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形变
塑性形变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33316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高原地震、现代材料动态、中国材料进展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5届海内外中华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暨第13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北京金属学会第五届冶金年会、第八届全国固态相变、凝固及应用学术会议等;塑性形变的相关文献由325位作者贡献,包括A·帕切科冈萨雷斯、侯明东、金虎一等。
塑性形变—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316篇
占比:99.65%
总计:33432篇
塑性形变
-研究学者
- A·帕切科冈萨雷斯
- 侯明东
- 金虎一
- F·E·阿莱姆达尔奥卢
- F·安尼克莫罗斯
- G·帕尔图斯切
- I·奥特罗马丁内斯
- 万关良
- 任琳
- 刘安生
- 刘昌龙
- 刘琨
- 刘鑫
- 吉玲康
- 吴厚政
- 姚伟
- 孔明光
- 孙平定
- 孙泽明
- 张金波
- 徐舜华
- 曹田
- 朱其芳
- 朱晓光
- 李斌
- 杨飞
- 王少阶
- 王平
- 王晓刚
- 王柱
- 王福生
- 田文通
- 秦晓英
- 袁启明
- 袁颖
- 谢书银
- 邓玉福
- 邵贝羚
- 齐丽华
- Chunxia Li
- Jun HE
- Li SHAO
- Li Yunnling
- Meng FAN
- Peide LU
- QuancangMa WeiminMao HuipingFeng
- Wei LIU
- Yachao Tian
- Yanyan Luo
- Yuanlei Zhang
-
-
赵国梁;
刘素贞;
张闯;
金亮;
杨庆新
-
-
摘要:
超声波在变厚板中的传播特性尚不明确,构建高精度超声非线性响应模型是将超声非线性技术用于变厚板早期损伤检测的关键。基于金属塑性形变的本构关系,推导单轴拉伸下变厚板塑性应变的分布方程,将表征变厚板塑性应变分布的函数与超声波波动方程结合,构建变厚板超声非线性响应模型。由构建模型可知:二次谐波幅值(A_(2))与基波幅值(A_(1))二次方的比值(A_(2)A_(1)^(2))随传播距离及波数均呈“二次方”增长;相同传播距离,A_(2)A_(1)^(2)与总体塑性形变呈正相关,A_(2)A_(1)^(2)携带了变厚板塑性形变信息。在COMSOL中构建铝合金变厚板弹塑性模型,验证了利用线性方程描述变厚板塑性应变分布的合理性;构建电磁超声系统,验证了超声非线性响应模型的有效性。制备不同塑性形变的变厚板试件,研究电磁超声表面波在其中的传播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构建的超声非线性响应模型能够精确描述变厚板中超声波的传播行为。该文为利用超声非线性技术实现变厚板塑性损伤的量化检测提供理论基础,为超声非线性技术在异形结构上的应用提供了研究思路。
-
-
田懿;
巨亚锋;
蒲晓莉;
吕红刚;
赵钰;
冯定
-
-
摘要:
为研究自紧式金属密封环的最佳预压缩量及其密封性能受工作介质压力和温度载荷变化的影响规律,以一种油管悬挂器K形金属密封环为例,利用Workbench软件建立了水下采油树油管悬挂器出油口处的K形密封环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K形密封环在下放安装工况和生产工况均能保持良好的密封性能;安装工况下K形密封环最佳预压缩量范围的下限由其进入塑性阶段时的压缩量作为评判指标,上限由压缩量对塑性变形面积、接触宽度和接触应力的影响共同判定;随着生产工况介质压力的升高,K形密封环实现自紧密封且接触应力显著提高,同时K形密封环的最大Mises应力始终小于材料的强度极限,保证了密封整体结构的完整性.研究结果可为K形密封环的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基础,并为类似异形金属密封件的参数设计提供依据.
-
-
覃靖娴;
徐杨;
陈大勇;
张晓飞;
沈佳斌;
郭少云
-
-
摘要:
采用2种本构行为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刮擦变形进行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对PMMA而言,在模拟过程中若忽略屈服点后的热软化现象,则会导致刮擦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偏差。但同时也发现,若在模拟时采用高速压缩测试获得的结果对PMMA刮擦过程中屈服点后的热软化进行描述,会导致刮擦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产生更大的偏差。进一步分析表明,这是由于常规高速压缩测试过程中的温度上升幅度远大于刮擦形变所导致的。高速压缩测试需要采用厚度为0.06~0.10 mm的PMMA样品,其获得的结果才能实现更为准确的刮擦模拟。但当前的高速压缩测试技术只能使用较厚的样品(毫米级)进行测试,使用更薄的样品尚不具有可行性。
-
-
曹田;
任琳;
王平
-
-
摘要:
聚乙烯在白油中溶胀后形成半稀液,经双螺杆挤出机、纺丝箱等,通过凝胶纺丝技术获得冻胶丝,再经连续拉伸得到UHMWPE纤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小角和宽角X射线散射(SAXS、WAXS)测试分析,建立了纤维在拉伸初级阶段结构演变过程的模型.结果表明,在110°C(接近熔点的温度)连续拉伸,片晶向纤维晶转变的过程首先是拉伸诱导结晶的过程.随着拉伸持续,晶体被破坏,分子链被不断拉出晶体块并充分展开,最终形成伸直链纤维.
-
-
曹田;
任琳;
王平
-
-
摘要:
聚乙烯在白油中溶胀后形成半稀液,经双螺杆挤出机、纺丝箱等,通过凝胶纺丝技术获得冻胶丝,再经连续拉伸得到UHMWPE纤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小角和宽角X射线散射(SAXS、WAXS)测试分析,建立了纤维在拉伸初级阶段结构演变过程的模型。结果表明,在110°C(接近熔点的温度)连续拉伸,片晶向纤维晶转变的过程首先是拉伸诱导结晶的过程。随着拉伸持续,晶体被破坏,分子链被不断拉出晶体块并充分展开,最终形成伸直链纤维。
-
-
撒占友;
王立;
李磊;
陆卫东;
卢守青;
杨帅
-
-
摘要:
为掌握上保护层开采过程中下伏煤层卸压破坏变形及应力分布规律,提高上保护层开采预防下伏煤层煤与瓦斯突出的效果,以河南平顶山四矿己16-17煤层为对象,基于Poyting-Thomson模型构建煤岩体蠕变动力学模型,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5.2软件对下伏煤层膨胀变形及卸压分布规律进行仿真模拟和工程验证.结果表明:随着上保护层工作面的推进(由10 m推进至60 m),下伏煤层左右两侧分别形成98.5°及114°卸压角,横向塑性变形量增至最大约为216 m;下伏煤层呈塑性变形→形变恢复的变化特征,说明上保护层的开采有助于下伏煤层瓦斯卸压通道的形成,有利于下伏煤层瓦斯的抽采.
-
-
周晓玲;
陈斌
-
-
摘要:
高压技术已被引入纳米材料研究约30年.早期的纳米材料研究主要采用X射线衍射、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等方法表征材料的结构转变和状态方程.近年来,我们采用径向金刚石对顶砧X射线衍射结合透射电镜的方法,扩展了对纳米金属塑性形变的探索,成功地在3 nm的小尺寸纳米晶中探测到位错活动的证据,发现偏位错和形变孪晶主导了20 nm以下纳米金属的塑性形变.利用该技术,我们观察到镍纳米晶晶粒旋转对晶粒尺寸依赖性的逆转,发现镍纳米晶体的强化可以扩展到3 nm.与传统技术相比,高压技术在将机械载荷施加到纳米尺寸样品上并在原位或离位表征结构和机械性能方面更具优势,从而有助于揭示微纳力学的奥秘,在多尺度材料力学中架起桥梁.这些发现有助于制造具有更广泛应用前景的先进材料.
-
-
-
-
-
朱其芳;
孙泽明;
王福生;
张金波;
邵贝羚;
刘安生;
姚伟
- 《2006第五届中国(国际)纳米科技西安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纳米晶、亚微米微晶2009铝合金塑性形变试样上各点的应变量是不相同的,并且呈波动性变化,随着外加载荷的增加而波动的幅度增加,表明在拉伸过程中纳米2009铝合金其应力传播和剪切变形传播在三维方向都具有波动特性.形成峰值的与材料缺陷造成应力集中有关,实验结果表明了纳米晶、亚微米微晶2009铝合金材料的塑性变形的流动行为的波动特性和非均匀特性.证明了介观力学提出的观点,即材料进入塑性变形后,晶粒群将进入平移-转动涡流,将材料的初始结构层次(包括晶粒、晶界、晶群以及试样整体)全部纳入变形范畴.
-
-
朱晓光;
孔明光;
秦晓英
- 《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
| 2006年
-
摘要:
纳米晶材料力学性质的研究一直得到材料科学及凝聚态物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其原因在于纳米材料具有不同于常规多晶材料的力学性质,如纳米金属的屈服强度高、低温超塑性、超延展性.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如硬度、弯曲、拉伸等研究纳米晶材料的塑性形变机理的力学行为.尽管一些现象已有很好的解释,但其结果不适合小于50nm纳米晶材料,还有纳米晶材料随温度变化形变机理的转变也很少见报道.揭示固体材料形变机制传统方法一般是宏观的力学性能测量和计算机模拟;对塑性形变形貌的直接观察与研究可采取另一条重要途径,原子力显微镜(AFM)恰恰能在实空间定量地提供表面微结构形貌特征,特别是纵向有较高的分辨率(~0.1nm).本文着重研究AFM观察块体纳米Ni-Fe合金形变形貌与温度行为关系。
-
-
-
-
Yanyan Luo;
骆燕燕;
Yachao Tian;
田亚超;
Yuanlei Zhang;
张元磊;
Chunxia Li;
李春霞
- 《第六届电工产品可靠性与电接触国际会议》
| 2017年
-
摘要:
针对机械冲击条件下电连接器的可靠性问题,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提出一种模拟机械冲击的虚拟冲击试验方法.以某圆形三针电连接器为研究对象,利用SolidWorks建立电连接器接触件的三维实体模型,进行虚拟冲击试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接触件模型静态结构分析可以有效模拟插针与插孔的实际接触状态;静态结构分析得到的接触压力与理论计算值基本相符;随着试验严酷等级的不断提高,电连接器接触件插孔的形变缓慢增大,接触压力缓慢减小,但超过一个临界严酷等级后,插孔形变急剧增大,接触压力骤减;即使在初始接触状态时,插孔簧片的部分区域也会产生局部塑性形变.
-
-
-
- 《第八届全国固态相变、凝固及应用学术会议》
| 2008年
-
摘要:
马氏体相变的形核问题已有了几十年的研究,根据M.Cohen的均匀形核理论1,在Fe-30Ni合金中,均匀形成一个马氏体临界核胚,需要包含大约200万个原子,临界形核能垒约9×10-16J,由此推断,在Fe-30Ni合金中均匀形成一个马氏体核胚是不可能,为解释马氏体相变时,马氏体片的迅速形成和长大,一些非均匀的形核理论被提出2-5,如假设母相中预先存在马氏体核胚2;一定组态的位错可自发地形成马氏体核胚3-4,以及应力促发马氏体形核5等,笔者将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自促发效应和塑性形变过程中的马氏体形核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