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学术治理

学术治理

学术治理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科学、科学研究、教育、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7453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高教探索、现代大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201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第二十六届学术年会等;学术治理的相关文献由11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思懿、余利川、张继龙等。

学术治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7453 占比:99.63%

总计:27556篇

学术治理—发文趋势图

学术治理

-研究学者

  • 王思懿
  • 余利川
  • 张继龙
  • 李立国
  • 段鑫星
  • 谢笑珍
  • 阎光才
  • 陈亮
  • 刘凡丰
  • 刘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永利; 薛彦华; 苏国安
    • 摘要: 科研诚信是每位学术人应坚守的道德原则。教育部不断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1999—2020年已颁布了27项高校科研诚信法律规制,规制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丰富、完善和具体化的过程。这些法律规制以导向性的道德规范和指导性的技术规范为主。目前,高校科研诚信法律规制体系存在政策文件较为杂乱、约束力不强、透明度不够等问题。建议通过制定一部专门适切高校的科研诚信法律规制,将科研不端行为适度纳入民法及刑法规制,加强高校科研诚信法律规制执行监督和问责等手段,增强高校科研诚信法律规制约束力。
    • 解德渤; 于孟仟
    • 摘要: 作为混合治理形态,学术发包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学术治理模式。“学术发包制”意指政府与大学、社会与大学以及大学组织内部围绕学术任务而形成的一种发包关系,这一制度形态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实践方式已经深嵌在学术事务之中。学术发包制以科层制为制度根基,以项目制为制度手段,以学术锦标赛为制度精神,其制度呈现包括学术治理权分配、学术资源激励以及学术绩效问责三大部分。学术发包制遵循特定的形成机理,既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因此,我们需要促进“发包抓包”与“购买服务”的理念融通,推动从“刚性发包”到“弹性发包”的目标转移,并加速从“竞争发包”到“协作发包”的方式转变。
    • 郑佳
    • 摘要: 东盟为了实现地区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在地区组织的引领下,各国政府开始在行政与学术治理领域施行多种举措来促进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行政治理领域开始由政府主导向政府监控转变,并鼓励高等教育机构施行类企业化管理模式。在学术治理领域,通过地区组织搭建多渠道政策对话平台、建设区域协同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举办区域组织引领的试验性教学交流活动、构建区域组织主导的治理经验交流机制等方式促进地区高等教育学术治理的发展。东盟的高等教育治理实践为我国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了深化“放”与“管”的平衡关系、坚持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协同发展、实现共同治理与个性治理相结合的经验启示。
    • 孙淳; 赵万彬
    • 摘要: 完善民主管理和学术治理是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高校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大学相比,民办高校在学术治理方面有学术决策及时高效、学术决策执行力强、学术权力责任清晰等优势;同时,也有学术组织建设欠佳、学术权力过于集中、学术民主化程度低等不足。建议民办高校加强学术制度设计、健全学术组织建设、下移学术权力重心、培育学术民主文化,以完善学术治理,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快速发展。
    • 卢盈
    • 摘要: 学术系统是集合了权力、文化、关系、制度等各方要素的场域。中国的学术系统既有与西方社会学术系统的共同之处,也更多地体现出了中国特色。学术系统中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以及西方学术界带来的特殊主义、契约精神都汇聚于中国学术界。中国传统的文化以及西方学术系统中的特殊主义,学术声誉、学术生产、学术评价、府学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制度与文化要素共同促使了差序格局的形成。良性的学术系统生态不应仅仅是学术精英的"独角戏",应是不同学术阶层所获得的公平的机遇,以及学术阶层之间的流通渠道所构成的良性的差序格局生态系统,学术系统的治理格局需要不同要素以及资源之间的相互整合和协同作用。
    • 牛风蕊; 张紫薇
    • 摘要: 评审权下放标志着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入自主阶段。外部宏观制度的变化,使得不同行动主体在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权力位序和作用逐步改变。与此同时,受制于编制管理、基层学术组织话语权不足以及学术评价指标异化等因素的影响,地方高校自主开展教师评聘面临着诸多的制度悖论。随着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高校之间的错位竞争将成为常态。地方高校如何以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为前提,成为提升办学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为提高职称制度改革的有效度,地方高校亟须强化学术治理要素,创新评价手段,引入第三方学术评价,完善配套机制,加强评审环节和监督机制建设。
    • 余雅风
    • 摘要: 治理学术不端行为一直是高等教育政策与法律领域关注的重要研究性议题,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期,如何有效净化大学学术研究的风气,有效遏制学术不端这一毒瘤,还原大学探究真理、创造知识的本初状态,已成为新时代提升大学学术治理能力的重中之重。
    • 张永利; 薛彦华
    • 摘要: 为探究高校教师的学术失信行为认知状况,选取H省22所公办本科高校1 903名教师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开展调查。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学术失信行为发生频率较高且日益严重;网络是了解学术失信行为的主要途径;学术失信行为的表现呈多样化特征;考核与评价是两个重要的外在影响因素。据此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大对高校教师学术失信行为预防、监督和惩戒的力度;强化依法治理和网络媒体监督;完善高校学术考核和评价体制机制;构建“行政主导,学术主体,多元合作”的高校学术治理机制;增强高校教师对学术道德的认知和自律。
    • 刘怡; 余利川; 段鑫星
    • 摘要: 大学学术治理规制内嵌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前者以维护学术求真、学术创新与学术治理自主为指归,而后者以功利化的奖惩规约为目的。大学学术治理规制的"钟摆"偏向于工具理性,进而外显出异化表征,即过度追求显性的绩效、行政规制的路径惯性、治理组织的结构趋同,以致学术治理的功利主义见长而价值理性弱化,功利化学术利益导向,依赖运动型治理手段,学术治理自主性羸弱。实现大学学术治理规制的价值理性复归,应完善质量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激活基层学术组织治理活力、释放学术治理组织的自主性,从而提升学术治理的效能。
    • 王洪才; 毛芳才
    • 摘要: "双一流"建设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从而实现有效的学术治理.学术委员会建设是一个从观念到行动的过程.首先要突破传统观念误区,避免将学术权力专属化;其次要建立明确的功能定位,避免出现职责不清状况;再次要建立明细的运行规则,切实规范学术权力运行;最后要善于处理与其他权力的关系,避免回复到传统的行政主导老路上.作为一个新型权力机构,学术委员会建设的突破点在于细化运行规则,有效地规范权力的运行,与其他机构形成协调共治的状态.学术决策权的行使是学术委员会建设的根本价值所在,有效行使学术决策权的关键在于功能定位切合实际,而基点在于建立明细的议事规则.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