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治理机制
外部治理机制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1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金融、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4375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人民论坛、江南论坛、集团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WTO国际学术年会等;外部治理机制的相关文献由17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继伟、周国林、孙慧倩等。
外部治理机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4375篇
占比:99.81%
总计:64500篇
外部治理机制
-研究学者
- 刘继伟
- 周国林
- 孙慧倩
- 张莉
- 彭景
- 朱娇
- 李永旷
- 李玉梅
- 杨兴坤
- 梁洪学
- 王建芳
- 王烨
- 王雨
- 胡春梅
- 董必荣
- 谭莉
- 郝建新
- 万国华
- 严玲
- 于永婕
- 于波
- 仲继银
- 任梦
- 任荣
- 伍爱群
- 何志聪
- 侯加礼
- 侯晓红
- 冯丽丽
- 冯根福
- 刘云
- 刘亚莉
- 刘功选
- 刘帆
- 刘彦文
- 刘淑霞
- 刘红花
- 刘辉
- 刘长军
- 刘长涛
- 叶曦
- 吴庆田
- 吴志远
- 吴晓蕾
- 吴楠
- 吴虹仪
- 周业安
- 周丽
- 周兵
- 周冰
-
-
梁洪学
-
-
摘要:
在西方国家的公司治理实践中,形成了两种典型的公司控制权配置模式——英美模式和德日模式.尽管这两种模式各具优势,但也均有其缺陷和不足.经济全球化及跨国公司的发展,促使两种控制权配置模式产生了趋同化的变革.一方面,英美模式吸纳德日模式的观念和做法;另一方面,德日模式在某些方面向英美模式靠拢.梳理、比较分析西方国家两种典型的控制权配置模式演进发展及其变革,对我国深化国企改革、更好地进行公司治理的控制权配置具有如下启示:一是公司控制权的配置不存在单一的理想模式,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需要共同完善和发展;二是要依据国情对控制权配置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规避因简单复制某一模式带来的效率损失;三是约束激励机制的设计是实行控制权有效配置的核心.
-
-
-
-
-
刘淑霞
-
-
摘要:
反收购条款是上市公司能够在公司章程中设置的最为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之一.一般而言,设置反收购条款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防止上市公司被恶意收购,从而保障公司的稳定性及股东的合法利益.但是,反收购条款的设置也不是毫无限制的,其必须符合合法性原则,不得违反《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禁止性规定.当下法律规定中应尽快明确反收购条款的合法地位,并对其设置合法性边界,通过设置信息披露规定、董事信义义务和反收购条款示范范本来对其予以规制.
-
-
祝素月;
朱晨蝶
-
-
摘要:
文章利用我国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12-2017年的数据,考察了证券分析师关注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没有证券分析师团队跟进的公司而言,若上市公司有分析师团队跟进,则其更容易收到标准审计意见,且团队跟踪数越多,分析师关注度越高,审计师就越倾向于对该上市公司发布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文章研究还发现,公司资产收益率越高、总资产规模越大,则收到标准意见可能性越大;而倘若其资产负债率越高,则收到非标意见的概率越大.
-
-
-
王寰安
-
-
摘要:
特许学校治理机制包括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内部治理机制,即学校办学主体通过合理配置学校内部控制权力和建立专门机构的方式对校长行为进行直接监督,但是受到董事会成员目标冲突、履责意向不足、非对称信息和监督成本过高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内部治理机制无法完全实现对校长行为的有效约束.另一种是外部治理机制,即主要通过教育市场竞争来实现对校长行为的间接约束.在教育市场竞争条件下,特许学校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是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和吸引优秀师资等扩大生源,增加办学经费,否则学校将面临生存危机,校长也将被替换.同时,教育市场竞争形成的招生率、优秀师资率、捐赠经费率、办学利润等市场公开信息指标可以简化对校长经营的评价,从而缓解内部监督中的非对称信息问题.特许学校外部治理机制的形成与办学准入体制、学生入学体制、教师人事体制等教育制度环境改革突破密切相关.
-
-
霍晓萍;
邱赛;
李华伟
-
-
摘要:
公司治理机制是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焦点,直接影响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公司治理问题,并从多个视角探讨了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的影响作用.文章从股权结构、高管薪酬和董事会三个角度及公司控制权市场、投资者法律保护和产品竞争市场三个角度分别对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与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归纳和对比评价.研究启示是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应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与企业实践,应关注内外治理机制的关联关系,应重视资本成本在公司治理建设中约束作用的构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