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试验
吸附试验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252551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商业经济与管理、中国现代应用药学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第六届海峡两岸水质安全控制技术及管理研讨会、全国冶金节水与废水利用技术研讨会等;吸附试验的相关文献由41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晓艳、杜凤鸣、严亚贤等。
吸附试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52551篇
占比:99.96%
总计:252654篇
吸附试验
-研究学者
- 张晓艳
- 杜凤鸣
- 严亚贤
- 孙建和
- 杜磊
- Rober.P
- 丁云宏
- 于志刚
- 亓海刚
- 任晓亮
- 伊向艺
- 侯恩品
- 刘峰
- 刘朋飞
- 刘萍
- 卢渊
- 史梦婷
- 吕建强
- 吴华
- 吴红军
- 周珺
- 哈桑·阿拉姆
- 唐利军
- 唐建国
- 姚洪
- 孔繁生
- 孙凡中
- 孙宝玉
- 孙永立
- 尤永进
- 岳志芹
- 崇巍
- 庞昱
- 张丹丹
- 张乐之
- 张晓华
- 张永生
- 张瑜
- 张耀锋
- 张金明
- 张雷刚
- 徐兵
- 徐国景
- 徐泉兴
- 易平
- 曾少灵
- 朱来华
- 朱海露
- 李光玉
- 李周敏
-
-
王莹;
许可
-
-
摘要:
污染物治理可以促进煤矿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提高对污染物的吸附率,研究煤矿废水污染物综合治理方法。以A地区Q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备Fe_(3)O_(4)@SiO_(2)-MIP作为煤矿废水污染物治理的吸附剂,以煤矿废水污染物的吸附量作为煤矿废水污染物综合治理的指标,分析了pH值、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对煤矿废水污染物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值为7、初始浓度为140 mg/L、材料用量为100 mg、吸附时间为6 h时,煤矿废水污染物的吸附量分别可以达到5.5、22.3、30.0、23.5 mg/g,对煤矿废水污染物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促进了煤矿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
赵亚峰
-
-
摘要:
以典型的低温低浊微污染水源水、含藻水为研究对象,根据优选工艺,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实验,模拟实际生产运行条件,改变不同实验参数,监测进出水水质,通过单因素分析及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以使研究成果在实际污水处理中具有更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
-
徐冰冰;
江琳琳;
张建华;
张甜;
黄刚;
许楷
-
-
摘要:
利用夏威夷壳和草酸钾制备改性夏威夷壳炭,采用SEM分析、SAP测定、FTIR及Raman光谱分析表征产物微观结构、孔结构、官能团及石墨化程度,通过吸附试验、动力学模拟及吸附等温线拟合,探究改性前后夏威夷壳炭对Cr(VI)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①改性前夏威夷壳炭的表面孔隙结构相对较少、整体光滑;改性后夏威夷壳炭表面明显崎岖不平,粗糙度、孔隙增加.改性大幅提高了夏威夷壳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容,降低了孔径,有利于提高夏威夷壳炭吸附性能.②改性前后夏威夷壳炭的结构仍保持相对完整,改性后夏威夷壳炭的峰强度比ID/IG增大,石墨化程度降低.③改性夏威夷壳炭对Cr(VI)的吸附率始终高于未改性夏威夷炭的;酸性条件有利于Cr(VI)的去除;Cr(VI)的吸附率随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之后达到饱和;Cr(VI)的吸附率随溶液初始Cr(VI)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④吸附动力学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描述和预测,夏威夷炭对Cr(VI)的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静电吸引和Cr(VI)的还原络合为主要吸附机制.
-
-
-
-
胡智强;
王骞
-
-
摘要:
本文以吉米奇表面活性剂为改性剂对内蒙古某地天然膨润土进行有机改性,所得有机膨润土的层间距可增大至2.09nm.用有机膨润土产品处理初始浓度为100mg/L的罗丹明B模拟染料废水,在投土量为0.6g/L、60°C、吸附时间为9min、pH=4的条件下,染料的去除率达93.68%,吸附量为31.22 mg/g.有机膨润土对罗丹明B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
-
任凯;
盛佳乐;
陈家宝;
齐文玉;
关鑫;
林金国
-
-
摘要:
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通过接枝胺化反应制备一种对水体中Cu2+具有较强去除能力的吸附材料,并采用FTIR、SEM、XRD和TG/DTG对其进行表征,模拟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Cu2+.结果表明:接枝聚合反应在微晶纤维素、 引发剂、单体的质量比为100:3.89:175,反应温度为70°C、 反应时间为3 h的条件下进行最佳,接枝率可达到91.44%.胺化反应在温度为60°C、 时间为1 h的条件下进行,其效率可达到78.14%.微晶纤维素接枝胺化改性保留了间隙结构、 降低了结晶度、 提高了热稳定性.改性前后的微晶纤维素对Cu2+的吸附量分别为1.50和83.07 mg·g-1.微晶纤维素的接枝胺化改性改善了其与水体的可及度,增强了对Cu2+的络合能力,大大提高了微晶纤维素对水体中重金属Cu2+的吸附能力.
-
-
-
任凯1;
盛佳乐1;
陈家宝1;
齐文玉1;
关鑫1;
林金国1
-
-
摘要:
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通过接枝胺化反应制备一种对水体中Cu^ 2+具有较强去除能力的吸附材料,并采用FTIR、SEM、XRD和TG/DTG对其进行表征,模拟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Cu^ 2+。结果表明:接枝聚合反应在微晶纤维素、引发剂、单体的质量比为100∶3. 89∶175,反应温度为70 °C、反应时间为3 h的条件下进行最佳,接枝率可达到 91. 44%。胺化反应在温度为60 °C、时间为1 h的条件下进行,其效率可达到78. 14%。微晶纤维素接枝胺化改性保留了间隙结构、降低了结晶度、提高了热稳定性。改性前后的微晶纤维素对Cu ^2+的吸附量分别为1. 50和83. 07 mg · g^-1 。微晶纤维素的接枝胺化改性改善了其与水体的可及度,增强了对Cu ^2+的络合能力,大大提高了微晶纤维素对水体中重金属Cu^ 2+的吸附能力。
-
-
陈榕;
周璐;
郝冬雪;
崔登珲
-
-
摘要: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选择灌砂法的专用砂作为典型砂土代表,通过等温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试验,重点研究重金属铅离子在砂土中的迁移及吸附规律.结果表明:砂柱的起始穿透和完全穿透时间随着初始浓度和流速的增加显著减小,其静平衡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模型(R2=0.99)和D-R模型(R2=0.905),动态穿透试验数据符合Thomas模型(R2>0.93),实测值与模型预测值较为接近.通过试验数据可以看出砂土对Pb2+的吸附更符合均质单层吸附和孔隙填充规律,砂土对Pb2+的静吸附容量仅为0.7 mg/g,动态吸附容量值介于0.5 mg/g~0.75 mg/g,砂土对Pb2+的整体吸附能力远低于黏性土.因此天然砂土场地必须经过特殊处理才可有效防治铅离子污染.本文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砂土地区铅离子污染修复及防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
JIANG Chao;
江超;
CHIU C.F.;
赵仲辉;
LIU Bing-yue;
刘秉岳
- 《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生物覆盖层是一种新型生活垃圾填埋场覆盖层,对比传统的压实黏土覆盖层其具有较高的甲烷氧化能力,减少垃圾填埋场甲烷的释放.生物炭作为生物覆盖介质,除了提高土壤甲烷氧化能力之外,其较大的比表面积还能增加甲烷吸附能力.为更好地理解生物炭对土壤的甲烷吸附特性的影响,通过批量吸附试验研究生物炭改性土在不同甲烷初始浓度与生物炭掺量下的甲烷吸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能提高土壤甲烷吸附能力,对比原土炭掺量为20%的改性土其最大甲烷吸附量提高了一个量级,生物炭的多孔结构是甲烷吸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的主要因素.并且生物炭改性土的吸附特性均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吸附动力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
-
-
陈浩
- 《2009年全国混凝土质量控制及标准化新进展学术交流会暨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和建筑材料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年会》
| 2009年
-
摘要:
透水衬里模板(CPF)通过其滤层排除新拌混凝土表层水分和因振捣而富集于混凝土表层的气体来提高混凝土表层强度和抗渗透性。通过混凝土表层水吸附试验(ISAT)评价了透水衬里模板对混凝土抗渗透性的提高作用,并利用文献提供的混凝土表层水吸附试验(ISAT)与压汞法(MIP)之间的关系式分析了采用透水衬里模板后混凝土表层孔结构参数的变化。在对比分析用压力试验机获得的混凝土整体强度与回弹法得到的表层强度后,可以发现透水衬里模板可以提高了混凝土的表层强度但对混凝土的整体强度没有明显影响。
-
-
滕济林;
李若征;
张萌;
袁金萍
- 《全国冶金节水与废水利用技术研讨会》
| 2009年
-
摘要:
采用特种活性炭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进行焦化含酚废水的吸附试验。研究了该特种活性炭的物理性能以及废水的性质、活性炭投加量、废水流速等因素对酚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pH值为6.0~7.0及废水滤速7m/h的条件下,焦化含酚废水经过特种活性炭吸附处理后,酚、COD、SS及色度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5%以上,水质指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A排放标准。
-
-
-
张玉军;
西安交通大学;
陈杰瑢;
冯清梅;
阎向阳
- 《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
| 2005年
-
摘要:
以淀粉、环氧氯丙烷及丙烯腈为原料,水为溶剂,硝酸铈铵为引发剂,通过交联和接枝反应合成了交联化接枝淀粉聚合物.其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交联化淀粉2G,硝酸铈铵浓度0.004MOL/L,丙烯腈浓度0.3774MOL/L,在35°C反应240MIN,M(G)/V(ML)为1:10.用制得的交联化淀粉聚合物进行了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试验,在溶液处于中性及微酸性环境下,对CR2O72-吸附率达78.2%;在溶液处于弱碱性环境下,对CU2+的吸附率达到8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