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测量
在机测量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580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机械、仪表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804739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光学精密工程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4中国国际齿轮产业大会、中国内燃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材料与工艺分会和昆明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会议等;在机测量的相关文献由127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文龙、金嘉琦、王永青等。
在机测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804739篇
占比:100.00%
总计:2804878篇
在机测量
-研究学者
- 李文龙
- 金嘉琦
- 王永青
- 刘海波
- 唐祥武
- 贾振元
- 颜利军
- 袭萌萌
- 岳彦芳
- 杨光
- 王刚
- 王文
- 高峰
- 丁文政
- 刘勇
- 刘睿
- 商向东
- 徐祖国
- 朱徐开
- 李昆
- 李艳
- 段桂江
- 薄其乐
- M·E·斯科特-纳什
- 付景顺
- 刘翠林
- 刘阔
- 张文伟
- 张维光
- 张虎
- 张铭雨
- 彭立锋
- 徐文会
- 朱晓春
- 朱正德
- 李亚飞
- 李俊
- 李静
- 武书喜
- 熊谷薫
- 王晓兵
- 秦子华
- 胡小川
- 胡成禹
- 苏国韶
- 赵宏
- 邹亚峰
- 钟家坪
- 钱国强
- 鲁和
-
-
刘星;
黄久超;
武丽丽;
丁霖;
张益帆
-
-
摘要:
采用开发的一种新型在机检测方法测量某产品上供气嘴体零件窄直径,根据零件被测结构特征和数控车床镗刀装夹原理,设计了特殊结构的百分表测头和专用刀杆,并运用G代码编制了在机自动测量程序,实现了对无法直接用卡尺在机测量的直径尺寸进行在机自动测量,并用原光学投影测量方法验证每件产品的在机测量表头尺寸,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避免了因每件产品取下测量而造成的尺寸超差报废,保证了产品质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幅降低了对光学投影测量设备的使用频率和依赖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检测成本。
-
-
张景钰
-
-
摘要:
为了使发动机传动齿轮在精密加工中,精度高,省时省力,采用在机测量技术对传动齿轮进行精密加工。最终得到一种齿轮的精密加工在机测量技术方法,通过实验表明标明,相对于传统精密加工方法,精密加工在机测量技术的应用,精度高,比节省用时节省54%,很好的满足了工程需要。
-
-
李文龙;
王刚;
田亚明;
寇猛;
李中伟
-
-
摘要:
在机测量技术相比离线测量具有成本低、加工过程可检测、无需搬运与反复装夹等优势,为航空涡轮叶片、飞机机身机翼蒙皮、核电汽轮机大叶片、汽车发动机曲轴等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但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两大技术难题:(1)接触式在机测量精度较高,但受单点碰触采集模式的限制,检测效率无法满足工业零件的全尺寸批量化检测需求,仅适用于零件关键尺寸特征精确测量或干涉严重的复杂结构深入测量;(2)非接触式传感器位姿标定精度直接影响测量精度,此外测量精度也受投射方向和测量景深等因素影响,如何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进行传感器位姿精确标定和测量路径自动规划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难题,系统介绍了接触式/非接触式在机测量系统架构、接触式在机测量路径规划、非接触式在机测量参数标定与路径规划理论方法,以此为基础开发出非接触式在机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专用软件iPoint3D OnsiteScan,介绍了该软件在航空发动机叶轮、航空航天框梁壁板、飞机蒙皮、核主泵法兰密封型面等典型零件在机测量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效果,并讨论了复杂曲面在机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
-
冯晓冰;
杜正春;
葛广言;
肖域坤;
朱梦瑞;
杨建国
-
-
摘要:
薄壁零件因其优异的机械性能–重量比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但由于刚度低,薄壁件加工时受切削力与夹紧力的影响易产生变形,从而导致较大的加工误差。采用预测力致误差的解析解和有限元等方法难以应对复杂的加工工况。为解决这一难题,提出了一种综合误差补偿方法,可预测并补偿3大主要误差源:几何误差、热误差和力致误差。首先,对机床几何误差和热误差进行建模与补偿,为在线测量提供足够的运动精度。其次,采用在机测量方法获得力致误差。通过坐标变换方法,将各误差源的补偿值转换到同一坐标系中,实现了3个误差源的综合补偿。基于数控系统的原点偏移功能,开发了一套误差实时补偿系统。应用此补偿方法对两类薄壁件加工,加工误差降低74%以上,加工效率提高41%以上,充分验证了综合误差补偿方法的有效性。
-
-
杨仲强;
孙运淑;
杨兴;
黄智;
乔明鑫
-
-
摘要:
针对数控加工在机测量系统国产化开发过程数据自动化采集难题,首先开展了基于OPC UA的在机测量数据采集系统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然后构建了在机测量OPC UA信息模型,其次分别进行了OPC UA服务器的搭建和OPC UA客户端的开发,最后,对所提出的OPC UA在机测量数据采集系统原型进行了验证测试。
-
-
刘新波;
杨永青;
黎浪
-
-
摘要:
内曲面特征的精密、高效检测是限制高端装备制造的重要因素,在机测量及其控制补偿技术是主要解决方法之一。文章以高精度点激光位移传感器为基础,以柱形内曲面为对象,设计和制作三激光位移传感器旋转在机测头;以STM32微型处理器为基础设计控制电路,将其与三个激光位移传感器连接,实现三个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同步传输。实验结果表明,该在机测头能够满足对内孔直径及圆柱度等几何参数的数据采集要求。
-
-
王良泽;
赵长永;
毛一砚;
代良强
-
-
摘要:
数控加工中心在使用激光对刀仪测量立铣刀圆角半径时,即使经过精度调整和标定依然存在系统误差。分析激光对刀仪测量立铣刀圆角半径的原理,提出激光遮蔽误差是产生该系统误差的主要因素;建立激光遮蔽误差补偿表达式,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补偿后测量误差从0.08 mm降低到0.02 mm,证明了该补偿方法的实用性。
-
-
胡志星;
邓元山;
冷红标;
刘跃雄;
叶才铭
-
-
摘要:
本文针对机匣结构复杂易变形,尺寸精度要求高,加工过程人为干预较多,质量不够稳定的加工难点,应用了数控卧式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的在机测量技术,实时校准机床由热变形引起的几何误差,并将误差自动补偿至机匣的工件坐标系和刀补数据中,在精加工前自动测量更新机匣加工坐标系,减少加工精密尺寸时的影响因子;并应用在机测量技术测量机匣的精密尺寸实际值,系统自动计算测量的尺寸实际值与理论值偏差,根据偏差值设计自动补偿加工的程序,机床主轴刀具按偏差值对精密尺寸进行补偿加工,直至尺寸合格。在机测量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精密尺寸的加工稳定性和加工效率,为实现自动加工奠定基础。
-
-
王腾辉;
袭萌萌;
刘海波;
王永青
-
-
摘要:
针对在机测量系统不确定度量化评定难题,研究了面向在机测量的动态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及策略,设计了评定框架;引入量值特性分析并融合黑箱理论进行了不确定度分量分析,规划了网格点阵式和正交连续式等两种样本集;按照极大似然估计原则对采样数据拟合,得到不确定度分量的分布规律及概率密度函数;建立了面向在机测量的动态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数学模型,并基于自适应蒙特卡洛法进行不确定度的传递合成.利用所构建的在机测量系统,开展了动态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
-
井平安;
陈远洋;
杨建新;
于宗宇;
李睿
-
-
摘要:
目前在机测量技术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对在鸡蛋表面雕刻进行工艺分析,利用在机测量技术,通过在鸡蛋曲面布置测量点探测鸡蛋表面数据,重构鸡蛋实际曲面,利用五轴联动机床在鸡蛋表面雕刻,最终在鸡蛋表面形成图案.将多轴编程、在机测量有机结合,为同类零件加工提供参考.
-
-
张纪可;
宋明忠
- 《中国内燃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材料与工艺分会和昆明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针对目前船用柴油机增压器叶轮叶片离线测量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叶片加工变形在机测量方法.首先依据在机测量技术原理构建一个适用于叶片加工变形测量的在机测量系统,然后分别研究25点标定法、UV参数生成测点法、跳步运动步长细分算法和多工位数据对齐技术,最后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加工过程中实时精确测量叶片加工变形量,根据加工变形规律补偿加工变形,实现"加工"—"测量"—"补偿加工"闭环控制,提高叶轮一次装夹加工合格率和加工效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