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接枝共聚

接枝共聚

接枝共聚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32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42篇、会议论文192篇、专利文献34649篇;相关期刊548种,包括林产化学与工业、大连工业大学学报、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148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浆纱与浆料应用技术研讨会、中国化工学会2010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2009中国油田化学品发展研讨会(第23次全国工业表面活性剂发展研讨会)等;接枝共聚的相关文献由4599位作者贡献,包括巫拱生、马希晨、温国华等。

接枝共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42 占比:5.28%

会议论文>

论文:192 占比:0.52%

专利文献>

论文:34649 占比:94.20%

总计:36783篇

接枝共聚—发文趋势图

接枝共聚

-研究学者

  • 巫拱生
  • 马希晨
  • 温国华
  • 童张法
  • 曹亚峰
  • 王强
  • 黄祖强
  • 刘兆丽
  • 孙宾宾
  • 宋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廖熠; 王长烨; 张昊澜; 胡雨婷; 付培; 张颖
    • 摘要: 采用水浴加热,硝酸铈铵为引发剂,氮气保护体系,引发壳聚糖(CS)与丙烯酰胺(AM)接枝共聚反应,制得接枝共聚物P(CS-AM)。探索了接枝共聚反应的合成条件对产物特性黏度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m(CS)∶m(AM)=1∶4、w(CS+AM)=20%、w(硝酸铈铵)=0.09%、反应温度45°C、体系pH=3。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差热分析(DSC)对产物进行表征。将产品用于处理高岭土模拟废水实验,考察了絮凝剂投加量、体系pH值对絮凝性能的影响,并对比了4种絮凝剂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w[P(CS-AM)]=1.0×10^(-6),体系pH=7,P(CS-AM)的絮凝性能明显优于其他3种絮凝剂,水样透光率达到93.11%。
    • 吴旻杰; 奚柏君; 邹专勇; 李曼丽
    • 摘要: 为扩大槐豆粉浆料的纱线适用品种,研究常用丙烯酸酯单体的碳链长度对接枝改性槐豆粉浆料上浆性能的影响.在Fenton试剂的引发下,分别将具有不同碳链长度的4种丙烯酸酯单体及亲水性单体丙烯酸共同接枝到天然槐豆粉的分子链上,制得接枝率相近而接枝支链分子结构各有不同的改性槐豆粉.然后,采用此系列改性槐豆粉对涤/棉65/35混纺纱进行上浆试验并测试浆纱的常用性能.结果表明,当选用丙烯酸甲酯为接枝单体时,所得涤/棉浆纱拉伸断裂强力最佳且毛羽数量最少;当选用丙烯酸丁酯为接枝单体时,浆纱的耐磨性则较为优异.
    • 边素素; 胡相明; 贺正龙; 李苗苗; 赵艳云
    • 摘要: 为降低煤炭粉尘带来的环境负担与人类健康危害,采用接枝共聚的方法,选择纳米纤维素为主结构材料,将丙烯酸单体接枝至主体结构,并加入一定含量润湿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制备了1种兼并保湿、凝并的接枝共聚型高分子抑尘剂材料。借助黏度及保水性指标确定了抑尘剂喷洒的最佳体积分数为0.5%;通过测试酸碱度、表面张力、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热重分析(TG-DTG),确定其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2种单体发生接枝反应,反应物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且对环境及设备无损害。利用接触角实验验证该抑尘剂与煤样之间的接触角为28.32°,60 min内的渗透深度达5.25 cm,具备良好的润湿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分析抑尘剂的抑尘机制,抗蒸发性实验表明可防御50°C的高温环境;风蚀性实验结果显示,在9 m/s风速下,抑尘效率可达98%,具有良好的凝并与保湿效应。
    • 王丽洁; 曲文娟; 刘嘉鑫; 李少香; 李厚为
    • 摘要: 通过选取植物源天然抗菌剂甘草、茶多酚、肉豆蔻、肉桂油等制备一系列抗菌型淀粉接枝苯丙乳液。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抗菌型淀粉接枝苯丙乳液的结构进行表征,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乳液的粒径分布进行分析,通过热重分析对乳液的热稳定性进行表征,研究系列抗菌型淀粉接枝苯丙乳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天然抗菌剂的用量对乳液的稳定性和单体转化率影响较小,乳液的热稳定性较好,乳液粒径(70~95)nm;乳液粒径为纳米尺寸且粒度分布较窄时,乳液性能优良。当天然抗菌剂在乳液中浓度为5%时,乳液抗菌性能较好,节约成本。对不同种类抗菌剂的乳液横向比较表明,天然抗菌剂茶多酚制备的乳液对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天然抗菌剂肉桂油制备的乳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强。
    • 王棵旭; 刘红斐; 王亚婷; 赵地顺; 翟建华; 屈冠伟
    • 摘要: 介绍了淀粉接枝共聚物合成中的引发体系,根据将淀粉引发为自由基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物理引发法和化学引发法,总结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在应用方面,着重阐述了其在对金属缓蚀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李春涛
    • 摘要: 纤维素作为地球上储量最大的绿色可再生高分子材料受到研究者们的大量关注,但纯纤维素具有不耐化学腐蚀、功能性差等缺点。对纤维素进行接枝共聚改性,可使纤维素保留纤维素本身的优点,又可赋予纤维素一定的功能性,拓展了其应用。文章以离子液体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AmimCl)为微晶纤维素的均相衍生化介质,合成四种不同取代度的大分子引发剂(MCC-Br)。再通过ATRP聚合反应实现在纤维素上接枝聚苯乙烯支链,研究制备纤维素密接枝聚苯乙烯共聚物的最佳合成路径及反应条件。对纤维素接枝聚苯乙烯共聚物(MCC-PS)进行红外光谱表征,研究单体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纤维素接枝聚苯乙烯共聚物结构的影响。最后对MCC-Br、MCC-PS在各种溶剂中的溶解性能进行研究,并通过呼吸图案法制备MCC-PS基多孔膜。
    • 梁兆毅; 杨迪; 陈乐民; 邓学良; 梁欣; 蒙杏; 许凡冰; 蒋林斌
    • 摘要: 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壳聚糖(CS)和丙烯酸(AA)的接枝共聚物(CS-g-PAA),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将其制备成纤维膜,考察不同接枝率、电纺溶液浓度、直流电压对电纺纤维的影响,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共聚物和纤维膜的结构进行表征,测试该纤维对Cu ^(2+)、Cd ^(2+)离子的吸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接枝率越高电纺纤维形貌越好,相对最佳电纺条件为溶液质量分数15%和电纺电压11 kV;CS-g-PAA电纺纤维膜对Cu ^(2+)、Cd ^(2+)的吸附量相比CS提高了25.39%和82.28%,相比CS-g-PAA其吸附速度更快,但其饱和吸附容量比较接近。
    • 王旭东; 赵君; 史竹青; 左楠楠; 王鹏程; 王维维
    • 摘要: 综述了磺化改性、缩聚改性以及接枝共聚改性在木质素磺酸盐类分散剂改性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木质素磺酸盐的磺化改性可以引入更多的磺酸基团以增强分散剂的亲水性,提高其在煤粉颗粒表面的分散性,但提浓降黏的效果有限。木质素磺酸盐通过缩聚改性能够有效增加分散剂分子的分子量和官能团的种类及数量,分散剂分子与水和煤粉颗粒的作用点均明显增多,但木质素磺酸盐缩聚改性的反应要求相对较高,通常需要对木质素磺酸盐进行一定预处理。木质素类分散剂的接枝共聚改性能够引入种类更多、功能性更强、长短可控的支链,改性后的木质素磺酸盐对水煤浆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提升显著,缺点是会使引发剂的用量、支链的大小对改性后分散剂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影响较大,改性条件的考察和优化难度较高。多种改性方法配合以及不同改性方式的合理选择是木质素类分散剂改性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 王双双; 陆浩杰; 金恩琪; 李曼丽; 周赳
    • 摘要: 为将田仁粉(SG)浆料的纱线适用品种拓展至高比例含涤纱,考察常用丙烯酸酯单体的碳链长度对接枝改性田仁粉上浆性能的影响。采用Fenton试剂为引发剂,将4种具有不同碳链长度的丙烯酸酯单体分别接枝到天然田仁粉的分子链上,制得接枝率相近而接枝支链分子结构各有不同的改性田仁粉。然后,采用此系列接枝改性田仁粉对涤/棉(65/35)混纺纱进行上浆试验并测试浆纱的常用性能。结果表明:随着丙烯酸酯单体碳链长度的减小,所得接枝田仁粉浆出的涤/棉纱的断裂强力逐渐提高,断裂伸长率及毛羽数量则有所降低;以丙烯酸乙酯为接枝单体合成出的改性田仁粉浆纱的耐磨性最优。采用不同碳链长度的丙烯酸酯单体制备出的接枝改性田仁粉对高比例含涤纱上浆可满足织造工序对于浆纱不同方面的性能要求。
    • 黄宸; 刘伟佳; 谢晶; 李立; 薛斌; 李晓晖; 邵则淮; 卞晓军; 孙涛
    • 摘要: 以制得的3种接枝率相近的酚酸壳聚糖为原料制备复合膜,考察酚酸的结构对壳聚糖膜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膜的物理性质、生物活性及其在保鲜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与酚酸接枝降低了壳聚糖膜的水分含量和水蒸气渗透性,同时提高了膜的不透明度、水溶性、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杨氏模量、抗氧化和抗菌活性。其中,咖啡酸接枝壳聚糖(caffeic acid-grafted-chitosan,CA-g-CS)膜比对香豆酸/阿魏酸接枝壳聚糖膜表现出更好的上述性能,这可能是由于咖啡酸中存在2个酚羟基造成的。同时,CA-g-CS膜能更有效地延缓南美白对虾贮藏过程中的失重率和pH值的升高,抑制挥发性盐基氮积累和微生物生长。研究表明,酚酸接枝壳聚糖膜对南美白对虾的保鲜作用及其性能受酚酸中羟基位置和数量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