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
古代中医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一般理论、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2705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祝您健康、中国社区医师、中医文献杂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三届世界睡眠医学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古代中医的相关文献由14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振寰、赵勇、丁舟等。
古代中医—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705篇
占比:99.11%
总计:12819篇
古代中医
-研究学者
- 刘振寰
- 赵勇
- 丁舟
- 凃晋文
- 周安方
- 张介眉
- 方力行
- 杨玲
- 王明辉
- 章茜
- 赵光珍
- 马振友
- 付桂梅
- 代林
- 何俊华
- 何芳
- 何裕民
- 俞锋
- 倪昊翔
- 傅维康
- 光亚
- 冯美林
- 刘丽
- 刘大恒
- 刘建华
- 刘盼
- 刘舒悦
- 刘莉
- 勃森
- 包建强
- 匡调元
- 危常鹏
- 史金花
- 叶水泉
- 吴吴
- 吴建军
- 吴琼
- 吴秀
- 吴翠秀
- 吴辉
- 吴鸿洲
- 周乾
- 夏文
- 姜洋
- 孔德智
- 孙吉雅
- 孙源源
- 孟竞璧
- 宋文鑫
- 容容
-
-
王颖晓
-
-
摘要:
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是以先秦儒家仁学思想为核心的价值系统。在先秦儒家仁学“仁者爱人”“以生为德”“克己复礼”等思想的涵养和规约下,古代中医学逐步形成了“济世活人”的医德理想、“生命至重”的医德目标、“推己及人”的待患情感。以古鉴今,通过榜样教育培养医务人员“救人济世”的职业情感;利用隐性教育引导医患双方敬佑生命,进而营造医患互相尊重的社会氛围和借助载体教育以倡导推己及人的医患交流等路径,将古代中医医德思想的精髓融摄于当代医德建设,以冀克服当今医学发展中的生命被技术化、医疗服务被物化的医德失范问题,让当代医德思想符合当今医学发展需求,让医学发展回归仁学,促进医学健康发展。
-
-
王超;
吴琼;
宋文鑫;
刘舒悦;
徐世杰
-
-
摘要:
结合《黄帝内经》《难经》等中医经典著作,探寻古代中医的诊断思维与方法,希翼对现代中医临床诊断辨证体系有所启发与指导。古代中医诊断思维:“以形正名”以观物取象,“司外揣内”以把握状态。古代中医诊断方法的理论:“色以应日,脉以应月”“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古代中医诊断方法的具体操作要求: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其中望色分阴阳,以鲜明者为阳,晦暗者为阴;诊脉分阴阳,表现为“躁”的为阳脉,表现为“静”的为阴脉。古人从整体观念出发,用恒动的眼光在“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基础上做到审察内外,辨证求因,方可做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的深层境界。
-
-
张其成
-
-
摘要:
养生保健其实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要想有效养生,不能只靠理论的高明,更重要的是看实证的效果。从实证而来的、适合自身的经验才确实有效、确定可信。古代中医的实证之路南朝时期的养生大家陶弘景便十分注重实证的效果。今人谈及陶弘景时,往往强调他著术颇丰,而事实上,其《本草经集注》《隐居效验方》《药总诀》《补阙肘后百一方》《养性延命录》等多本著作都是他在实证基础上写成的。
-
-
张雨春;
黄晓燕;
柳恒康
-
-
摘要:
说到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国与西方有很多的不同。古代中医的诊断方式有很多,而人们常知的便是"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医者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称为望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
-
萧玮泽
-
-
摘要:
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智慧,为世界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91年12月12日,4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北京召开的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一致决定将大会的开幕日(10月22日)定为每年的世界传统医药日,并写进《北京宣言》。目前大部分人,甚至是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人群似乎都对这个节日感到陌生。近年来,这个在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医学文化又逐渐让世界惊艳。我们分享一些古代中医的小故事,走近中医药,了解中医药。
-
-
尹超;
赵洪山(拍摄)
-
-
摘要:
矿物名称:孔雀石主要化学成分:Cu_2(OH)_2CO_3当《千里江山图》在世人面前亮相时,赞美和惊叹声不绝于耳,九百年的沧桑抹不去鲜亮的绿色。该传世名画既是宋代画家王希孟十八岁时神来之笔,也是孔雀石的杰作。孔雀石又称"石绿",它既是画家笔下的绿颜料,也曾是达官贵人佩戴的首饰。古埃及人认为它有驱除邪恶的作用,古德国人认为佩戴它可以避免死亡的威胁,古代中医则用它治愈溃烂的伤口,如今,它是提炼铜的重要矿石之一。
-
-
-
周乾
-
-
摘要:
面对时下的疫情,全民采取了隔离的方法,即减少外出,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切断传染病的传播。我国古代中医把传染性疾病统称为“瘟疫”,认为痕疫发生时隔离病人,可控制传染源,因而自古以来就有隔离瘟疫的方法。
-
-
崔景秋
-
-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这一词汇也逐渐进入我们的认知范围。糖尿病在我国古代中医中称为消渴症,而在西方国家,公元前1550年,古埃及人书写在纸莎草上的文献上记载着一种多尿多饮的疾病,或许这应该是考古学上追溯到最早关于糖尿病的文字记录。随后,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试图用他们各自的语言描述糖尿病。
-
-
俞锋
-
-
摘要:
说起端午节,小伙伴第一个印象就是吃粽子、看龙舟,以及可以多宅一天。你可能想不到,在古代端午节并不是一个受人待见的好日子,因为这个时节正是蛇蚁虫鼠出动、天气变化剧烈、许多疾病高发的季节。所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也是人们防病防疫的重要时节。端午习俗中的保健功能,与端午相关的诸多习俗,如插艾草、佩香囊、涂洒雄黄酒等,都蕴藏养生保健的内涵。挂艾叶、菖蒲古代中医认为瘟疫的病因为疫气,芳香可以辟秽。而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也发现,芳香类中药富含的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比如,艾叶挥发油就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能提神通窍、杀虫灭菌。
-
-
李良松
- 《第五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
| 2018年
-
摘要:
中医药的传播具有悠久的历史.自原始社会以来,人们通过语言交流、摩崖石刻、器皿制作、文字记载、饮食方法、医事活动、建筑风格、文学作品、书画艺术、丧葬文化等多种方式传播医药信息,使中国的医药文化能够代代相传、不断得到发扬光大.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依据传播方式、传播载体、传播主体等的不同,对我国古代的中医药传播行为加以总结和归纳,并以历史沿革为纲,以传播方法和传播途径为目,从“人际传播与文献传播”、“语言文字传播与非语言文字传播”、“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等不同的视角对我国历代的中医历史进行研究和概述,从而描绘出我国古代中医传播的历史画卷.
-
-
-
-
-
-
-
居下
-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人生百病皆源于阳气不足,阳气足百病不生.欲走出亚健康须学会升阳的方法并持之以恒,自然因阳气充足而百病归于无.这是古人祛病的智慧!人生病与否在于五脏的阴阳是否平衡.有其内必有诸外,外在的症状必源于五脏之某脏,任何一脏阴阳不平衡都会相应地有外在表症.学会及时调节五脏阴阳平衡的方法,就可以将病的苗头抑制在萌芽状态.这是古人不生病的智慧!人欲长寿,首先须在节省先天之本上下功夫,其次是后天滋阴补阴(添油接命).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一燕就是父母天地给的生命之源.如果掌握少消耗或不消耗原精的方法,人自然会长寿.这是古人长寿的智慧!古往今来,生命修炼一直在皇家贵族巫师宗教中流行,与百姓无缘.然而轩辕黄帝之大道仁德感动了岐伯而传出《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余也感先王之至德要道,希望助更多人得健康之法.
-
-
居下
-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人生百病皆源于阳气不足,阳气足百病不生.欲走出亚健康须学会升阳的方法并持之以恒,自然因阳气充足而百病归于无.这是古人祛病的智慧!人生病与否在于五脏的阴阳是否平衡.有其内必有诸外,外在的症状必源于五脏之某脏,任何一脏阴阳不平衡都会相应地有外在表症.学会及时调节五脏阴阳平衡的方法,就可以将病的苗头抑制在萌芽状态.这是古人不生病的智慧!人欲长寿,首先须在节省先天之本上下功夫,其次是后天滋阴补阴(添油接命).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一燕就是父母天地给的生命之源.如果掌握少消耗或不消耗原精的方法,人自然会长寿.这是古人长寿的智慧!古往今来,生命修炼一直在皇家贵族巫师宗教中流行,与百姓无缘.然而轩辕黄帝之大道仁德感动了岐伯而传出《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余也感先王之至德要道,希望助更多人得健康之法.
-
-
居下
-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人生百病皆源于阳气不足,阳气足百病不生.欲走出亚健康须学会升阳的方法并持之以恒,自然因阳气充足而百病归于无.这是古人祛病的智慧!人生病与否在于五脏的阴阳是否平衡.有其内必有诸外,外在的症状必源于五脏之某脏,任何一脏阴阳不平衡都会相应地有外在表症.学会及时调节五脏阴阳平衡的方法,就可以将病的苗头抑制在萌芽状态.这是古人不生病的智慧!人欲长寿,首先须在节省先天之本上下功夫,其次是后天滋阴补阴(添油接命).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一燕就是父母天地给的生命之源.如果掌握少消耗或不消耗原精的方法,人自然会长寿.这是古人长寿的智慧!古往今来,生命修炼一直在皇家贵族巫师宗教中流行,与百姓无缘.然而轩辕黄帝之大道仁德感动了岐伯而传出《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余也感先王之至德要道,希望助更多人得健康之法.
-
-
居下
-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人生百病皆源于阳气不足,阳气足百病不生.欲走出亚健康须学会升阳的方法并持之以恒,自然因阳气充足而百病归于无.这是古人祛病的智慧!人生病与否在于五脏的阴阳是否平衡.有其内必有诸外,外在的症状必源于五脏之某脏,任何一脏阴阳不平衡都会相应地有外在表症.学会及时调节五脏阴阳平衡的方法,就可以将病的苗头抑制在萌芽状态.这是古人不生病的智慧!人欲长寿,首先须在节省先天之本上下功夫,其次是后天滋阴补阴(添油接命).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一燕就是父母天地给的生命之源.如果掌握少消耗或不消耗原精的方法,人自然会长寿.这是古人长寿的智慧!古往今来,生命修炼一直在皇家贵族巫师宗教中流行,与百姓无缘.然而轩辕黄帝之大道仁德感动了岐伯而传出《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余也感先王之至德要道,希望助更多人得健康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