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携手
家校携手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专利文献679245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试周刊等;
家校携手的相关文献由100位作者贡献,包括嵇香、张声威、斯凌霄等。
家校携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79245篇
占比:99.98%
总计:679347篇
家校携手
-研究学者
- 嵇香
- 张声威
- 斯凌霄
- 王闻杰
- 解德荣
- 丁瑞凤
- 付作儒
- 何岳山
- 何成功
- 何莉
- 倪庆敏
- 全晓萍
- 刘继岚
- 卢敏
- 卢穗兰
- 卢胜国
- 古锋
- 吕玉芬
- 吴安
- 吴美玉
- 周春梅
- 周舜华
- 唐志梁
- 唐新
- 夏修桂
- 姜丽凤
- 宋丽丽
- 宋佳俐
- 宗金龙
- 巩万娜
- 干勤欢
- 张丹
- 张玉文
- 张良凤
- 张菊霞
- 张调霞
- 张静芳
- 彭国健
- 徐丽
- 方海东
- 曾春梅
- 李巧霞
- 李巧霞1
- 李建英
- 李志慧
- 李敏
- 李晓晶
- 李朝飞1
- 李艳花
- 李莎
-
-
-
郭文红
-
-
摘要:
2021年的最后一天,我煞费苦心给全班每一位同学颁发了一枚独属于他的奖牌;2022年的第一个清晨,我又向全体家长发去一条特殊的信息,拜托他们能给孩子写封信,写下自己最欣赏孩子的那些行为或品质。我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能够新的一年家校携手,共同许给孩子一个自信满满的未来。
-
-
何岳山
-
-
摘要: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劳动教育,学生能够理解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能够塑造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能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能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文章从乡村劳动教育的现状入手,对家校携手提升乡村劳动教育效能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家校携手提升乡村劳动教育效能的具体分工、有效策略进行探究。
-
-
王殿军
-
-
摘要:
2021年10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专门立法,家庭教育终于"有法可依"了。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在我看来,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全社会,尤其是为人父母者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明确身为家长的责任。
-
-
李莎
-
-
摘要:
一、情景导入上海市嘉定区金鹤学校(以下简称“金鹤学校”)在充分落实教育目标、用好社会资源的同时,日益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长会、讲座等各种途径向家长大力宣传与解读《上海市嘉定区“学生幸福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同时下发“家校携手共创幸福”倡议书,期待家长能够跟学校并肩同行。
-
-
干勤欢;
彭国健
-
-
摘要:
朱泾小学秉承雷锋精神,创新发展学校教育,全体教职工始于德、起于勤、囿于朴、优于质、务于实,师生相伴、家校携手,在服务别人中成长自己,在阳光生活中快乐自己,践行着"一切为了师生的幸福"的办学理念,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快乐嬉戏、自由成长的雷锋家园。30年雷锋精神教育的坚持,从小处看是朱泾小学的孩子拥有了不一样的精彩体验;从大处看是我们夯实了一条以"雷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
-
-
巩万娜;
石金超
-
-
摘要: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内外、以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一种攻击 性行为,也是一种最常见的校园暴力。近年来,校园欺凌频发,欺 凌出现低龄化倾向。笔者以所在工作单位小学班为样本,通过问 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原因作出分析,并提 出相应的防范应对策略。
-
-
张玉文
-
-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与推进,教育者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授业解惑,为国家培育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已成为教育者的新任务.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策略,寻求新颖的、符合现阶段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这需要教师和家长有效沟通,家校合作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
-
曾春梅
-
-
摘要:
良好习惯使人终受益,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重要时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就在于阅读。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使命。为此,我们开展了家校合作,培养一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研究。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方法,通过家校携手、生生合作、亲子交流、师生激励等多方立体互动,让孩子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
-
嵇香
-
-
摘要: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重要细胞,家庭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教育孩子的主体——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孩子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家长对教师的认同与依托、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教师对家长的尊重与沟通、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是建立相互信任的家校关系的必要条件。用共情连接彼此,相互理解;用真诚架起桥梁,加强沟通;用毅力保驾护航,持之以恒;用携手铸就辉煌,合作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