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士风

士风

士风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41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0篇、专利文献109725篇;相关期刊306种,包括北方论丛、船山学刊、东岳论丛等; 士风的相关文献由360位作者贡献,包括伏涛、喻学忠、王永平等。

士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0 占比:0.37%

专利文献>

论文:109725 占比:99.63%

总计:110135篇

士风—发文趋势图

士风

-研究学者

  • 伏涛
  • 喻学忠
  • 王永平
  • 刘兴亮
  • 徐建融
  • 李强
  • 李磊
  • 杨婷
  • 丁士风
  • 汪祎琼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解洪兴; 朱富春
    • 摘要: 唐初拨乱反正的过程中,统治者欣赏较为务实的江南士族群体,其文学才俊成为皇帝亲信与皇子师友,可谓遍布要津,得以参预决策机务,并编修典章经史,缘饰唐王朝正统性,成为维护大一统格局的重要力量。江南士族由于其群体性政治操守备受励精图治的唐初君主优礼,踌躇满志中得以锐意进取,但由于其相对于皇权政治具有先天的依附性,故容易受到政治生态的直接影响。唐太宗晚年,江南士族人物就已表现得恭顺中不乏矫伪;唐高宗到武则天时期,皇权愈发表现得刻薄暴戾,江南士族及其后辈遂变得谄媚卑下,渐渐沉寂。考察唐初江南士族由活跃到颓废的政治风貌,对于分析皇权政治的发展,具有较为典型的历史说明意义。
    • 郝财梅; 邓福禄
    • 摘要: 汉代对于屈原形象的主流认识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从同情赞赏到惋惜批判,再到对屈骚进行儒化改造,其中潜藏着的是“大一统”时代下的士人风气和学术路径的转变,即从战国周游四方的游士到专制王朝文士的变化。这种趋向无关操行的高下,却能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时代风气与士人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屈原及其辞赋,则由于异代隔膜,在评价体系中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目,屈子精神合乎儒家价值判断的一部分被筛选出来无限放大,渐渐取代其本身,成为文化传统中无法忽视的符号。
    • 崔云胜; 狄晓荣
    • 摘要: 张澍是武威县人,生活于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是著名的经学家、金石学家、辑佚家,同时在姓氏、方志编纂方面成就卓著,其文章、诗词亦为时人所赞许.张澍晚年自编的《养素堂文集》收录自己平生考论经义、金石、方志、姓氏、历史以及所写序、铭、碑、行述等文章,是研究张澍学术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其文章也反映了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武威地区的社会状况,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的《先府君行述》记录了自己的祖父、父亲的生平事迹,通过《先府君行述》,我们还可以窥见当时武威地区的士风与民风,主要体现在:士子刻苦读书考取功名已蔚然成风;以儒家孝道为中心的儒家伦理观念深入人心;地主家子弟不思进取和豪强大族兼并之风盛行.
    • 摘要: 《三联生活周刊》曾推出两期“百万册销量、千万人观看”的封面故事:《我们为什么爱宋朝》和《宋朝那些人士人、士风、士气》,在读者群中引起了极大反响,更在国内掀起一股“宋朝热”。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看来不论是从生活立场还是从历史、文化角度,宋朝都是不得不深入了解和学习的一环。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距离我们约1000多年的朝代,会如此依然收到大家的追捧、留恋?大家到底迷恋宋朝什么?宋朝的生活美学又带给了我们当下什么样的生活启示?
    • 袁桂; 李学英
    • 摘要: 北宋中晚期盛行歌妓文化,有志之士多提出"尚雅"的审美追求,同时,宋开国以来朝廷党争给时人蒙上了一层阴影,社会弥漫着感伤之音,许多文人都过早地体味到人生的苍凉,步入"老成之境",这无一不影响着个体的创作。晏几道正是在这样的士人风气中以自己独特的美学方式寄寓内心的无声话语,以细腻的笔墨和秀逸的才思呈现出时代的士人风貌。
    • 袁昊
    • 摘要: 從四川近代社會轉型的歷史過程來看,張之洞入川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作用,他所興起的整頓晚清四川士風及尊經書院的創建,被譽爲是"四川近代化的開端",自有其不可低估的歷史貢獻。張之洞通過實施一系列舉措,從各個方面整肅士風,使四川士風得以改善,同時也培養了大量的近代四川人才,這些人才馳騁於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促進了四川近代社會整體轉型。
    • 张贵
    • 摘要: 宋仁宗朝谏官振职,成为仕宦捷径.受谏官制度、谏官活动影响,士人谏诤精神高涨,谏议心态呈现出多重性特征.士人刚直敢言已然成风,部分士人“资言以进”,进而借谏言攻讦、邀名.与之相关,仁宗朝士人谏官任上创作了大量奏议,并普遍将谏章单独编纂成集,谏疏的形式、写作观念等亦出现了变化.同时,仁宗朝士人用文学进谏、干预现实的现象更加普遍,浮薄士人甚至将文学作为攻讦、邀名的工具.
    • 余小龙
    • 摘要: 甲午以前,贵州士风不振,此时的李端棻大体仍沿袭传统士子的习见轨辙,除了少数如黎庶昌这样的眼界开新者,与贵州士林的互动不多;戊戌前后,贵州风气渐开,特别是严修和吴嘉瑞这样的维新人士使得风气一新,士子的思想资源也日渐丰富,作为有数的维新大员,李端棻的提携增强了贵州士风与全国士风的关系;辛丑新政后,赦返贵阳的李端棻虽遇诋毁,仍积极参与地方学务以激发士风,此时的贵州士风已开始渐趋多元,甚或逸出传统范畴.李端棻与贵州士风的关联有助于理解全国层面的开明大员与其籍贯地之间的丰富互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