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六次肾病分会学术交流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六次肾病分会学术交流会议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六次肾病分会学术交流会议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河南开封
  • 出版时间: 2013-11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六次肾病分会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化瘀通络中药对糖尿病大鼠肾皮质ACE2-Ang-(1-7)-MAS轴的干预作用.方法:高糖高脂饲料联合腹腔注射STZ (40mg/kg)制备糖尿病模型后,与空白对照组(C组)和高糖高脂对照组(H组)比较,通过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模型组(M组)大鼠16周末肾皮质组织ACE2、MAS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情况,以及化瘀通络中药和对照药物厄贝沙坦对上述指标的干预作用.结果:M组大鼠肾皮质组织ACE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H两组,Z组ACE2的表达高于M组;M组MAS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组,I、Z两组均高于M组.M组大鼠肾皮质组织ACE2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H两组,而Z组显著高于M组;Z组MAS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各组.结论:化瘀通络中药可能通过上调ACE2、MAS的表达,促进ACE2-Ang-(1-7)-MAS轴发挥作用,对糖尿病大鼠起到肾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化瘀通络中药(丹参、川芎、地龙、水蛭、全蝎等)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6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高脂组10只,造模组45只.造模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和厄贝沙坦组,造模成功后各干预组予相应剂量灌胃治疗,治疗16周后处死动物留取肾组织,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TGF-β1mRNA的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TGF-β1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能显著下调TGF-β1mRNA和蛋白水平.结论:化瘀通络中药能抑制rGF-β1的表达,延缓肾脏纤维化,对糖尿病大鼠肾脏起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以自发性2型糖尿病肾病模型OLETF大鼠为研究对象,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比较了糖肾方作用OLETF大鼠肾皮质蛋白表达的差异,从蛋白质水平探讨了糖肾方对糖尿病肾病肾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OLETF大鼠分为模型组和糖肾方组,以不发病的LETO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在36周龄和56周龄两个时间点分别取材,分离肾皮质,分别提取可溶和难溶蛋白.获得蛋白样品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点,经MALDI-TOF-MS鉴定,利用GoMinerTM软件对差异蛋白质进行Gene Ontology(GO)分类和信息学分析.结果: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糖肾方组大鼠可溶蛋白中5个蛋白点下调,5个蛋白点上调;难溶蛋白中4个蛋白点下调,5个蛋白点上调.共鉴定了20个蛋白点.按功能分为以下5类(1)细胞结构和功能相关蛋白;(1)与氧化应激相关蛋白;(1)与有脂质代谢相关蛋白;(1)为蛋白降解相关蛋白;(1)在DN中未研究过的蛋白.结论:糖肾方对糖尿病肾病的肾保护作用涉及氧化应激、脂质代谢及蛋白降解等多个环节,提示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多系统、靶点的作用特点.
  • 摘要: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pubmed、维普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CBM、CMCC/CMCI为检索对象.检索年份至2012年12月.结果:与安慰剂相比,中医药可有效减少尿白蛋白排泄率(MD-119.51mg/24h,[-199.75,-39.27])和尿蛋白水平(MD-565.99mg/24h,[-892.41,-239.57]).与ACEI/ARB相比,中医药可有效减少尿白蛋白排泄率(MD-14.90ug/min,[-23.41,-6.40])和尿蛋白水平(MD-87.48mg/24h,[-142.90,-32.06]).中医药联合ACEI/ARB可有效改善尿白蛋白排泄率(MD-27.70ug/min,[-53.24,-2.16]),尿白蛋白肌酐比(MD-347.00mg/g,[-410.61,-283.39]),尿蛋白肌酐比(MD-2.49,[-4.02,-0.96])和尿蛋白水平(MD-26.60mg/24h,[-26.73,-26.47]).结论:中医药是治疗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的一种有效安全手段.然而,纳入的大部分研究质量一般,方法学上存在一定缺陷,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仍需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血竭合剂对链脲佐菌素(Strptozotocin,STZ)诱导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小鼠肾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STZ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蒙诺组、复方血竭合剂高剂量组和复方血竭合剂低剂量组.造模成功后2周开始干预,各组分别处理4周,检测小鼠体重、肾重、肾重指数、血糖、血清肌酐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取肾脏组织进行PAS染色,光镜下观察肾小球系膜区基质积聚,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肾皮质中α-SMA、FN、Nephrin和P-cardherin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超微病理结构并测量肾小球基底膜厚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蒙诺组、复方血竭合剂高剂量组和复方血竭合剂低剂量组小鼠体重、肾皮质中Nephrin、P-cardherin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肾小球系膜区基质、肾重指数、血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肾皮质中α-SMA、FN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复方血竭合剂高剂量组和复方血竭合剂低剂量组小鼠肾小球基底膜厚度均显著变薄(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蒙诺组、复方血竭合剂高剂量组和复方血竭合剂低剂量组小鼠肾皮质中Nephrin、P-cardherin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而肾重指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肾小球系膜区基质积聚和肾皮质中α-SMA、FN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复方血竭合剂能够抑制DN小鼠肾小球系膜基质积聚、减少24小时尿蛋白、抑制肾小球基底膜的增厚,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糖尿病肾病小鼠肾皮质中a-SMA、FN过度表达,恢复肾皮质中Nephrin、P-cardherin表达有关,即与抑制DN肾皮质中上皮细胞发生EMT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益肾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肾间质Wnt4、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及核因子-κB(NF-κB)表达水平的影响.rn 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2只,体重(200±20)g,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8),其余24只全部腹腔注射STZ,制备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造模成功,24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n=8),益肾胶囊组(n=8)和氯沙坦组(n=8).连续给药12周.给药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肾脏功能指标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解剖大鼠,取左肾分离包膜后行组织固定,石蜡包埋切片,行HE染色、免疫组化.光镜下观察肾间质病理变化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Wnt、PGSK-3β与NF-κB的表达,取右肾迅速置于-80℃冰箱以备行实时荧光定量(FQ-PCR)法测定肾组织中Wnt、NF-κB mRNA的表达.rn 结果:各项指标测定结果:12周末,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血Scr,BUN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肾胶囊治疗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血Scr,BUN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益肾胶囊治疗组大鼠24h尿蛋白定量、血Scr,BUN与氯沙坦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病理结果:光镜下,12周末,正常组大鼠肾小管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大鼠部分肾小管明显扩张,上皮细胞水肿、破碎程度加深,糖原空泡增多、增大,管腔内可见破碎脱落的细胞,肾间质可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益肾胶囊治疗及氯沙坦治疗组大鼠肾间质病理变化明显减轻。免疫组化结果:正常组大鼠Wnt在肾小管中有少量表达,PGSK-3β无表达,NF-KB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有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小管Wnt,PGSK-3β与NF-κB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肾胶囊治疗组大鼠肾小管Wnt,PGSK-3β与NF-κB表达均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胶囊治疗组与氯沙坦治疗组大鼠肾小管Wnt,PGSK-3β与NF-KB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FQ-PCR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组织Wnt,NF-κB mRNA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肾胶囊治疗组大鼠肾小管Wnt,NF-κB 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肾胶囊治疗组与氯沙坦治疗组大鼠肾小管Wnt,NF-κB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益肾胶囊可能通过调节DN肾间质Wnt4,PGSK-3β,NF-κB的表达,延缓了DN的进展。
  • 摘要:目的:观察参芪糖肾安冲剂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确诊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参芪糖肾安冲剂组、参芪糖肾安冲剂加厄贝沙坦组和厄贝沙坦组.各组患者在原有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观察药和对照药,治疗6周,选取临床症状、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蛋白定量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经过治疗,3组患者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尿微量白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有显著差异,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结论:参芪糖肾安冲剂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以控制尿蛋白、血脂,保护肾脏,临床使用未见毒副作用,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观察其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治疗DN气阴两虚兼脾肾不足、瘀浊阻滞的临床症候等方面的确切疗效,进一步对该药的安全性、稳定性,并对其作出评价.冀能为开发一种治疗DN的临床新药奠定基础.方法:对于符合标准的合格受试对象9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1组给予参芪糖肾安冲剂;治疗2组给予中药+厄贝沙坦治疗3组给予厄贝沙坦.3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治疗前、2周、4周、6周后主要临床症状,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证候变化情况,并对参芪糖肾安冲剂治疗DN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在治疗气阴两虚、脾肾不足、瘀浊阻滞型DN患者,中医症侯综合疗效比较:治疗1组87.5%,治疗2组90.0%,治疗3组40%;差异性显著(P<0.01).结论:参芪糖肾安冲剂治疗气阴两虚、脾肾不足、瘀浊阻滞型DN患者,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显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表明参芪糖肾安冲剂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有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生或发展的作用.临床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糖尿病(DM)的主要危害是血管病变,而糖尿病肾病(DN)是DM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终末期肾病(ESRD)的常见病因.采用黄花黄色素治疗DNI期、B期患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红花注射液是以红花为原料,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包括红花黄色素、红花甙、红花酿甙、新红花甙,主要药理作用为抗凝、扩张血管、清除氧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物的损伤作用。有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激活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促进血栓溶解的作用。这对于降低血压,减轻肾小球代偿性增大,延缓肾小球硬化的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其在消除或控制促炎因素,改善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微炎症、高粘高凝等状态收到良好效果,从而延缓了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
  • 摘要: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已达20%,组份病越多,其肾脏的损害风险越大.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聚证"范畴,其核心病机是"脾虚气化障碍",由此创立的益气化聚法,不仅能减少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状态,减轻体重,而且能减少微量白蛋白尿,减轻炎症反应,对肾脏损害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黄芪首乌合剂对代谢综合征大鼠早期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法建立实验性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以复方黄芪首乌合剂(高、中、低剂量组)灌胃治疗,8周末收集尿标本检测24小时尿蛋白(24hPro)、尿微量白蛋白(MA)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ACR);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皮质Nephrin和Podocin的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肾皮质Nephrin和Podocin mRNA的表达;电镜下观察肾脏基底膜和足细胞的变化.结果:造模大鼠24小hPro、MA和ACR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肾小球基底膜显著增厚,足细胞与对照组大鼠比较明显减少,足突排列紊乱,足突融合;肾皮质Podocin、Nephrin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复方黄芪首乌合剂治疗8周后,24hPro、MA、ACR均明显减少(P<0.05);肾小球基底膜病变减轻,细胞外基质增多减轻,足细胞数目增多,足细胞融合减轻;肾皮质Podocin、Nephrin蛋白和mRNA表达分别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复方黄芪首乌合剂对代谢综合征大鼠肾脏足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参与调节代谢综合征大鼠肾组织Nephrin和Podocin的蛋白和mRNA表达有关.
  • 摘要:过去的20余年里肾脏替代治疗(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发展迅猛,使得许多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命获得延续,与此同时,慢性肾脏病的患病人群日益增加.据报道,中国普通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约10.8%,而透析患者则早已超过百万.然而由于该疾病的一些并发症,这些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仍然面临威胁.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对策以解决当前问题,比如残余肾功能的保护、内瘘的维护、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以及瘙痒、痛症、失眠、纳差、腹胀等各种常见临床症状.rn 针对这些问题,黄老认为首先从辨病的角度去全面认识疾病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规律,然后从中医八纲和脏腑辨证等中医思维模式去提炼核心病机,结合临床实践总结证候规律,中医药治疗才有针对性,但应同时积极发挥辨证论治这种个体化治疗的优势,才能拓展临床思路,创新中医临床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艾灸对低腹膜转运CAPD患者残余肾功能的影响.方法:低腹膜转运CAPD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中药艾灸)与对照组各16例,观察治疗前后残余肾功能(RRF)、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ystatin C)、超滤量(UF)及24h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RRF及尿量明显增加(P<0.05),血清Cystatin C降低(P<0.05),超滤量明显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艾灸可有效地保护低腹膜转运CAPD患者的残余肾功能.
  • 摘要:高继宁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慢性尿路感染常因过度疲劳、饮水不足、心情不畅等因素诱发,总结出慢性尿路感染的中医病理机制为阴虚湿热,认为慢性尿路感染以阴虚为本,湿热贯穿始终。其发病是在正气不足、肾阴亏虚的基础上,由各种病因促进湿热等病理产物的形成,湿热进而损伤阴津,促进疾病的演变。根据“阴虚湿热”的理论,确立了滋肾疏肝、清热利湿的立法原则,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总体原则,以扶正固本为本,同时兼顾祛除病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并预防复发的作用,滋阴扶正以固根本,滋阴与利湿药配伍,养阴不碍利湿,利湿不伤阴液,相得益彰。实验研究表明可以调节免疫反应、抑制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等的释放。以滋肾疏肝、清热利湿法为治疗原则组方形成的滋阴通淋方,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对慢性尿路感染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益肾保真方对CRF肾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其疗效机理.方法:采用两步分肾切除法复制5/6肾切除大鼠慢性肾衰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肾保真方高、低剂量组及尿毒清组.给药6周,观察各组大鼠的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定量,肾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肾小球硬化指数、肾组织Ⅳ型胶原含量及CTGF、a-SM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益肾保真方组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肾组织Ⅳ型胶原含量均显著降低,与尿毒清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肾小球硬化指数降低,肾组织CTGF、a-SMA表达下调,与尿毒清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益肾保真方能延缓肾衰竭进展,干预CRF纤维化进程,其机理可能与下调肾组织CTGF、a-SMA的表达,抑制肾脏固有细胞的转分化,从而减少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和积聚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柴半六合汤对慢性肾衰竭(CRF)合并胃肠道症状患者的作用以及对胃泌素(GAS)、胃动素(MTL)及生长抑素(SS)的影响.方法:将60例CRF合并胃肠道症状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柴半六合汤,对照组30例给予尿毒清颗粒口服,2月后观察两组疗效、实验室指标以及血浆GAS、MTL及SS的变化.结果:临床综合疗效治疗组90.0%,明显优于对照组73.3%;治疗组治疗后胃肠道症状有明显改善或缓解,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的血尿素氮(BUN)、肌酐(SCr)、GAS和MTL水平下降,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SS水平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柴半六合汤能调节胃肠激素水平,减轻CRF患者胃肠道症状,延缓CRF的进展.
  • 摘要:目的:探讨和肾络对慢性肾衰模型大鼠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和smad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5/6肾切除大鼠模型,并用和肾络颗粒治疗,以福辛普利为对照.以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分别检测肾组织TGF-β1、smad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肾组织TGF-β1、smad2蛋白及其mRNA表达较正常组均明显升高(P<0.05),和肾络颗粒治疗组大鼠上述指标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且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和肾络颗粒能够抑制肾组织TGF-β1、smad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从而延缓慢性肾衰肾脏病变的进展.
  • 摘要:目的:观察益肾活血法分型辨治延缓慢性肾衰竭进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慢肾衰患者,运用益肾活血法分型辨治结合西医基础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延缓患者肾衰进展的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血肌酐显著降低,GFR显著升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显著降低,并且还可以降低甘油三酯.结论:益肾活血法分型辨治能够改善慢肾衰患者症状,降低血肌酐,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延缓肾功能进展.
  • 摘要:对2012年至2013年30例早中期慢性肾衰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患者均联合使用西医基础治疗,包括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感染控制,降血压、血糖,改善肾性骨病,纠正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同时内服健脾益气清利化瘀方,即生黄芪30g、党参30g、金雀根30,鬼箭羽30、连翘18g、鱼腥草3兔、白花蛇舌草30g、茯苓30g、粉川芎12g、益母草30g、粉丹皮12g等,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口服。随证加减:如常感冒可加防风9g;若恶心呕吐、腹胀纳呆,可加半夏9g、陈皮6g、竹茹9g、生姜3片等;若水肿、少尿,可加猪苓15g、防己12g、桂枝9g等;若皮肤瘙痒,可加苦参9g、防风6g、蝉衣6g、地肤子15g等。住院患者结合中药高位保留灌肠:方药组成为生大黄10-30g(后下),六月雪30g,川芍10g,牡蛎30g(先煎),龙骨30g。上药浓煎后滤出药渣,药液约200ml,冷却至38℃给予高位灌肠,使药液保持在肠内30-60 min,每天1次。门诊患者结合中药穴位敷贴:红花、大黄、冰片组方研成药粉醋调,敷贴于涌泉穴,每晚一次。或配合中药沐足治疗,药用:内服中药渣加紫苏30g再水煎1000毫升,水温40度左右,每天1次。治疗3个月,每周复诊1次以上。
  • 摘要: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期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且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产生巨额的医疗费用,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保护肾脏功能,延缓慢性肾脏病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应用大黄,并不仅仅应用它的泻下作用达到降低尿素氮,改善肾功能的目的,而是与辨证施治相结合,利用其下瘀血的作用,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药物,改善肾小球的硬化;利用其推陈出新的作用,达到正气来复;利用其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的作用,使气血阴阳平衡。具体应用时,以患者每日大便两次为度。若患者属形体壮实,正气尚不亏虚,大便结燥、或正常者,可予生大黄3-10,以排浊而不使其伤正气;若患者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或干或溏,均加大黄3-9合用半夏、竹茹、生姜,此时,大黄不仅是通腑,更是取其活血化疲、降逆止呕之功效;若患者脾气亏虚、食少便溏、少气嫩言,则应用熟大黄合用干姜、芡实;若患者脾肾阳虚、畏寒肢冷、大便或干或溏,则应用熟大黄3-6或合肉从蓉以温阳通便,或合补骨脂、仙灵脾以温阳固涩。总之,临证加减,灵活变通。
  • 摘要: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及变化虽然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但导师着眼于本病本虚标实的特点,自拟“参芪泄浊饮”以补益脾肾,化湿泄浊解毒、活血化瘀为原则,力图标本兼治。临证加减遵循“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补而不滞,祛邪而不伤正”的原则,偏于阳虚的患者加用生地,女贞子等补阴药,取其“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意。偏于阴虚者加用仙灵脾,巴戟天等补阳药,取其“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意。在补药的选择上导师少用滋腻温燥之品,多用清补平补之品,如补阳多用黄芪、太子参、菟丝子等,滋阴常用二至丸女贞子、早莲、生地等。虽说本病瘀血贯穿疾病始终,但何师认为,GRF本病还是以脾肾虚衰为其根本,故不宜施破血逐瘀之品以免伤血耗气,而多用丹参、赤芍、川芎等活血通络轻剂。在治疗过程中同时配合中草药保留灌肠,中成药口服,以及饮食调补等方法并嘱患者“慎于起居、外避风寒、控制饮食,调畅情志”,综上所述,导师顾本不忘治标,治标同时又谨记补本,力求标本兼治,故在临床治疗GRF,改善肾脏功能、保护残存肾单位、延缓慢性肾功能衰蝎的进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 摘要:水气病自古有之,《内经》有云"诸有水气者,微肿必先见于目下"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述其详尽.水气为水饮寒冷之气.包括水湿,水饮,痰饮,水肿,水臌,寒气等内容.与现代医学心血管,肾病,肝病,内分泌,神经,呼吸,消化以及五官科的疾病相关.数月前曾收治老年女性患者一位,以“全身浮肿伴咳喘反复发作半年”为主诉入院。患者自诉:胸闷心慌咳嗽,动则喘甚,不能平卧,腹胀尿少。畏寒肢冷;正如《金匮要略》所言:“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查体亦可见: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之症,舌质淡暗、体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数无力。辩证属心肾阳虚,寒湿泛滋。太阳寒水,无阳气蒸腾气化,滋于皮肤为水肿;心阳虚弱,镇慑无力,上逆而成水气凌心;阳虚无以化水行血故成血水淤阻之象。是以真武汤医温心肾之阳,壮火散水化支饮,方用真武汤和抵挡汤化裁,温阳化饮活血通络:熟附子10g,生姜15g,先煎,云苓、白术、车前子各30g,川牛膝24g,葶苈子、猪苓各20g,赤白芍、枳壳各15g,内金、桃红各10g,穿山甲、生水蛭各6g,沉香粉1.5g。配合其他对症治疗20余天,患者水肿心慌消失,夜间可平卧位休息。
  • 摘要:糖尿病肾病属于临床的常见病与难治病,王耀献教授经过自己的临床积累,已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和治疗思路,临证严把病机,在辨证基础上,重视热邪在糖尿病肾病病程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阳明经腑为热邪的首发地和热源地,逐渐影响及太阴肺、厥阴肝、少阴肾。早期伏热、中期郁热、晚期浊热,治疗上强调早期清热、中期透热、晚期化热,用药考究精准,以期打断致病链条,延缓病情发展。
  • 摘要:孙郁芝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活血化瘀法贯穿治疗全过程,注重早期治疗,截断病势,治病求本,补肾健脾,同时配合降糖、降压、调脂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明显缓解糖尿病肾病病情。
  • 摘要:吕仁和教授提出了糖尿病肾病的“微型癥瘕形成”病机学说,认为糖尿病肾病实质上是消渴病久治不愈,伤阴耗气,痰郁热瘀互相胶结于络脉,形成微型症瘕。在肾络癥瘕病机理论基础上,王耀献教授进一步提出了“辨病证症论治糖尿病肾病”,进一步完善了“微型癥瘕”理论在糖尿病肾病临床中的应用。
  • 摘要:总结马建伟教授运用“滋肾通络法”治疗DN早期的经验:肾虚为本,滋肾为首要;活血化瘀宜贯穿治疗始终;重视脾肾关系,益气健脾;重用黄芪;临证加减。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基础是先天元气不足,肾气亏虚,肾虚气化无力,因此治以肾虚为本,滋肾为首要;糖尿病出现肾脏病变一般病程较长,久病入络、必瘀,从而导致肾络瘀阻,肾络出现微型口癥,使肾脏功能进一步虚损,治以强调活血化瘀贯穿始终;脾为后天之本,脾气亏虚及肾,肾气更虚,治以益气健脾、脾健肾荣。同时马老师喜重用黄芪,其目的在于“益气养血、气行则血行”,加强滋肾健脾、活血化瘀之功效;重视临床疾病传变中的病因病机变化,临证加减。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确立“滋肾通络”的治疗法则,抓住DN发生的中心环节“肾络阻滞”,结合经过初步临床研究显示该中药对早期DN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很好的显示了“滋肾通络”法治疗DN的重要性。目前防治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药物较少,一些中药的作用机理不是十分清楚,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以及中医药防治的机理等需要进一步的系统研究,一旦在该领域有所突破将对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 摘要:程师将痛风临床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但湿浊、痰、瘀之邪贯穿疾病始终,既为病因,又是病理产物。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湿浊瘀滞内阻才是病因,建议痛风病名改为浊瘀痹,治疗上也将泻浊化痰祛湿作为通治法则,亦可为一佐证。发作期分为阴阳两证,阳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局部皮温高,皮色发红,热势明显,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数。阴证局部关节皮色不变或浅红,关节微热,常需两边关节对照后才可感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往往见于慢性肾衰终末期继发痛风或素体阳虚者。缓解期病机以本虚(脾肾)虚为主,但标实(湿瘀浊)常伴随于始终。痛风多系沉病顽疾,临床疗效欠佳。清安徽名医汪昂于《木草备要》中首倡治痛风六法,即所谓:“大法宜顺气、清痰、搜风、散湿、养血、去瘀为要”。简单的说,就是祛湿行瘀,化痰泻浊。除此之外,尚需补气养血,标本兼治。
  • 摘要:深静脉置管术是传统的测量中心静脉压和快速补液的手段,同时也可用作输血、血液透析、输液肿瘤化疗及肠外营养的通道,建立一条高质量的可重复使用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多次穿刺的痛苦,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抢救患者赢得时间,也避免血管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完全胃肠外营养等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要注意导管的护理、冲洗和固定,对穿刺部位进行护理。要对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静脉炎等常见并发症进行预防和护理,导管堵塞与导管的正确维护、输入药物种类及输注血制品有关,导管移位或脱出深静脉置管后应妥善固定。
  • 摘要:正清风痛宁主要成份是盐酸青藤碱,近年来为很多学者重视,通过研究发现其具有镇痛抗炎、调节免疫、降低尿蛋白、抑制抗体溶血素等药理作用,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肾脏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等的临床治疗,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说明正清风痛宁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于临床此类疾病.
  • 摘要:尿毒症性皮肤痛痒发生率高,危害性大。但它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能与皮肤干燥、汗腺排泄电解质障碍有关;也可能与不能被透析出的尿毒症毒素有关。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为血虚生风,夹热夹毒,肌肤失于濡养所致网。其治疗上虽无明确的理论解释和特效的治疗手段。但根据患者的不同病因,采取针对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减轻痰痒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熏蒸治疗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汗腺活动增加,汗腺、皮脂腺的功能部分得以恢复,帮助排出部分积聚于皮肤的尿毒素和钙磷沉积物,减轻对皮肤的刺激。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参地颗粒对慢性肾小球肾炎(CGN)脾肾亏虚证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TIMP-1)的干预作用.方法:70例CGN脾肾亏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失访2例,对照组失访4例,最后实际完成病例64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31例;并设正常对照组20例.对照组服用贝那普利片,治疗组服用参地颗粒,疗程8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MMP-9/TIMP-1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疾病疗效总有效率和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7.88%和90.91%,均优于对照组的74.19%和67.74%(P<0.05);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清MMP-9、TIMP-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而MMP-9/HMP-1则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清MMP-9水平较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升高,治疗组的血清TIMP-1水平较治疗前相比有显著降低,治疗组的MMP-9/HMP-1较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的TIMP-1、MMP-9/TIMP-1治疗前后变化不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MMP-9水平、MMP-9/TIMP-1较同期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TIMP-1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24h尿蛋白定量在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降低,在治疗8周后降低更为显著;且治疗组8周后的24h尿蛋白定量较同期对照组相比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慢性肾炎脾肾亏虚证患者血清MMP-9、TIMP-1水平显著升高,MMP-9/TIMP-1比值显著降低,提示细胞外基质(EMC)降解能力下降、合成能力增加;参地颗粒可有效改善脾肾亏虚证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定量,其机理之一可能为显著提升患者血清MMP-9,降低血清TIMP-1,从而显著升高MMP-9/TIMP-1比值,促进了EMC降解,降低肾脏EMC含量.
  • 摘要:对北京东直门医院肾病科门诊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应用益肾补虚化瘀散结法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研究表明,益肾补虚化瘀散结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在保护肾功能方面,在减少尿蛋白、尿血方面有一定疗效,且随着治疗的时间延长,疗效会更显著。该方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可长期服用,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摘要:目的:百令胶囊对慢性肾炎的治疗效果的观察.方法: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在常规控制血压、控制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优质低蛋白饮食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加用百令胶囊,5粒/次,口服,治疗3月;观察临床症状,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p<0.05或p<0.01);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 摘要:中医药对肾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延缓肾衰蝎的进展;且安全有效。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防治中,要重视原发病的治疗,积极控制加剧因素,调理生活起居,合理搭配饮食,避免肾损害药物,制定个体化的综合防治方案。
  • 摘要:针对慢性肾衰虚瘀浊毒间夹、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管竞环教授四诊合参提出治疗慢性肾衰六大法则,即健脾补气法,滋补肝肾法,补血和血法,活血化瘀法,解毒泄浊法,软坚散结法。分清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六法或以补气血为先,或以解毒泄浊为急,主次虽有不同,然主要治疗法则不变。rn 当慢性肾衰患者出现气血亏虚证,就选用归肾经的补气养血药,如黄芪、西洋参;出现湿热蕴结证,就选用归肾经的清热化湿药,黄柏、砂仁;出现血瘀证,就选用归肾经的活血化瘀药,如红花、益母草等。rn 管老提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结合微量元素辨证优化组方。如同为补气药,就选用钙磷比值高的补气药,补肾药就选用钙磷比值高的补肾药。慢性肾衰常用的高钙低磷中药为:没药、桑椹、厚朴、党参、白术、黄芪、大黄、熟地等。rn 管老主张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慢性肾衰。西医辨病,中医辨证,针对引起肌酐升高的多种因素着手,各个击破,不直接针对肌配,却起到降肌酐,保护肾功能的效果。管老认为重点需解决感染、贫血、水肿、蛋白尿几个方面的问题。rn 慢性肾衰患者本虚标实,补肾健脾的同时,针对血瘀、痰浊、水肿辨证施治,这样才能收到理想效果。
  • 摘要:本文从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角度介绍孙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调养经验.本篇要点为:为配合治疗、提高疗效,慢性肾衰竭患者每日需要2~3次出汗,解2~3升小便,有2~3次大便.
  • 摘要:广西名中医关建国教授认为,脾肾亏虚,湿浊瘀血内阻,是慢性肾衰早、中期发病的主要病机,以培其本、祛其邪为则,以"有、无消化道症状"为刚进行论治,简便易用,临床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研究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临床调研的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病房及血透室的慢性肾衰竭患者1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运用医学统计学的方法,研究慢性肾衰竭的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结果:在1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正虚证型以脾肾阳虚证患者最多(38%),其次为脾肾气虚证(26%),气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患者接近(15%),肝肾阴虚证最少(7%).邪实证型以湿热证患者出现频率最多,湿浊证及血瘀证次之,水气证和风动证较少.在中医各虚证证候与肾功能衰竭各期的关系统计中,脾肾气虚证主要见于肾功能代偿期、失代偿期及衰竭期,在尿毒症期降低(P<0.05);脾肾阳虚证中尿毒症期为最多,代偿期、失代偿期和衰竭期均较少(P<0.05);气阴两虚证主要见于失代偿期、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代偿期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散在见于肾功能衰竭各期中,无明显差异;阴阳两虚证主要见于肾衰竭期和尿毒症期,尿毒症所占比例较大,(P<0.05).在中医正虚与邪实兼夹的分布中,纯虚证未兼挟邪实者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湿浊证在脾肾亏虚证中出现最多,湿热证在气阴两虚证中出现最多,水气证在脾肾阳虚证出现最多,在肝肾阴虚证出现最少,血瘀证主要在脾肾阳虚和脾肾气虚证出现最多,风动证在各虚证中较少见,缺乏统计学意义.慢性肾衰竭不同证型之间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将为今后的临床中医治疗提供依据.
  • 摘要:提高老年慢性肾衰的临床疗效是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依据湿、浊、毒,的病理特点及正邪消长变化状况,重视辨证论治,努力达到以平为期,方能发挥中医药多因素、多靶点、动态多向的调整作用。本病当早发现早治疗,慢性肾衰的早中期治疗是关键,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若进展至尿毒症期,出现水气凌心、溺毒犯脑等危急症候时,尽早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
  • 摘要:探讨慢性肾衰竭各期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所占比例,了解慢性肾衰竭中医各证的发病率,进一步深化临床辨证治疗的资料及参考依据。研究表明,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医常见证型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慢性肾衰竭四期(代偿期、失代偿期、衰竭期、尿毒症期)的中医证型分布各不相同。原发病以糖尿病肾病为主,其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患者职业以农民、退休中老年人为主。患者教育程度偏低,以初中及以下学历多见。
  • 摘要:慢性肾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主要为脾肾两虚、湿浊内蕴."湿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贯穿疾病的始终.从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思路方面论述慢性肾脏病与湿浊的关系,并从湿论治.
  • 摘要:目的:观察肾康注射液联合中医综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制定入组CRF入组标准:符合CRF的临床诊断标准,同时血肌酐(Scr)限制178-707?mol/L、内生肌酐清除率(Ccr)限制于10~50mL/min者,为慢性肾功能失代偿期及肾衰竭期.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肝脏及血液系统疾病者;对本疗法所用药物过敏者;足部皮肤局部有皮疹、溃破者;依从性差者.收集2012年4月~2012年9月住院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35岁;辨证属脾肾气虚、湿浊内阻15例,阴阳两虚9例.治疗组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中位年龄36岁;辨证属脾肾气虚、湿浊内阻13例,阴阳两虚1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优质低蛋白饮食、纠正酸中毒、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纠正贫血、控制血压及血糖(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空腹血糖3.rn9-6.2mmol/L)、补钙等对症处理。对照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口服尿毒清颗粒剂,每次1包,每日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肾康注射液联合中医综合疗法。疗效评定:显效:症状减轻或消失,血肌酐降低≥30%;有效:症状改善,20%≤血肌酐降低<30%;无效:血肌酐降低<20%,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rn 结果: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8%和61.1%,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适出现。rn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rn 结论:该研究提示几种方法结合对CRF患者治疗起到良好的协同作用;同时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提示肾康注射液联合中医药综合治疗CRF近期疗效较好,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慢性肾衰竭(CRF)是进展性的疾病,病理损伤形成后很难逆转,需要终身治疗与调理;单一的治疗方法只能解决某方面的问题,故需要多种疗法的综合与互补.因此,提出CRF在治疗上应该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早、中期以延缓慢性肾衰的进展为目的,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当尿毒症期在肾替代治疗的基础上,中医药治疗的重点为降低透析或肾移植并发症的产生,提高生存质量.
  • 摘要:通过慢性肾衰研究发现,慢性肾衰根据中医升降理论,其发病的一个主要机理就是升降失常。慢性肾衰的水、钠潴留、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是清阳不升,浊阴不能出下窍所致。但慢性肾衰病位广泛,病性是本虚标实,病证以脾肾两虚多见。浊阴不能出下窍的原因是因为虚,尤其是脾肾两虚而导致的清阳不升,浊阴不能出下窍。因此,虚是造成慢性肾衰升降失常的原因,清阳不升,浊阴不能出下窍是升降失常所造成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虚是关键。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肾衰的虚主要是脾肾两虚,因此如何处理益气健脾补肾与升清降浊对提高临床疗效很重要。rn 认为治疗慢性肾衰,应根据脏腑相关理论,引入中医学升降理念,顺应五脏六腑生理特性,运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以纠正脏腑失常之病理,因势利导,使清阳升而浊阴降,以达到升降有序恢复脏腑功能。从研究慢性肾衰中医升降理论及应用着手,有望提高慢性肾衰治疗水平。
  • 摘要:慢性肾衰病机复杂,单一治法顾此失彼,难获全效,多途径给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但起到综合治疗的目的,而且具有针对性,以期"直达病所".尤其对于早中期肾功能不全患者,运用中医药可取得较好疗效.尤其中医药外治法在慢性肾衰的治疗当中配合中药汤剂口服常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 摘要:本文从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角度介绍孙伟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调养经验.本文以饮食调养为重点,要点如下:每天不超过2两瘦肉相当的荤菜,螃蟹虾子海货、桃子菠萝葡萄哈密瓜忌食,冬瓜丝瓜瓠子常吃,荤烧萝卜可以吃,韭菜大蒜葱不要吃.
  • 摘要:本文对106例慢性肾衰患者实施中医护理,从患者日常护理、辩证施膳、饮食调摄、情志护理、用药护理等方面进行总结,将辩证施护与辨证治疗相结合,对改善患者症状、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 摘要:孙万森教授辨治慢性肾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出慢性肾病"风伏肾络"病机学说,倡导慢性肾病从风论治;指出慢性肾病与自然界五运六气密切相关,发展了慢性肾病从六淫辨治,另辟蹊径,取得了独特的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薯蓣丸对腺嘌呤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血清BUN、Cr及TNF-α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组、预防组,除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外,余用腺嘌呤250mg/Kg/d连续灌胃21天制作大鼠CRF模型,(预防组同时给予加味薯蓣丸预防性治疗),造模结束后,处死预防组大鼠,并检测其血清BUN、Cr、Hb,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加味薯蓣丸组和尿毒清组,分别灌胃治疗31天(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测大鼠血清BUN、Cr、Hb,用放射免疫法测大鼠血清TNF-α含量.结果:加味薯蓣丸可以明显降低腺嘌呤诱导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血BUN、Cr,提高Hb,并降低TNF-α在大鼠血清中的含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薯蓣丸可延缓CRF的进展、保护肾功,其疗效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TNF-α含量来实现的.
  •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薯蓣丸对腺嘌呤所致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大鼠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预防组、加味薯蓣丸组、尿毒清组五组,除空白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外,余用腺嘌呤250mg/Kg/d连续灌胃21天制作大鼠CRF模型,(预防组同时给予加味薯蓣丸预防性治疗),造模结束后,处死预防组大鼠,并检测其血清BUN、Scr,证明其造模成功及预防性治疗有效后,分别灌胃治疗加味薯蓣丸组和尿毒清组,共治疗31天(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测大鼠血清BUN、Cr,用放射免疫法测大鼠血清TNF-α含量.结果:加味薯蓣丸可以明显降低腺嘌呤诱导慢性肾功能衰竭大鼠血BUN、Scr,并降低TNF-α在大鼠血清中的含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薯蓣丸可延缓CRF的进展、保护肾功,其疗效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TNF-α含量来实现的.
  • 摘要:目的:观察制黄精及沉香粉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取清洁级SD雄性大鼠21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模型组,通过5/6肾切除法制造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动物模型,术后2周行大鼠断尾采血,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值,根据Scr随机分为病理组、制黄精组,并设假手术组.饲养或治疗8周后处死大鼠,测定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定量(Pro),血管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Ⅰ(ATⅠ)、血管紧张素Ⅱ(ATⅡ)、TXB2、6-Keto-PGFla.结果:制黄精组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衰竭大鼠肾功能、血常规.与病理组相比较,制黄精组能改善CRF大鼠的贫血情况,降低血白细胞(P<0.05),升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P<0.01),可显著降低CRF大鼠血清AT-Ⅱ、ET(P<0.01),升高CRF大鼠血清6-Keto-PGFla.结论:制黄精可改善慢性肾衰竭大鼠肾血液动力,从而显著地改善肾功能.
  • 摘要:近年来,中医对于狼疮性肾炎认识逐渐深入,特别是在治疗方面具有独到的疗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既有利于在短时间内迅速控制病情,又有利于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巩固疗效,提高治疗缓解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在中医领域,要注意证型问题,如何提高疗效,禁忌问题。西医治疗中要解读2012 KDIGO狼疮性肾炎指南,分析常用治疗方案,探讨多靶点治疗。最后要注意妊娠问题。
  • 摘要:本文从中、西医方面对狼疮性肾炎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多方面的综述,以供临床医生参考.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中表明:正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LN在缩短疗程、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以及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辨证分型标准不统一,临床疗效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指标,远期疗效的追踪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欠缺,复方的有效成分机制研究较少。因此应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优势,运用循证医学及现代诊疗手段,进一步总结并制定更适用于临床的中医辨证方法,有利于今后中西医结合治疗LN的发展。
  • 摘要:本文介绍了狼疮性肾炎患者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分析了抗凝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的机理和应用,认为中西医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观察环磷酰胺(CTX)治疗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探讨分析采用中西医结合法预防环磷酰胺治疗的不良反应效果.方法:将医院收治的100例行环磷酰胺治疗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连续2天给予CTX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辨证给予中药内服,对照组使用西药对症处理,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症状,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0例(40%)患者在用药期间合并感染,15例(30%)患者表现胃肠道反应,其中,2例(13.33%)出现恶心,1例(6.67%)出现呕吐;8例(16%)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4例(8%)患者用药期间出现明显脱发.对照组患者感染率为40%(20例),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30%(15例),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14%(7例),分别与观察组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乙肝病毒携带者治疗后,病毒携带者增加率为50%,治疗期间出现脱发发生率为20%(10例),分别与观察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行环磷酰胺治疗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症状,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性高,有效降低症状复发率,产生的临床预防效果显著,充分地发挥了中药的优势,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疗效,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研究.
  • 摘要:探讨发酵虫草菌粉联合复方α-酮酸及优化蛋白饮食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脾肾气虚证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研究表明,发酵虫草菌粉联合复方α-酮酸及优化蛋白饮食能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ALB,PA,Hb,血钙,TG,CHO,CRP,血磷,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营养状况、血脂代谢、钙磷代谢及微炎症状态均有明显改善,并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倦怠乏力,腰膝酸软,食少纳呆,气短懒言等临床症状。
  •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积极探讨预防措施,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482例行血液透析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82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流感染49例,占10.2%.共分离出53株11种病原菌,革兰氏阳性菌31株,占58.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为多见;革兰氏阴性杆菌22株,占41.5%,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多见.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与留置时间、基础疾病、插管部位明显相关患者中女性为25例,男性为24例,其中大于60岁为26例,小于60岁为23例,插管次数大于3次的为26例,小于3次的为23例,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医院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而留置时间、基础疾病、插管部位为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心率变异性改变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1例,采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观察患者中医证候,采集20min短程HRV心电信号,应用短程HRV线性分析方法计算时域及频域指标.结果:依据患者阴阳偏盛的不同表现,将脾肾气阴两虚组和肝肾阴虚组合并为阴虚证候组,对脾肾阳虚组、脾肾气虚组、阴虚组进行正常参考值及组间比较,阳虚组LF/HF小于正常参考值,P<0.05,阴虚组大于正常参考值,P<0.05。结论:不同MHD患者随着疾病的不断进展、变化,HRV各指标也随之改变,与中医的辨证分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动态检测患者HRV水平变化对判断患者病情、病势和转归有重要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索尿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uL-FABL)和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uNGAL)对梗阻性肾病(ON)进展的预测作用.方法:共有108名ON患者纳入研究,采集患者尿液,ELISA方法检测uL-FABL和uNGAL,其中90名患者完成1年随访.结果:uL-FABL和uNGAL同eGFR呈负相关.1年随访结果提示,不同时间点uL-FABL增加与患者肾功能减退具有显著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术前uL-FABL>380.42 ng/mg·Cr或术后72小时uL-FABP>212.24 ng/mg·Cr与患者不良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术前或术后72小时uL-FABL和uNGAL联合预测不良预后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8、0.952.结论:uL-FABL和uNGAL联合能够增加AKI诊断准确性,uL-FABL能够有效预测ON的预后.
  • 摘要:目的:分析近3年急性肾盂肾炎并发急性肾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本科住院的14例急性肾盂肾炎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并发急性肾损伤14例,占11.0%.其中男1例,女13例;年龄平均(59.43±22.30)岁;有基础疾病7例;B超发现泌尿系异常5例;使用肾损药物4例;血容量不足1例;最高体温平均(38.74±1.21)℃;治疗前血白细胞平均(12.91±4.49)×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5.23±9.63)%,超敏CRP(125.6±125.9)mg/L,治疗前α-微球蛋白平均(50.19±22.24)mg/L,治疗前血肌酐平均(178.93±113.86) μmol/L,尿培养阳性6例(42.9%),大肠埃希菌3例,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屎场球菌1例,产气肠杆菌1例.13例患者抗感染治疗1周血肌酐降至患病前基础水平,1例患者(第14例)抗感染治疗血肌酐仍逐渐升高,联合甲基强的松龙20mg/d治疗1周后降至正常水平.α-微球蛋白降至平均(17.97±5.63)mg/L.结论:并发急性肾损伤并非少见,且肾损伤程度重,更易发生在年龄较大、有泌尿系B超异常、感染较重患者,对这些患者尤其注意肾损药物和血容量不足情况.早期、有效抗感染治疗大多数患者肾功能快速恢复,但少数情况下需联合激素治疗改善肾功能.
  • 摘要:中医在治疗慢性肾脏相关疾病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相对于肾脏病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累药物,中医药的副作用较少,且复发率较低.对于单纯西医治疗收效甚微某些肾脏疾病,如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反复发作泌尿系感染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得到满意疗效.中西医结合不是两种医学体系相互融合从而产生新的理论,更不是以一方为主导兼以另一方为辅助。中西医结合应该是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联合,各取所长,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现代医疗技术和诊疗手段对疾病的认识更准确,而中医药对于难治性疾病的疗效较好。对于某些特定的疾病,西医的疗效较好,如高血压的治疗应该以西药降压为主,中药予以辅助,使降压效果更持久,降压速度更平稳;肾性贫血则应该予EPO治疗,同时可以用阿胶补血。
  • 摘要:目的:探讨TGF-β1对小鼠足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永生化温度敏感小鼠足细胞,在33℃含有γ-干扰素(γ-IFN)的许可条件下增殖,37℃不含γ-IFN的非许可条件下诱导分化.37℃分化的足细胞用TGF-β1刺激,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DNA倍体、线粒体膜电位,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检测足细胞ZO-1、P-cadherin、E-cadherin、Vimentin、Nestin等蛋白表达,提取足细胞总蛋白质,采用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骨架蛋白ZO-1、P-cadherin、α-actinin-4、α-SMA等蛋白表达.结果:TGF-β1可诱导足细胞增殖期细胞百分率显著增高,静止期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ZO-1、P-cadherin、E-cadherin、Vimentin、α-actinin-4等显著降低,而Nestin和α-SMA表达显著增高.TGF-β1诱导可使透过单层足细胞的蛋白质通过量显著增加.结论:TGF-β1诱导细胞表型和骨架系统蛋白发生改变,细胞凋亡增加,可能是导致足细胞滤过屏障损害的基础.
  • 摘要:刘宝厚教授提出,血尿的诊断一定要按血尿的诊断程序进行,不能只见到尿常规检查潜血阳性,就诊断为血尿,一定要看尿沉渣镜检,如高倍视野下红细胞≥3个,或12h尿Addis计数红细胞>50万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10万个,方可诊断为血尿。当肯定为血尿后,用位相显微镜分析尿红细胞形态,确定是肾小球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性血尿,对治疗关系很大。对不明原因血尿应作追踪观察,特别是50岁以上患者,应密切注意肿瘤的可能性,每半年应作尿常规和尿细胞学检查,每年行IVP1~2次,必要时作膀胱镜检查。rn 治疗血尿,决不能见血止血,过早地使用收涩性较强的止血药,而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凉血止血药,如大小蓟、藕节、白茅根、地榆、大黄等,或活血止血药,如蒲黄、茜草、三七等。对病程日久,血尿不止的患者,更应采用活血止血的方法治疗。他常用三七、琥珀各等分,研为极细粉末,装人1号胶囊,每次6粒,1日3次,冲服。有很好的疗效。
  • 摘要:观察应用泼尼松龙片联合来氟米特与加用中草药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后期的疗效观察。辩证加用中草药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后期疗效优于常规疗法,尤其对于激素减量后期防止复发有肯定作用,是目前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新趋势。肾病综合征(NS)是小儿时期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在临床上NS常见的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为小儿NS的主要类型,占到其总数的90%左右。对于小儿NS激素治疗仍然是临床的主要选择.80%-90%的NS患儿经过初始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可得到有效缓解,但复发率高且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如肥胖、高血压、易发生感染等,这一方面既不利于患儿病情的控制,另一方面又对患儿的成长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如何降低激素疗法的不良反及其复发率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及难点。在祖国医学领域,肾病综合征属于水肿范畴,其病机可主要概括为患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致肺、脾、肾三脏失调。脾虚无以化气行水,肺虚则水谷精微不得输布全身,肾气虚弱则开阖不利精微物质外泄。近年来中药用于小儿NS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报道西药常规疗法联合中药治疗。本文观察表明,中药与糖皮质激素合用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复发率低,副作用少,改善机体全身状况,取得明显疗效。
  •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穿刺引导肾穿刺患者的临床、病理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年来106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前临床诊断、病理结果、术后诊断.结果:肾病综合征42例;慢性肾炎35例;隐匿性肾炎16例.病理以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居多.结论:肾病临床诊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肾脏病理检查已成为目前肾病诊断所必须,选择更优的方法引导穿刺既提高穿刺成功率又降低穿刺风险.
  • 摘要:带涤纶套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血液净化通路,尤其适用于多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失败或人造血管功能障碍等各种原因无法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的患者。通过严格的管理,一方面应加强血液透析过程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健康宣教,及时发现血流不畅、局部渗血情况。对于导管血流不畅者,及时判断发生原因,如及时定期应用尿激酶,可减少因凝血机制异常及导管使用时间过长、纤维蛋白鞘形成引起的导管堵塞,同时也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使导管留置时间长。另一方面应加强教育,指导患者学会导管的自我护理,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对于提高透析充分性、延长导管留存时间、减少导管感染的机率。血流量好,透析质量增强,对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尽管K/DOQI主张自体内瘘首选,长期涤纶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仍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理想通路之一,管理好导管可使效果与内痰相似,当然,临床上不应该滥用涤纶套导管,应掌握好指征。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分阶段辨证施治配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症临床疗效.方法:60例确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平行对照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根据病理类型正规激素和(或)细胞毒药物(环磷酰胺或吗替麦考酚酯片)治疗;治疗组:在激素使用过程中,根据"脾肾气虚,水湿内停-阴虚火旺一气阴两虚一阴阳两虚"的证候变化,分阶段中药辨证施治.观察治疗前后的尿蛋白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主要中医症候积分及副作用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均较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两组治疗后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优于对照组,其中MCD、MsPGN两个病理类型尤为明显(P<0.05).治疗组在减少痤疮发生、降低神经系统(失眠、兴奋、汗出)兴奋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两组比较治疗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分阶段辨证施治配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症可提高缓解率、减少激素的副作用,其复发率是否降低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本文分别从西医组织学和中医辨证论治角度阐述基于“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理论治疗HBV-GN的常用方法。rn 西医方面目前HBV-GN发病机制主要有:HBV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而激活补体、细胞因子等致免疫损伤;病毒直接感染肾脏细胞导致肾损害;感染可导致自身免疫损伤;宿主、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乙癸同源.肾肝同治”治疗理论,主要体现在抗HBV病毒和保肾治疗。现有HBV-GN的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同时早期预防。rn 中医治疗的两大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所以更多的是从功能障碍和症状体征角度来体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的思维理念。其涉及到肝肾二脏的常见证型有:1.肝肾两虚型,方用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合二至丸等。2.肝肾阴虚型,方用一贯煎合知柏地黄汤。3.肾病急性期治以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方用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加减,慢性期证治参见上二证型。
  •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诊治和中医干预策略.方法:在中国HBV-GN是常见的继发性肾炎,诊断依赖肾脏病理和以及血清中乙肝病毒标记检查,治疗方案主要为应用干扰素或核苷类药物抗病毒.中医干预的策略包括协同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拮抗药物不良反应,减少蛋白尿和延缓肾脏病进展等.结果和结论:HBV-GN仍是肾脏病医生的巨大挑战,未来需要更为深入的基础研究和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医治疗应从对西医治疗的减毒增效和保护肾脏切入,综合提高治疗的效果.
  •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特点是发病率较高、治疗棘手且有争议,部分药物不良反应严重。蓝华生主任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学术思想主要包括重视中医辨证提高疗效,在西药干预下则应用中医减毒增效,在肝脏和肾脏病的进展中重视截断预防传变。
  • 摘要:慢性肾脏病一体化治疗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治疗策略,慢性肾脏病(CKD)3、4期的治疗侧重于评价和治疗肾脏损伤所引起的列并发症并为肾脏替代治疗做准备,在西医严格控制肾脏病进展危险因素的同时,中医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弥补了西医的不足.科室肾内科使用口服中药汤剂配合直肠途径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收效甚佳,为此回顾分析了3组不同治疗方案对成年人CKD3、4期的影响效果,并探讨其起效机制.研究表明,结肠透析联合中药保留灌肠及口服中药对降低血清肌酐、提高eGFR,保护肾功能具有显著的协同优势。从中医角度分析,无论是口服汤剂中的通泄之剂还是结肠途径用药,目的均是予邪以通路,通过增加驱邪途径以拓宽驱邪通路。因此,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口服中药汤剂、中药保留灌肠和结肠透析三联疗法可以作为为CKD3 ,4期临床治疗的较佳选择。
  • 摘要:慢性肾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疾患所致肾功能损害和进行性恶化,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护理工作。要减轻焦虑,进行皮肤护理,预防感染。饮食上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保证充足的热能和无机盐的摄入。要改善钙、磷失衡,严密监测血钾浓度,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轻度酸中毒时可不予治疗,改善贫血状况,治疗心力衰竭。
  • 摘要: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简称慢性肾衰,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疾患所致肾功能损害和进行性恶化,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组成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在慢性肾衰的治疗中,主要有饮食疗法、对症治疗及血液净化疗法等。慢性肾衰病人的总体治疗目标是病人能够:①主诉焦虑减轻;②皮肤无破损;③无感染发生;④维持营养平衡;⑤维持出入量平衡;⑥主诉活动能力加强;⑦无并发症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解毒泄浊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CRF)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择70例CR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口服肾乙方加辨证.采用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根据病情选择降压、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应用中药灌肠乙方,通过结肠透析机解毒泄浊透析治疗.中医证候学评估;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血尿素氮、血肌酐及血色素水平的变化,治疗前后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水平比较.结果:通过中医证候学评估比较提示:治疗组分值低于对照;湿浊瘀阻型分值低于脾肾气虚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7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后GFR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GFR均有上升,但上升幅度以治疗组为显著.结论:证明解毒泄浊中药结肠透析治疗系统,对早中期慢性肾功能不全确实有效,从而探索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的新途.
  •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α-酮酸(开同)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疗效.方法:将4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钙磷代谢紊乱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给予普通透析(HD);开同组:HD并给予开同,治疗时间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血钙、磷、血浆白蛋白的变化.结果:开同组患者血钙、血磷、血浆白蛋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复方α-酮酸可以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钙磷代谢.
  • 摘要:腹膜透析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尽管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腹膜透析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大量研究也发现腹膜透析病人的长期存活率与血液透析病人相似,甚至在透析最初2~3年的存活率优于血液透析病人,但腹膜透析病人的退出率仍然很高,特别是在透析数年残余肾功能丧失以后.本文旨在分析腹透过程中常见的营养不良,腹透管移位、堵塞、渗漏、浅克夫外露,水负荷、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腹膜炎、隧道炎、出口处感染,肾性骨病、钙磷代谢的紊乱等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就目前的认识能够采取的对策,供同道参考.
  • 摘要:实验旨在比较高通量FX60聚砜膜透析器及低通量F6聚砜膜透析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疗效.UP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研究认为高钙血症、高磷血症、高镁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透析前血BUN和X32-MG高水平、透析不充分、肥大细胞增生、营养不良等多种因素均可能与其发生有关。患者肾功能衰竭时,PTH,β2-MG、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等中大分子物质不能降解或排泄,在体内蓄积。血浆PTHl浓度增加除可直接刺激肥大细胞增殖外,钙盐在皮肤异位沉着也可刺激肥大细胞增殖释放组织胺,导致皮肤瘙痒。高通量透析即采用高通量高生物相容性膜透析器,可以减少血膜反应、氧化应激和炎症应激,高通量合成膜超滤系数较高,以弥散作用清除小分子毒素,在增加超滤量的前提下以对流作用清除低分子蛋白,以吸附的形式清除中大分子溶质,增加了中、大分子的清除率。如前所述,常规的低通量透析器对中大分子物质清除能力有限,对比低通量透析器,高通量合成膜进行的高通量透析能使患者受益,在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状方面,高通量合成膜透析器优于低通量合成膜透析器。虽然目前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病理机制不是很清楚,但通过做到充分透析、保证透析质量及采用高通量合成膜透析器透析能对其进行很好的改善。
  • 摘要:终末期肾脏病疾病透析患者接受药物降压治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及死亡率。ACEI和ARB长期为广大患者所使用,2005年NKF-KIDOQI(美国肾脏病基金会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将其推荐为透析患者降压治疗的一线药物。ACEI和ARB均能有效降低血压,并可逆转左心室肥厚,这一作用不完全依赖其降压作用,同时改善内皮功能减轻氧化应激,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ACEI和ARB还具有肾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包括降低尿蛋白,通过减少肾脏细胞外基质的蓄积、拮抗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防止或逆转肾脏纤维化,调节吞噬细胞的功能而发挥抗炎作用。目前国内专家共识认为ACEI可能引起血钾升高,也有研究结果显示高钾饮食是引发MHD患者的高钾血症独立影响因素,而同RAAS阻断剂无相关性。
  • 摘要:随着血液净化技术及透析病人生存率的提高,维持性透析人群老年比例逐渐增多,据欧洲肾脏病学会报道,1995年慢性肾衰竭进入透析治疗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8岁,其中>60岁者52%.而血透相关性低血压发生率占血透并发症的20%-30%,居首位,而老年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至使透析过程更易出现低血压,发生率高达43.5%,严重影响其长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此预防血透中低血压的发生是保证充分透析和坚持透析的关键所在.要针对老年患者及病情特点,应未病先防,预防为主。首先,注重透析前的健康宣教及心理指导;其二,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与交流,发挥其日常生活护理及监管作用;其三,不段提高护理业务素质,加强透析过巡视及监测制度,对一些易发生症状性低血压的患者,采取了针对性预防措施和护理对策;最后,患者依从性、处方合理性、护理全面性,只要医、护、患三方全力合作,定能做到使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保证透析充分性,提高患者透析的质量和效果,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改善量生存质量。
  • 摘要:延缓或减少木村病的复发、控制其肾脏损害是目前木村病治疗的关键。文献报道川木村病合并肾病综合征时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但复发率高。故尿蛋白转阴后应小剂量糖皮质激素长期维持治疗,对尿蛋白、肾功能定期随访。Shenoy VV等报道木村病有很高的复发率,单用激素效果不佳,联合环饱素可减少复发。本文患者肾脏病理是肾小球微小病变,该病理类型亦容易复发,但经中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尿蛋白很快转阴,随访2年未见复发。可见中药防治木村病有一定疗效.但仍有待大样本病例验证。
  • 摘要:高磷血症与慢性肾衰竭患者,尤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关系相当密切.KDIGO建议对于成人患者,推荐从CKD3期开始监测血清磷水平,对于CKD3-5期患者血磷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目前高磷血症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饮食限制磷的摄入、充分透析、磷结合剂的合理使用以及中医中药的应用。有研究表明,联合使用活性炭和大黄类制剂可协助控制常规治疗控制不良的透析患者高磷血症;同时降磷散粉作为磷结合剂,能有效的降低血磷、血PTH水平;文献报告:乌贼骨、龙骨、牡蛎制作的散剂.降低高血磷疗效确切;肾衰宁胶囊动物实验研究证实该药可降低受试大鼠血清磷水平。
  • 摘要:目的:通过中药制剂联合促红素(EPO)治疗肾性贫血,观察此方法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将肾性贫血患者122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2例采用我院制剂参芪补血胶囊与促红素等联合治疗,对照组60例则仅用促红素等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贫血等症状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且透析人数少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参芪补血胶囊联合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是十分有效的方法,能够改善肾性贫血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 摘要: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肾衰蝎合并心血管疾病有:心力衰竭、心肌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血管病变、心律失常、心包炎、瓣膜疾病。临床症状:心悸、胸闷、晕厥、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粉红色泡沫痰、胸痛等;体征:奔马律、心源性肝肿大、肝颈回流征阳性、心包摩擦音、腹水、颈静脉怒张、心界扩大、心脏听诊杂音等;辅助检查:心电图、彩超、心肌酶学检查、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异常。所谓“欲补心者先实肾,使肾得升;欲补肾者先宁心,便心得降……”,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心血管疾病必须以肾治心,心肾并治。只有心肾水火相济,阴阳平衡,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降低慢性肾衰竭合并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将之归为交通心肾法、温阳利水法、养血益精法、补肾活血法、养阴清热法和温补心肾法。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营养治疗如减少蛋白摄入;控制原发病如降糖、降压;控制危险因素,如改善贫血、控制血脂、抗血小板治疗、改善钙磷代谢异常、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控制感染等.必要时行血液净化等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通过对正常志愿者和IgAN患者肾脏标化IBS值(IBS%)的对照研究,及IgAN患者的IBS%与中医辨证、肾病理、肾功能的相关性分析,探讨IBS测定在IgAN肾组织病变及证候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因血尿或蛋白尿、腰疼、下肢水肿、少尿等入院,行经皮肾脏穿刺病理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尿常规检查均正常的健康自愿者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技术检测双侧肾实质IBS%,比较两组间是否有差异.将实验组患者按肾病理、肾功能、中医辨证分组,分别比较各组间的IBS值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实验组双侧肾实质IBS%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双侧肾实质及肾窦区IBS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按肾病理Lee氏分级分为2组:Ⅰ~Ⅱ级组及≥Ⅲ级组,后者双侧肾实质IBS%较前者高(P<0.05),而两组肾实质及肾窦质IBS值无显著性差异.肾病理损害程度参考Katafuchi和Andreoli评分标准分为3组,各组间肾实质IBS%均值存在差异,其中重度组与轻度组、中度组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按其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5组,各组间IBS%均值存在差异,但组间两两比较只有CKD1期、CKD 5期与其他各组间有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按照科室的中医辨证论治,分为风热伤络、下焦湿热、气阴两虚、脉络瘀阻、风湿内扰5组,其中脉络瘀阻组的IBS%均值较其他各组高,且与风热伤络组(P<0.05)、气阴两虚组(P<0.01)有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该证型患者不同的病理损害及肾功能程度有关.结论:超声背向散射积分作为一种超声检测新技术,对IgA肾病组织病变可做出初步判断;可以评估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
  • 摘要:目的:研究中医艾灸疗法在护理水肿患者对水肿疗效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62例水肿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对(对照组)患者实行中西医常规治疗(限制钠盐摄入、利尿、控制尿蛋白、控制血压等),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是实施"艾灸疗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水肿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艾灸技术可通过舒经通络、补精益气来达到辅助利水消肿的目的.艾灸技术在护理水肿患者方面具有实际的意义,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护患沟通,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特发性水肿属祖国医学之水肿范畴。中医对水肿的认识,历来都从肺、脾、肾入手。认为此三脏皆与水肿有关,“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然而,长期的临床观察到:特发性水肿病人,1.常有四肢末端胀满感(水湿泛滋),往往同时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气虚),腹胀(脾虚);2.患者常诉卧床休息后水肿好转或消退,于下午或长时间站立运动后加重(气虚);3.往往与月经周期有关。月经延期,量少色淡,或经行不畅,伴有明显腹痛、夹杂血块等血瘀症象;4.舌质多淡胖,夹瘀者多黯,苔薄白,多腻,多为弦脉。从其临床特点不难看出本病与脾气不足,血脉瘀滞,水液停聚有关。故治疗当予健脾益气,活血利水为法。rn 健脾益气之药首推黄芪,既益气又利水,一药而二用。黄黄芪味甘性温,入肺脾二经,具升发之性,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黄芪善走肌表,是治疗表虚及虚性水肿的要药。张山雷在(本草正义)中赞其“能直达人之肤表肌肉,固护卫阳,充实表里,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此外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其善利小便。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口服或注射黄芪制剂,均有利尿作用,并能促进Na的排泄。值得注意的是黄芪利水,必须量大方起效用,量小则效差。《冷庐医话》载用四两黄芪加梗米煎服治疗重度水肿案可参看。曾用大剂量黄芪注射液(100ml)用糖稀释后静脉滴注治疗肾病综合症高度水肿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仲景言:血不行则病水。况特发性水肿患者多有月经问题,故加益母草活血利水。益母草,又名坤草,性微寒,味苦辛,可去瘀生新,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是历代医家用来治疗妇科疾病之要药。其利水作用依赖于量大方起效用。
  • 摘要:水肿是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肾性水肿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属中医学水气病范畴,其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变涉及全身多个脏腑,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匾要略》所记载治疗水肿病之经方立法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对于指导水肿的临床实践颇具价值。笔者在导师刘旭生教授的指导下,从汗、下、消、和、温、补、清、吐八种治法对经方治疗肾病水肿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探索中医辩证论治肾性水肿的思路。
  • 摘要:目的:观察通络逐水法结合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糖尿病肾病临床表现以水肿为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中医辨证及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通络逐水胶囊.治疗4周-1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水肿疗效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水肿及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通络逐水法结合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肾病水肿,临床疗效更为明显.
  • 摘要:淋证是临床常见病,中医常见辨证分型为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六个证型,冷淋亦是淋证的一种,临床较为少见.冷淋始见于《华氏中藏经》,《圣济总录·诸淋门》:"论日肾与膀胱为表里,下通于胞,宣行水道,肾脏虚弱,冷气客于下焦,邪正交争,满于胞内,水道不宣,故其状先寒颤,然后便溺成淋,谓之冷淋也."《医学心悟》:"冷淋,寒气坚闭,水道不行,其症四肢厥冷,口鼻气冷,喜饮热汤是也."冷淋的病因病机为外感风寒,或饮水过多,或肾气虚弱等,致寒气客于下焦,与正气交争而发病,肾气虚弱为本,外感风寒,或直中寒邪为标也.《内经》言:"治病必求于本",此处本为素体脾肾阳虚,故予肾着汤及鹿角霜、菟丝子等温补肾阳之品,以温补脾肾散寒.肾着汤见于《金匮要略》,本方所治乃指寒湿之邪着于腰部所治之肾着为病.方中以干姜配伍甘草,以辛甘扶阳,培土散寒,通达阳气,用甘草配伍茯苓、白术以健脾利湿,使寒去湿除,病症得愈.王师治病提倡方证对应,认为辨方证是辨证的高级阶段,临床治疗疾病喜用经方之法,药量则不拘泥,辨证施治,最重病机.王师此处应用肾着汤加减,即注重冷淋之肾阳虚、寒气客于下焦之病机,治以温通阳气,散寒渗湿.诸药合用,共建温肾散寒,通利下焦之功,并根据病情变化情况随证加减灵活用药.
  • 摘要:目的:观察"灸药结合方案"防治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有效性及发生率,评价其在控制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交叉设计、随机对照法.病例来源为望京医院、广安门医院等9家医院.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在采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灸疗与口服生脉胶囊.本研究观察8周,结束后随访8周(含洗脱期),随访期间两组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根据交叉试验原则,在第一阶段随访结束后进行第二阶段的观察.结论:灸药结合方案可以降低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透析质量;减少透析中低血压的西医干预次数,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荷;改善透析中低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减少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具有较稳定的作用.
  • 摘要:通过网络下载论文以及查阅相应书籍,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肾性贫血的经验进行总结,从病因病机,辩证施治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各个学者的观点,进行进一步汇总,并通过对比及观察临床疗效以提炼主要观点,通过观察肾性贫血病机,认为其发病机制较复杂,在临床治疗中当分清标本缓急,分而治之.具体分为脾肾亏虚、肾精亏虚、湿浊内蕴、淤血阻络等型。
  • 摘要:目的:进一步了解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周围尿酸盐结晶沉积特点,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更有效地指导治疗和评判疗效.方法:选择以关节肿痛为主诉在我院就诊的58例患者,全部患者均行肿痛关节部位的双能CT检查.应用t检验、X2检验及相关性分析,分析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数量与病程长短以及血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痛风性关节炎组共发现163处尿酸盐结晶,是临床显性病变部位(56处)的2.91倍.40例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主要沉积部位为下肢负重关节,其好发部位和沉积程度依次为:跖趾关节>踝关节>跟骨>膝关节>其他关节,最常见部位是跖趾关节(47.5%)和踝关节(35%).双能CT检查尿酸盐结晶数目与痛风患者关节炎急性发作时的血尿酸水平无关,而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P<0.01).分析显示双能CT检查特异性83.3%,敏感性100%.结论:双能CT检查对提高痛风性关节炎诊断准确率和全面了解关节受损情况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胶囊对慢肾衰疾病毒素清除及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对120例慢肾衰患者,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采用益气活血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尿素氮、肌酐、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同时观察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与对照组8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Scr、Ccr、UA、hs-CRP的改善,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胶囊治疗对慢肾衰患者具有清除毒素、延缓肾功能进展、预防心血管并发症作用.
  • 摘要:随着中国逐步迈入老年社会,老年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老年肾衰竭的中医药治疗中除了常规的补肾活血化瘀泄浊之外,程师尤重脾胃的调理.程师在临床临证中,在辨病辨证基础上,尤重健运脾胃。慢性肾衰患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可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症状,在代偿期可以无明显症状,失代偿时出现轻度贫血、食欲减退,倦怠等症状,尿毒症时可有明显的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水肿、少尿等中毒症状;从临床来看:比较多出现的症状有倦怠乏力,纳呆,口干,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大便干结,恶心,夜尿多,以脾胃证候居多,体征有下肢水肿,面色萎黄,以水湿失于通调为主,与脾肾关系大,与多项慢性肾衰中医证候调查得出的结论一致,为临床上中医从脾胃论治慢性肾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老年慢性肾衰竭病人胃纳本就不佳,若一味攻下泄浊,补益肾气,反致病人水谷不入,药食难进,变证丛生。反之,若脾胃健运,气机升降调畅,才能运化水谷,化生气血,使清气升、浊气降,恢复消化吸收功能,促进有毒物质的排泄。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从而提高疗效,改善临床症状。程师善用参、苓、白术、米仁、扁豆衣健脾益气,焦山楂、炒麦芽、炒谷芽焦香开胃,蒲公英清胃府之瘀热.川药平和,轻清灵动,既避免大辛大热伤津耗液,亦避免大苦大寒伤脾败胃,顾护胃气为要。遣方立法灵活,用药配伍精妙,重视气、血、阴、阳之间的关系,补中有通,补泻结合,补而不滞。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可以通过调理脾胃使得人体正气充足,气血生化有源,故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
  • 摘要:慢性肾衰病变复杂,并发症多,就其本病所现之种种征象,周锦教授认为主要从肾虚证、血瘀证、风湿证、湿热证、溺毒证五个方面进行辨证.
  • 摘要:肾病风湿证其病因缘由风湿合邪,侵扰肾脏。风湿从何而来,有内外两途:由外而袭者,以往都有风、湿、热邪侵袭肺、咽、皮肤、肠道的病史,以后热邪虽去,但风湿余邪未能尽除,继而乘虚内扰于肾;由内而生者,多因三焦气涩,脉道郁闭,或肝血不足,或脾运不及所致。但总以内外因互动者最为多见。风湿合邪干预肾主封藏职能,干预肾主水液,司开阖职能的同时,必然会干预肾脏经络、气血的运行,积以时日,更可痰瘀互阻、久闭成痹,这在《素问·痹论》探讨痹的形成时,已有叙述:“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也……,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其合也。……不与风寒湿三气合则不为痹”。
  • 摘要: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在西医的治疗方案主要以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为主,但确切疗效评估尚需进一步证实.余仁欢教授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血及尿生化指标均转阴.药由防己黄芪汤组成。方中黄芪甘温补中,补气升阳,补气行水,利尿消肿;防己苦寒降泄,行经脉,通腠理,利九窍,利小便,消水肿。黄芪以升为主,防己以降为要,二药参合,一升一降,升降调和,故利水消肿的力量增强。白术补脾燥湿,益气和中,一方面加强黄芪补气效果,一方面可燥湿;苍术健脾和胃,燥湿化浊,升阳散郁,祛风湿;苍术与白术,一散一补,一脾一胃,则中焦得健,水湿得以运化,不能聚而为患。茯苓甘淡渗利,健脾补中,利水渗湿;与白术合用,一健一渗,水湿则有出路。生薏苗仁味甘淡,性微寒,是健脾补肺之要药,能升能降,升少降多,上行清肺热,以使水上之源清净;下行理脾湿,渗利肠胃之湿。苏叶、蝉衣疏风解表,舒展阳气以散阴火;荷叶升举胃中之阳气。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祛湿和络,舒展阳气,清热降火之功。金银花体质轻扬,气味芬香,既能清气分之热,又能解血分之毒;连翘轻清上浮,善走上焦,以泻心火,散气聚,两药合用清热解毒之力增强,以疗座疮。白花始舌草清热解毒利湿,生甘草清热解毒;砂仁、白落仁分消湿热,宣畅气机;当归养血活血;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调整机体免疫功能;蜂房祛风搜剔作用更强,又兼活血通络,合用水陆二仙丹,加强补肾涩精之效,以减少蛋白尿。诸药合用健脾益气,疏风祛湿,清热解毒。患者坚持服用该方,尿蛋白转阴,水肿未再发。
  • 摘要:目的:通过中药辨证分型干预治疗对IgAN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的影响的研究,揭示IgAN不同中医证候与机体免疫状态间的关联,并从免疫学角度揭示中医药治疗IgAN的机制.方法:选取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肾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IgAN患者各15例,共计45例,分为3组,分别采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清心莲子饮加减、知柏地黄汤加减干预治疗3个月.同时,选取15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检测健康对照组及IgAN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FN-γ、IL-4水平.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gAN患者外周血中Th2类细胞因子IL-4水平明显增高,Th1类细胞细胞因子INF--γ水平改变不明显,Th1/Th2比值明显降低.2、经中药辨证分型干预治疗三个月后,IgAN各组外周血IL-4水平明显减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5,P<0.001).经中药辨证分型干预治疗三个月后,IgAN各组外周血Th1/Th2比值明显增高,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P<0.001),但仍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5,P<0.001).结论:中药辨证分型干预治疗可能通过降低Th2类细胞因子IL-4水平,纠正Th1/Th2比例失衡,从而达到有效治疗IgAN的目的.
  •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积雪草对局灶节段硬化性(focal segmental glomenlosclerosis,FSGS)模型大鼠E-钙粘素(ECadherin,E-cad)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肾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rn 方法:建立局灶节段硬化性FSGS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复方积雪草组和苯那普利对照组.采用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测定肾组织E-cad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rn 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程度也较为明显,肾组织中的E-cad基因表达和肾小球足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经复方积雪草干预后肾组织病变程度减轻,肾小球足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基因和蛋白表达均有所升高,疗效与苯那普利相似.rn 结论:复方积雪草可上调FSGS大鼠肾组织E-cad基因和蛋白表达,从而保护肾小球足细胞及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可能是防治肾纤维化程度的重要机制之一.rn E-钙粘素(E-Cadhenn,E-cad)是最近发现的与肾小球裂隙膜相互联系的黏附分子之一,其表达异常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证明E-cad表达下调是肾小管EMT的第一步,是肾间质纤维化的始动环节,干预控制E-cad表达平衡,对阻止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延缓甚至阻止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复方积雪草是杭州市中医院肾内科王永钧教授根据"肾气亏虚、兼夹血瘀"致病理论所组的经验方,临床用以延缓肾功能衰竭,疗效确切.本研究拟观察复方积雪草对FSGS大鼠E-cad表达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阐明其防治肾纤维化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研究依据.
  • 摘要:对确诊为原发性IgA肾病的患者予以雷公藤多甙片联合"IgA肾病方(黄芪、当归、制军、桃仁、积雪草、杭白勺)"治疗后进行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探讨"风湿证候"在IgA肾病的病机内涵、证候特点、辨证依据,并观察雷公藤多甙片联合"IgA肾病方"对IgA肾病(风湿内扰证)的临床疗效.研究表明,雷公藤多甙片联合“IgA肾病方”能减少原发性IgA肾病(风湿内扰证)患者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对于血肌酐升高的患者,可降低血肌酐值,有利于肾小球滤过率的恢复,使肾功能趋于稳定,并且使患者中医症候及西医症状得到改善,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