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导管相关性血栓

导管相关性血栓

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71473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护理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8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相关文献由293位作者贡献,包括应燕萍、文萃、赵慧函等。

导管相关性血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71473 占比:99.98%

总计:571561篇

导管相关性血栓—发文趋势图

导管相关性血栓

-研究学者

  • 应燕萍
  • 文萃
  • 赵慧函
  • 甘晓
  • 蒋庆娟
  • 韦艳
  • 何佩仪
  • 侯泽宇
  • 关晨阳
  • 刘丽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熊嫚; 贺锐; 赵晓珊; 杨婷; 孟祥飞; 汪力
    • 摘要: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常选择的治疗方式,是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1]。对HD患者而言,常使用的透析通路为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置管,而AVF需成熟后才能使用,一般需8~12周,所以在紧急透析、内瘘失败等状况下常用CVC置管。
    • 杨婵; 汤曼力; 肖欢
    • 摘要: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留置时间长,创伤小,感染率低以及易于维护等特点而广泛运用于创伤重症患者,但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旦发生不仅会导致非计划性拔管,增加一些不必要的住院费用,更是会导致肺栓塞的发生,危及患者生命。本文对严重创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展开综述,期望能对预防严重创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提供临床参考。
    • 张悦; 周演铃; 周晓韩
    • 摘要: 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就肿瘤病人应用输液港发生血栓这一不良事件的类型、表现、影响因素和预防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对此并发症的关注。
    • 喻露; 卢亚飞; 章莉; 谭富媛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行中心静脉置管(CVC)的412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彩超诊断结果,将其分为CRT组(n=103)和非CRT组(n=309);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静脉血栓史、近期手术史、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感染、生活自理能力障碍、置入静脉、穿刺方法、导管材料、置管前D-二聚体、APTT、使用抗凝药物、血栓传统预防等因素分布;再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CRT发生率为25.00%(103/412)。多因素结果显示,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T的危险因素包括静脉血栓史(OR=3.732)、近期手术史(OR=2.869)、糖尿病(OR=3.600)、感染(OR=5.960)、生活自理能力障碍(OR=6.780)、传统穿刺法(OR=3.699)、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OR=4.246)、无传统预防(OR=4.491)等。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具有较高的CRT发生率,且多数是无症状性CRT患者;根据以上高危因素,进行早预防、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CRT,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CRT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张莹; 王静; 赵燕; 刘娜; 陈传波
    • 摘要: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进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采用前瞻性观察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对置管侧上肢进行90天随访检查,了解乳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分析乳腺癌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共159例乳腺癌患者完成随访,92例(57.9%)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时间中位数为9.50天。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BMI、左上肢置管、调管次数、化疗周期、D-二聚体为乳腺癌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高危因素(P500 ng/mL的患者应重点关注,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 黄欣欣; 应燕萍; 蒋庆娟; 韦佳妮; 文萃; 赵慧函
    • 摘要: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对中心静脉置管大鼠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的影响及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将6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置管术组、置管术+抗阻运动组,每组15只。4周后,伊红-苏木精染色(HE)观察大鼠血栓形成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vWF含量。结果:空白组无血栓形成,假手术组、置管术组和置管术+抗阻运动组血栓形成率分别为33.33%、80.00%和13.33%,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阻运动有助于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抗阻运动促使内皮损伤修复、减少vWF表达有关。
    • 李秀梅
    • 摘要: 经中心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具有输液方便、置管时间长及可避免反复穿刺所致痛苦等优势,在儿科急危重症抢救中应用广泛,但导管相关性血栓(CRT)是其常见并发症,CRT不仅会导致非计划性拔管,延长患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肢体坏疽、休克、肺栓塞等,因此有效防治CRT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小儿中心静脉置管并发CRT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预防及治疗等内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董水林; 黄冲; 廖智斌; 范亚维; 李韬; 王伟; 王其
    • 摘要: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治疗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168例导管相关性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低分子肝素组(n=52,给予依诺肝素、低分子肝素钠或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治疗)、利伐沙班组(n=48,给予利伐沙班口服治疗)、桥接组(n=68,使用低分子肝素后桥接为利伐沙班)。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有效性评估指标(导管功能保留率、血栓复发或进展)和安全性评估指标(大出血、重要器官出血、临床相关的小出血)。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利伐沙班组、桥接组患者导管使用时间分别为(61.56±9.21)、(65.24±8.30)、(64.75±8.81)d,功能导管保留率分别为98.08%(51/52)、100%(48/48)、98.53%(67/68),小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85%(2/52)、4.17%(2/48)、4.41%(3/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导管均顺利拔除,且拔管前后均无肺栓塞事件发生。结论利伐沙班治疗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效果较好,具有较低的出血风险和较高的功能导管保留率。
    • 刘元君; 许伟; 罗玉秀; 杨芳
    •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锁骨下静脉置管的神经重症患者90例进行观察,根据有无CRT发生分为CRT组29例和非CRT组61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以Logistic回归模型作相关因素分析。结果:CRT组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血小板计数(PLT)均较非CRT组显著更高(P60岁、置管时间>20d、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及使用刺激性药物是导致神经重症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引起CR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神经重症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CRT,其中高Fib、高D-D、高龄、长时间置管、同部位反复穿刺及使用刺激性药物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 邓洪渠; 曾小梅; 王琴; 谢大玲
    • 摘要: 目的探讨分级干预措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广安市人民医院接受PICC置管术治疗的128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采取常规术后置管干预措施的64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将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采取术后分级干预措施的64例患者作为分级组。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的置管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血流量)和心理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置管前、下次到院时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分级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累及穿刺静脉以外静脉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分级组患者置管静脉的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血流量均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分级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分级组患者的TT、PT、APTT均长于常规组患者,FIB、D-D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PICC置管术治疗的NSCLC患者,分级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与凝血功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风险,提高抗凝治疗的安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