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宫颈浸润癌

宫颈浸润癌

宫颈浸润癌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妇产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5434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华妇产科杂志、实用癌症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1司法鉴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10中国-FIGO妇科肿瘤学术会议等;宫颈浸润癌的相关文献由250位作者贡献,包括马良坤、林群、章文华等。

宫颈浸润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6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434 占比:99.31%

总计:15541篇

宫颈浸润癌—发文趋势图

宫颈浸润癌

-研究学者

  • 马良坤
  • 林群
  • 章文华
  • 何启杰
  • 吴令英
  • 唱润红
  • 张丽
  • 徐彩凤
  • 李巨
  • 李柳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敏华; 杨如; 郑翠; 贾颖娜
    • 摘要: 目的观察阴道镜定位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一致性,并分析宫颈浸润癌漏诊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06例高度疑似CIN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阴道镜定位活检和手术治疗,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阴道镜定位活检诊断CIN的价值,并分析阴道镜定位活检诊断宫颈浸润癌漏诊的影响因素。结果106例高度疑似CIN的患者经病理确诊为CIN 64例,其中Ⅰ级18例、Ⅱ级30例、Ⅲ级16例;确诊为宫颈浸润癌42例。阴道镜定位活检诊断CIN与病理结果具有强一致性(Weighted Kappa系数=0.903)。病理确诊的42例宫颈浸润癌患者中,经阴道镜定位活检确诊34例,漏诊8例;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宫颈病变面积1,P<0.05)。结论阴道镜定位活检诊断CIN与病理结果具有强一致性,高龄、宫颈病变面积<50%、图像质量较差、活检取样人资质获取时间<5年是阴道镜定位活检漏诊宫颈浸润癌的影响因素。
    • 石鑫; 宋风丽; 史伟; 郅玲玲; 贺笑茜; 于帅; 马丽丽; 高万里
    • 摘要: 目的 分析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对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宫颈浸润癌的诊断价值及浸润癌漏诊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的469例HSIL和宫颈浸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宫颈冷刀锥切术或宫颈环形电切术的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HSIL和宫颈浸润癌的符合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宫颈浸润癌漏诊的影响因素.结果 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HSIL的469例患者,经宫颈冷刀锥切术或宫颈环形电切术术后病理诊断HSIL者396例,符合率为84.43%.术后病理降级35例,病理升级3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阴道镜检查、阴道分娩史、宫颈病变组织面积及有无合并人乳头瘤病毒(HPV) 16和(或)HPV18感染、宫颈管搔刮的漏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阴道镜检查不充分、阴道分娩史、宫颈病变组织面积< 1/2、合并HPV16和(或)HPV18感染、无宫颈管搔刮是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漏诊宫颈浸润癌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阴道镜下子宫颈活检诊断HSIL及宫颈浸润癌符合率较高,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漏诊情况,诊断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阴道镜医师应注意年龄> 55岁、阴道镜检查不充分、有阴道分娩史、宫颈病变组织面积< 1/2、合并HPV16和(或)HPV18感染的患者,对其进行宫颈管搔刮,降低宫颈浸润癌的漏诊率.
    • 蔺茹; 邵亚雯; 傅文婷; 李晓玉; 郝圆圆; 白岩; 刘青
    • 摘要: 目的:探讨阴道镜下活检为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后病理升级为宫颈浸润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6月在我院宫颈病变诊疗中心因HSIL行LEEP的608例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是否为宫颈癌,将入选病例分为病例组54例和对照组554例,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绝经与否、孕次、产次、术前TCT、高危型HPV16/18感染与否、阴道镜诊断、转化区类型、累及象限、术前累及腺体与否、切除标本长度及厚度、切缘状态等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显示,年龄>40岁、术前TCT为ASC-H或HSIL或SCC、HPV为16/18+、病灶累及宫颈表面3-4个象限、术前病检累及腺体、标本长度>2.0cm、术后切缘阳性为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应充分进行风险评估,在术前沟通、手术方案的选择上要更加慎重,手术医生在进行LEEP手术前,应根据情况适当扩大切除范围,以免漏诊.
    • 张勇; 周进英; 陈方明; 李海洋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在宫颈浸润癌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经本院诊断宫颈浸润癌行治疗患者90例选定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方式均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全盆照射+腔内放疗,实验组采用同步放化疗,治疗后比对近期疗效及治疗实施安全性.结果:实验组开展治疗后,患者近期疗效有效率对比常规组较高(P<0.05),治疗实施安全性两组比对,实验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相比常规组较高(P<0.05).结论: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均能够对宫颈浸润癌患者起到治疗作用,但二者相比,以同步放化疗近期疗效更为理想,治疗实施安全性以单纯放疗更为良好,因此在疾病治疗期间,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适宜方案.
    • 贾小平; 阿依江; 李韵霞; 周静
    • 摘要: 目的 探讨目前宫颈浸润癌发病人群的临床特征,为宫颈浸润癌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6年1月-2021年3月在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诊治的宫颈浸润癌137例,就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结婚年龄、结婚次数、孕产次、分娩方式、文化程度、就诊原因、临床分期、病理组织类型及高危型HPV感染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37例宫颈浸润癌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5±19.09)岁,行宫颈癌筛查的17例,有临床症状就诊的120例;子宫颈鳞癌114例,子宫颈腺癌17例,其他病理类型6例;≤44岁、45~59岁、≥60岁患者的结婚年龄、产次、流产次数、分娩方式、就诊原因及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浸润癌患者大部分为出现临床症状后才就诊的人群,老年患者尤为明显,重视规范的宫颈癌筛查对预防宫颈浸润癌尤为重要.
    • 唐雪丽; 王铁军; 张卫红; 邓丽慧; 项达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IN3)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后切缘阴性及切缘阳性不同状态情况与行全子宫切除术子宫切除标本宫颈病变残留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4例CIN3 LEEP术后患者行补充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切缘情况分为A组(43例,LEEP术后切缘阴性组)、B组(23例,LEEP术后外切缘阳性组)、C组(56例、LEEP术后内切缘阳性组)、D组(42例,LEEP术后内、外切缘均阳性组).比较患者不同年龄段、HPV感染类型、切缘不同病理情况、宫颈管刮出物(ECC)病理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病理情况与宫颈病变残留程度的关系.结果 A组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SIL)及宫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SIL)均10例,各占23.26%,宫颈微小浸润癌1例,占2.33%,总阳性率为48.84%;B组患者HSIL7例,占30.43%,LSIL5例,占21.74%,总阳性率为52.17%;C组患者宫颈浸润癌1例,占1.79%,HSIL19例,占33.93%,LSIL4例,占7.14%,总阳性率为42.86%.D组患者宫颈浸润癌2例,占4.76%,HSIL14例,占33.33%,LSIL8例,占19.05%,总阳性率为57.14%.四组全子宫切除术后宫颈病变残留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内切缘阳性者存在宫颈浸润癌3例,均为Ib1期.164例患者LEEP术后全子宫切除术中宫颈病变残留81例(49.39%),其中43例切缘阴性和121切缘阳性患者宫颈病变残留分别为21例(48.84%)及60例(49.59%),仅比较LEEP切缘阴性和阳性两组,整体比较病理残留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病变残留与LEEP术前HPV感染类型及ECC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N3患者LEEP术后切缘阴性状态不能作为判断宫颈病变无残留的依据,选择非进一步手术治疗需密切随访;LEEP术前ECC病理及HPV16/18阳性者宫颈病变残留率高.
    • 彭照清; 李玉芝; 刘红丽; 刘梦君; 邓立文
    •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初始治疗行全子宫切除病理升级浸润癌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HSIL,初始治疗行全子宫切除的165例患者,根据绝经年限分为未绝经组(52例)与绝经组(113例),根据病理分为浸润组(26例)与未浸润组(139例),研究影响病理升级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病理特点。结果 165例HSIL中浸润癌26例,总发生率(26/165,15.8%)。未绝经组病理升级率(6/52,11.5%)与绝经组病理升级率(20/113,1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6,P=0.385);未绝经组单因素分析:病变点数≥3点、病变累腺、行人工流产≥2次为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点数≥3点及病变累腺为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绝经组单因素分析:病变点数≥3点、病变累腺、绝经年限≥5年为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这3个因素同样也是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未绝经组浸润癌6例,4例ⅠA1期;2例ⅠA2期中1例淋巴脉管浸润;绝经组的20例,16例ⅠA1期,其中有1例出现淋巴脉管浸润,4例ⅠA2期。结论绝经与否在HSIL患者中直接采用全宫切除对病理升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HSIL患者,不论是否绝经,病变点数≥3点及病变累腺都需要警惕浸润癌的发生;绝经年限≥5年者病理升级率会升高;HSIL患者行全宫切除后病理升级患者均为早期浸润癌。
    • 李乐; 彭丽秀
    •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型别高危HPV持续感染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癌变的时间,指导临床宫颈癌筛查.方法 选择同型高危HPV持续感染人群中CINⅡ97例、CINⅢ103例及宫颈癌9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持续感染高危HPV的型别分为16/18型组、非16/18型组、混合高危组(16、18型合并其他高危型组),分析不同型别HPV感染进展至CIN及癌变的时间.结果 HPV持续感染进展为CINⅡ97例,16/18型组持续感染时间短于非16/18型组和混合高危组(P<0.01);非16/18型组与混合高危组持续感染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7).HPV持续感染进展为CINⅢ103例,16/18型组持续感染时间短于非16/18型组和混合高危组(P<0.05),非16/18型组持续感染时间与混合高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3).HPV持续感染进展为宫颈癌91例,16/18型组持续感染时间短于非16/18型组(P=0.004);16/18型组与混合高危组持续感染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6),混合高危组持续感染时间短于非16/18型组(P=0.014).结论 需重视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持续感染2~3年需警惕CIN,4~5年应警惕宫颈癌,混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并不加快CIN的发生.
    • 叶素清
    • 摘要: 宫颈癌是非常多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所有疾病中占比50%以上,而且因此病引起的死亡率也最高。研究资料显示,宫颈原位癌的发病年龄多集中于35-55岁,宫颈浸润癌的发病年龄则集中于40-70岁,20岁之前发病率极低。对于宫颈癌的发病原因,临床研究者认为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其主要原因,因此,宫颈癌是一种可以早发现、早预防的癌症。医学专家一再强调,接种宫颈癌疫苗以及定期宫颈癌筛查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预防措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