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宗教世俗化

宗教世俗化

宗教世俗化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0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世界文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8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美与时代·城市、中国宗教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云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等;宗教世俗化的相关文献由10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勉、刘晓燕、刘玉娟等。

宗教世俗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61.7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2.47%

专利文献>

论文:58 占比:35.80%

总计:162篇

宗教世俗化—发文趋势图

宗教世俗化

-研究学者

  • 陈勉
  • 刘晓燕
  • 刘玉娟
  • 姜莉
  • 张婵
  • 张树青
  • 徐海龙
  • 程广云
  • 董博
  • 董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玉鹏
    • 摘要: 1833—1845年,在英国基督教会史上曾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与思想文化运动,即牛津运动。在牛津运动领导人中,以基布尔、纽曼、皮由兹和弗劳德四公厥功至伟,允称"牛津运动四君子"。在这场运动中,他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以笔为剑,勇于发声,对当时宗教世俗化说不,力图复活英国教会内古老的大公传统,其情也深,其文也真,令后来者不得不慨叹之、景仰之。
    • 韦芳婧
    • 摘要: 现代化进程中,宗教从神圣向世俗的转变,即是所谓宗教“世俗化”.宗教仪式乃是对神圣者或终极存在的认知及由此认知而产生的行为,意在重申社会制度的合法性.但在世俗化语境下,现代化进程使宗教脱离对社会的控制,成为一种个人选择.作为重要宗教行为的宗教仪式,也在这种语境下有了新的功能,体现在其仪式功能从作为合法化社会制度的神圣象征,变为宗教组织争取信众的市场竞争手段,甚至进一步蜕变为纯粹性的文化表演,其仪式功能的神圣性已逐渐被世俗性所替代.然而,基于世俗化概念界定的争论与中国民间宗教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不能完全运用任何一种世俗化理论来解读民间宗教仪式的变化;不应简单认为宗教与社会便是完全的神圣与世俗二元对立;不可忽略现代化进程对于宗教产生的影响,但中国宗教应有自己的理论.
    • 美达里尔·爱尔兰; 谷晓阳(译)
    • 摘要: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认同西方传教士是世俗化的推动者。20世纪中叶,许多世俗政府已经全面将教会学校和医院国有化,这意味着基督教对于"文明"来说是多么无关紧要。尤其是在医学传教方面,对生物医学的需求消减了宗教的重要性。人们常常假定世俗化会持续、不可逆转地侵蚀对宗教的笃信。但是,在中国拿撒勒人医学传教活动(1920~1942)的缩影中,可以发现现代医学传教并不能一概而论。医务人员从未就宗教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达成一致看法。每位医生、护士都试图将各自对信仰和治疗的不同理解施加于工作和所处机构,结果成败参半。医学传教留下的并不是宗教衰落和传教士带领自己、学生和病人摆脱超自然话语的线性故事。相反,它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索的过程,传教士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多种复杂、复合的思想体系,来引导他们的信仰和生物医学实践。
    • 谭同学
    • 摘要: 在巴伐利亚乡村生活实践中,房名制、长子继承制与天主教传统仍十分重要,但年轻一代对宗教组织与神职人员的经济、政治权力和宗教仪式已有反思.同样得到反思的,还有重估、解构一切传统的理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宗教趋向多元螺旋式世俗化,而非单一直线.多元宗教面临“市场”竞争,但教徒并非纯粹理性“经济人”,而是受制于传统的“顾客”兼“供给者”.其价值重建急需宗教对话,但须立足于文化自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 文厚泓
    • 摘要: 西藏政治文明建设是西藏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这一建设进程必然会受到作为西藏社会主要宗教信仰的藏传佛教的影响.从正向作用来看,藏传佛教上层人士是西藏社会政治领导体系的重要参与者;藏传佛教的教化思想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藏传佛教组织对社会秩序有稳定作用;藏传佛教的信仰活动对社会情绪有宣泄与抚慰作用;藏传佛教的信众更乐于社会安定;活佛转世制度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但是,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的历史影响、部分信众与国外达赖集团的联系以及佛教出世思想对现实世界的疏离等,也会导致它与西藏当代政治文明建设存在一定的反向作用.藏传佛教的世俗化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反作用.
    • 李迎春
    • 摘要: "神圣"为浸透着理性、目的、人格性、道德等因素的神秘,是非理性因素和理性因素交织而成的织品.神圣之本性及其显示自身的方式意味着它是充满无限性地存在,它通过人生命深处潜藏着的独特情感以多种方式展现自身,以构成宗教存在与发展最为隐秘的根基,在宗教世俗化背景下仍具有重要意义.
    • 夏天琼
    • 摘要: 聚焦《圣洁百合》威尔莫特家族四代人的命运变迁,解读二十世纪美国社会出现的信仰危机和信仰缺失.厄普代克通过该作品探讨了二十世纪美国社会快速发展和变迁导致传统宗教信仰职能的改变,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李晓龙
    • 摘要: 赵朴初认为,“人间佛教”有三层本质意涵:一指佛教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强调佛法持重人生安立问题,以人们的幸福诉求为终极关切;二指佛教“人间成佛,即人成佛”的成佛逻辑即“人学菩萨道”的教法,认为世出世间一体不二,成就圆满人格即成就佛果究竟;三指佛教的根本属性即社会性,强调佛教是施设于具体时空中的社会实体,必须合理契机地适应社会、利益人间.“人间佛教”这一概念是对佛教人本立场、利他精神、利生实践的总概括,与西方语境下的“宗教世俗化”没有内涵上的相通性,与汉语语境中打着佛教旗号的“庸俗商业化”“市侩功利化”行为更没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因果关联.
    • 孙浚铭
    • 摘要: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发展的现状,通过比较前现代社会的神圣化与现代社会的世俗化、从神圣与世俗的关系入手对宗教世俗化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宗教世俗化并不意味着宗教消亡,而是宗教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这对现代化中国宗教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