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发作,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56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6篇、专利文献439170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等;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的相关文献由1814位作者贡献,包括毕齐、刘新峰、张茁等。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6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439170 占比:99.87%

总计:439736篇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发文趋势图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

-研究学者

  • 毕齐
  • 刘新峰
  • 张茁
  • 王拥军
  • 刘宏顺
  • 王伊龙
  • 丁立东
  • 徐安定
  • 王志红
  • 石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飞一; 潘晓芳; 贾晓东; 刘琳; 张博
    • 摘要: 目的观察常规超声、超声造影(CEUS)和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结合临床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复发的价值。方法纳入87例因TIA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单发斑块患者,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复发TIA分为复发组(n=35)和未复发组(n=52),比较组间常规超声、CEUS和SWE所示斑块特征及一般临床资料,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多因素联合预测模型,评价其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或TIA复发的效能。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脑卒中家族史占比及药物依从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发组斑块内出血、斑块溃疡及薄纤维帽占比均高于未复发组(P均<0.05),且其常规超声所示易损斑块、SWE示软斑块或混合斑块及CEUS 2~3级斑块数目均大于未复发组(P均<0.05)。高血压、吸烟史、脑卒中家族史、药物依从性、部分常规超声指征(溃疡、斑块内出血、薄纤维帽)、SWE指征(软斑块或混合斑块)及CEUS指征(2~3级斑块)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TIA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据以预测缺血性脑卒中或TIA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95%CI 0.85~1.00)(P<0.05)。结论联合应用常规超声、CEUS及SWE指征并结合临床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或复发TIA具有一定准确性,可为临床处置提供参考。
    • 李正欢; 陈杨; 宋雪利; 刘昕; 王飞; 李红
    • 摘要: 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于2008年7月发布了《急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和最初管理》指南,但卒中的治疗方法 发生了变化,在急性出血性卒中血压管理、去骨瓣减压术实施、卒中后最佳体位和早期活动等方面出现了新的证据.所以,NICE在2019年5月又公布了新版《大于16岁人群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和初期管理指南》,以补充阐释上述问题,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疑诊或确诊)和脑卒中急性发作后48 h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最佳临床建议.NICE指南共有9条推荐意见,研究组前期发表的指南解读(一)对其中的"1.1.1~1.4.8条"推荐意见进行了阐释,内容包括快速识别和诊断、疑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急性非致残性卒中的影像学检查、急性卒中的专科处理、急性卒中溶栓和血栓清除术.本文则结合相关研究进展对其中的"1.4.9~1.9.7条"推荐意见进行解读,内容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去骨瓣减压治疗、血压和血糖管理、营养管理、运动康复管理等.本文通过对该指南的解读,可以为我国急诊科、神经科等临床科室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优化临床疗效.
    • 杜慧慧; 易昕; 彭晨; 周代占; 陈旭
    • 摘要: 目的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炎性细胞因子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3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54例(AIS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2例(TIA组)。另选同期与AIS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4例(对照1组),与TIA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2例(对照2组)。使用Bio-Plex Pro平台系统分析血清中15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包括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IL-10,IL-17A,TNF-α,干扰素ɡ,IL-17F,IL-21,IL-22,IL-23,IL-25,IL-31,IL-33,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进而建立疾病发生预测模型,并在TIA患者中检验其可靠性。最后评估AIS患者出院3个月及6个月的2次随访记录。结果AIS组血清IL-1β、IL-4、IL-6、IL-10、干扰素ɡ、TNF-α、IL-17F、IL-21、IL-22、IL-23、IL-31、IL-33、sCD40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IA组IL-1β、IL-4、IL-10、IL-17A、干扰素ɡ、IL-17F、IL-21、IL-22、IL-23、IL-25及IL-3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IL-21作为AIS发生最合理的生物标志物,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53.1%,曲线下面积为0.777(95%CI:0.659~0.895,P=0.000)。AIS患者IL-1β与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r=0.322,P=0.005),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390,P=0.003)。随访3个月,9例患者复发再次入院,IL-17A水平明显低于未复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多种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变化,在脑卒中的临床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赵岩; 马浩源; 段雅鑫; 裴晗蕾; 成斯琪; 徐国栋; 吕佩源
    •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循环和后循环有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stenosis,sICA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河北省人民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因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确诊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狭窄部位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分析sICAS的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34例sICAS患者,男性82例(61.2%),女性52例(38.8%);年龄(60.28±11.46)岁;缺血性卒中115例(85.8%),TIA 19例(14.2%);前循环组92例(68.7%),后循环组42例(31.3%).后循环组体重指数、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饮酒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前循环组(P均< 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OR)1.19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9~1.379;P = 0.019]、高血压(OR 4.073,95%CI 1.135~14.616;P=0.031)和糖尿病(OR2.783,95%CI1.149~6.738;P=0.023)与后循环sICAS独立相关.结论 相对于前循环,高体重指数、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后循环sICAS的独立危险因素.
    • 苏占清
    • 摘要: 本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缺血性卒中的定义、共性和临床启示进行了探讨.在二者的定义部分,指出了由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布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卒中定义中存在的问题,例如"短暂性"该如何界定?在二者的共性部分,在对可逆性缺血性组织(即缺血半暗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临床上存在症状持续24 h甚至数天而不发生梗死的情形,据此引入了持久性缺血发作(或"缺血发作持续状态")的概念.在临床启示部分,对持久性缺血发作做了进一步阐述,同时对"短暂/持久性的判定、推断及意义"进行了探讨.建议把超过某一时间阈值时缺血性卒中风险在一定时期内明显增高作为"短暂性"阈值的判定依据,该时间阈值可能在5~20 min之间,超过该阈值即可诊断为持久性缺血发作.持久性缺血发作患者有可能从静脉溶栓治疗中获益,而这也成为该时间阈值是否存在及合理的另一个判定依据.
    • 杨千朋; 周欣; 张华文; 赵宁
    • 摘要: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6月我院经临床诊断TIA的患者43例及健康患者(对照组)4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行MRI平扫、DWI和IVIM扫描,TIA组患者检查时间均在发病24 h内.分析IVIM图像并分别测量TIA组和对照组大脑半球镜像两侧的ADCstand、ADCslow、ADCfast,对两组值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TIA组43例并用ROC曲线分析ADCstand、ADCslow、ADCfast、f值诊断TIA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最佳诊断阈值.结果:TIA组的ADCfast、f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ADCstand、ADCslow、ADCfast、f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1、0.535、0.984、0.962;取ADCfast的最佳阈值为0.689时,其敏感性为97.7%,特异性为88.4%;取f值的最佳阈值为0.380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95.3%.结论:IVIM不仅能反映弥散信息,还能反映局部脑组织的微循环灌注变化,有助于评估TIA患者的缺血程度,对于TIA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判断都有较大帮助.
    • 吴后祎; 马领松
    • 摘要: 目的 探究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择出确诊为TIA且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77例,以颈部超声结果 为依据,将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划分为斑块不稳定组和斑块稳定组,斑块不稳定组45例,斑块稳定组32例,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和临床血液指标(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尿酸、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NLR)的差异,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对两组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示斑块不稳定组NLR明显高于斑块稳定组,即3.0(2.19~3.56)>2.0(1.54~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Logit(P)=-1.719+NLR×0.973+是否患有高血压×(-1.115),Logit(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7,取阈值为0.637时,敏感度及特异性分别为(64.39%、81.19%).结论 TIA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组的NLR明显高于颈动脉斑块稳定组,NLR有助于预测TIA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薛莉; 王鑫; 李转会
    • 摘要: 背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5年内脑梗死发生率可达20%左右,因而探讨预测TIA患者继发急性脑梗死(ACI)的方法 十分必要.另一方面,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可溶性血管黏附蛋白1(sVAP-1)均可评价颅内缺血情况,推测其可用于预测TIA继发ACI.目的 探讨治疗前后血清IMA、sVAP-1水平变化率对TIA患者继发ACI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西安 ? 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收治的TIA患者119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者10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血清IMA、sVAP-1水平;统计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继发ACI情况;比较观察组继发ACI患者与未继发ACI患者一般资料和治疗前、治疗1周后血清IMA、sVAP-1水平及其变化率;分析TIA患者继发ACI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清IMA、sVAP-1水平变化率及其联合对TIA患者继发ACI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MA、sVAP-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周后血清IMA、sVAP-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中共有24例患者继发ACI,发生率为20.2%(24/119).观察组继发ACI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者所占比例和纤维蛋白原水平、TIA发作频率高于未继发ACI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TIA首次发作至入院时间长于未继发ACI患者,TIA治疗前发作总次数多于未继发ACI患者(P<0.05).观察组未继发ACI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血清IMA、sVAP-1水平低于继发ACI患者,血清IMA、sVAP-1水平变化率高于继发ACI患者(P<0.05);继发ACI患者、未继发ACI患者治疗1周后血清IMA、sVAP-1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水平、TIA发作频率、TIA发作持续时间、TIA首次发作至入院时间、TIA治疗前发作总次数、血清IMA水平变化率、血清sVAP-1水平变化率是TIA患者继发ACI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 显示,血清IMA、sVAP-1水平变化率预测TIA患者继发AC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1〔95%CI(0.685,0.843)〕、0.864〔95%CI(0.790,0.920)〕,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5.23%、14.85%,灵敏度分别为79.17%、83.33%,特异度分别为89.47%、86.32%;血清IMA水平变化率联合血清sVAP-1水平变化率预测TIA患者继发ACI的AUC为0.914〔95%CI(0.825,0.943)〕,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9.17%、94.74%.血清IMA水平变化率联合血清sVAP-1水平变化率预测TIA患者继发ACI的AUC大于血清IMA、sVAP-1水平变化率单独预测TIA患者继发ACI的AUC(P<0.05).结论 TIA患者血清IMA、sVAP-1水平偏高,且继发ACI的TIA患者血清IMA、sVAP-1水平高于未继发者;年龄≥65岁、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水平、TIA发作频率、TIA发作持续时间、TIA首次发作至入院治疗时间、TIA治疗前发作总次数、血清IMA水平变化率、血清sVAP-1水平变化率均是TIA患者继发ACI的影响因素,且治疗前后血清IMA、sVAP-1水平变化率可联合应用于临床预测TIA患者继发ACI的风险.
    • 蔡颖源; 陆小伟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左心室收缩功能和磁共振脑小血管病(CSVD)影像学改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小卒中老年患者417例资料,患者依据CSVD总负荷评分分为0分56例,1分127例,2分144例,3分75例和4分15例.根据头颅MRI,CSVD总负荷评分包括静息性腔隙性脑梗死(LI)、脑白质高信号(WMH)、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深部脑微出血(CMB)等4项神经影像学特征;用二维心脏超声技术检测LVEF.比较不同CSVD总负荷评分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LVEF与CSVD的神经影像学特征和总负荷评分的关系.结果 入选的417例患者中,深部WMH(Fazekas≥2分)266例(63.8%),侧脑室旁WMH(Fazekas 3分)289例(69.3%),基底节区 EPVS(>10个)209例(50.1%),半卵圆区 EPVS(>10个)259例(62.1%),静息性LI 145例(34.8%),深部CMB 27例(6.5%).CSVD总负荷评分3分和4分患者较1分和2分患者男性和高血压比例、收缩压水平更高,较1分患者LVEF水平更低(P<0.05);CSVD总负荷4分患者较1分患者年龄更大(P<0.05);CSVD总负荷3分患者较2分患者HDL-C水平更低(P<0.05).LVEF水平降低是基底节区EPVS(>10个)和CSVD总负荷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7,95%CI:1.012~1.119,P=0.016;OR=1.092,95%CI:1.009~1.101,P=0.018).结论 老年人LVEF水平降低与基底节区EPVS发生风险及CSVD总负荷增加显著相关.
    • 杜慧慧; 易昕; 彭晨; 周代占; 陈旭
    • 摘要: 目的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炎性细胞因子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8月~2019年3月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54例(AIS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32例(TIA组).另选同期与AIS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4例(对照1组),与TIA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2例(对照2组).使用Bio-Plex Pro平台系统分析血清中15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包括白细胞介素(IL)lβ,IL-4,IL-6,IL-10,IL-17A,TNF-α,干扰素g,IL-17F,IL-21,IL-22,IL-23,IL-25,IL-31,IL-33,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进而建立疾病发生预测模型,并在TIA患者中检验其可靠性.最后评估AIS患者出院3个月及6个月的2次随访记录.结果 AIS组血清IL-1β、IL-4、IL-6、IL-10、干扰素g、TNF-α、IL-17F、IL-21、IL-22、IL-23、IL-31、IL-33、sCD40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IA 组IL-1β、IL-4、IL-10、IL-17A、干扰素g、IL-17F、IL-21、IL-22、IL-23、IL-25及IL-3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IL-21作为AIS发生最合理的生物标志物,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53.1%,曲线下面积为0.777(95%CI:0.659~0.895,P = 0.000).AIS患者IL-1β与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r =0.322,P=0.005),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r=-0.390,P=0.003).随访3个月,9例患者复发再次入院,IL-17A水平明显低于未复发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多种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变化,在脑卒中的临床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