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
吴均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党课、学理论、江海学刊等;
吴均的相关文献由84位作者贡献,包括全景凯、孙福轩、方宜等。
吴均
-研究学者
- 全景凯
- 孙福轩
- 方宜
- 樊玉惠
- 邹世昌
- 郅强
- 马东震
- 高振
- 佐宏
- 侯家华
- 傅贵
- 刘亚金
- 刘志升
- 刘红
- 吕一飞
- 吕红光
- 吴均
- 吴家庆
- 吴寿健
- 吴建辉
- 周家驹
- 周殿芳
- 唐力行
- 唐耿良
- 姜光斗
- 姬旭东
- 孔令刚
- 容观琼
- 崔军红
- 崔瑶
- 张云
- 张坤
- 张婷婷
- 张硕
- 张蕾
- 張杰1
- 文珍
- 施永庆
- 朱新法
- 朱珂心1
- 朱鉴珉
- 李卫军
- 李小林
- 李志人
- 李月
- 杜鹃
- 杨梅
- 柏会芝
- 段之盼
- 汪红云
-
-
孔令刚
-
-
摘要:
“吴均不均、何逊不逊”是天监八年、九年间梁武帝在一次偶然的赋诗活动中对吴均、何逊的必然评价,背后是政治地位、性格诸方面的冲突。当时最直接的影响是二人仕途坎壈,促成了二人对真实心灵世界的纵深书写;间接影响则是萧统《文选》选录标准呈现二重性,未收录二人作品,进而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二人文学之传播。文学、文人的地位虽受政治权力的制约,但最终是由当时与未来两个时空共同构建的。吴均、何逊的文学作品,梁代文坛即有较高定评,后来通过个人文集与《文选》之外其他选本两条路径的传播,逐步消解了武帝八字恶评的负面效应,实现了文学对政治的超越。
-
-
马俊江
-
-
摘要:
包粽子的叶子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江南多用籍竹叶,北方多用芦菲叶。警竹和芦苇都是大草,叶子也大,但粽子上最早的叶子来自一种树:苦楝。把粽子和端午节还有屈原联系在一起,最早见于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有一则故事,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江而死,楚人哀之,以后每到这一天,就用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代建武年间,长沙有个叫欧回的人,遇见一个人,自称是屈原,说投水的祭品都被蛟龙偷吃了,以后可以用五色丝缠竹筒,再插上苦楝的树叶,因为这两样东西为蛟龙所惧怕。
-
-
-
-
陈宇峰
-
-
摘要: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信中的一个片段,最早见于初唐人编的类书《艺文类聚》(卷七),全文仅144个字,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骈文佳作。其述说富春江沿岸之美,语言清丽简练,将奇山异水描绘得极为生动逼真,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
-
-
辛庆红
-
-
摘要:
吴均是齐梁时期重要的文人,《梁书·吴均传》中记载:“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1]因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语体特征,使吴均在崇尚圆熟轻艳的南朝晚期独树一帜。赠答诗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体是值得分析的,而吴均创作的赠答诗是其重要一环。本文旨在以吴均赠答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诗歌主题及成因。
-
-
邹世昌
-
-
摘要:
闲居家中,偶翻古诗,但见南北朝吴均的《山中杂诗》,眼前一亮: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忽然心生欢喜,这不正是我闲居老家的日子吗?山,是辽西努鲁儿虎山系的第二高峰西大柏山,山自古有异象,最高处呈三个半圆形,似三个神龟从南往北踽踽爬行,故人称"三龟峰"。相传,此龟为山下槐树洞旅游区温泉内千年修行的神龟,因槐树洞内有一个恶龙为害人间,三龟与之大战三天三夜,后化身山峰镇住黑龙。
-
-
洪润涵
-
-
摘要:
比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修辞手法。在灿烂辉煌的中国古典诗文中,我们通过品读那些匠心独运的比喻句,可以领略古人笔下的种种别样风情:吴均的《咏雪》"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运用比喻修辞展示了一副空灵雪景图;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比喻使亡国之君的哀怨具体可感;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则借比喻抒发了其旷达放逸的人生态度。
-
-
知识嗑儿
-
-
摘要:
差不多每年6月的这个时候.就会迎来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提到端午节,毫无疑问地会让人想到粽子.所以本期的主角必须是——粽子!说起粽子,它的历史真是讲也讲不完。而有关粽子的最著名的民间传说,莫过于屈原投江的故事——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中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
-
崔瑶
-
-
摘要:
山中杂诗[南朝]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乌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在古诗界,仅凭一首诗就开创了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名留诗词史的诗人并不多,而南朝王籍就是这样一位诗人.王籍仅有一首诗传世,即《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