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基底断裂

基底断裂

基底断裂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7817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地质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1年盆地动力学与油气储层研讨会、第三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等;基底断裂的相关文献由396位作者贡献,包括潘爱芳、汪泽成、赫英等。

基底断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 占比:0.7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7817 占比:99.27%

总计:17948篇

基底断裂—发文趋势图

基底断裂

-研究学者

  • 潘爱芳
  • 汪泽成
  • 赫英
  • 汤良杰
  • 赵文智
  • 余一欣
  • 刘震
  • 朱光
  • 江兴福
  • 漆家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凯; 刘震; 吴克强; 贺君玲; 宋立斌; 揭君晓
    • 摘要: 目前勘探结果已证实伊通盆地西北缘不同区带构造特征的分段性导致油气差异分布。通过精细解释伊通盆地西北缘5条地震剖面分析不同区带构造变形分段性特征,并编制盆地基底断裂分布图,对研究区带分段性变形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伊通盆地西北缘由南西向北东依次发育强走滑挤压型、走滑挤压型、弱走滑挤压型和强挤压型四种构造样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差异走滑叠加型盆缘“正半花状”和“分层变形、垂向叠置”两种构造模式。西北缘差异变形成因机制主要与伊通盆地发育三组盆地基底断裂有关,其中,近东西向的基底断裂转换带是西北缘构造差异性的主要成因。
    • 杨柳; 赵容容; 梁虹; 邓绍强; 陈伟; 李光鹏; 邹琴; 彭忻; 吴博闻; 梁瑜
    • 摘要: 为了刻画川西南部地区二叠系火山岩相展布、厘清其分布主控因素,基于已钻井火山岩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结合火山机构模型正演,明确不同火山岩相所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而采用多信息地震属性技术预测火山岩相展布;结合火山岩相、基底断裂、古地貌等信息研究火山岩相分布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南部BMM地区发育规模性火山岩爆发相发育区,面积达500 km^(2),是四川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区带拓展的有利区。火山岩相分布主要受基底断裂及火山喷发前古地貌控制。
    • 杨克基; 漆家福; 刘傲然; 张卫刚; 马宝军; 李冬
    • 摘要: 基底断裂对盐构造的形成演化过程有重要控制作用。针对库车坳陷盐构造最为发育的克拉苏构造带和秋里塔格构造带,运用最新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案,分析了基底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形成过程,及其对后期盐构造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库车坳陷不同地区基底断裂和盐构造变形样式有较大不同;基底断裂几何样式的差异,是导致盐构造复杂多变的重要原因。基底断裂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始盐层的沉积厚度,还控制了盐构造的发育位置和变形样式。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基底断裂在后期变形中相对于无断裂区可优先活动,使盐下层构造变形的传播距离变大,而盐上层变形传播距离减小。此外基底断裂的活动还可促使断裂顶部盐上层的褶皱作用增强,并发育新的断层。有限元数值模拟实验表明:在构造挤压初期,即使是远离山前的秋里塔格构造带,基底断裂顶部也可出现明显的剪应力和应变增大区域,这是该地区盐构造规模宏大的重要原因。
    • 邹辰; 李德华; 杨庆; 陈兴炳; 陈向阳; 陈美军
    • 摘要: 有机质石墨化是高—过成熟页岩气勘探面临的主要地质风险之一。在对滇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甩开勘探过程中,部分地区的页岩气探井、评价井钻探效果不理想,被认为与上述原因有关,但目前对该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石墨化的程度及其地质成因尚不明确。为了给该区页岩气战略选区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该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及储层特征等资料,研究了有机质石墨化的特征,进而预测了黑色页岩有机质石墨化分布的范围。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石墨化程度与总有机碳含量、电阻率值呈负相关,漏斗型、低平直线型、钟形电阻率曲线分别与强、弱、未石墨化页岩相对应,岩心碳化明显、染手、气测无明显异常可作为强石墨化页岩的判定依据;(2)该区有机质石墨化主要受地下岩浆活动的影响,深层热液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导致有机质因温度过高而石墨化,进而导致页岩气储层的物性变差、含气量降低,石墨化区有效孔隙度平均值在2%以下;(3)石墨化区主要沿深大断裂分布。结论认为,加强对于该区西部、西南部基底断裂的识别、刻画工作,是优化区内页岩气井井位部署、降低勘探风险的重要途径。
    • 董纳颖; 加依娜·叶尔扎提; 刘洁
    • 摘要: 珠江三角洲属于断块型三角洲,断块差异运动方式及受断块运动影响的应力场特征尚不明确.建立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采用热-力学耦合的黏弹塑性材料有限单元方法,模拟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近10 Ma以来的断块运动特征.结果显示:五桂山、番禺台地和伶仃洋三个块体的地表平均垂向位移受控于莫霍面起伏和断层运动,垂向位移差异与目前基底面埋深对应;应力场表现为垂向应力最大,水平应力场方向受远场边界条件控制,两个水平主应力值差异较小;应力场方向在断层附近发生了明显偏移且量值增加,在断层交汇区出现极大值.
    • 潘磊; 唐德海; 李让彬; 邹玉涛; 张文睿
    • 摘要: 针对热液白云岩展布非均质性强的问题,开展基底断裂与茅三段沉积演化关系研究,分析断裂样式与白云岩分布关系,建立沉积演化模式,预测白云岩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茅三段可划分为5个小层,1~3小层为白云岩发育主要时期,4~5小层为台地均一化时期,不发育白云岩;15-1、15-2和16号基底断裂控制了早期"台-洼"相间的沉积地貌,断裂附近的地貌高部位为生屑滩发育有利部位,为白云岩的发育提供物质基础;15-1、15-2号基底断裂样式为花状,周边生屑滩白云石化程度高,为白云岩发育最有利区;16号基底断裂为直立状,附近白云石化发育程度较低,为白云岩发育较有利区.研究成果可为热液白云岩领域的进一步勘探提供指导依据.
    • 席海银; 范月野; 王广婷; 张杨
    • 摘要: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前中生代克拉通基底演化、晚侏罗世挤压火山穹窿演化、早白垩世伸展断陷、晚白垩世早期热冷却坳陷、晚白垩世晚期反转褶皱隆升萎缩剥蚀、古近纪伸展断陷隆升剥蚀及新近纪—第四纪挤压坳陷等7个演化阶段。本文系统讨论了松辽盆地北部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指出晚白垩世早期冷却坳陷、晚白垩世晚期反转褶皱隆升萎缩剥蚀、古近纪伸展断陷隆升剥蚀3个阶段为区内主要铀成矿阶段。铀矿化的分布受基底断裂及反转构造带联合控制。松辽盆地北部构造演化对各构造分区铀矿床成矿类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西部斜坡区以寻找"古层间氧化"型、层间氧化型砂岩型铀矿床为主要类型;中央坳陷区及东北隆起区应围绕大庆长垣、绥棱背斜带等构造剥蚀天窗寻找"钱家店"式砂岩型铀矿床;北部倾没区及东北隆起区盆缘以寻找层间氧化型砂岩型铀矿床为主要类型。
    • 潘磊; 徐祖新; 李让彬; 邹玉涛
    • 摘要: 为了明确川东南涪陵地区茅口组热液白云岩气藏富集规律,基于钻井、岩心和涪陵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基底断裂特征与形成演化及其对茅口组油气成藏的意义,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底断裂剖面上发育"Y"字形与反"Y"字形、"花状"、直立状3种构造样式;平面上识别出15、15-1、16号3条基底断裂,均以北西—南东向展布为主;基底断裂纵向上具有分层特征,同时沿断裂走向又体现出分段差异性;15、15-1号基底断裂中、上构造层活动性强于16号基底断裂,15号基底断裂西段活动性强于中段和东段.基底断裂控制了茅口组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白云岩储层沿基底断裂两侧呈条带状展布,距基底断裂越近,下伏志留系烃源岩对茅口组成藏贡献越大,含气性越好,测试产量越高.综合研究区基底断裂、烃源岩和储层发育特征等,建立了"下生上储、双源供烃"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对深化涪陵地区茅口组热液白云岩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可为其他基底断裂发育区油气成藏研究提供借鉴.
    • 黄蒙
    • 摘要: 本文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合肥盆地盆缘断层及盆内同沉积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推演出白垩纪时期郯庐断裂带伸展规律:早白垩世早-中期、晚期至晚白垩世,伸展方向由北西西-南东东向、北西-南东向转变为近南北向,总体具顺时针旋转特征.结合合肥盆地白垩纪地层分布格局分析发现,盆内沉降带由北北东向转变为近东西向以及最大沉降中心逆时针方向迁移均是当时(晚中生代)伸展方位转变的结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