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地之心

天地之心

天地之心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1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书法、篆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7篇、专利文献1581篇;相关期刊132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青海社会科学等; 天地之心的相关文献由152位作者贡献,包括肖鹰、乐爱国、保罗·柯艾略等。

天地之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7 占比:9.55%

专利文献>

论文:1581 占比:90.45%

总计:1748篇

天地之心—发文趋势图

天地之心

-研究学者

  • 肖鹰
  • 乐爱国
  • 保罗·柯艾略
  • 周汝昌
  • 周韶华
  • 唐文明
  • 姚丽
  • 张克宾
  • 张发财1
  • 朱良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付健玲; 郭美华
    • 摘要: 复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非常特殊的一卦,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对中国文艺思想与创作启示颇多。宇宙混沌初开时天地之心的创造精神,万物濒临死亡时一阳来复的生生精神,人在尘网中德性损伤时修美品德的复善精神,忘却物我差别而静默观物的观复精神,这些美的精神赋予中国文艺用之不竭的能量。古代画家取鉴复卦的美学智慧而挥洒笔墨,不仅画出自然山水之生态,而且造出无往不复之境界,进而追求心灵之本明、圣人之高格,实现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复卦蕴含的美学思想对当代文艺美学的理论建设仍有启示意义。
    • 赵玫
    • 摘要: 朱子主张的“动见”说,与唐宋诸儒的基本立场一致:反对王弼借道家之说,视“天地之心”为“寂然至无”的本体。这为回归儒家经典原意,重建儒家形上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朱子阐扬与发挥二程及邵康节“天地之心”说的前提与背景。朱子表彰小程子、邵康节“动见天地之心”的主张,说明“天地之心”即天地生物之心,其流行不息,生生不已,是理气的圆融无间。同时,朱子以天地之“心”“性”“情”与大程子“易”“道”“神”之说对应,构建出与“心统性情”一致的宇宙本体论。朱子“天地之心”说的重要性不亚于人生界之心的地位,此为朱子“心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环。
    • 董平
    • 摘要: 所谓“汉语哲学”,不只是用汉语来书写哲学或表达哲学思想,更重要的一层意思,应当是汉语言本身与哲学之关系,或者汉语言本身所体现的哲学问题。作为完备的象形-表意系统,汉字深刻体现了华夏先民对于存在的独特领悟,是人以主体身份为自然立法的明确凭据。《礼记》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阴阳之交”“五行之秀气”,也即后来周敦颐《太极图说》所谓“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人是天地万物之灵性的精华,“故人者,天地之心也”。这实在是中国文化最为透辟的关于人的理解。人之所以可能成为“天地之心”,则是因为人作为“二五之精”之所凝萃,是通过人本身的特殊方式来实现其生存的,故谓“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这里的“别声”,我认为即是指语言;“被色”则是指服饰。食物、语言、服饰三者,在中国文化中是作为人能够实现其生存之特殊样态的本质力量来加以确认的,因此是足以把人从自然界其他一切万物中区别出来的充分标志。
    • 蔡地; 姚丽; 贾兴泽
    • 摘要: 古往今来,幸福是中西方思想家和哲学家长期探讨的话题。儒家传统文化讲求“以人为贵”,《礼记•礼运》中提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也强调人的价值,主张将人作为发展的主题。在企业经营中主张“重义轻利、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关注人与人的和谐,也强调人与企业的和谐,即业务的发展不能脱离员工的幸福而存在。
    • 李红辉
    • 摘要: 天玄地黄化灵境,高深迥远临四方。人居中心生妙韵,动静气合转天地。
    • 保罗·柯艾略; 丁文林(译)
    • 摘要: 因为爱并不是静止如同沙漠,爱也不是呼啸如风。从一个遥远的距离外去观察万物,就像你所做的,也不能叫爱。爱是改变和改善天地之心的力量。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天地之心,我以为它是完美的。可是后来,我发现它就跟其他生物一样,有它自己的情绪和冲突。是我们在滋养着天地之心,而我们所存活的这个天地究竟会变得比较好或比较差,就端看我们是变得更好或者更差。在这里扮演关键性角色的,就是爱的力量。当我们心中有爱时,我们就会努力去使自己更好。
    • 周汝昌
    • 摘要: 世人皆赏学仲先生的丹青翰墨,我独以为他的文才实居首位。他的文才,包括着诗、词、曲、文、赋诸多文体。这在当今尤其是可贵的罕例。中华古《易》,早就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三才主义"的文化。三才者,天之道,人之道,地之道。是知吾华先民对宇宙万物的认识是:天有其才,地有其才,而后人有其才。人之才,是为"天地之心"。
    • 张恒
    • 摘要: 思想使命是理学范式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维度,在以往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天人合一”往往是被忽视的视角。实际上,理学家特别推重的“天人合一”观念直接关乎理学的思想使命,即理学是为了重建“天人合一”的整全世界之本原,这一本原必须既区别于佛教的“心”或“空”,又不同于中国本土哲学的“气”。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早期理学家在这种双重扬弃中展开了“寻根”之旅。统而言之,早期理学确立的世界本原是“天地之心”;分而言之,各家各派的答案又有“太极”“太虚”“天理”之不同。从邵雍、周敦颐到张载、二程兄弟,早期理学不断趋于成熟,并由程朱学派初步完成了思想使命,实现了范式转换。
    • 保罗·柯艾略
    • 摘要: 因为爱并不是静止如同沙漠,爱也不是呼啸如风。从一个遥远的距离外去观察万物。就像你所做的,也不能叫爱。爱是改变和改善天地之心的力量。当我第一次接触到天地之心,我以为它是完美的。
  • 10. 张载思想中的天地之心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 杨尚辉
    • 摘要: “为天地立心”是张载有名的四句教的首句,也是张载建构宇宙论和人伦秩序的结穴所在.他具有强烈的儒者担当意识和严密的形上学思考,以天地之心为核心,既探索了天地万物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生生不息,万事万物都不能脱离这个有机整体而单独存在,又从天人之际的角度深入讨论了天心与人心的关系以及人心向天心的复归.从天地之心的含义、表现以及与人心统合为一的角度,借助于对天地之情的摹状和体悟,通过分析天心与人心在张载哲学视野中的互动关系,可见张载思想中天地之心的真切含义和超越追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