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祭祀
国家祭祀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6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宗教、风俗习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697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民主与法制、湖湘论坛、宁夏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2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第六届出土文献研究与比较文字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等;国家祭祀的相关文献由6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元林、张树国、张勃等。
国家祭祀
-研究学者
- 王元林
- 张树国
- 张勃
- 李俊领
- 刘兴顺
- 周郢
- 梁勇1
- 沈旸1
- 田天
- 蒋振泽
- 马晓林
- 万强
- 于涛方
- 何方
- 保宏彪
- 刘晨
- 吴唯佳
- 吴梦雅
- 周小棣1
- 姚春敏
- 姜亭亭
- 孙英刚
- 宋宁而
- 张常桦
- 张月荷
- 张玉霞
- 张目
- 张硕
- 张营营
- 易宏熙
- 智利疆
- 李华云
- 李媛
- 李政阳
- 李都都
- 杨丹丹
- 杨帆
- 杨英
- 段汉明
- 殷定泉
- 牟方君
- 王余辉
- 王元林1
- 王承文
- 王柏中
- 王秀玲
- 王美华
- 王重旭
- 田海林
- 程思佳
-
-
易宏熙
-
-
摘要:
廖平在《今古学考》中提出了“平分今古”的重要论断。国家祭祀体系是《今古学考》建立的今古学礼制中的重要内容,包含其对国家秩序的理解。深入到经学的礼制和义理细节中去考察宗庙、郊祀、明堂、禘祫等国家祭祀内容,可以发现《今古学考》的礼制体系是在分今古学的观念下根据经学文本和礼制逻辑两方面进行综合建构的结果。廖平通过回归经典本身重新组织经学,打开了经学发展的空间,促使晚清经学发生范式转化。
-
-
王余辉
-
-
摘要:
清季以降,传统祀典改革逐渐酝酿,到国民政府建立后推进力度加大。国民政府在建构忠烈祠制度的过程中,借鉴了传统忠烈祭祀制度,但又施以系统改革。仪式变革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建构“公祭”仪式,废止大部分传统烦冗仪节,加入献花、演说等西式仪节,基本革除传统祭品、祭器、祭物、祭服规制,革新陈设,变革祭文规制,并致力于仪式简易化、世俗化、政治化,以及仪式参与在代表制意义上的“全民化”;另一方面,将以往长期不受重视的入祠仪式制度化,建立了入祠与公祭两大仪式并重的体制。国民政府忠烈祠仪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的底色,但与繁杂、神秘、封闭的传统忠烈祭祀仪式存在本质区别,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只是,制度实践与设计之间在革除传统祭品等方面亦存在一定的差距。
-
-
-
张硕
-
-
摘要:
宋代炎帝国家祭祀主要有五方帝祭祀、感生帝祭祀、明堂祭祀、籍田礼祭、蜡祭和炎帝陵祭,相比于前代的炎帝国家祭祀,宋代炎帝国家祭祀既是一种传承又有创新.尤其是炎帝陵祭,在传播炎帝信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后代炎帝陵祭之先河.这些祭祀反映了宋人的炎帝“农神”信仰和“火神”信仰,二者连同炎帝“药神”信仰构成了宋代炎帝形象诗歌书写的主体.这些诗歌彰显了宋人以农为本、重农利民、厚生爱民的民本思想,寄托了宋人对国家兴旺、民族繁荣、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昭示了宋人不畏苦难、舍己为人、济世利生的人文关怀.
-
-
张玉霞
-
-
摘要:
中岳庙是嵩山地区碑刻的重要荟萃之地,现存有汉代以来历代碑刻近百通,其中宋代以前的碑刻数量很少,明清两代的碑刻最多。碑刻体量差异很大,通高超过5米的4通高大碑刻都属于宋金时期,之后体量最大的碑刻通高也不超过4米,碑高在2米以下的小型碑刻数量占据了碑刻总数的近四分之三。碑刻以记事功德碑为主,还有祭告文碑、诗词碑、图形碑、题字碑等。内容丰富的中岳庙碑刻不仅为雕刻、书法等艺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为研究中岳庙乃至中国古代祭祀、宗教、建筑等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
-
谢一峰
-
-
摘要:
道教,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官方宗教,深刻地参与了有宋一代的常规国家祭祀体系。真宗朝所创立的一系列具有道教色彩的礼典,确立了其参与国家祀典体系的标准模式,即将道教元素融入儒家传统为主的体系之内。徽宗前期,他基本上承续了真宗时期的既有模式;而在政和、宣和时期,徽宗则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之前道教参与国家祀典的"真宗模式",代之以一种以道教,尤其是神霄派理念为核心,试图全面挑战既有之祀典体系的新模式——即所谓的"徽宗模式"。然而,随着徽宗的失败和靖康二年(1127)北宋王朝的覆灭,南宋的第一位君主——高宗不得不面临其自身与宋廷合法性的双重危机。在重建和强化其政治权威的过程中,神道设教和神圣谱系的延续显然是必要的。正因如此,他必须接受"真宗模式",继续强调道教因素在国家祀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而并未接受部分士人和官僚全面摒弃道教仪典的建议;然而,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高宗也必须同徽宗朝对于国家祀典体系激烈的道教化改造进行明确的切割。总而言之,如若我们将真宗朝以来道教参与国家祀典的模式视为一种常态的话;徽宗朝,尤其是徽宗朝后期的一系列举措,则是某种宗教狂热之下的变态;而在南宋前期,道教参与国家祀典的基本模式则在经历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措施之后,重新回归常态,体现出很强的延续性。
-
-
-
-
-
-
- 《第六届出土文献研究与比较文字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秦汉时期有关於祭祀的律令,称为"祠律"、"祠令"或"祀令"等,这在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都有证据.《史记·孝文本纪》、《汉书·文帝纪》之注有"汉祠令";《汉书·郊祀志》、《续汉书·祭祀志》之注有"汉祀令";另外,《续汉书·祭祀志》之注尚有"斋令"、"宗庙仪"等名目.本文师法仁井田陞《唐令拾遗》、池田温《唐令拾遗补》之意,以“秦汉祠祀律令拾遗”为题,包含五部分内容,分别是:律令篇名;国家祭祀;宗庙斋祭;郡县祭祀;其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