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礼仪制度

礼仪制度

礼仪制度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风俗习惯、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844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党政论坛、瞭望、北方论丛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服装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2014第二届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儒学全球论坛(2007临沂·苍山)暨荀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礼仪制度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晓春、赵澜、吴丽娱等。

礼仪制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 占比:21.4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46%

专利文献>

论文:844 占比:78.08%

总计:1081篇

礼仪制度—发文趋势图

礼仪制度

-研究学者

  • 孙晓春
  • 赵澜
  • 吴丽娱
  • 张科
  • 李俊领
  • 王延东
  • 王芙蓉
  • 王闫坤
  • 赵伟
  • 丁华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像垂下来的头巾,意思上与帽子有关。写在字的上边。秃宝盖与宝盖相区别,上面的点没了就成秃头的宝盖了。带秃宝盖的字,"冖"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笔画要伸入"冖"里一点。古人的帽子冠就是帽子。我国古代,戴在头上的装饰物有很多种类,是服饰的一部分,叫头衣、元服,而且有礼仪制度的严格规范。
    • 张小帆(文/图)
    • 摘要: 青瓷乐器在战国时期流行于太湖一钱塘江流域,青瓷乐器大多仿自青铜乐器,是越国贵族特有的丧葬用器。青瓷乐器的烧造体现出越人高超的制瓷工艺,青瓷乐器的器类组合反映了越国贵族墓葬的礼仪制度和等级制度。
    • 胡芮
    • 摘要: 中国在五千年文明赓续传承中因高度发达的礼仪文化而被誉为“礼仪之邦”,在近代以来的道德转型历史进程中,传统礼仪发生巨大变革。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礼仪制度在塑造伦理认同、推动思想教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道德建设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科学指引,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扬弃”了封建礼仪糟粕,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推动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制度
    • 张晨
    • 摘要: 衣袂飘飘 《周易》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原来,锦衣华服并不仅仅传递着美。上衣下裳,取法天地智慧,古人籍此制定礼仪制度,垂范天下,治理国家。随着大明王朝的建立,元朝制订的以民族歧视为特征的服饰制度被摒弃,汉唐衣冠文物制度得以重新恢复,并出现了诸多创新。为开启新礼,改正朔、易服色,明太祖朱元璋“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洪武元年(1368),学士陶安建议制订五冕冠服制,朱元璋认为过于繁琐,诏定“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
    • 吴风
    • 摘要: 它原为皇帝和贵族的出行安全而生,却逐渐演变为中国政治礼仪制度的华丽篇章。那隆重繁缛的车舆,精致多彩的旗帜伞扇,气势强大的武器和乐器下,隐藏着皇权运作的秘密。
    • 王光尧
    • 摘要: 物质文化史无论是出发点还是研究目标,都是基于文物学研究又高于文物学研究的研究,也可以说是对追求透物见人之考古学研究的另一种说法。在掌握了大量古人遗留下来的陶瓷器及相关的资料,对于陶瓷器的研究应不止于陶瓷史,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架构之下,探讨古代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礼仪制度、社会组织、文化交流直至族群融合等。物质文化,依然是人之文化。
    • 肖运奎
    •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益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
    • 聂鸿音
    • 摘要: 此前学界一致认为西夏历史上存在"蕃礼汉礼之争",这是受了《西夏书事》里几条伪史料的误导.西夏自建国以后始终如一地推行"汉化"政策,王族和后族的权力斗争并非发端于不同的政治主张.西夏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运作规则仿中原制度,在追求新的框架下适当保持党项传统社会组织形式.党项人在建国之初规定了具有自己特点的礼仪服色,目的是为民族独立作舆论准备,而一旦立国成功,统治者就自觉地接受中原礼仪.在西夏的国民教育中,"蕃学"与"汉学"和谐共存,而且在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蕃学"使用的教材、宣传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与"汉学"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区别仅在于使用的文字不同而已.
    • 梁敏娟
    • 摘要: 传统观念中对男女两性角色和德性的要求,并不是天然如此的,而是随着父权制社会的形成及父权制的巩固,在其秩序性的构建过程中被塑造出来的.从逻辑上来看,其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首先,强调严格的男女之别,并从社会生活、礼仪制度、思想意识等层面进行渗透和强化;其次,将男女和阴阳相比附,使其成为一种类似天道的自然法则,由此获得了哲学层面的支持;最后,将男女、阴阳与一些位置角色和个性、德性相比附,最终形成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男主女从、男刚女柔、男动女静的角色和德性定位.
    • 黄静
    •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涉及面极广,有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仪制度、地理区域划分、行政区域划分、古代的时间、科举考试、饮食、音乐等,涉及我们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