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馆
同文馆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1年内共计2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596篇;相关期刊184种,包括瞭望、广东社会科学、甘肃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十届青年学术讨论会等;同文馆的相关文献由224位作者贡献,包括苏肖、李喜所、汪家熔等。
同文馆
-研究学者
- 苏肖
- 李喜所
- 汪家熔
- 何鹏
- 叶德明
- 周振鹤
- 孙展
- 宁鹏飞
- 张凤英
- 张斌
- 张瑞璠
- 张西平
- 张鸣
- 曹莉
- 王丽波
- 王宏志
- 王盟
- 苏娅
- 詹庆华
- 贾熟村
- 赵凯华
- 赵春晨
- 郭京红
- 顾卫星
- 丁光泮
- 丁英顺
- 丁进军
- 万佳
- 乌尔沁
- 于伟佳
- 于玉林
- 于瑶
- 任复兴
- 任晋渝
- 任智勇
- 何培金
- 何泽福
- 何辉
- 侯玉文
- 侯绍庄
- 关威
- 冀满红
- 内田慶市
- 冯学垒
- 刍真
- 刘刚
- 刘前
- 刘善龄
- 刘广京
- 刘晓琴
-
-
任晋渝
-
-
摘要:
山西省五台县自古多名流。五台徐氏最初不在五台,在马邑。马邑徐氏一支自明初迁五台,世代耕读传家,厚德处世。徐氏出过许多流传青史的人物,如“一门三杰”“一门二将帅”之称。所谓“三杰”,是徐敬儒、徐润第、徐继畲。所谓“二将帅”,是指“开国元帅”徐向前和其子徐小岩中将。徐继畲被《纽约时报》称作“中国近代第一个‘正眼看世界’的伟大思想先驱”,他创办的同文馆就是北大的前身。徐敬儒是徐继畲的祖父,纪晓岚曾言其“才才非凡,必为封疆”。
-
-
张西平
-
-
摘要:
如果从同文馆的外语教育算起,中国的外语教育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如果从康熙时代的拉丁文班和俄罗斯馆算起,则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中国近代以来真正的大学体制中的外语教育应起始于清华大学。1926年5月,清华大学外语系成立,建系初称西洋文学系,后改称外国语言文学系(简称“外文系”)。外文系成立时制定的《西洋文学系课程总则》规定,外文系培养“博雅之士”。
-
-
石不易
-
-
摘要:
清人普遍认为学了洋文就是“卖国贼”,所以专为外语教育而设的京师同文馆人气寥落。为解决这一难题,清廷不仅免除同文馆学生的学费,每月还给每人发12两白银,但仍没人买账。清廷只好来硬的,从八旗官学中选学生,14岁的正白旗人荫昌就这样被选入同文馆的德语班。1877年,荫昌以“三等翻译官”的身份被派往德国使馆,并趁机学习陆军教程,谁知他连日常德语都应付不了,被降为“四等”。即使如此,清廷仍念他的“苦劳”;在他归国后升任他为光禄寺正卿衔。
-
-
短史记
-
-
摘要:
1867年6月,杨廷熙——一位患有口吃症的小官员,忽然成了全国知名的人物,因为他上奏抨击清廷设立的同文馆。清廷之所以设立同文馆,主要是因在鸦片战争后屡因翻译问题而在对外交涉中吃亏。
-
-
-
马艳
-
-
摘要:
徐继畬(1795~1873),字健男,号松龛,清代山西五台县人。晚清名臣、学者。他出身于书香门第,道光六年(1826)中进士,历任广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首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等职。徐继余田不仅为官清廉,勤于政事,而且也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进步学者,所著《瀛寰志略》展示了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典制.
-
-
赵少峰
-
-
摘要:
在整个19世纪,史地书籍是国人了解域外形势变动的重要参考.同文馆是在饱受争议的背景下晚清最早设立的外语学校,它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对域外世界认识的转变.为满足教学需要,总教习丁韪良组织同文馆师生编译了一批历史类书籍.与中国传统史学著述以"治道"为核心理念不同,编译的书籍摆脱了学术对政治的依附,历史书写与日益变动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文馆设立本身的标志性影响,以及同文馆印书处对图书的及时刊刻,促进了图书流布,加速了新知识的传播.
-
-
欧亚人文研究编辑部
-
-
摘要:
自1862年同文馆成立,中国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已经走过了150余年的历程,且每个时代都有符合其迫切需求的教学与研究重点。从为了语言沟通,到为了了解国外文化与思想,翻译始终是重点方向;及至五四新文化运动,语言和文学并重的教学与研究成为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主流,一直保持到了今天。“新时代”为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
-
-
王学斌1
-
-
摘要: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一把火将万园之园——圆明园烧掉,成为国人心头永久之痛。基于如此惨重的打击,清政府痛定思痛,开始谋求“自强求富”,开展洋务运动。借洋务运动之东风,西学不断涌入,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摩擦冲突也日益明显,最终演化升级为1867年的“同文馆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