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09-21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会议文集:第七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124条结果
  • 摘要:总结一例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患者的护理经验,在进行日常运动功能康复基础上给予患者康复护理(划销练习、提高忽略侧注意力练习、阅读练习),心理指导及安全宣教等护理措施之后患者患侧忽略程度大大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前提高,并无外伤发生。通过对患者进行除了常规康复训练之外的划销训练、阅读训练、提高患侧注意度训练,及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和安全宣教,使患者不光改善了对患侧的注意度,明显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且无外伤发生,因此证明除了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运动功能训练之外,对患者的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和安全宣教也是非常重要的。
  • 摘要: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是脊髓损伤和脑外伤患者最重要的并发症,患者发病后受累关节的活动度减低,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手术切除异位骨化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科学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配合手术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 摘要:通过回顾3例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从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口腔护理、胃肠营养、功能锻炼等方面总结了颈椎前路术后食管瘘的康复护理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致肺部感染康复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7月期间入住我院神经康复科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共122人,72例患者存在吞咽障碍。结果:吞咽障碍与反复肺部感染有关(P≤0.01);与双侧肺部感染有关(P<0.05)。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是导致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针对性地给予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康复医学正在形成一个新的模式,这新的模式有着丰富新颖的技术内涵和人文元素的内涵,现代康复医学正在走向一个高科技、高人文的新时代。
  • 摘要:本文举例说明专科康复医院以及康复事业整体发展的长期战略。以挪威松诺斯医院为例,该医院为专科康复医院,拥有159个床位及700名员工,为全国500万人提供服务,也为挪威东南部280万居民提供多地区和区域性服务。松诺斯医院是全国康复机构的带头人,为全国康复事业制定总的战略。主要战略涵盖临床、研究、教育、合作以及创新各个领域。在临床方面,康复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评估专科康复医院应该为患者提供什么样的康复服务以及康复的时间。这对于初级医疗康复服务的设立以及为初级康复专业工作提供建议至关重要。在临床和教育方面,如果要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服务,提升专业人员的教育水平,提高康复领域学术水平非常重要。
  • 摘要:目的: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三种不同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自2005年3月~2012年2月我院共收治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209例,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s,DHS)、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s anti-rotation,PFNA)及单臂外固定架技术治疗,DHS组115例,PFNA组57例,单臂外固定架组37例。比较3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患髋功能及并发症等。结果:209例患者术后获5~12个月(平均10.6个月)随访。三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负重时间和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方面均存在差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方面,DHs组出现例数最多;外固定架组其次;PFNA组最少,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手术治疗方式均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DHS适用于治疗身体状况良好,骨折较稳定的患者。外固定架适用于治疗内科合并症多,不能耐受麻醉,短期内需要手术的患者。PFNA适用于骨质疏松骨折合并内科疾病,且骨折类型复杂的患者,是三种方法中适应症最广者,疗效肯定。
  •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预防不力,患病年龄年轻化的双重压力,带病生存的人口急剧增长,而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和介入治疗,和针对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我国带心血管病生存人口剧增,面对的是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堰塞湖现象”。对这一大批带病生存人群的管理,涉及巨大的家庭、社会医疗资源投入和生产力的消耗,显著增加增加心血管疾病负担。2011年我国的介入手术达到33万多例,但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基本是空白。如何有效遏制这一趋势?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体系是关键策略之一。在国际医学界,心脏康复/二级预防历经50年的研究与发展,其获益已得到临床研究证据的充分支持。心脏康复的理念,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以患者运动训练为核心,与时俱进演化为康复与二级预防相结合的服务关爱综合模式。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综合长期医疗保健关爱和服务,最大程度减少心血管疾病对身心的不良影响,降低碎死和再梗死的危险,控制心脏症状,稳定/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心理社会和职业状态。
  • 摘要:便秘是常见症状,临床上便秘一般是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估计便秘发生率达2%~28%,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便秘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可能导致痔、粪便嵌塞、肠扭转、溃疡、直肠脱垂和肛裂等并发症,便秘可引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肝性脑病和肠癌等疾病。许多与老年有关的因素(如活动减少,合并多种疾病,用药多从而与便秘有关的药物副作用也多、饮食变化)可能增加便秘的发生率。罗马标准对确立便秘特殊诊断非常有用,对便秘患者的药物治疗以及非药物治疗同时也进行了介绍。
  • 摘要:脊髓损伤后自发恢复在临床中有意义。一些研究数据对这种自发恢复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ASIA分级对脊髓损伤恢复评估有实用价值。所有脊髓损伤患者,在最初脊髓损伤平面以下,都有某些有限且可预测的自发功能恢复,ASIA级别的变化取决于病人入院时级别。初始ASIAA级的病人少数重新获得运动功能,即80%的初始ASIAA级病人依然ASIAA级,大约10%至ASIAB级,另大约10%至ASIAC级。从ASIAA级恢复至ASIAB级和ASIAD级,四肢瘫患者是截瘫患者的两倍。在最初评估为ASIAB级或ASIAC级的自发恢复程度明显大于ASIAA级。约1540%的ASIAB级转换成ASIAC级,40%的患者从ASIAB级转换成ASIAD级,60-80%患者从ASIAC级转化为ASIAD级。研究显示95%的患者至少有一个平面的改善,ASIAD级病人很少能转为完全正常。脊髓损伤后运动恢复ASIA运动评分,只涵盖评估五个颈椎和腰椎脊髓水平区域,没有包括胸节段平面,涉及胸节段的进一步改善不能得分,有封顶效应,同时对目前自发恢复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总结。
  •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646例,分为上尿路功能损害组和无上尿路功能损害组。比较两组之间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脊髓损伤资料(损伤原因、损伤节段、损伤程度)、一般泌尿系情况(膀胱管理方式、症状性泌尿系感染、血肌酐水平)、影像尿动力学(膀胱顺应性、膀胱稳定性、膀胱感觉、逼尿肌-括约肌协同性、逼尿肌漏尿点压、最大膀胱测压容积、相对安全膀胱容量、最大尿道闭合压等)指标之间的差异,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导致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上尿路功能损害组与无上尿路功能损害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脊髓损伤节段、膀胱管理方式、症状性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膀胱顺应性、膀胱感觉、最大膀胱测压容积、逼尿肌-括约肌协同性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膀胱顺应性、膀胱管理方式、逼尿肌-括约肌协同性、症状性泌尿系感染等指标是影响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的关键因素。结论:膀胱低顺应性、不合理的膀胱管理方式、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症状性泌尿系感染等是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徒手反向牵引按压法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康复治疗对痉挛性脑性瘫痪(CP)的治疗效果。方法:12例住院脑瘫患儿在徒手反向牵引按压法定位下选择肌肉最大收缩的点即运动点为注射点,依据患儿体重、肌肉大小痉挛程度确定剂量,对患儿进行A型肉毒毒素的多点(3~6点)注射,在注射后接受综合康复治疗、物理疗法、推拿按摩、或结合矫形器具使用,并分别在BTXA注射前、24小时、72小时、1周、1月、2月、3个月时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测定患儿下肢各痉挛肌肌张力的变化、用关节量角器测关节被动活动的角度的变化。结果:注射BTXA后3个月,患儿下肢肌张力均较注射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关节活动度在注射BTX-A3个月后均较注射前明显增大,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TX-A注射加康复治疗能显著降低痉挛性CP患儿的下肢肌张力,增加其下肢的关节活动度,明显提高其运动功能,改善其姿势、步态。
  • 摘要:目的:探讨适合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方法。方法:对8例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为期2年的院内开放式职业治疗,用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NOSIE),进行效果评定。结果:经过2年的职业治疗,患者的NOSIE量表评分由(159.32±22.27)分增加至(190.00±19.33)分;IPROS量表评分由(115.69±17.12)分降至(50.26±14.62)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院内职业治疗能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参与周围事物的兴趣,改善人际关系,恢复社会功能,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
  • 摘要:目的:在脑卒中低反应状态患者采用认知护理进行干预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将康复科脑卒中低反应状态患者5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认知护理干预,与未进行护理干预的脑卒中低反应状态患者50例进行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均采用MMSE(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和NCSE(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检查量表)进行评定。结果:对照组低反应状态患者认知功能无时显改善(P>0.05),干预组患者认知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认知护理干预可有效或提高脑卒中低反应状态患者的认知功能,有利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 摘要:目的:对脑瘫住院患儿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研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方法:选取我科29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150例及对照组140例,对照组患儿予常规治疗及一般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发生意外事件的情况。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后,脑瘫住院患儿发生意外事件的情况明显减少。结论:减少各种不安全因素,加强对脑瘫患儿的安全评估及家长安全教育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脑瘫患儿意外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对10个医院人性化服务项目需求的差异。方法:对2011年8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住院治疗的150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医院人性化服务需求问卷调查,被调查患者先将需求排序,统计时将其转化为3分法进行分析。结果:脊髓损伤患者对10个医院人性化服务项目需求不同,需求较多的是心里关爱(62.7%)、医患交流(59.3%)、尊严保护(47.3%),需求较少的是自主权利(82.0%)、服务及时(44.7%)、社会支持(35.4%)。结论:对于人性化服务需求,脊髓损伤患者更需要心里关爱、医患交流、尊严保护,而对于自主权利、服务及时、社会支持的需求较少,为临床护理服务提供参考。
  • 摘要:心肺运动试验(CPET)是能向医生提供重要信息、评估包括肺、心血管、造血、神经心理和骨骼肌系统在内的运动整合反应的无创性工具。测定运动中的呼出气体可以鉴别运动容量减低的心、肺原因,最好地估计功能容量,对受损的严重程度分级,客观评估干预效果,以及客观追踪疾病进展。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CHF患者的康复和二级预防,cPET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过分强调CPET评定,必然阻碍CHF患者的康复治疗。在不具备CPET的条件下,运动期间的ECG变化、HR、BP反应和Borg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和心脏康复的徒手评定将是更加实用和高效的评定方法,应该大力推广应用。
  • 摘要:痴呆的主要症状是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减退乃至丧失。针对痴呆患者的智能残疾和精神残疾,适当的康复治疗可以维持或增加痴呆患者的独立性、认知功能,有助于控制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和减轻照料者负担。同时对痴呆患者常用的精神康复疗法进行了分析总结。痴呆患者康复治疗实施之前应该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其需要、能力和条件采取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略。痴呆的任何阶段都应该接受康复治疗,这需要患者、家人、照料者和社区、医院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 摘要: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指与脑卒中事件相关的、临床表现为抑郁心境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其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导致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的下降,降低其回归社会的比例,是阻碍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PSD除了原发病的治疗外,主要有抗抑郁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电休克疗法,TMS治疗抑郁症主要采用两种方式:高频刺激左侧前额叶背外侧部位、低频刺激右侧前额叶背外侧部位。大多数研究认为高频左侧TMS的治疗是有效的。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说明TMS可以加快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但研究表明在持续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TMS治疗可能增加药物的疗效。TMS在PSD的治疗方面己显示出一定疗效,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对于最佳刺激参数参数的设置、治疗时程和远期功效的评定、联合药物治疗等。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使TMS治疗PSD得到进一步完善,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交通及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进,脊髓损伤的发生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儿童脊髓损伤也不例外。为寻找与儿童脊髓损伤相关的密切因素及降低儿童脊髓损伤发生的对策,对我院近20年来收治的儿童脊髓损伤病例进行了汇总、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交通事故与下腰动作为儿童脊髓损伤发生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预防儿童脊髓损伤的对策。
  • 摘要:目的:探讨最新版ASIA标准(2011版)的修订之处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ASIA标准委员会提供的最新ASIA标准英文版,与上一版的英文版进行逐句逐字对比,找出其中不同之处。并根据上一版标准临床实际的使用情况,对修改之处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比分析,共发现新标准较上一版作出15处较大的改动。其中有些为描述方法的改变,有些为了着重强调某些条目,而有些改动则是根本性的修改。结论:ASIA标准委员会根据上一版标准公布实施10年来世界各国临床康复医师的实践体会,对该标准做了审慎的修改,使之更符合临床的实际情况。本次修订将对临床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评估和相关科学研究产生较大影响。
  • 摘要:脊髓损伤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四肢瘫或截瘫,使患者失去自理能力,长期住院治疗,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为了使患者早期康复出院,提高其自理能力,患者住院期间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康复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尽早发现隐患,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能够有效保证护理安全,保障护理工作有序开展。本文旨在列举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护理中常见的风险问题,分析相关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应用于患者,使其早日康复,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同时,以期望对临床康复护理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质量。
  • 摘要:抑郁是脑卒中的常见合并症,严重影响卒中的康复和生活质量。卒中后抑郁对预后的影响,除了延迟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损伤外,还增加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生存质量和生活满意度下降、心理健康状态不佳。本文通过对卒中后抑郁进行鉴别诊断,对临床患者的心理干预以及药物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
  • 摘要:认知是人体大脑高级机能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人们认识和知晓事物过程的总称,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概念形成、思维、推理等,是现代康复医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中风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率达37.1%,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使患者生活能力受限,生活质量降低。目前关于认知障碍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己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有关MCI的病因病机、中医证候和临床治疗研究还很有限,主要是其病名及辨证分型的统一标准尚未确立,病因病机分析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具有多环节、多水平、多途径的优点,其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正逐渐被人们接受,且前景广阔。但中药复方、单味药及中成药的疗效还需要大量的试验与临床研究。针灸是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具体操作的标准性、统一性、可重复性尚有待提高,在治疗方法和选穴上尚缺乏最有效的优化方案。针灸治疗认知障碍的临床试验尚需完善方法学内容,扩大样本,延长随访时间,选择适合的信度、效度高的评定方法,客观准确地反映疗效。中医药防治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积累了千百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中西医结合更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我国对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研究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和优势。
  • 摘要:中医康复学作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与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等其它传统医学一样,都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多彩的方法,对诸多慢性伤病的康复积累了丰富的、形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传统康复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比较,从起源发展到理论基础,都是截然不同的,两者各有长处,许多方面又能相映成辉,同时对传统器/家具中有养生康复功能的环椅、滚凳、枕具和手杖进行了探讨,并强调随着国人健康意识的提升,各种养生保健器具颇受大众青睐,中国传统的养生康复器具具有其独特优势,应当引起现代研究者的重视。
  • 摘要:目的:探讨情志病病因病机,在此基础上,归纳情志病的常见中医康复方法。方法:针对情志病的发病特点,从病因病机以及不同的中医康复疗法角度,进行文献整理分析归纳。结果:情志病的中医康复遵循中医传统理论,常见的方法有方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结论:中医疗法在情志病的康复中,具有契合病机、方法多样、副作用低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郑氏形意套路是郑怀贤教授武术套路遗产之一,具有训练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促进踝关节本体感觉的作用。本次实验将采用平衡、等速、表面肌电等方法观察形意练习治疗踝关节不稳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等方法进行设计,将踝关节不稳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0例采用郑氏形意套路训练加踝部肌力训练;对照组30例采用踩部肌力训练。两组基线资料一致,分别于治疗前、第2、4、6周治疗结束后测量观测指标:疼痛程度、平衡指数、峰值力矩、表面肌电、JOA评分。主观量表指标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计量指标采用t-检验,观测各指标治疗前后总体分值变化,计算出改善率,并对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经过6周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疼痛程度明显减小,组间差异有显著性;2.经过6周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总体、前后、内外平衡指数明显减小,组间差异有显著性;3.经过6周训练后,患侧踝关节跖屈峰值力矩在600/,和1200/s时,实验组明显提高,对照组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有显著性;4.经过6周训练后,患侧踝关节背伸峰值力矩在600/s和1200/s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无显著性;5.经过6周训练后,实验组患侧踝关节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肠肌内侧头RMS明显下降;对照组患侧踝关节胫骨前肌、腓肠肌内侧头RMS明显下降,腓骨长肌RMS有下降趋势;胫骨前肌、腓骨长肌RMS组间差异显著,腓肠肌内侧头RMS组问差异无显著性:6.经过6周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JOA评分明显升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7.两组JOA疗效比较,实验组改善率为70.42%,对照组为30.21%。结论:形意训练对踝关节不稳康复的疗效优于单纯踝部力量训练。
  • 摘要:目的: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采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并观察其作用。方法:将我院脊髓损伤康复科两个病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一病区为对照组,二病区为实验组,一病区患者采取常规康复护理,二病区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康复护理,比较观察两组并进行效果分析。结果:采取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优于传统的常规康复护理,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结论: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能充分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促进疾病康复,促进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拉近了护患关系,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分析骨科住院患者康复过程中护理风险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骨科住院患者484例,给予风险评估、实施风险管理。结果:484例住院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出院患者护理满意度100%。结论:针对骨科住院患者的特点及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风险评估,正确落实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可最大限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摘要:脑瘫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的统计数字相差悬殊。在发达国家有下降趋势,并且有中度和重度患儿增加及年龄加大的特点。例如日本近年统计发病率由1.5‰下降到1‰。据1987年我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在我国目前0~14岁肢体残疾儿童约有62万人,占所有肢体残疾的8.2%,脑瘫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据有关单位统计,国内脑瘫的发病率约为1.5‰~5‰。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0~6岁的脑瘫患儿共有31.4万,且每年以4.6万例的速度递增。其中,约有72.3%的患儿需要康复训练与服务,52.4%的患儿需要通过机构进行康复。临床发现绝大部分脑瘫儿为高危新生儿,其中超过一半为早产儿。
  • 摘要:目的:在高位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康复中采用膀胱压力容积进行测定并探讨其效果。方法:对我科48例颈髓损伤患者(全部为男性)的回顾性研究,对入院后两次膀胱压力容积测定的数值进行分析,与其尿流动力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48例患者进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三天之内进行尿流动力学测压,大于两周后进行第二次膀胱压力容积测定,观察两次膀胱压力容积测定数值与尿流动力学压力数值进行比较。结论:膀胱压力容积测定结果与尿流动力学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 摘要:脊髓损伤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四肢瘫或截瘫,是人体最严重的残疾之一,肢体功能残疾不仅严重影晌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经济负担。为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帮助其重新站立,树立康复的信心,合理使用截瘫步行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脊髓损伤患者使用步行器的安全管理内容重点是重视心理护理,使用截瘫步行器前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确定适应患者后,进行佩戴截瘫步行器上肢肌力、关节活动、坐位平衡、站立、步行训练及穿脱步行器的训练。然而,步行器的不合理使用就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训练。因此,为了使脊髓损伤患者尽早康复,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对其进行步行器使用中的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脊髓患者的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56例脊髓损伤患者从早期开始进行康复护理。结果:经过有效的康复护理,最大限度发挥患者肢体残存功能,使其功能得到有效促恢复,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和早期的功能恢复及提高后期生活质量。
  • 摘要:脊髓损伤(SCI)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脊髓是连接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的通道,是把大脑的命令传递到人身体各个部分的关键环节。脊髓损伤后因排尿中枢与大脑皮层联系的中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痛苦,更严重的是易引起泌尿系感染,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导尿是临床护理工作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也是医院最常用的侵入性医疗操作之一。从患者自身因素以及导尿术探讨了引起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的主要因素,并对预防感染的发生进行了分析总结。
  • 摘要: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患者体温升高的鉴别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3年来我科收治的36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及结论:通过对36例颈脊髓损伤患者体温的检测、症状的分析、病情的研究最终提出颈脊髓损伤体温升高的鉴别与护理对策,为今后临床护理康复治疗工作提出参考。
  • 摘要:分析脊髓损伤患者外周血管情况,及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优势。通过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置管及护理,减少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为降低各种并发症,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脑干出血并发暴露性角膜炎的防治和护理措施。方法:对近2年来收治的脑干出血并发暴露性角膜炎患者32例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眼部清洁,滴注角膜修复营养液、抗生素眼液,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眼罩覆盖、对眼睑闭合不全的一侧采用胶带粘闭眼睑、佩戴一次性博士伦隐形眼镜等手段。观察8d角膜感染修复情况、复发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角膜遮盖手段对角膜修复时间缩短、复发率低,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角膜遮盖手段对暴露性角膜炎有明显的治疗及预防作用。
  • 摘要:随着社会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重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本文通过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有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根据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总结了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并对康复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了讨论。
  • 摘要:随着生殖健康在国际上成为人口与发展、妇女问题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热点问题,职业危害对妇女生殖健康的影响作用也成为妇女职业卫生研究的热点。护理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危险因素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大量化学药物和新技术的应用也不断增加。在我国的护士队伍中,女性占绝大多数,且有一半以上的人处于育龄期。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特别是护士处于孕期这一特殊阶段时,其所承受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还要面临巨大的生理、心理变化。因此,只有关注护士的职业健康,做好职业防护,才能改善孕期护士的身心状况,增加工作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 摘要:目的:描述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家属对脑卒中家庭康复知识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10例脑卒中患者及110例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中患者对家庭康复知识的健康教育需求总分得分为95.75±3.46,家属对家庭康复知识的健康教育需求为96.95±2.49。不同年龄段偏瘫患者家庭康复健康教育需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文化程度的家属家庭康复健康教育需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不同特征的患者和家属家庭康复健康教育需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及家属家庭康复知识的健康教育需求程度很高,尤其是在疾病相关知识方面需求程度更高;年龄较大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家庭康复健康教育需求较高,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属家庭康复健康教育需求程度较高,其他不同特征的患者和家属之间家庭康复健康教育需求程度无差异。
  • 摘要:Miller法受由Piaget(1948,1954,1962)、von Bertallanfy (1968)、Vygotsky (1962)、Werner(1948)和Wernerand Kaplan(1963)所形成的认知发育系统理论的影响,经修改以满足有严重发育问题儿童的需求,在过去40年内由Miller等人创立。目前美国6个州和加拿大及其它国家的学校和诊所在采用这种方法。Miller法是一种整合的方法,它着重于在学校、诊所和家庭中改善自闭症谱系儿童及那些有严重学习或交流问题儿童表现出的身体构造、社交互动、交流问题。Miller法引入了系统的概念,认为它在人类功能的各个方面发挥着作用。系统是组织化的行为集合,每一系统都具有引起其发生的原动力。通过对儿童功能的分析,该方法认为自闭症儿童是系统的受害者,他们的受害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他们缺乏自身的意识和执行功能,从而不能与他们的系统分离、或结合或使他们的系统复杂化。自身意识的缺乏被认为是由于感觉信息传送到脑或解释这些感觉信息障碍所致。由于执行功能依赖于自身意识,它的缺乏可解释儿童的系统限制。
  • 摘要:脑瘫孤儿是社会中最需要关爱和保护的弱势社群之一,尤其是康复后能否回归社会。金庚康复医院用爱心构建了脑瘫孤儿从福利院到医院进行中药治疗、运动康复、营养抚育、康复后再回归社会家庭的一种新型康复模式-金庚模式。此种模式聚医院良好的医疗支持、康复机构的有效康复和福利院般的科学抚育为一体。有效的提高脑瘫孤儿疗效。减轻国家负担。金庚模式是国内救治脑瘫孤儿的一种新型模式值得研究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正规系统康复治疗对创伤后膝关节僵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0年11月接受康复治疗的63例创伤后膝关节僵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3-72个月,平均为18.5个月,膝关节的活动度平均增加55°。治疗前后活动度和HSS评分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规系统康复治疗对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有显著疗效,但适应症的选择是前提条件,目前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的系统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技术在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11月接受关节镜下松解治疗的24例创伤后膝关节僵直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治疗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4.72个月,平均为18.5个月,膝关节的活动度平均增加70°。治疗前后活动度和HSS评分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直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疗效满意,但适应症的选择是前提条件。
  • 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应用醛固酮拮抗剂老年慢性心力哀竭(CHF)患者的左室重构、左室功能与脑钠肽(BNP)水平的关系和临床评价治疗效果。方法: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基础上,将120例CHF患者采用双盲法随机分组,醛固酮拮抗剂组(20 mg/d,n=66),对照组(n=54):两组治疗后即第3个月结束时对比左室重量指数(INMI)、左心室射血分(LNEF)、脑钠肽(BNP)。结果:醛固酮拮抗剂组与对照组比较,LVMI、LVEF、BNP均有显著改善(P<0.05);醛固酮拮抗剂组心功能改善的有效率80%,明显高于对照组10%,P<0.05;血钾平均值及高钾血症发生率两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醛固酮拮抗剂在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基础上,能明显改善心功能不全患者的INMI、LVEF、BNP。
  • 摘要:总结急性心梗急诊冠脉介入低血压的原因,积极进行前馈控制护理干预,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都达到事先干预,减少术后低血压的发生。
  • 摘要:颈髓和上胸段脊髓损伤会导致膈肌、肋间肌、及辅助呼吸肌、腹肌功能损害。因此会导致肺功能相关参数及静态口腔压下降,患者表现为咳嗽费力和气道分泌物排出困难导致痰液潴留、肺不张、肺部感染最后甚至死亡。探讨了影响患者长期肺功能的因素,同时提出了改善肺功能采用呼吸肌的训练方法。
  • 摘要: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是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通过呼吸道开口直接实施压力,吸气时气体被正压压入肺泡,呼气时气体随胸廓和肺脏的被动回缩而排出体外。按通气方式分为有创通气(包括经口、经鼻及气管切开)及无创通气。在美国,每年有100万~300万的患者需要应用有创机械通气(不包括手术中应用的患者),同时还有约500万患者长年使用无创通气。近年康复治疗的手段有呼吸肌锻炼、理疗、气道分泌物的廓清技术、营养支持疗法以及其它运动疗法等。
  • 摘要: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功能恢复至少要2个月以上。即使得到合理的药物治疗,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发病前的基础肺功能水平,从而能进行日常活动。虽然,肺康复被公认为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之外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是肺康复对于急性加重期患者效果的研究仍较少。本篇文章综述了急性加重期及急性加重后刚刚出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早期肺康复的应用,证明了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早期应用肺康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尽管早期肺康复已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手段,但是需要进行更多深入的研究阐明肺康复在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并且找到更优化的康复模式、康复疗程和具体康复技术。
  • 摘要: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于1977年提出,它是个体自身潜能发挥的一种动机因素,主要通过调节和控制行为来对个体的健康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概念提出后在多个领域运用并逐渐成熟。近年来自我效能在卫生保健领域、生理、心理方面对健康促进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自我效能理论背景、提高自我效能的途径以及自我效能干预性研究在护理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 摘要:上世纪90年代后结节病临床研究取得多方面进展,本文对结节病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肺功能表现与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学成分的关系,影像学和肺功能的关系、反映结节病病情活动或轻重的指标、诊断方法、治疗与预后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 摘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SAS)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睡眠状态下反复出现呼吸暂停(SA)和(或)低通气(SH),引起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从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脑卒中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是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系一种具有多种潜在并发症的复杂疾病。并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卒中关系以及临床治疗经验进行了探讨,OSAHS是一种可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损害的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临床综合征。目前患者正趋向年轻化,并且发病率有升高趋势。OSAHS是脑血管疾病的基础和独立危险因素,二者关系密切,己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病理、生理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加强对OSAHS高危人群的筛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睡眠呼吸紊乱的患者,是减少脑血管疾病发生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 摘要:阻塞性呼吸暂停(OSA)目前被公认为2型糖尿病(T2DM)的重要合并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20%-40%的T2DM患者同时合并OSA。尽管这两种疾病均涉及肥胖,但有研究显示OSA本身可直接促进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OSA的很多病理生理机制可以影响糖代谢,升高血糖,如低氧血症,反复睡眠唤醒导致交感神经激活及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睡眠片段,系统性炎症以及瘦素、脂连素水平。近几年研究显示,很多疾病与T2DM合并存在,OSA便是其中之一。它表现为睡眠过程中反复呼吸停止或气流显著下降。OSA通常与肥胖相关,因此也与T2DM合并存在。然而,进来有研究显示OSA与T2DM的关系在除外肥胖因素后仍然存在。OSA与2型糖尿病在很多方面都紧密联系,目前的研究正探索连接两者的病理生理机制。这两种疾病状态通常合并存在,而且两者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因此,对一种疾病管理的同时需考虑到另外一种。
  • 摘要:目的:评估多次连续性健康教育与单次完整性健康教育对糖尿病住院患者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AP)水平的影响,为糖尿病健康教育开拓更广阔的思路提供依据。方法:将新入我院内分泌科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教育组和强化教育组;常规教育组采取单次完整性教育,强化教育组采取多次连续性教育;应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形式健康教育前后的营养KAP水平。结果:无论常规教育组还是强化教育组,初入院糖尿病住院患者营养KAP水平低,接受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的营养KAP水平均显著提高,且强化教育组对KAP水平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教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是改善糖尿病住院患者营养KAP水平的有效方法,多次连续性的健康教育方式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 摘要: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基于证据的糖尿病营养推荐量标准和治疗原则。改善患者代谢状况,包括控制体重、血糖、血脂、血压及肾功能等,是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
  • 摘要:蛋白尿不仅导致肾脏疾病进展,也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无论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蛋白尿均是全因死亡率增加的一个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子。如今,糖尿病肾病占到CKD患者的40-50%,其进展速度比非其他CKD患者要快。这些患者有许多并发症,包括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水肿,肌肉萎缩和低蛋白血症。根据CKD的不同分期,应采取正确的顺序进行治疗以延缓肾脏病的进展和心血管疾病发展。
  • 摘要:目的:对脑卒中患者使用针康法进行治疗,探讨对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头穴丛刺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每组75例。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康组、头针组及康复训练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ADL评分差异显著(P<0.01);针康组明显优于头针组及康复训练组,差异显著(P<0.05),总有效率达94.67%。结论:针康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防治并发症及异常运动模式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应用相关的尿动力学测定指标分析电针关元穴对SCI神经源性膀胱DH的影响。方法:将34例不同原因导致脊髓损伤(SCI)并伴有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DH)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治疗组17例,对照组17例,其中电针治疗组运用电针关元穴进行治疗;对照组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配合进行膀胱训练。两组同时治疗1月,观察尿动力学的变化。结果:电针治疗组的尿动力学指标: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充盈末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关元穴治疗SCI神经源性膀胱DH较常规治疗有效,能对神经源性膀胱及尿道起良性调节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联合普罗布考对老年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浆ox-LDL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针药结合组各20例,于治疗前后应用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测定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同时检测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单纯针刺治疗及针药结合治疗均能有效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降低血浆ox-LDL含量,针药结合组改善程度较针刺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普罗布考能起到协同治疗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抑制ox-LDL的形成,起到稳定和消退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结合隔盐隔姜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的康复疗效。方法:将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确诊20例,分为完全性损伤和不完全性性损伤各10例,采用针灸结合隔盐、隔姜灸的方法,通过观察小便早晚的次数和量,对比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通过治疗小便次数和量均有所减少。结论:针灸结合隔盐、隔姜灸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的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调查医护人员对脊髓二次损伤的知晓情况和相关健康教育实施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便抽样的方法分别对某三甲医院260例脊髓损伤患者、190名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患者在受伤以前对脊髓二次损伤知晓率较低,仅20%左右,现场实施保护措施的占41.5%。受伤后仍有8.8%患者对相关知识不了解,45%患者对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健康教育行为有待进一步提高。结论:医护人员应强化健康教育行为,大力宣传脊髓二次损伤知识,提高大众知晓率,减少脊髓损伤后的二次损伤。
  • 摘要:目的:探讨促醒护理干预对脑损害后昏迷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将76例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成促醒护理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按照常规康复治疗护理进行,促醒护理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促醒护理。结果:促醒护理组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促醒护理干预对昏迷病人的促醒疗效明显,加快苏醒过程,对患者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 摘要:人类医学是伴随着其他自然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门应用科学,随着她的发展将会治愈更多的疾病,但“意外”和“差错”是永远也不可能彻底避免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看待、防范和最大化的减少医疗的意外和差错,是世界各国医务界都要直面的问题。国际上目前对医疗风险定义不尽相同。一种观点认为:医疗风险是指存在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可能会导致损害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另一种观点认为: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的不安全事件的风险。许多临床统计资料表明,98%的医疗差错是由于医生的技术“盲区”和“经验不足”造成的。康复医疗中,不可避免使用各项检查及康复器械,尽管目前对试验方案选择已有了一定的规范和经验。但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是受试者运动方案及处理的个体化,同时对心电散点图及心电图在康复治疗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 摘要:脑卒中导致的失语症是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回归的重要障碍之一。约21%-38%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失语症,主要表现为语言交流障碍,使日常生活及社会实践受到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重点。人们在经典语言康复训练(Schell刺激疗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最新的国内外小样本研究报告显示: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rTMS对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疗效是肯定的。但不同频率的rTMS对非流畅性失语症的恢复有所不同,对语言功能的改善及恢复的积极意义体现在,不同频率的rTMS在治疗前后对脑区激活部位明显不同。这提示:不同频率的rTMS对参与语言网络的功能重组的方式有所不同,与传统治疗相比rTMS对促进脑语言功能区的语言网络的功能重组更有积极意义。
  • 摘要:近几年随着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语言障碍研究也进入了日新月异变化的年代,对语言功能评估以及功能训练的最新研究技术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对言语语言病理师的发展进行了综述。
  • 摘要:肥胖和超重不仅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还可能增加卒中后的临床并发症,从而延迟康复,影响临床预后。从残损、残疾、残障三个层次全面研究肥胖对卒中后康复治疗结局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脑卒中后超重和肥胖患者((BMI≥25)较正常体重患者康复进展延迟;成年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腰围身高比≥0.5,提示中心性肥胖,这些患者康复进展较非肥胖患者缓慢,效果差。中心性肥胖对康复结局有明显影响,与站立及步行中躯干控制能力减低有关。
  • 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期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退变性疾病,P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得到诠释,最近研究表明中枢免疫功能异常与PD发病密切相关。中枢免疫异常主要表现为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分泌大量细胞毒性物质,如一氧化氮,促炎因子,兴奋性氨基酸,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等,这些细胞毒性物质均参与了DA能神经元的退变过程。而小胶质细胞被激活的同时,也可产生大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species,ROS),直接对周围的神经细胞产生损伤。ROS产生的关键酶是NADPH(nicotinamide-adeninedinuclcotide phoshphate)氧化酶,即吞噬细胞氧化酶(pbagocyte oxidasc,PHOX),其酶活性在小胶质细胞激活时升高,在引起氧化应激的同时又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因此,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的药物可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10)是从雷公藤中提取的小分子单体活性成分,其主要药理活性为抗炎和免疫抑制。我们实验室前期的实验证明在LPS诱导的大鼠炎症模型中,T10能够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本工作就T10的神经保护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实验观察与分析。以细菌细胞壁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为工具药处理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和BV-2小胶质细胞系,建立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的模型。用不同浓度的T10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共孵育,观察T10对小胶质细胞合成和分泌一氧化氮(nitrite oxide, NO)、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的释放,对PHOX活性以及PHOX亚单位蛋白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 摘要:目的:评价辩证施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2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进行辩证施护,客观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中便秘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应用辩证施护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方法(P<0.01)。结论: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便秘的护理中,辩证施护可明显降低便秘的发生率,预防便秘的发生。
  • 摘要:吸入性肺炎是由于吸入被细菌污染的口咽部或胃分泌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这种无症状的吸入经常发生,其导致肺炎的机会相对于急性大量的吸入还要高。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由于吞咽反射、咳嗽反射障碍,极易发生隐性误咽,进而发生吸入性肺炎,此类患者因误咽造此类患者因误咽造成吸入性肺炎的病死率高达40-60%。脑损伤患者吞咽障碍实施有效口腔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就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口腔护理干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实施及效果。方法:对110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进行程序化康复护理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经程序化康复护理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程序化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ADL,减少并发症。
  • 摘要:脊髓损伤病人急性期常出现低血钠症,因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SIADH)引起的低血钠症则临床表现更为严重。由于对本综合征认识不足,往往治疗失误,使症状加重,使已恢复的神经功能再次丧失,甚至造成病人死亡。对收治1例颈脊髓损伤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病人,并对临床护理体会进行了分析,脊髓损伤病人急性期经常出现低血钠症,因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低血钠症临床表现更严重。急性脊髓损伤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是无低血容量、低血压或无心、肾、甲状腺、肾上腺功能障碍的病人出现低血钠和水排出障碍,低血浆渗透压增高为特点的一组综合征。病人临床表现为疲劳、肌肉酸痛、厌食、恶心和呕吐,迅速出现的低钠症可引起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临床治疗主要是限制水摄入、补充钠丢失和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所引起的尿稀释改变。护理该类病人,应严密观察记录出入量,严格控制水分摄入,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积极进行健康教育,配合康复训练、膀胱管理、直肠管理,缩短住院时间,达到康复治疗目的,使病人满意,医院满意。
  • 摘要:目的:在脑瘫手术患儿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并观察其效果。方法:将40例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离断术(FSPR)和脑瘫肌张力调整术患儿列为实验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将30例同手术脑瘫患儿列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术后病发症,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实验组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医疗护理满意度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实验组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规范护理行为,使患者受益。
  • 摘要:分析脊髓损伤患者间歇导尿期间发生泌尿系感染的原因及阴毛对泌尿系感染发生的影响。通过对5例脊髓损伤患者剔除阴毛的观察与护理,试图找到脊髓损伤患者阴毛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努力减少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 摘要:根据脊髓损伤患者心理、生理、社会需求、疾病等特点,对1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采用一对一式和小组式方式,运用语言指导、书面教育、经验式指导等具体方法,结果46%以上能掌握预防便秘的方法,58%以上能掌握预防骨质疏松的方法,63%以上能掌握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护理。
  • 摘要:分析儿童泌尿系生理特点。通过对脊髓损伤患儿全面、细致的护理,及时、正确的训练与治疗。改善脊髓损伤患儿膀胱功能,降低泌尿系的感染发生,促进患儿尽早恢复自主排尿,为早日回归家庭,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即储尿和/或排尿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几乎所有脊髓损伤性病变患者、40%~80%糖尿病患者、1%~15%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7%~58%脑血管意外患者……都存在膀胱的排尿/储尿功能障碍,他们都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针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我们都在应用间歇导尿术,而间歇导尿是目前公认的科学的尿路管理方法。间歇导尿术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已经广泛应用,只有选择好操作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才能使该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保护患者的上尿路系统,保护患者的生命。
  • 摘要:膀胱冲洗法是将液体灌注到膀胱内,对膀胱进行冲洗的方法。其目的是保持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液引流通畅、清楚膀胱内的血凝块、黏液、细菌等异物,以预防感染,以及治疗某些膀胱疾病。护理人员在膀胱冲洗的操作技术、冲洗液、冲洗频率等方面有了很多研究,有了很多科学、实用的新进展,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有些仍缺乏精确或者大量本研究的数据,特别是冲洗液的选择和频率方面,有必要做进一步研探究,以便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 摘要:卒中单元是一种针对卒中病人提高疗效、改善住院卒中病人的医疗管理模式。护理工作不仅要完成基础护理和常规治疗,而且还要根据对患者的康复评估结果,采取正确的康复护理措施,参与完成康复训练、健康宣教等多项工作,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治疗与康复。
  • 摘要: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第一线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和职业要求其职业压力越来越大相应引起的不良影响更是不容忽视。本文对护士压力的来源和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由此引起全社会对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视。
  • 摘要:目的:研究注意力训练对脑卒中认知功能和ADL能力改善的效果。方法:将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5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25例给予注意力训练、对照组25例给予传统认知训练。注意力训练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自身和组间认知功能及ADL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注意力训练和传统认知训练均有助于提高患者MMSE评分与Bathel指数评分,实验组在MMSE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明显。结论:注意力训练有较好的临床使用功效。
  • 摘要:对10例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基础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并加强给予良肢位的摆放、压迫性向心性缠绕法、理疗及增强ADL训练,观察后认为:压迫性向心性缠绕法是一种简单、安全和非常有效的治疗患手肿胀、扩大关节活动度、减轻疼痛的方法。卒中后病人常存在认知障碍,而此法简单易学,病人依从性较好。10例全部效果明显。
  • 摘要:目的:对偏瘫病人采用强化个体化桥式运动进行治疗,观察其对患者平衡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发病2-12周内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个体化桥式运动训练组(A组)和强化个体化桥式运动训练组(B组),A组予个体化桥式运动训练每天1次,每次运动10~15min,B组予强化个体化桥式运动每天3次,每次运动15~20min;分别于入组时、治疗8周末,采用简化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el-Meycr平衡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B组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强化个体化桥式运动可有效改善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摘要:目的:探讨高位颈髓损伤患者呼吸功能障碍导致呼吸衰竭后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49例高位颈髓损伤后因呼吸功能衰竭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9例患者中,2例患者合并严重的肺部感染及其他复合伤死亡,3例患者因反复的呼吸衰竭出现呼吸机依赖,其他患者经过呼吸功能康复训练能够安全脱离呼吸机维持自主呼吸。结论:选择合理有效的通气模式,实施良好的人工气道护理,积极的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尽早的采取间断脱机训练,是高位颈髓损伤后度过急性期,维持有效自主呼吸的关键。
  • 摘要:目的:对伤后不同时间入院颈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尿管时间进行调查,并应用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试法进行膀胱容量测定,分析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2月1日-2012年5月31日我科收治的颈脊髓损伤保留导尿状态患者32例。根据其受伤时间至入院时间间隔分为2组:A组:受伤时间<30天,18例,B组:受伤时间60-90天,共14例,分别使用简易膀胱容量压力测试法进行其入院时的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对两组患者的平均膀胱容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患者平均膀胱压力29±4.3cmH20,平均容量375±42ml,B组患者平均膀胱压力30±3.8cmh2o,平均容量236±57ml。两组间膀胱容量压积均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膀胱容量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随着留置导尿管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膀胱容量明显减少,直接影响了膀胱的储尿功能。应早期进行膀胱功能的训练,有利于维持患者膀胱容量,促进膀胱功能康复。
  • 摘要:脊髓损伤稳定以后,肠道功能紊乱可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独立排便障碍、便秘、腹胀、大便失禁、排便耗时明显延长、饮食受限、户外活动受限、精神压力乃至影响寿命等。国外调查发现在脊髓损伤稳定后超过1/3的患者认为排尿和排便障碍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41%的患者认为排便功能障碍是中等或严重影响寿命的问题。本研究旨在调查脊髓损伤患者肠功能障碍现状、患者的心理状况、患者对肠功能障碍的认知情况、肠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明确与胃肠道症状相关的临床和心理因素。同时了解临床常用的护理方法。
  • 摘要:目的:对药物性静脉炎采用连翘败毒湿敷治疗并观察其疗效。方法:80例药物性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连翘败毒湿敷组(观察组)和硫酸镁湿敷组(对照组)。观察组40例,采用连翘败毒湿敷加保鲜膜包裹;对照组40例,采用硫酸镁湿敷局部;治疗3~5d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连翘败毒湿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安全、便捷、有效。
  • 摘要:附睾炎是泌尿外科常见病,也是脊髓损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脊髓损伤患者并发附睾炎较正常人群具有发生率高、症状重、疗程长等特点。但相关治疗护理报道却很少,本文对脊髓损伤并发附睾炎的发生率及病因、发病特点、治疗方法、护理措施、健康教育进行了总结。针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附睾炎,在尿管选择、摆放、更换尿管、尿袋时间上做了详尽的阐述;对患者的皮肤护理予以高度重视;并根据不同患者心理状态实施不同心理护理,在脊髓损伤患者附睾炎的治疗与预防上给与特定的健康教育。
  • 摘要:深静脉血栓是脊髓损伤后循环系统主要的并发症,它的发生是由于下肢静脉系统内血凝块形成而导致血管闭塞。主要的相关因素是脊髓损伤后下肢肌肉运动功能降低或缺乏,以及丧失了交感神经支配而导致了血管舒张和静脉系统血液滞缓;另外,与血液凝固性过高和创伤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脊髓损伤患者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0%~100%。但具有诸如大腿或小腿肿胀、体温升高、肢体局部温度升高等临床表现的只占15%。脊髓损伤ASI(A)级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最大。未发现和未处理的深静脉血栓可导致肺栓塞和突然死亡。通过应用间歇式冲气压力泵装置,反复地对双下肢进行加压后再卸压,从而产生如同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并取得充分按摩效果,对预防静脉血栓有重要意义。在2011年1-11月对在我科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全下肢冲气压力泵,经过护理观察取得良好的效果。随着脊髓损伤患者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随着静脉血栓的发生及严重后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间歇式充气压力泵在脊髓损伤患者预防静脉血栓的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减轻了医务工作者及家属的护理工作量,也有效地起到预防血栓的作用,为确保患者的生命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屏障。
  • 摘要:目的:探讨截瘫患者压疮置管冲洗引流的合理实施的方法。方法:对19例深度压疮患者采用彻底清创后持续置管冲洗的治疗方法,重点做好置管冲洗引流的护理,保持引流管的通畅。结果:本组19例患者,18例伤口一期愈合,痊愈出院;1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伤口部分裂开,进行二期缝合后伤口愈合。随访1~24个月,无复发。结论:加强置管冲洗引流的护理可有效地将压疮病灶内的坏死组织充分引出,提高治疗效果。
  • 摘要:本文是通过对一列孤独症儿童入院,并且实施康复护理,总结了相应的康复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孤独症儿童在护理中常见问题,分析孤独症儿童在经过康复训练后,从而整理出一套孤独症儿童的护理措施。通过观察病情,了解患儿的既往史,有效地护理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做好患儿父母的心理护理,建立温馨的护患关系,护士要熟练掌握有关自闭症的康复知识,了解患儿既往史,使患儿在住院期间不发生任何并发症。
  • 摘要:目的:在自闭症儿童中采用自理流程图进行治疗并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自制自理流程图,应用该方法对9例自闭症儿童进行指导,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患儿应用自理流程图前后的自理能力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9名自闭症儿童在一个训练疗程(三个月)后自理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自理流程图是针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的规律所制定,对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 摘要:自上一世纪80年代康复医学引入我国以来,我国陆续建立了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康复中心以及大量的社区康复机构,同时,全国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还成立了康复医学科,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康复机构网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多途径管理等原因,我们在康复机构的建设标准、管理模式、运营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和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康复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康复机构的发展历程、实际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今后我国康复机构建设标准、人才培养、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 摘要:约400万年前,人类从“四足爬行”进化到“直立,双足行走”,并开始用自己的双手。作为其显著标志,“捏”,“抓”,“拇指对掌”成为可能。直接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开始种植食品,使用工具,狩猎,并发展原始的文化。手开始被称为“外脑”。除了“对掌功能”,手指获得身体中最敏感,最精细(两点辨别觉)的感官功能。人类开始能够不用视力辨别对象,手被称为“第二眼”。手从“黑猩猩”到“类人猿”,并进一步进化到“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电机(机车)器官”的功能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对大脑血液的变化进行评估,对指运动增加大脑主要和辅助运动区的血流量。这种现象可能代表激活脑细胞活化。当随访评估神经手术后患者的感知模式,发现各种各样的感知异常。这些现象与大脑的可塑性之间的关联,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因此,观察手的疾病和损伤在治疗后大脑的发展变化和可塑性是重要的,以便取得康复治疗方法的进步。
  • 摘要:目的:卒中已成为澳大利亚的发病率最高和第二大死因的疾病。与常规护理相比,卒中专业护理及康复显着降低卒中后死亡和伤残。康复的研究已经发现,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开始卒中康复是可行的并能促进恢复。在2010年,科夫斯港生校园(CHHC)建立一个专门的卒中单元,与住院康复单元密切合作以提供早期干预。实施两年后,我们对2009-2010和2010-2011年的病人进行了统计,比较病人的的人口资料和其预后。方法:CHHC的卒中康复单元参加了2010年全国卒中康复服务统计,并定期向澳康复中心报告数据AROC)。这两项研究收集了组织资料和单元的临床审计。收集的数据,以及由澳大利亚国家卒中基金会和AROC的国家(所有公众的康复服务单位)公布的基准数据,均按时间顺序整理和比较。我们比较了建立卒中单元前后和国家的基准数据,以评估预后和确定在未来需要改进的方面。结果:CHHC卒中康复患者与澳大利亚的基准数据比较,病人年纪大,入院时有更多的合并症和其他障碍。52%患者存在感觉或感觉一运动障碍,而国家基准的比例为43%。特别是出血性卒中,单侧空间忽略、失语和吞咽困难均明显高于国家基准。结论:卒中后早期干预和康复可以改善病人的预后。我们的数据表明,通过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早期干预、教育和目标设定可能减少并发症和促进康复。在改善卒中单元成立以来,我们的预后数据表明,集中的卒中护理和早期康复对预后至关重要。这项研究还强调了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 摘要:目的:尽管VBE和VF被认为是吞咽障碍评价的最可靠手段和标准,但它们仍有很多缺陷,如缺乏定量指标。从而,像吞咽过程中喉关闭等机能的评价就会被遗漏。320排区域探测CT(320-ADCT)是当今最新的CT技术,它拥有优越的空间分辨率(0.5mm厚)和时间分辨率(0.1frs/s),实现了三维立体的吞咽评价。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320-ADCT在吞咽评价中的实用性。方法:使用320-ADCT(Aquilion ONE:东芝系统医疗公司)对67例健康人和8例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吞咽评估。一张特制的测试躺椅放在CT机的对面。受试者躺在倾斜45°的躺椅上,他们被要求在口腔里含住一个钡团(5%重量/体积),然后在听到测试者的指令时咽下。每位受试者钡团的粘稠度(蜂蜜浆的粘稠或稀薄1和大小(3,10,20ml)都是确定的。受试者扫描参数的确定如下:1)持续:每次试验2.45-4.20 s(0.35 s×7.12转),2)扫面范围:从头颅到食管上端共160mm,3)视野240mm,4)管电压/电流120 kV/40 mA.。多肌力增加大于1级;无效:功能无改变。2、以患者初入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作为基线,与出院时最后一次评价进行对比。统计分析进行疗效评价。结果:32例患者中肌力上肢有效率为78.1%,下肢为90.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效率为90.7%。结论:康复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有明显疗效,临床实践中注意保证足够的疗程。
  • 摘要:神经系统发生任何部位的损害,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引起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是在感觉系统发生完全阻断或部分伤害时更容易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以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及痛觉超敏为主要特征的疼痛综合征,治疗上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传统医学治疗等,其中以脊髓电刺激和中枢靶控输注技术为代表的新型神经调控技术,在临床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ur Disc Hemiation,LDH)是指由于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和/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引起腰痛和/或下肢痛麻等一系列的神经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为腰腿痛麻和/或下肢放射痛,神经严重的受压可产生肌力减弱、瘫痪甚至失去劳动能力,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及经济损失。国内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对国内外非手术康复治疗LDH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摘要:对波洛克心血管康复医学教科书进行了介绍,这是一本基于科学和临床应用的综合性书籍,可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关心血管病人安全和有效的运动试验,运动程序和康复治疗。此书对于研究生教育是基本教材,对于所有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和康复的专业人员也是主要参考书,并着重介绍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疾病的康复。
  • 摘要:结合临床病例,指出关注心衰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心衰患者常合并抑郁焦虑,反过来还会恶化心衰患者预后。如不能及时识别精神心理问题会导致大量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作为慢性进行性和消耗性疾病的心衰,在合并抑郁焦虑时进行合理精神心理干预会降低患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因此,临床医生应关注抑郁焦虑的评估,作为心衰患者康复整体评价的一部分进行。
  • 摘要:痉挛性斜颈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定义为:痉挛性斜颈是一种累及颈部区域的局限性肌张力障碍,表现为颈部肌群阵发性的不自主不协调的收缩,引起头向一侧扭转或/和向某方向倾斜。为一种椎体外系疾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痉挛性斜颈的发病率约为9/10万,发病率与性别和年龄有关,女性通常多于男性,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70-90%的患者在40-70之间发病。痉挛性斜颈一般起病缓慢,情绪激动时可加重,睡眠后完全消失。斜颈的治疗尚无固定的外科手术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患者,病人的表现复杂多样,其治疗应从患者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手术方案实施个性化治疗方案,最大程度改善痉挛同时尽量减少并发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