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外骨骼机器人

外骨骼机器人

外骨骼机器人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3年内共计1242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24437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电子科技大学学报、天津理工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2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会议、2011中国人工生命与智能机器人会议、中国兵工学会轻武器专业委员会二O一O年轻武器学术年会等;外骨骼机器人的相关文献由1890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新宇、彭安思、王灿等。

外骨骼机器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4437 占比:99.96%

总计:324560篇

外骨骼机器人—发文趋势图

外骨骼机器人

-研究学者

  • 吴新宇
  • 彭安思
  • 王灿
  • 陈春杰
  • 王天
  • 程洪
  • 朱延河
  • 何勇
  • 林西川
  • 王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尚会超; 冀涛; 付晓莉; 李志强
    • 摘要: 针对下肢运动损伤患者的康复需求,提出一种新型下肢外骨骼康复训练器,根据康复评定学中RLA分期法对人体正常步态的描述和人机工程学理论中的人体下肢尺寸及关节特点,对被动康复训练器的机构进行设计;使用SolidWorks建立三维样机模型,制造实物样机;并且建立运动学及动力学模型;通过Matlab仿真分析特出关节运动变化曲线,验证数学模型的正确性;并且通过ADAMS软件进行动力学仿真,验证模型的正常行走步态,并且得出关节角速度,关节角动量,关节力矩等变化曲线。然后分别选取RLA八分法中8个关键时期点的数据,将理论计算和模拟仿真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验证了运动模型的正确性,为驱动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 刘成婧; 马靖雯
    • 摘要: 身穿外骨骼机器人,手拄辅助手杖,在观众的加油声中,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手杨淑亭缓慢而坚定地走完30米路程,在首钢园内完成了火炬传递。高位截瘫11年,这是她第一次在所有人面前站立行走。脱离轮椅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科技改变生活,让不可能变为可能”。北京冬奥组委副秘书长、北京冬奥组委火炬传递专项团队主任徐志军这样描述外骨骼设备体现的理念。
    • 谢哲东; 李斌; 陈晨; 张煜; 朱俊昊
    • 摘要: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带动人体下肢来完成行走、站立等动作,此过程的人机交互很密切。在人行走、站立等过程中,随着不稳定因素的产生,会使外骨骼机器人带动人体发生倾倒情况。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以ZMP理论为依据,对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仿真分析最终给出符合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稳定性判据。
    • 张洋; 谭昕
    • 摘要: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方便可穿戴的特性使得其变得热门,同时也要求其本身要对人体的运动意图进行识别判断才能满足人机一体化运动。回顾了往年的实验研究,从单一的力与唯一传感器升级为角度传感器结合的多传感器以及肌电信号传感器等,设备不断升级换代,其相应的识别技术也不断发生着改变。传感器的升级换代,其目的是为解决传统的物理信号传感器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信号滞后的缺点,利用生物肌电信号的超前性特点提前预测人体的运动意图,实现外骨骼机器人的人机交互实时性。同时,分析表明生物电信号在外骨骼机器人上的广泛应用提升了信号的实时性,但生物电信号所包含的信息多样化使得其在应用过程中的准确性无法满足,需要配合使用传统的物理信号传感器来进一步提升机器人本身的准确性。人体的运动机理的研究划分结合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技术,有助于外骨骼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提升。
    • 王衍鸿; 韩稷钰; 万大千
    • 摘要: 目的·探索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对关节镜下半月板修补术后康复期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并与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康复结果进行比较。方法·以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后行关节镜下半月板修补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试验未进行双盲法分组及分配隐藏;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疗法联合CPM训练组(常规组,45例)和常规康复疗法联合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组(外骨骼组,45例),康复训练前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对2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前(术后4 d)和康复训练后(康复训练2个月后)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分级、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分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进行对比分析。记录试验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结果·常规组和外骨骼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膝关节损伤部位及分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完成2个月的康复训练。半月板修补术后常规组和外骨骼组患者康复前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的优良率、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康复训练2个月后2组患者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的优良率,以及HSS评分均较康复前显著提高(均P0.05),而外骨骼组康复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康复后外骨骼组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常规组(P=0.001)。康复训练期间,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关节镜下半月板修补术后康复期患者,在同时联合常规康复疗法的情况下,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比CPM对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膝关节活动度的效果更加显著。
    • 巴里
    • 摘要: 在《钢铁侠》《流浪地球》《阿丽塔》等科幻电影中,无一不展现着人类对于自身能力的无限想象。这些作品中所出现的外骨骼机器人也代表着人机结合的极致形态。
    • 郗鹏宇; 张志利; ZIELINSKA Teresa; 张森
    • 摘要: 针对面向汽车生产线的装配环节,为装配工人设计了一种可穿戴式外骨骼机器人,不但可以降低工人发生肌肉骨骼损伤的风险,还能够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符合我国工业发展的需求,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本文使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进行三维模型的构建,并且针对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进行了详细设计。在结构设计后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结构进行了静力学和前三阶的模态分析。静力学分析结果证明,所选的材料和所设计的结构满足实际要求。模态分析求解了前三阶的振型,并求出了振动频率,对于电机和减速器的选型提供了参考。
    • 杜海龙; 胡宁宁
    • 摘要: 针对有下肢运动障碍的患者,机器人系统与生物医学系统的结合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通过医学角度对人体运动数据规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研发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系统。基于人体运动数据作为参考轨迹导入机器人系统的思想,通过三维红外式动作捕捉系统和三维测力平台系统实验采集人体下肢运动数据和足底力数据,利用算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滤波和拟合,通过建立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连杆模型,根据实验数据推导计算出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转动角度和力矩曲线,基于Matlab设计自适应控制器验证了基于实验数据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的有效性,为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电机的选型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 韩稷钰; 王衍鸿; 万大千
    • 摘要: 各种原因导致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可穿戴仿生装置,主要应用于实现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站立和行走,是目前康复医学的研究热点。回顾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历史,该研究领域近些年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和发展。未来如果能攻克其便携性、智能化和模块化等技术问题,将使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得到最大化康复成为可能。该文对可穿戴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进行全面综述,进一步对该领域的研发提出新的展望。
    • 王开放; 曹慧; 邢蒙蒙; 杨锋; 张俊忠; 马金刚
    • 摘要: 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适用对象主要是存在肢体活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患者可通过外骨骼阶段性、科学性及精准化的训练来完成康复治疗。但目前市面上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分类问题是一个难点。根据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在人体辅助位置的不同,对目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康复外骨骼机器人进行了分类汇总;对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不同驱动方式进行了详细概述,并分析了不同驱动方式的研究现状;在根据康复治疗的所处阶段采取相应训练模式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针对性训练模式。对目前康复外骨骼的技术重难点进行总结和展望,旨在为后续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