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断裂
基底断裂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7817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地质、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1年盆地动力学与油气储层研讨会、第三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等;基底断裂的相关文献由396位作者贡献,包括潘爱芳、汪泽成、赫英等。
基底断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817篇
占比:99.27%
总计:17948篇
基底断裂
-研究学者
- 潘爱芳
- 汪泽成
- 赫英
- 汤良杰
- 赵文智
- 余一欣
- 刘震
- 朱光
- 江兴福
- 漆家福
- 罗冰
- 胡素云
- 雷刚林
- 马润勇
- 乔琳
- 付晓飞
- 刘宏
- 刘晓波
- 刘洁
- 刘玉瑞
- 刘英会
- 周维维
- 夏玲燕
- 张婉
- 张建国
- 张玄杰
- 彭更新
- 徐曦
- 朱卫平
- 李军
- 李冰
- 李宗银
- 李文明
- 李明
- 李筱
- 李英
- 李让彬
- 杨合群
- 杨建国
- 杨文静
- 杨润海
- 杨贵丽
- 林晓星
- 林畅松
- 林长松
- 格奥尔格·泰斯
- 汪新
- 沙威
- 潘磊
- 王亮
-
-
陈凯;
刘震;
吴克强;
贺君玲;
宋立斌;
揭君晓
-
-
摘要:
目前勘探结果已证实伊通盆地西北缘不同区带构造特征的分段性导致油气差异分布。通过精细解释伊通盆地西北缘5条地震剖面分析不同区带构造变形分段性特征,并编制盆地基底断裂分布图,对研究区带分段性变形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伊通盆地西北缘由南西向北东依次发育强走滑挤压型、走滑挤压型、弱走滑挤压型和强挤压型四种构造样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差异走滑叠加型盆缘“正半花状”和“分层变形、垂向叠置”两种构造模式。西北缘差异变形成因机制主要与伊通盆地发育三组盆地基底断裂有关,其中,近东西向的基底断裂转换带是西北缘构造差异性的主要成因。
-
-
杨柳;
赵容容;
梁虹;
邓绍强;
陈伟;
李光鹏;
邹琴;
彭忻;
吴博闻;
梁瑜
-
-
摘要:
为了刻画川西南部地区二叠系火山岩相展布、厘清其分布主控因素,基于已钻井火山岩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结合火山机构模型正演,明确不同火山岩相所对应的地震响应特征,进而采用多信息地震属性技术预测火山岩相展布;结合火山岩相、基底断裂、古地貌等信息研究火山岩相分布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南部BMM地区发育规模性火山岩爆发相发育区,面积达500 km^(2),是四川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区带拓展的有利区。火山岩相分布主要受基底断裂及火山喷发前古地貌控制。
-
-
杨克基;
漆家福;
刘傲然;
张卫刚;
马宝军;
李冬
-
-
摘要:
基底断裂对盐构造的形成演化过程有重要控制作用。针对库车坳陷盐构造最为发育的克拉苏构造带和秋里塔格构造带,运用最新的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案,分析了基底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形成过程,及其对后期盐构造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库车坳陷不同地区基底断裂和盐构造变形样式有较大不同;基底断裂几何样式的差异,是导致盐构造复杂多变的重要原因。基底断裂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始盐层的沉积厚度,还控制了盐构造的发育位置和变形样式。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基底断裂在后期变形中相对于无断裂区可优先活动,使盐下层构造变形的传播距离变大,而盐上层变形传播距离减小。此外基底断裂的活动还可促使断裂顶部盐上层的褶皱作用增强,并发育新的断层。有限元数值模拟实验表明:在构造挤压初期,即使是远离山前的秋里塔格构造带,基底断裂顶部也可出现明显的剪应力和应变增大区域,这是该地区盐构造规模宏大的重要原因。
-
-
邹辰;
李德华;
杨庆;
陈兴炳;
陈向阳;
陈美军
-
-
摘要:
有机质石墨化是高—过成熟页岩气勘探面临的主要地质风险之一。在对滇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甩开勘探过程中,部分地区的页岩气探井、评价井钻探效果不理想,被认为与上述原因有关,但目前对该区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石墨化的程度及其地质成因尚不明确。为了给该区页岩气战略选区提供依据,通过分析该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及储层特征等资料,研究了有机质石墨化的特征,进而预测了黑色页岩有机质石墨化分布的范围。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石墨化程度与总有机碳含量、电阻率值呈负相关,漏斗型、低平直线型、钟形电阻率曲线分别与强、弱、未石墨化页岩相对应,岩心碳化明显、染手、气测无明显异常可作为强石墨化页岩的判定依据;(2)该区有机质石墨化主要受地下岩浆活动的影响,深层热液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导致有机质因温度过高而石墨化,进而导致页岩气储层的物性变差、含气量降低,石墨化区有效孔隙度平均值在2%以下;(3)石墨化区主要沿深大断裂分布。结论认为,加强对于该区西部、西南部基底断裂的识别、刻画工作,是优化区内页岩气井井位部署、降低勘探风险的重要途径。
-
-
董纳颖;
加依娜·叶尔扎提;
刘洁
-
-
摘要:
珠江三角洲属于断块型三角洲,断块差异运动方式及受断块运动影响的应力场特征尚不明确.建立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采用热-力学耦合的黏弹塑性材料有限单元方法,模拟研究珠江三角洲地区近10 Ma以来的断块运动特征.结果显示:五桂山、番禺台地和伶仃洋三个块体的地表平均垂向位移受控于莫霍面起伏和断层运动,垂向位移差异与目前基底面埋深对应;应力场表现为垂向应力最大,水平应力场方向受远场边界条件控制,两个水平主应力值差异较小;应力场方向在断层附近发生了明显偏移且量值增加,在断层交汇区出现极大值.
-
-
潘磊;
唐德海;
李让彬;
邹玉涛;
张文睿
-
-
摘要:
针对热液白云岩展布非均质性强的问题,开展基底断裂与茅三段沉积演化关系研究,分析断裂样式与白云岩分布关系,建立沉积演化模式,预测白云岩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茅三段可划分为5个小层,1~3小层为白云岩发育主要时期,4~5小层为台地均一化时期,不发育白云岩;15-1、15-2和16号基底断裂控制了早期"台-洼"相间的沉积地貌,断裂附近的地貌高部位为生屑滩发育有利部位,为白云岩的发育提供物质基础;15-1、15-2号基底断裂样式为花状,周边生屑滩白云石化程度高,为白云岩发育最有利区;16号基底断裂为直立状,附近白云石化发育程度较低,为白云岩发育较有利区.研究成果可为热液白云岩领域的进一步勘探提供指导依据.
-
-
席海银;
范月野;
王广婷;
张杨
-
-
摘要: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前中生代克拉通基底演化、晚侏罗世挤压火山穹窿演化、早白垩世伸展断陷、晚白垩世早期热冷却坳陷、晚白垩世晚期反转褶皱隆升萎缩剥蚀、古近纪伸展断陷隆升剥蚀及新近纪—第四纪挤压坳陷等7个演化阶段。本文系统讨论了松辽盆地北部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指出晚白垩世早期冷却坳陷、晚白垩世晚期反转褶皱隆升萎缩剥蚀、古近纪伸展断陷隆升剥蚀3个阶段为区内主要铀成矿阶段。铀矿化的分布受基底断裂及反转构造带联合控制。松辽盆地北部构造演化对各构造分区铀矿床成矿类型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西部斜坡区以寻找"古层间氧化"型、层间氧化型砂岩型铀矿床为主要类型;中央坳陷区及东北隆起区应围绕大庆长垣、绥棱背斜带等构造剥蚀天窗寻找"钱家店"式砂岩型铀矿床;北部倾没区及东北隆起区盆缘以寻找层间氧化型砂岩型铀矿床为主要类型。
-
-
潘磊;
徐祖新;
李让彬;
邹玉涛
-
-
摘要:
为了明确川东南涪陵地区茅口组热液白云岩气藏富集规律,基于钻井、岩心和涪陵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研究区基底断裂特征与形成演化及其对茅口组油气成藏的意义,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底断裂剖面上发育"Y"字形与反"Y"字形、"花状"、直立状3种构造样式;平面上识别出15、15-1、16号3条基底断裂,均以北西—南东向展布为主;基底断裂纵向上具有分层特征,同时沿断裂走向又体现出分段差异性;15、15-1号基底断裂中、上构造层活动性强于16号基底断裂,15号基底断裂西段活动性强于中段和东段.基底断裂控制了茅口组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白云岩储层沿基底断裂两侧呈条带状展布,距基底断裂越近,下伏志留系烃源岩对茅口组成藏贡献越大,含气性越好,测试产量越高.综合研究区基底断裂、烃源岩和储层发育特征等,建立了"下生上储、双源供烃"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对深化涪陵地区茅口组热液白云岩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可为其他基底断裂发育区油气成藏研究提供借鉴.
-
-
-
黄蒙
-
-
摘要:
本文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合肥盆地盆缘断层及盆内同沉积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推演出白垩纪时期郯庐断裂带伸展规律:早白垩世早-中期、晚期至晚白垩世,伸展方向由北西西-南东东向、北西-南东向转变为近南北向,总体具顺时针旋转特征.结合合肥盆地白垩纪地层分布格局分析发现,盆内沉降带由北北东向转变为近东西向以及最大沉降中心逆时针方向迁移均是当时(晚中生代)伸展方位转变的结果.
-
-
谢忱;
曾庆;
刘志坚;
唐大海
- 《2017全国沉积学与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研讨会》
-
摘要:
利用大地重磁异常响应特征,并结合地温场、地震及地质表征,将四川盆地基底断裂划分为一级断裂带5条和二级断裂带10条,主要呈NW和NE向展布,其控制了四川盆地现今的形态特征,并将盆地切割成“棋盘状”的断裂分布格局.四川盆地古生界海相沉积盖层继承性发育于元古界大陆裂谷之上克的克拉通盆地,研究表明早期形成的基底断裂在盆地后期克拉通沉积时期具有继承性的活化作用,地壳深部的基底断裂及韧性剪切带控制着不同大地构造基底的形态与构造演化特征,同时也控制了盆地整体的隆凹格局.地球物理及地质研究表明:在早二叠世四川盆地持续拉张的构造背景之下,基底断裂活动形成“堑-垒”相间的裂谷系统,对早二叠世沉积环境、下二叠统岩相特征以及后期的油气聚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
-
刘建强;
谭秀成;
罗冰;
乔琳;
薛玖钬
- 《2011年盆地动力学与油气储层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当前针对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台缘带鲕滩分布规律的认识,制约了鲕滩气藏勘探及开发的成功率。本文以四川东北部地区为例,深入剖析飞仙关组台缘带鲕滩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指出区内飞仙关组台缘带鲕滩沿台地边缘呈北西向展布,并在NE、NW两组基底正断裂交叉处向台地内部呈指状延伸,其延伸方向与台地边缘近于垂直;进一步分析认为,基底断裂同沉积活动形成的古地理格局、沉积古地貌与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共同控制了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台缘带鲕滩纵、横分布规律。指出NW向基底断裂的同沉积张裂活动形成了台坳分异的沉积格局,控制了的台缘带及台缘带鲕滩相带展布;而NE向基底断裂的同沉积正断活动加剧了台地边缘带的沉积地貌分异,台缘带鲕滩发育于北东。南西向基底断裂形成的“断隆”处的地貌高地,并向台地内部迁移,形成“北西控带、北东修饰”的断控型台缘鲕滩指状窄相带分布特征,加之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对鲕滩沉积厚度以及沉积范围的控制作用,最终形成台缘鲕滩的多因素综合分布模式。这一认识对深化台缘带鲕滩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
-
Gao Jianrong;
高建荣;
郭彦如;
徐旺林
- 《综合物化探技术研究与应用交流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盆地基底的构造演化与基底断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断裂的规模和走向及数量的多少反映着盆地后期沉积发育和建造及盆地演化的复杂程度.鄂尔多斯盆地基底主要经历两个阶段的演化,早期(太古宙—新元古代)孤立陆核形成、陆核拼接与基底形成阶段,此阶段盆地中部的北东向基底断裂产生,基底大的构造轮廓形成,陆核两侧的火成岩和沉积岩逐次拼贴在古陆核两侧,由航磁异常识别了火山物质的分布,并认为与基底断裂分布具有一致性.晚期(寒武纪—晚白垩纪)差异升降阶段,周缘造山带控制了基底升降,由于周缘造山带的挤压,盆地边缘基底断裂逐渐形成,并在后期的印支、燕山运动期盆地边缘的基底断裂进一步得到加剧.通过重磁资料新一轮的处理描述了更加细致的全盆地基底断裂的展布,并进一步分析了基底断裂与盆地矿产资源富集关系,以及对后期油气成藏的影响.
-
-
-
杨建国;
杨合群;
李文明;
李英
- 《第八届全国矿床会议》
| 2006年
-
摘要:
地处甘、新、蒙交界部位的北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内生金属矿产集中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地质工作投入的加大和人们对难识别矿床的关注与重视,新发现和评价了一批有价值的钨、锡、钼矿床和矿点,初步显示了该区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钼矿床找矿潜力.本文在综述该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和主要矿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阐述了北山地区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钼等矿床的形成与北东向基底断裂构造之间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