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铁血黄素
含铁血黄素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183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法医学杂志、刑事技术、父母必读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全国化学推进剂学术会议等;含铁血黄素的相关文献由27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胜学、向阳、季敏标等。
含铁血黄素
-研究学者
- 刘胜学
- 向阳
- 季敏标
- 安辉
- 常桂珍
- 张敏
- 张莉丽
- 曹佳
- 李冬梅
- 李果荣
- 杨桓
- 毛颖
- 胡冉
- 邹翔
- 陈亮
- 陈恩翠
- 高力宏
- Bennett J.C.
- Chetty R.
- Cipolotti L.
- FinnilS.
- Franklin M.L.
- Gonzalez S.
- James G.F.
- K.Majamaa
- Maitin J Pippard
- Mononen H.
- Ramdial P.K.
- Remes A.M.
- Rudge P.
- Singh B.
- Van Harskamp N.J.
- 丁强
- 万榕
- 丛培新
- 于洁
- 付青
- 任国春
- 侯卫华
- 侯永宏
- 侯金文
- 具海月
- 冉艳可
- 农乐跟
- 冯华
- 冯晨璐
- 冯芳
- 刘国栋
- 刘壮
- 刘广珍
-
-
王红军;
侯卫华;
胡学信;
邱雷;
张建筑;
杨虎;
冉艳可;
沈海林;
张萌;
王丽娜;
马娜娜
-
-
摘要:
目的探讨含铁血黄素沉着性纤维脂肪瘤样肿瘤(HFLT)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HFLT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HFLT患者中,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36、50、59岁。肿瘤分别位于左股骨外侧髁、左足背和右踝部。大体观察可见,肿瘤无包膜,直径约2~3 cm,切面实性,灰白棕黄色。镜下形态学可见,肿瘤由分布不均的成熟脂肪细胞和伴有含铁血黄素沉着的纤维母细胞样梭形细胞组成。梭形细胞核圆形或胖梭形,染色质细腻;排列呈片状、束状或漩涡状。脂肪小叶间穿插有短梭形细胞,呈条束状排列。部分区域为单纯脂肪组织。梭形细胞区域内含铁血黄素分布不均,可见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其中1例骨内HFLT病变内可见残存的骨小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2例CD34阳性,Ki-67增殖指数3%~5%。结论HFLT较为罕见,多发生于中年女性足踝部;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征;当对该肿瘤认识不足时,病理上易误诊为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和梭形细胞脂肪瘤等。
-
-
孙晓焕;
刘延真;
夏爽;
杨子权;
刘黎明;
马勇;
付青;
徐大勇
-
-
摘要:
目的 应用定量磁化率图(QSM)随访研究脑内微出血(CMB)病灶体积变化与磁敏感值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探讨CMB铁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头颅常规MRI序列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检查中具有明确CMB的病人资料,所有病人均进行了基线和随访检查(2次检查时间间隔约12个月).共纳入病人35例,男27例,女8例,平均(67.94±9.57)岁.将SWI序列原始相位图和幅度图进行后处理得到QSM,在基线和随访QSM上手动勾画CMB的兴趣区(ROI),选取ROI内磁敏感值≥130ppb的CMB病灶,测量ROI内像素数作为CMB体积;同时在ROI上测量并记录CMB最大磁敏感值、平均磁敏感值.根据随访与基线CMB体积变化,将CMB病灶分为体积增大、体积减小及体积不变组.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CMB体积与最大磁敏感值、平均磁敏感值的相关性.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组内基线及随访CMB的磁敏感值变化.结果 共纳入CMB病灶322个,其基线QSM上所示病灶体积、最大磁敏感值、平均磁敏感值均高于随访QSM所见(均P0.05).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CMB病灶体积、磁敏感值会发生变化.CMB磁敏感值的变化受体积变化的影响,间接反映CMB铁含量的动态变化.
-
-
李冬梅;
刘艳华;
顾安康
-
-
摘要:
患者女,26岁.右小腿外侧棕黄色斑疹伴中央棕褐色结节8个月.皮肤科检查:右小腿中部外侧有1个直径1.8 cm的靶形皮损,靶心为0.8 cm×0.6 cm棕褐色结节,顶端凹凸不平,周围可见颜色深浅不一的棕黄色斑,最外为颜色渐淡的紫红色晕.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内血管增生,浅层血管扩张如楔形,沿皮面平行延伸;管腔内皮细胞肿胀明显,突向管腔如鞋钉状附着于管壁上,管腔内有红细胞,部分高度扩张的管腔内充满了均一性的嗜伊红物质;真皮中层血管被胶原纤维自然分割,管腔较小如裂隙状,其血管走向与浅层血管走向成直角或锐角.真皮浅、中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及大量红细胞外溢,普鲁士蓝染色见蓝色及棕黑色颗粒.诊断:靶样含铁血黄素沉积性血管瘤(THH).
-
-
-
-
杨琛腾;
左敏;
王松军;
刘霞;
马如飞;
齐倩;
毕海涛;
李英敏;
张国忠
-
-
摘要:
目的 观察大鼠静脉血栓形成时间的变化规律,为血栓致死的法医学案件中关于血栓形成时间推断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方法 80只大鼠随机分为术后0h、3h、6h、12h、1d、3d、1周、2周、3周、4周组共10组,通过“狭窄法”建立大鼠静脉血栓模型,采用HE染色、Perls染色、Von Kossa染色观察血栓形成、机化和再通过程中含铁血黄素、钙盐的变化特点,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CD61、α-SMA、CD34的表达变化.结果 术后3h血小板黏附于裸露血管内膜,术后1d血小板反复堆积形成血小板小梁,术后3d管壁增生、成纤维细胞长入血栓内部、血栓机化,内皮细胞覆于血栓表面形成新的血管,血流重建再通.血栓形成3h及血栓再形成时期(4周)CD61表达,并于血栓形成1d达其峰值;血栓形成3d含铁血黄素析出、α-SMA开始表达;血栓形成1周钙盐沉着、CD34阳性表达出现.结论 含铁血黄素、钙盐、CD61、α-SMA和CD34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均出现时间依从性变化特点,有望为血栓致死的法医学案件关于血栓形成时间的推断提供参考.
-
-
朱敏;
杨建军;
梁万杰
-
-
摘要:
目的:了解法医病理工作中对脾破裂损伤时间展开专业推断时的适用措施.方法:选取73例于2015年03月-2017年02月期间展开脾破裂手术的患者,提取机体切除样本组织后,以其破裂时间的差异作依据展开分组工作,共八组(Ⅰ组至Ⅷ组),分别观察、统计八组样本组织破裂出血点边缘部位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并且了解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成分的具体表达规律,再于八组内比较.结果:Ⅰ组样本组织中的纤维素存在渗出现象;Ⅱ组中性粒细胞成分存在浸润现象;Ⅲ组与Ⅳ组不仅有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成分出现;Ⅴ组出血点边缘部位有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成分出现,数量较多,且Ⅰ组、Ⅱ组、Ⅲ组、Ⅳ组、Ⅴ组间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细胞成分总数存在差异,(P<0.05).结论:法医病理学工作中,通过对机体破裂出血点边缘部位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进行观察,在明确其变化时间的基础上,即可对脾破裂损伤时间展开准确推断.
-
-
李悦;
孟丽娟;
卜碧涛
-
-
摘要: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SSCNS)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等.方法:报道1例确诊的SSCNS患者,并检索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对确诊的23例SSCNS患者,进行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的分类统计.结果:SSCNS起病形式多样,多为共济失调、听力障碍及头痛等.SSCNS多具有典型的共济失调(22/23)、听力障碍(16/23)、脊髓病变(20/23)等三联征.磁共振均有明显改变.结论:SSCN病程多在数年以上,起病形式各异,暂时无有效的治疗方式.
-
-
彭万磊;
于洁
-
-
摘要:
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idiopathic pulmonary hemosiderosis,IPH)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肺部弥漫性出血性疾病,1864年由Virchow首次报道,1931年Ceelan对其临床特点进行了总结。IPH多发生于小于10岁的儿童,成人较少见,约占20%,儿童IPH患病率男女无差异[1]。
-
-
-
安辉;
刘胜学;
高力宏;
胡冉;
杨桓;
曹佳
- 《第三届全国化学推进剂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目的:研究硝酸羟胺(Hydroxylammonium Nitrate,HAN)的急性毒性及亚慢性染毒大鼠后主要毒作用的靶器官。rn 方法:急性毒性实验中经腹腔对大鼠进行单次染毒,观察动物中毒症状,计算HAN的LD和95%的可信限;亚慢性毒性实验中,分别以HAN 7、14、28mg/kg不同剂量和生理盐水经腹腔染毒动物,连续染毒13周后脱颈椎处死3/4动物,剩余1/4动物停止染毒再饲养4周后同法处死,观察大鼠中毒症状和脏器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HAN主要毒作用靶器官。rn 结果:nAN腹腔染毒大鼠的LD为139.3mg/kg,95%可信限为132.3-146.7mg/kg。HAN亚性染毒后,动物体重无明显变化,各染毒组动物脾脏脏器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HAN可引起含铁血黄素在体内的大量沉积,主要位于肝、脾和肾内,对组织脏器的损伤主要以氧化性损伤为主,主要靶器官为肺、肝、脾和肾。rn 结论:HAN属于中等毒性物质,长期接触对机体有一定的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