结果:200例病人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54例,发生率为27%;检出病原菌共125株,包含革兰阳性菌83株(66.40%),革兰阴性菌32株(33.60%);单因素分析显示,静脉治疗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置管部位、静脉治疗时间、导管移动、穿刺次数、导管维护周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外周血白蛋白(Alb)、营养状况、住院时间(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静脉治疗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静脉治疗时间≥7 d、穿刺次数≥3次、使用糖皮质激素、外周血白蛋白<35 g/L、营养不良、导管移动(P<0.05);经回归分析法构建得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为P=1/[1+exp(1.894-0.970×静脉治疗时间≥7 d-1.963×穿刺次数≥3次-1.225×使用糖皮质激素-2.009×外周血白蛋白(Alb)<35 g/L-2.445×营养不良-1.904×导管移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731;验证结果显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特异度为96.05%,敏感度为87.50%,准确率为94.00%。结论:临床静脉治疗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且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研究构建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能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预测,可为临床预防护理提供可靠依据。
    • 龚兴慧; 孝玥; 孟利
    • 摘要: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透析中心80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长期规律透析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导管感染发生率、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导管留置时间明显更短(P<0.05),血流感染发生率更低,生活质量得分更高,护理满意度评价更高(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开展集束化护理干预能够全面减少血流感染发生概率,促进疾病转归,提升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 申玉洁; 李禄全; 张先红; 范娟; 李潇然; 匡安迪; 付利珍; 吴利平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多学科联合的质量改进项目对孕周小于34周早产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LABSI)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NICU收治的142例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2019年7-12月入院的73例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感染控制;将2020年1-6月入院的69例患儿设为干预组,实施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管理质量改进项目。比较两组患儿CLABSI发生率、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导管并发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干预组CLABSI发生率(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2/‰);干预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21.74±9.45)d]明显短于对照组[(25.30±11.4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基于多学科联合的质量改进项目可降低新生儿PICC置管CLABSI千日发生率,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质量。
    • 高骁隽; 李灿
    • 摘要: 目的:分析长期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并发上消化道出血(UGB)致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诊治过程及应对策略,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处理CRBSI并发UGB致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的认识。方法:收集1例CRBSI并发UG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57岁,因规律血液透析治疗1年,排黑便2周,发热3 d入院。患者入院后出现高热伴有寒战,意识模糊,血压降低,无尿,降钙素原超过上限等。主要诊断为慢性肾脏病5期,长期透析CRBSI,UGB,感染性休克。入院后立即给予抗休克和经验性抗感染等治疗。同时行导管血、外周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回报后,调整抗生素用药方案,并拔除长期透析导管,控制UGB,护肾,改用动静脉内瘘(AVF)血液透析、对症及支持治疗。18 d后患者好转出院。结论:CRBSI并发UGB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为改善预后,建议长期颈内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及早建立AVF通路。若病程中出现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可在抗休克同时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并在治疗过程中调整治疗方案。另外,重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UGB发生风险十分必要。
    • 李雪; 伊晓红; 排日扎提•排尔哈提; 鲁娟; 江立英
    •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某院N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抗生素使用、生产方式、置管时间和穿刺次数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N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817例动静脉置管新生儿,总置管日数为10937d,40例新生儿发生CRBSI,发病率为3.66/1000导管d。其中,民族、出生体重、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次数存在组间差异,通过logis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重和穿刺次数是NICU新生儿发生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医务人员可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新生儿CRBSI的发生,尤其是出生体重轻、穿刺次数多的新生儿。
    • 梁春荣; 李高叶; 陈务贤
    • 摘要: 目的: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国内研究者提供思路及方向。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库中2000年—2020年关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研究文献,使用VOS viewer软件进行年发文趋势、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054篇,年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发文量排名第1位,中国发文量排名第8位;澳大利亚的Griffith University和西班牙的Hospital General Universitario Gregorio Marañón发文量居世界研究机构的前2位;该领域主要期刊有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Critical Care Medicine等;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多集中在静脉导管、病原微生物等方面。结论:2000年—2020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关文献发文量总体呈递增趋势,静脉导管是血流感染的重要研究对象,病原微生物以及循证证据等可能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 姚兰; 王红梦; 王苗; 张珂
    • 摘要: 目的 探讨抗生素锁封技术对植入静脉输液港肿瘤化疗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4例发生静脉输液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肿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例.对照组根据药敏试验常规接受外周静脉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静脉输液港采用抗生素锁封技术,锁定时间2 h,连续7 d.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3、5、7 d体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静脉血培养转阴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第1天体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5、7 d观察组患者体温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外周血PCT、CRP、WBC下降程度及静脉血培养转阴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抗生素锁封技术治疗静脉输液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安全有效,能显著缓解患者感染症状,对加快患者转归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董珊; 李善萍; 袁玲; 袁万燕
    • 摘要: 总结1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并发重度皮疹、心力衰竭等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伴输液港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血栓形成的肺癌患者的护理体会。患者入院后立即通过多学科团队合作快速明确感染源、控制全身及局部感染,关注皮疹变化并加强皮肤护理,由静脉治疗专科护士负责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维护与移除,同时严格控制出入量,持续体液负平衡,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经多学科团队合作治疗21 d后,患者移除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全身及局部感染控制,生命体征平稳,皮疹消退,出院后随访30 d,均无异常。通过多学科团队快速明确病因、控制感染,并维持体液负平衡、加强皮肤护理是治疗与护理此类多发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
    • 王锦宁
    • 摘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中心静脉导管(CVC)广泛应用于危重症患者及需接受多次化疗的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但是留置CVC后容易导致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等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预后,还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病死率及住院费用。为降低CRBSI的发生率,国家出台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推荐降低CRBSI发生率的措施,有关人员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国内外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如置管部位、无菌操作的执行、留置管道的时间等及相应的预防、控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通过了解和分析CRBSI的高危因素,借鉴相关研究及经验,为预防CRBSI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