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04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
2004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

2004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台北
  • 出版时间: 2004-02-19

主办单位:台湾国立嘉义大学

会议文集:2004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31条结果
  • 摘要:阐述了家庭评估工具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影响亲子关系适应的因素,以Furman的儿童亲子关系问卷为基础架构并加以扩大,制定了父母知觉亲子关系量表。经由本量表的编制过程,最后构成父母知觉亲子关系量表有六个因素:父母对孩子的赏识、亲子的互动状况、亲子的心事分享、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亲子的讯息交流、亲子的情绪表达,共36题,具有不错的信度、效度,应是一份可以测量父母知觉其亲子关系的量表。
  • 摘要:针对大多家庭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如何应对社会不良现象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广州市第九十六中学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性家长论坛。论坛中,家长们分别对网吧、歌舞厅、游戏机室、不良报刊、社会暴力等对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作了不同角度的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很多策略和建议。该论坛还邀请了一些家庭教育的专家,让专家与家长展开平等的对话,有效地提高了对这一专题的认识水平。本文以这一个案为例,探讨这种“专题性家长论坛”在提高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主体性,提高家校合作的主体间性,在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协作、提高家长教育水平方面的功能及其局限性。并就如何提高这种“专题性家长论坛”效能提出了一些建议。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是想评定家有国中生的母亲之亲职教育需求。先由研究者向受访者搜集主观经验资料,加以分析诠释,解读其亲职经验的本质,再从理论的角度,寻找亲职教育的需求。研究发现:(1)受访者都想要当个好妈妈,却不知所措。(2)充满担忧与挫败感,不知如何跟孩子互动。(3)亲子关系之空间小,经常起冲突,形成冲突的恶性循环。(4)母亲的失落感,把孩子当作重心,想黏着孩子,好像妈妈还没长大。(5)妈妈携带原生家庭经验,影响跟孩子的关系。经由诠释,发现「家有国中生的妈妈」的经验本质:孩子是母亲生命的重心,虽然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的人生阶段,还想把孩子「背着」。其中的心路历程包含:担忧,放心不下,想要介入孩子的世界,做个「好妈妈」。妈妈很怕孩子离开自己,很怕孩子行为出差错(例如被带坏),也很怕孩子没前途。基于访谈资料的分析,受访者的亲职教育需求包括:(一)母亲的亲职教育,需要提供一个论坛;(二)母亲的亲职教育,需要着重「自我肯定」;(三)母亲的亲职教育,宜采取多元化的支持策略与服务方案;(四)母亲的亲职教育,宜重视原生家庭经验的探索。
  • 摘要: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在于在开展“金华市十万家长点评案例活动”的基础上,反思活动型指导家教实践的指导思想,探索活动型指导家教实践的操作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广大的家长对家庭教育特别关注,他们期望获得家教知识,期望形成家教能力,更期望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长;在指导家教的实践活动中,家长确实是有教育头脑的,他们有一定的教育智慧,他们可以成为指导家教活动的主体;活动型指导家教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以“家长也有教育头脑”为基本理念的活动型指导家教实践研究更具价值。
  •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原住民的婚姻观并比较其差异,期望其结果能作为规划及实施原住民婚姻教育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有一半的原住民抱着结不结婚无所谓的态度;大多数的原住民均认为结婚对象仍应为同一族人或原住民;无论是自己或子女结婚对象的决定权,大多数的原住民均认为应由当事人决定;认为结婚较恰当的年龄为20至30岁之间;近半数人认为配偶的宗教信仰要与自己相同;对于结婚仪式,看法不一;对于婚姻不幸福时是否离婚的看法,并无明显偏向。
  • 摘要:现今社会妇女的角色日益多元化,但家庭主妇在某个程度上,仍扮演了一个为家庭、为孩子牺牲、奉献的角色。在终身学习概念越显活跃的今日,家庭主妇有走出家庭、投入团体再学习的趋势。而这些团体中,故事妈妈团体提供家庭主妇一个持续参与的管道。为确切了解家庭主妇参与团体的情形,本研究针对花莲故事妈妈团进行个案探讨,并以个别访谈及焦点座谈的方式,了解故事妈妈团体五年来的运作情形,以及家庭主妇在团体中参与的过程与成长的经历。研究结果将提供妇女工作团体及相关政策之参考。
  •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座谈法,以经济发展在江西省属中等水平的一个县级市8所农村初中中“隔代监护”的学生837人为调查对象,对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的不良人格特征及对策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初中“隔代监护”学生的不良人格特征表现为厌学、内向、暴躁、懒惰、冷漠。为此,我们要加大学校网点布局的调整的力度,加快农村寄宿制中学发展的步伐;调整政策,妥善解决外来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办好家长学校,提高祖辈的育人素质;了解学生的心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
  • 摘要:针对中国独生子女存在的很多不良习惯,本文分析了造成独生子女问题形成的环境因素、教育因素,指出家庭教育要培养独生子女自立和自信的品质,培养独生子女处理好同伴关系,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的生活能力,适当实施“劣性刺激”。此外,还就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 摘要:外籍配偶家庭组成是台湾现今社会普遍的现象,教育部已将外籍配偶子女列为教育优先对象,因此学校在辅导工作的规划上,都将外籍配偶子女相关的教育与辅导工作列为最重要、优先的项目。担任教学工作的笔者以实际之经验,文中提出外籍配偶子女的班级辅导策略及父母亲职的家庭教育介入模式,提供支持性的亲职教育以符合他们的需求,并在文末提出相关建议以做为家庭教育工作者及学校推动亲职教育的参考。
  • 摘要:教育部从87年公布迈向21世纪终身学习白皮书,推动学习社会与终身学习的概念,实务上自88年起在全国各家庭教育中心推动『学习型家庭教育方案』,其中『原住民学习型家庭教育方案』在屏东县家庭教育中心的推动下成果丰硕。原住民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生活型态,因而在推展学习型家庭时,必须考量其文化与生活型态的特殊性,据以发展合宜适性的推广策略,作为规划设计实施方案的依据。有监于此,研究者在服务的学校推动『原住民学习型家庭方案』之际,以魏惠娟之『系统观点的方案规划』为基础,试图建立一套适合在原住民地区实施之『原住民学习型家庭教育方案』模式,以供相关单位及其他愿意为原住民同胞奉献之规划者参考。
  • 摘要:家庭本身所固有的教育功能和亲子关系的特殊性,使其在未成年犯矫治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和发挥作用的巨大空间。然而父母作为监护人自身的素质的缺陷和由于孩子犯罪而产生心理问题等成为家庭履行职责的障碍。本文建议在未成年犯矫治中,同时建立未成年犯监护人的社会支援系统,促进和监督监护人履行其职责,并对有困难的未成年犯家庭实行社会救助。
  • 摘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受刑人是否希望在监服刑期间继续担负亲职,其亲职教育需求如何?并探讨受刑人亲职教育需求是否因其个人背景不同而有差异,作为规划受刑人亲职教育方案的参考,以协助身为受刑人的父母帮助自己的子女顺利的成长。研究结果显示,台湾地区受刑人亲职教育需求程度较低;台湾的受刑人需求程度最高的题项为“如何安慰或鼓励子女”;受刑人需求较高的题项都是在学习如何正面因应亲职的题项;受刑人亲职教育需求会因为性别、刑期、再犯状况、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服刑前是否与子女同住、罪名、年龄之不同而异。
  • 摘要:为减少未成年母亲因不当的教养方式对下一代人口素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与社会问题的产生,本研究对未成年母亲之婚姻品质与教养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协助未成年母亲适应扮演亲职的角色,使得她们的下一代有健全的身心发展。研究结果显示,未成年母亲对婚姻品质的评价会影响其所采取的教养行为,且婚姻品质与教养行为之间具有正向的关联。
  • 摘要:本文采用生命史的研究方法,以深度访谈为主要的搜集途径,藉由原住民传统家族与社会变迁、父母教养态度与亲职知能等背景的探讨,尝试构建原住民亲职教育的意涵以及转化学习的推动策略。
  •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双亲家庭国小学童的父母共亲职品质的现状,不同个人背景变项、家庭变项的共亲职知觉差异,共亲职品质、婚姻品质及父职参与之间的相关性,父职参与态度与实践的重要指标进行了探讨。
  • 摘要:当前,在技术理性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化社会里,在我国这样一个家庭教育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度里,家庭教育日益充满功利色彩,青少年成为学习的奴隶,终日在学习的压抑之中,频见报瑞的青少年厌学、出走、自杀等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青少年生命意义缺失的现状。本文的宗旨是在学习化社会背景下,深入研究青少年生命意义缺失的家庭教育责任,分析其深层原因,寻求适度超越功利的家庭教育观,探究家庭层面充盈青少年生命意义的出路。
  • 摘要:亲子对话在亲子交往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必须引起关注。究其实质,亲子对话到底是为了教育,还是为了沟通,这是经常影响着家长具体的教育实践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认为,亲子对话的实质是交谈。正确认识亲子对话的实质,是亲子对话功效正常发挥的前提。亲情泛滥、好为“子”师、自以为“懂”则是亲子对话的重要阻障。弱化教育取向、形成多元意识、树立坦诚态度、具有一定的教育智慧是家长在亲子对话中应采取的积极应对之策,也是亲子对话得以真正实现的前提。
  • 摘要: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体系基础,以婴幼儿与抚育者的互动性的活动性为其核心内容,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爱护其身心健康,使其潜能得到早期的适当开发和个性的适性培养,使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它主要由亲子互动的亲情教育和父母尽职的亲职教育两部分组成。它是家庭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它既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又是终身教育的起始工程,它对于个体发展将会终身受用。
  • 摘要:研究者对上海市市区742名孕妇及0-3岁婴幼儿的母亲,进行了包括婴幼儿及其母亲和家庭的基本情况、婴幼儿目前带养与期望带养方式、家庭育儿状况与帮带需要等方面67个专案的调查。调查发现:1、婴幼儿目前三种带养方式的分布情况是:在自己家里带养最多,占64.6%;送教养机构带养其次,占;33.3%;2%寄托在别人家庭。随年龄的增长家长自己带的百分数不断下降,而送教养机构带的不断上升。2、有一部分婴幼儿父亲游离于婴幼儿带养之外。13.0%的父亲既不与孩子住在一起,也不参与对孩子的带养过程。3、有相当数量的3岁前婴幼儿与父母分离,全日寄托在教养机构。4、祖辈家长在3岁前婴幼儿带养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研究者围绕“父亲角色”,“婴幼儿寄宿”、“隔代教育”和“教育保姆”四个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建议。
  • 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台商家庭父职实践需求之现况。并探讨不同背景变项的研究样本,其父职实践需求之差异分析。研究采问卷调查法,以大陆沿海台商密集区的中大型企业为搜集对象。调查所得结果分别采用描述统计、卡方考验加以分析。本研究主要发现如下:一、台商家庭的父职实践需求的求助事项,以指导课业、表达关怀、健康安全照护、培养自立能力的需求居最高;二、台商家庭的父职实践需求的求助方式,以增加回台假期与培养子女专长能力的需求居最高;三、台商家庭的父职实践需求的求助对象,各层面以配偶与生涯专家为第一人选;四、台商家庭的父职实践在各个需求层面会因年龄、婚姻状况、家庭型态、家庭生命周期、派驻时间、通讯系统方便性、返台亲子互动时间的不同而有差异。
  • 摘要:中国社会的转型不仅仅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而且体现了从政治伦理型社会到经济伦理型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并非意味着简单的技术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问题,其实质在于,中国人生存模式的重新塑造,即由凭借经验、传统、习俗、情感的自在自发性生存模式,转向凭借理性、规则、法理的自由自觉的生存模式。笔者从相关问题入手,试图初步理清当代中国大陆家庭教育在文化哲学层次、社会学层次和教育心理层次对社会转型艰难适应的几个理论问题。
  • 摘要:通过对500余位流动人口婴幼儿受教育状况的调查和典型案例的剖析,对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学前教育这一潜在热点问题有了比较具体的认识并引发了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对流动人口婴幼儿学前教育状况的关注清晰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流动人口婴幼儿子女在接受学前教育问题上迫切需要得到社会的帮助;为把“让每一个学前儿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的目标落实到实处,还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 摘要:为了全面了解广州市青壮年父亲在工作上和家庭生活中所感受的压力程度,以及他们在处理压力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希望获得的帮助,为寻求缓解父亲们的压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广州市妇女联合会、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与香港小童群益会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了父亲生活压力状况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广州父亲所承受的压力,顺次为经济收入方面的压力、教管子女方面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家庭照顾的压力、夫妻相处的压力;广州父亲的压力水平并不算高,即使有压力,他们面对压力的态度也是积极的,能正确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挑战。他们也相信自己能够克服碰到的困难,较少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显示出广州父亲面对压力有足够自信和决心。
  • 摘要:大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开始进入全面实验阶段。“新课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学校要由过去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要寻求来自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支援与配合。家庭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力量,与学校的合作更是受到广泛的重视,家长也要走进新课程。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目前小学的现实出发,采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分别访谈了9名小学校长、教师与家长,探讨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学校与家庭对家校合作认识上的差异、家校合作中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初任母亲个人背景变项、家庭压力因应策略与婚姻品质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嘉义县市392位初任母亲为研究样本,研究工具为『家庭压力因应策略量表』与『婚姻品质量表』。调查结果分别以描述性统计、t考验、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皮尔逊积差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加以分析,并获得下列结果:一、初任母亲自觉其婚姻品质有偏高的现象。二、初任母亲越能运用正向的家庭压力因应策略,其婚姻品质越高。三、不同背景因素的初任母亲,其婚姻品质的差异在家庭结构为核心家庭组高於折衷家庭组;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者高於高中职以下;对家庭经济主观觉知认为足够者高於不足够者。四、不同背景因素的初任母亲,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者与家庭经济主观觉知认为足够者较常使用『寻求支持与问题解决』的家庭压力因应策略;工作时间未超工时者较常使用『调整认知』的家庭压力因应策略。五、初任母亲的家庭压力因应策略对婚姻品质具有预测力。并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建议供相关人员参考。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进行受刑人家庭生活教育课程成效评估,希望藉此评估结果,确定其效果与修改方向,并能在未来获得修订后更广泛的推广此套课程。家庭生活教育课程主要教学目标为改善受刑人之自恋人格与家庭凝聚力、适应力。此套课程在民国86年由民间受刑人家属协助团体红心字会引进台湾后,87年开始在监所进行教学,经过一次实验后,发掘了课程与教学上的问题,并在88年大幅度修订原来课程,不但补充本地文化特色,还改变原有课程使之适应本地监狱受刑人之特点。本研究即针对修订课程再度择定两所监狱实施后,利用实验法,评估实验组与控制组之学习效果,分析参与课程是否有助受刑人改善自恋人格与家庭凝聚力、适应力。
  • 摘要:本研究以父母对亲职性教育的需求研究为主题,试图了解目前国中学生家长的性知识、性教育态度及对亲职性教育的需求情形,以期能提供亲职教育工作者及家庭教育相关机构规划亲职性教育教育课程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国中家长的性教育态度偏正向;在亲职教育需求上偏需要;在教育实施方式上,以透过平面媒体自行学习亲职性教育的方式较符合家长需求;性知识、性教育态度得分较高的家长,对亲职性教育的内容需求越高。因此,若能加强亲职性教育,提供父母适当的亲职性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性知识的正确及提升性教育态度的正向。
  • 摘要:本研究以国小学童父亲为研究对象,以学童父亲之背景因素(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区域及夫妻职业等级差对其男性父职承诺、男性亲职参与程度及亲职教育需求作多变量变异数分析。探讨影响男性之男性父职承诺及亲职参与程度和亲职教育需求的相关因素,经过资料搜集与分析过程,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类别、夫妻职业等级差对男性父职承诺、男性亲职参与程度、亲职教育需求之影响有显著差异,居住区域之不同,其父职承诺和亲职教育之需求有明显差异,此研究结果将提供亲职教育议题之参考与运用。
  • 摘要:本研究采用观察法、问卷法对伊春地区3-7岁121名幼儿的气质类型、母亲态度与自我调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幼儿的气质类型,如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注意力持久性都与自我调节呈正相关,而活动性、注意力分散度与自我调节呈负相关;(2)气质类型、母亲态度可以解释自我调节的43.6%,即其他因素亦对自我调节起作用;(3)在“去做”情境与“不去做”情境中,在母亲良好与不良态度下,幼儿自我调节行为是随年龄发展而增多的,其特点是由外部约束向内部约束转变。
  • 摘要:通过对近几年相关数据的整理,对大陆城镇居民家庭子女教育投资的趋向以及造成教育投资热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村居民家庭子女教育投资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指出,对家庭子女进行教育投资十分必要,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也为教育投资打下坚实基础。
  • 摘要: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原住民国小学童家长参加亲职教育之需求现况,以及探讨因个人背景变项包含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家庭因素变项包含家庭收入来源、每月家庭总收入、亲友支持、与学童关系等之不同,在其亲职教育需求(内容、实施方式)上之差异情形。以台湾地区国小原住民学童家长为研究对象,选择新竹县五峰乡二所原住民小学为施测学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原住民国小学童家长对亲职教育整体的需求还算高,内容与实施方式的需求程度大多介于有点需要与需要之间。最后,根据本研究发现与结论提出数项建议,以供学校或亲职教育相关单位,在规划原住民国小学生家长亲职教育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之参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