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孙犁

孙犁

孙犁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3篇、会议论文4篇、相关期刊558种,包括当代人(下半月)、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小说古今通识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孙犁的相关文献由795位作者贡献,包括孙犁、张占杰、阎庆生等。

孙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3 占比:99.6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37%

总计:1067篇

孙犁—发文趋势图

孙犁

-研究学者

  • 孙犁
  • 张占杰
  • 阎庆生
  • 李华秀
  • 蒋敏
  • 金梅
  • 李中华
  • 叶君
  • 杨振喜
  • 郭志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张占杰
    • 摘要: 孙犁的小说创作重视叙述的历史真实性,着眼于心灵、人性的探索,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在抗战小说的创作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文体",这在主流叙事里显得另类,"我"是造就这种文体的"神",抒情性是其文体表征."芸斋小说"是孙犁写"我"之思的极致,他以个人视角对文革期间的种种世相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形成了"文革十年"表现上的个人话语方式.孙犁的小说从古代白话小说传统中借鉴了创作方法和叙事方式,在民间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其部分小说与"寒窑"母题形成了互文关系,晚年又从史传文学传统中吸收了更多的养分,借鉴了列传、志异的写法以及《史记》《聊斋志异》的形式因素,拓展了小说艺术的表现空间.
    • 刘运峰
    • 摘要: 在学术界,人们往往认为孙犁前期的创作可以用自然、清新、质朴来概括,后期的创作可以用隽永、深沉、老到来形容,两者之间固然存在着一定的承接性,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 李振刚
    • 摘要: 白洋淀地区对孙犁的前期创作及其抗战小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孙犁的抗战小说跨越了血雨腥风的场面渲染,转而以清新的笔触勾勒美丽的水乡白洋淀以及在此生活的人们的日常。他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勒了一幅美丽的白洋淀水乡图,其中,既有碧波荡漾的芦苇,又有古朴温馨的村庄与田园,更有那一望无际的壮丽山脉。不仅如此,其作品展示了北方尤其是冀中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织席、婚庆等风土人情,更彰显了具有时代精神特色的女性形象。同时,白洋淀特殊的地理环境更是与孙犁自身的个性气质相契合,使其小说在当时的抗战文学中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 程雪莉
    • 摘要: 雄安的盛夏,一次文学之旅。我和文友们坐着小艇,驶入白洋淀。芦苇,绿森森,无际;淀水,碧澄澄,无边;雍容壮硕的荷花莲叶,把沉甸甸的美装满我们的心田。走过孙犁文学馆,里面的展品吸引着我们,不知不觉,我和两位文友掉队了。也没太着急,驻足一亭子旁,赏美景。一个小舟停在水里,有人在清理水边台阶处过于茂盛的一丛芦苇。“多么好看的翠绿呀!”
    • 梁向阳; 马晨薇
    • 摘要: 对农村风景画的细致描绘以及忧郁、怀旧的情调,使得《铁木前传》在风格上非常接近“乡土小说”。虽然孙犁有延安经历,多次强调自己受鲁迅和“左翼”文学影响,但小说中对待农村、农民的态度与“五四”“左翼”乡土小说存在很大不同,其展现出的特质更接近“京派”乡土小说。这种“接近”不是对“京派”乡土小说原封不动地继承,《铁木前传》中“桃花源”的消失、人物“社会属性”的出现,是孙犁在“同调”基础上进行的“变奏”。
    • 张庆爱; 周双双
    • 摘要: 孙犁在读完铁凝的《哦,香雪》之后,给铁凝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在灯下一口气读完你的小说《哦,香雪》,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我希望经常能读到你这种纯净的歌!”孙犁给予了《哦,香雪》极高的评价,给了铁凝莫大的鼓励。孙犁一口气愉快地读完铁凝的《哦,香雪》,并不是小说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他。
    • 宋学敏
    • 摘要: 赵树理与孙犁均是解放区文学的代表作家,创作了大量农村题材小说。在他们的笔下,涌现了众多风采各异的乡村少女形象,他们不约而同地关注着少女的境遇与命运,在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中呈现出异同关联。本文拟从少女形象的呈现与塑造方面对两位作家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小说中的少女形象进行比较,并试图从中窥探赵树理与孙犁少女形象创造背后所映现的女性观念。
    • 刘卫东
    • 摘要: 从接受史角度看,孙犁是一位声誉日隆,“后劲”充足的作家。同时代很多作家去世后,“现场”效应丧失,研究也难以为继了。孙犁身处20世纪文坛潮流中,却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不随波而动,更未主动弄潮。有很长一段时间,孙犁托病,不发表任何应景文字。他的选择虽让自己时有困厄,但保持了斯文与体面,对得起“人淡如菊”的自譬。孙犁用文本和人格说话,不温不火,穿越了时代,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这一点,从当前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选题中,清晰可见。易言之,孙犁用文字与经历,践行了文章之“道”,再次验证了历史审判的公正。在作家身后,质疑“现场”的喧嚣和浮躁,披沙沥金,对当时的“弱者”予以补正和纠偏,应是研究者分内的工作。当下“孙犁研究”的意义,此其一焉。
    • 刘运峰
    • 摘要: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小说、散文的结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孙犁作品集,堪称“荷花淀派”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最初的编者是孙犁好友、作家康濯。在编选过程中,康濯对其中的一些篇目进行了必要的整理和修改,使其成为一部孙犁作品的经典文本,孙犁也由此更广为人知。1962年和1978年,《白洋淀纪事》又在原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增删,但基本保留了1958年初版本的原貌。2000年和2010年版的《白洋淀纪事》则在收录内容、编辑体例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该文对孙犁《白洋淀纪事》的四个版本从出版背景、收录内容、编排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从版本学的角度进行了价值判断。
    • 李振刚
    • 摘要: 2021年版《书衣文录全编》共三册,是对2013年版两卷本《书衣文录》的补充,增加了之前未曾面世的诸多内容。孙犁在“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中,用书衣上的文字记录了情感生活与生存现实。1975年的书衣文占据整部书衣文录的三分之一,其中既有如露如电的晚年之恋,又有与挚爱书籍的黄昏之恋。深处困境的孙犁在修整书籍的同时,在书衣上表达着对文坛与社会的思考。这些简短而理性的文字,在彰显特殊历史时期文学与社会生态的同时,为孙犁“复出”做了美学准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