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第十一次国际会议
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第十一次国际会议

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第十一次国际会议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长春
  • 出版时间: 2004-08-10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会议文集: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第十一次国际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主要老工业基地的分类,对中国几类主要老工业基地政策进行了比较: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比较、劳动力就业对策比较、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比较。并提出吉林省作为自然资源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均密集型老工业基地要分别借鉴资源密集型老工业基地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密集型老工业基地的经验,吸收他们解决老工业基地面临的各种困难的相应对策,以此来促进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 摘要:多年来,对东北区域经济振兴问题的研究集中于农业产业化、重化工业结构升级与技术改造等有关“如何产出”的问题上,而对现代物流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等“如何流通”的问题关注较少,忽视了物流产业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中应有的地位和影响。本文认为,现代化的区域物流对于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物流网络建设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应,它不仅涉及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大运输方式的经营企业,还涉及交通、运输、仓储、包装、通信等设备的制造和经营业,对东北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 摘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面临着重重困难,而以下岗职工再就业、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力有效就业问题矛盾最为集中。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如何认识劳动力就业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系,树立怎样的解决就业有效增长的指导思想,是应给予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就业有效增长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目标之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失衡,尤其是城镇失业现象严重,就业形势严峻。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东北老工业基地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甚至在特定条件下还可能进一步恶化。短期内实现全员充分就业的目标是不现实的,解决就业问题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即千方百计增加劳动力需求,增加就业岗位,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要求,同时承认并允许合理范围内的失业存在。
  • 摘要:提倡经济文化一体化,是改造振兴的纲领,“以人为本”则是这个纲领的核心,这种思想直接体现了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能动作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我们应该重视文化因素作用。为此,在实际应用上本文提出建议:建议参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人,首先要学点文化理论;参加东北老工业改造的人,应该对前苏联经济模式有个初步认识,作为改造东北老工业的借鉴。
  •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方针,这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对工业布局进行调整优化的重大举措,为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老工业基地产业的调整和改造,要有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已形成了资金、技术、物资、人才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展开的格局,在促进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东北地区要振兴,就必须促进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协调发展,加强东北地区的区域合作。本文简述了促进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协调发展的含义,对加强区域合作的重大意义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东北地区区域合作的战略目标及途径进行了论述,指出区域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力布局合理化;围绕国有企业改造发展合作,帮助国企脱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区域优势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 摘要:十六大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眼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既是东北等地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到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当中,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事业将起到全面的支持作用。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落后的根本原因,提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为东北振兴奠定基础。在东北振兴的具体措施方面,东北地区也要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根据自身条件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的良好外部环境,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
  • 摘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是党的十六大在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后劲,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这一战略的实施,可以使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和活力,东北经济区再度辉煌,使之成为全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指出从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看: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形势发展的大背景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势在必行,并提出打造区域经济共同体,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实施。
  • 摘要:随着中日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深化,中日已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日本已连续11年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资和技术引进来源地。日本还是中国最大的官方发展援助(ODA)提供国,占中国所接受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一半以上。日本对华ODA与贸易和投资一起,促进了中日两国的经济增长,对此,中方给予高度评价。令人鼓舞的是,我国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已开始进入日本市场。两国关系中逐步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紧密合作关系,给中日双方都带来了重大的利益,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亦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分析了中日经贸合作的现状,对日本为何如此注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进行了探讨,并对今后中日经贸合作的重点进行了介绍:服务领域的合作、扩大经济合作新的增长点、加强两国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协调。
  • 摘要:工业化过程中,在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曾涌现出很多曾经为其国民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工业基地,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这些工业基地又无一例外的面临过发展的瓶颈,其中大部分在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已经顺利地经历了转型期,实现了改造和振兴。研究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改造老工业基地的经验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及衰退进行了简述,提出了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改造老工业基地的主要经验:设立专门机构,制定相关法律;适当倾斜政策,扩大资金投入;调整产业结构,整合衰退产业;加强技术培训,促进再次就业。
  • 摘要: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民营企业已无可争议地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省的民营企业在同俄罗斯经贸科技合作中,以其国有企业所不具备的天然亲和力,在俄罗斯这个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殊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了充分发挥我省民营企业在对俄经贸合作中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对俄经贸合作的力度,笔者于去年底和今年初赴俄罗斯远东地区和省内边境口岸对在俄罗斯的中国民营企业和口岸地区同俄有经贸合作往来的民营企业进行了考察和调研,并分析了他们成功的原因以及共同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本省民营企业如何进一步开展对俄经贸合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求本省民营企业在开展对俄经贸合作中起到借鉴作用。
  • 摘要:科学的定位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长春人努力拼搏,社会经济不断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目前,长春在追赶中跨越,在跨越中赶超。“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这一目标既具备现实的基础,又具有发展的依据,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统计观察,从现实基础、发展优势和实现途径三个层面对长春市成为科教文化中心的可行性加以分析,并力图通过分析做出准确判断。
  • 摘要:为了向成为“普通国家”、成为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政治大国作用的目标迈进,日本开始明目张胆地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日本想成为政治、军事大国的想法,长期以来一直植根于政治领导人的头脑中,只是由于受到战后和平宪法的限制和国际舆论的制约,日本在发展军事力量上处处谨小慎微。朝鲜核问题的出现,特别是“9·11”后国际反恐形势的发展,给日本提供了突破和平宪法、大力提高防卫力量的契机。日本大规模提升防卫能力,提高武器装备的质与量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以防犯朝鲜导弹攻击为借口,同美国加紧研制导弹防御系统,在此基础上组建属于日本自己的导弹防御体系;第二,发展军事航天技术,向建立日本自己独立的情报分析、收集系统迈进;第三,最近几年,日本大力发展海上自卫队力量,引起周边邻国广泛关注。
  • 摘要:本文将着重考察在东北亚国际安全战略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日本外交战略变化的背景,对促使日本安全保障战略发生变化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考察日本安保战略调整的重点及其对周边国际环境的影响。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1.战后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的变化过程:2.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的国际环境;3.国内政治的走向及其对安全保障战略的影响;4.日本安全保障战略的调整;5.日本安全保障战略调整对东北亚国际环境的影响。
  • 摘要:2004年6月23日朝核问题六方会谈正式开始。这是继2003年8月及2004年2月两次会谈后的第三轮会谈。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已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瞩目。它对于开启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进程无疑具有重大作用。尽管“六方会谈”暂时未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形成实质性的突破,但会谈毕竟为外交解决朝核争端打开了大门。为东北亚地区全体国家的安全合作机制创建了一个平台。作为安全合作机制六方会谈目前还有很多问题,存在着很大的脆弱性及诸多不确定因素,但六方会谈作为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一种政府间的安全合作机制已初步形成。本文介绍了六方会谈机制的形成过程及六方会谈机制的发展方向。总之,推动六方会谈合作机制,应一个主权国家作为平等的行为主体,在安全上实现良性互动,在经济、社会、文化上实现共同繁荣,是这一机制今后的发展目标。
  •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韩国在解决朝核问题及构筑韩半岛和平体制方面的政策,然后阐述朝鲜在朝美核会谈及四方会谈中的立场,最后展望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可能性,并提出韩半岛和平体制的构筑方案。
  •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实现东北亚和平繁荣的必要的经济条件,以及所面临的阻碍因素,然后以此为基础,从和平与繁荣两个方面分析目前东北亚的形势。最后,提出以实现东北亚和平繁荣为目标的韩中合作方案。
  • 摘要:现代韩国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从历史上看,用50余年时间完成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国家并不多。从这点上看,应对韩国予以高度评价。本文探讨冷战结束以来韩国政府的对朝政策,并分析南北关系的变化情况,最后提出韩国为谋求南北关系进一步发展而将采取的对朝政策的方向。
  • 摘要:本论文试图围绕价格与收入的变化对,“7.1措施”的成果与局限性予以分析。第二部分阐述,“7.1措施”后价格与生活费的提高状况,第三部分从,“7.1措施”以后生活费相对降低、国家财政负担缩小以及超通货膨胀现象出现等方面分析实际收入的变化,第四部分从市场机制的引进、收入分配结构的改变、个别经济主体责任的增大等方面对“7.1措施”的成果与局限性予以说明。最后一部分总结本文的内容,得出结论。
  • 摘要:本文拟阐述朝鲜自90年代经济困难开始以来至今的经济发展历程。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即朝鲜的经济管理体系、经济政策及经济现状。这三个部分相互独立,区别很大。首先简略地定义三个概念:第一,所谓经济管理是指成为经济运营基础的管理体系及运营规范体系,第二,经济政策是指旨在使用经济管理体系这一工具目标的指向及行为,第三,经济现状是指其体系与行为的经济结果。rn 文章将朝鲜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分成五个阶段予以论述。第一,1991-1993:计划体制的瓦解过程;第二,1994-1997:“缓冲期”与计划体制的崩溃;第三,1998-2000:计划体制的恢复;第四,2001-2002.7:计划体制的改善与正常化尝试;第五,2002-至今:改革与新问题的出现阶段。最后,总结本文的内容,得出结论。
  • 摘要:要实现朝鲜半岛的和平与安全,促进东北亚地区的繁荣与发展,不仅须解除其不安定因素,而且必须促进朝鲜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进程。在2004年10月20-22日召开的中韩“东北亚地区合作与朝鲜半岛和平”双边研讨会上,中韩双方学者就朝核问题与东北亚的和平与繁荣、朝鲜的经济问题、东北亚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实现朝鲜半岛的安全与统一;积极促进朝鲜的经济发展;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
  • 摘要:我国在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上是与一定条件下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也正是这种粗放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局限性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科学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等诸多矛盾,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宏伟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经济的增长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随着传统的增长方式弊端的不断出现,以及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以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本文通过中国与日本、韩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及其对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作用的比较研究,提出我国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关键都在于人。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人力资源的合作将变得越来越普遍。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开发对我国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就人口与劳动力资源进行了简述,分析了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对日本、韩国引进国外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讨论。
  • 摘要:本文介绍了跨国人口移动的含义及其全球状况,并指出在东北亚地区,中国与区域内其他国家之间跨国人口移动在规模和影响上比较大的有国际劳务、留学、旅游观光等方面。重点考察这三类跨国人口移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展望东北亚地区跨国人口移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景。
  •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冷战以后,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迅速发展,规模不断增大。与此同时,我国同东北亚各国的劳务合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本文拟就我国与东北亚五国(朝、日、蒙、韩、俄)之间的劳务合作的基本状况及特点予以简要分析。
  • 摘要:东北亚地区四季鲜明,高山湖泊纵横交错,风景秀丽,丰富的动植物和矿物资源蕴藏其中。古老的历史文化光辉灿烂、使人向往,不断发展的现代经济使本地区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所有这些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使东北亚地区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本文指出跨国旅游是新世纪东北亚旅游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分析了东北亚地区跨国旅游发展基础及合作潜力,介绍了东北亚地区跨国旅游对策:建设安全的旅游环境;注意跨国旅游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东北亚地区跨国旅游业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和各国发展旅游业的共同努力,必将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并将促进东北亚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顺利发展。
  • 摘要: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改革滞后,对外开放程度低,在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明显落后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地区。但2003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东北扩大开放,给吸引外资提供了新的契机。日本是中国近邻,是资本大国,中日之间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东北地区可以成为日本资本有效的投资场所。本文简要阐述日本对东北地区投资现状、特点,并从中国改革开发战略布局、日本对华投资战略特点和东北自身发展状况角度,分析了影响日本在东北直接投资的内外因素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勾勒了东北地区引进和利用日本投资的制度基础和重点方向。
  • 摘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世界各国对外资企业直接投资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纷纷由原来限制外资企业直接投资转变为积极欢迎外资企业的直接投资,世界也从“国家、地区选择企业”时代进入了“企业选择国家、地区”的时代。日本是在进入90年代之后才认识到了引进外资直接投资的重要性,政府开始积极采取相应的促进政策。尽管起步较晚,但是日本引进外资政策的改变给中国经济以及中日经济关系都带来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进一步加深。引进外资就是吸引外资企业在本国进行直接投资,它是从国家或者区域的角度来考察外资直接投资这种现象。本文首先对与引进外资有关的直接投资理论进行评述,分析引进外资的实质,进而阐述日本对内投资政策的变化对中国经济以及两国经济关系的影响。
  • 摘要:本文分析了日本对华投资的现状,简述了日本对华投资呈现的新特点:第一,高科技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在华投资剧增,特别是汽车行业独领风骚;第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第三,实施中国市场战略,扩大在华的销售比率;第四,制造业带动其他行业,日本在华投资领域多样化。并提出创造条件,有效利用日资的观点。指出中日经济合作大于竞争。
  • 摘要:中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91-1999年的9年间中国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每年约一个百分点。日本是世界上资本最丰裕的国家之一,又是我们的近邻,从1993年起,中国已成为接受日本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获利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动因,但是其很难说明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时机把握,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则较好地解释了国际投资的决定因素、所采取的形式以及开展程度等方面的内容,为研究日本对华投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指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三大支柱”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弱决定了企业是否进行和如何进行对外投资,并对日本对华投资进行了分析。日本对华投资表现出稳定的发展势头,但是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投资和贸易不相称;投资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应重视日本大企业的影响力,关注其投资动态及正负波动效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
  • 摘要:东亚地区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要以一种对本地区所有经济体都公平的方式,建立一个地区性的紧急金融机制,以便在地区和国家的范围内,反制经济周期,打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享有的垄断地位。当然,地区性安排不是要替代全球性安排,但是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东亚经济一体化与日本经济,简述了东亚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对中国经济腾飞的基本机制和累积的不平衡进行了论述,对中国经济面临的可持续增长问题做出讨论。
  • 摘要: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供求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石油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而且电力、煤炭等能源产业瓶颈越来越突出,部分地区出现了夏季高峰期间电力供应不足的问题。受中国能源储量和消费结构的制约,加强能源国际合作成为中国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东北亚地区能源资源丰富,但也集中了中国、日本和韩国三个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特别是石油进口的大幅度增加,中国与日本、韩国在东北亚地区石油进口方面的竞争关系越来越突出,并且影响到了双边政治关系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正在全面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对于新能源、清洁能源、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的需求不断上升,在能源科技领域中日韩存在着广泛的合作潜力。本文对能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简述,分析了中国能源需求状况、中日韩油气资源竞争、中日东海划界问题、中日韩能源科技合作等内容。
  •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在能源领域相互依赖度有所增加,必须通过全球和区域范围的能源合作来保障能源安全,与全球能源合作相比,区域性能源合作依靠地缘优势和较为接近的经济政治利益而更容易达成协议,更能确保区域能源市场的平衡,对于保障各国能源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本文指出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有利于保障各国能源安全,并对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现状及发展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的构想:建立开放的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全球性能源合作组织的作用;各国以能源企业为主体进行合作。
  • 摘要:本文指出构建能源共同体是东北亚各国加强能源合作的迫切需要,介绍了东北亚能源合作共同体构想的现实基础、基本框架,分析了东北亚能源合作共同体的目标与功能,对东北亚能源合作共同体的启动与运作进行探讨,提出积极借鉴APEC能源领域合作成功的方法、步骤;定期召开东北亚地区能源合作国际高峰会议(合作论坛);以重大合作项目为载体,以合作机制为纽带高效运作;因时因地因领域制宜建立不同类型的专业能源互联网。
  • 摘要:2004年是中俄建交55周年,也是中俄两国元首确定的“中俄青年友谊年”。9月底,温家宝总理访问俄罗斯,与俄罗斯领导人全面探讨中俄两国间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关系,而能源合作则被作为中俄两国互利合作经贸关系的关键。温家宝总理与弗拉德科夫举行了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并签署了《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等一系列文件。两国总理指出,促进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现实进展是中俄进一步加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双方重申,愿继续推动落实中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项目,包括中俄原油管道建设项目,以及在两国境内共同开发油气田。并且双方决定,扩大在和平利用核能领域的合作,包括在核电站建设和核燃料循环方面的合作。随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10月中旬访华,能源合作问题同样是两国领导人讨论的重点。中俄能源合作问题已经成为发展中俄两国经贸关系的焦点,甚至成为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关键。本文对中俄能源合作的背景和现状进行了分析,简述了中俄能源合作的必然性。综合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对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持谨慎的乐观态度。
  • 摘要:在俄罗斯对东亚政策的推行中,两个重要的支柱就是石油与武器出口。以往,人们多对这两个问题分别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将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把石油与武器出口这两个俄罗斯独特的对外战略资源放在同一视角下进行整合研究,以求对该领域的探讨有所裨益。
  • 摘要:自党的“十六大”提出振兴东北经济以来,关于东北经济的讨论可谓如火如茶。人们努力揭示东北经济的各方面问题、面临的困境,并据此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介绍了在东北经济所面临的课题之中,已成公论的有几个方面。通过反思,笔者发现,东北经济的“瓶颈”并不是所有制问题,而是整个东北地区在产业技术上的落后,只是由于这种技术落后的载体是以国有经济为核心、以国有经济为突出代表的,才使得国有经济凸显出来。正因为技术落后是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技术变革才是东北振兴的根本出路。
  • 摘要:本文提出扩大内外经贸可加快经济发展,并对东北地区内外经贸落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从城镇来看,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是东北地区陷入困境的最根本原因。从农村来看,肥沃的黑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衣食无忧的生活把东北农民牢牢吸纳在小农社会中,使他们缺乏走向工业社会的内在动力。提出了东北地区扩大内外经贸的对策:强化微观经贸主体;优化投资环境,清除商业经营中的潜规则。
  • 摘要:发展国内现代服务业和国际服务贸易是驱动一国经济结构变革的重要因素。我国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的增加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将为本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服务贸易、投资提供广阔市场空间,尤其是在物流服务、汽车相关服务、商务服务、风险投资服务和农业相关服务等领域,东北地区展现出引人注目的市场机遇。本文指出我国开放服务业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国际服务提供商和采购商在我国的业务呈现新特点。首先,东北地区制造模式的变革使产品价值链延长,服务作为生产投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其次,竞争压力推动分工细化,加速商务服务业发展;再次,随着东北企业更多地“走出去”,与出口相关的服务业有望实现快速发展。
  • 摘要:振兴东北,教育当先。教育本身承载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提高、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继承与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强盛也离不开发达的教育。现代社会发展表明:教育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相谐共振的,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物质保证,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力基础。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看,保证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今天,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科学素质,是东北实现经济现代化、重现辉煌的迫切需要。本文介绍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对东北地区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推动东北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建议,为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进程,推动东北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东北地区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以促进东北的全面振兴。
  • 摘要:东北地区主要以能源、材料、机械工业为主体,聚集着大量的国有资产和国有大中型重工业企业,在建国以来为我国建设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东北三省多年形成的产业体制和产业结构矛盾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日趋明显,在全国经济发展排名位次不断后移。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抓住当前和平、稳定环境下的经济发展机遇,是继我国“西部大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现阶段人们所关注的主要焦点。本文介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突出问题,对发展优势与新的发展机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促进与国内国际间的经济合作。
  • 摘要: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东北有哪些现实和潜在的优势,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来促进东北经济发展便成为了当前的热门话题。国家领导、地方政府要员和大学社科研究机构教授、研究人员等都在为振兴东北献计献策,一批有价值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涌现。笔者认为,在当前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走科技振兴之路。那么,如何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经济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呢?过去发达国家和国内的一些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产学研结合可以在科技和经济之间建立关联,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佳途径。本文探讨了加强产学研结合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重要意义,并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了几点建议,期待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摘要:21世纪初,东北亚地区出现了两大经济热点:一是中国改革开放有重大新举措,政府制定并出台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二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出现了重大的路径转换,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标志着东北亚合作进入了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如果我们把这两大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思考,便不难看出,二者虽然各自分属于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问题,但却都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做出的理性选择。而且,我国作为一个东北亚国家,我国东北地区又地处东北亚的地理中枢位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东北亚合作二者完全可以互为机遇,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联动作用,并在联动中获得双赢的效果。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试以“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合作联动发展”为题,就二者的关系作一些初步的分析。
  • 摘要:人类的发展已经步入21世纪,欧盟和北美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获得实质性突破和进展。而东北亚地区无论从区域合作组织发展的深度还是广度看都尚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远不如东盟等合作组织。这固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东北亚地区缺乏一个加强合作的平台无疑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振兴东北战略的出台,不仅有利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为东北亚合作搭建了一个活跃而稳固的平台,对东北亚合作的深化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介绍了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情况,提出了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必由之路;建立东北经济区的协调机制,加快东北区域经济的融合;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振兴东北。并对东北振兴对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 摘要:党的十六大在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也提出了“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支持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的发展战略,从而拉开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新的序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所以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是进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简述了东北对外开放的现状,分析了东北对外开放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所存在的问题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根本性障碍;东北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难点所在。指出只要我们采取科学和适合东北经济状况的发展策略,东北地区开放型经济将会有较快的发展。
  • 摘要: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本文介绍了鲁尔工业区区域和结构改革的背景和特点,为了解决失业问题,鲁尔区11个县市对老工业的改造采取了许多措施,也提出了许多相应的就业政策:设立劳动和经济促进机构、外地企业投资建厂、建立技术园区、发展手工业和中小企业,并指出鲁尔工业区整治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 摘要: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现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是我国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着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相对丰裕优质的人力资源条件。但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东北经济发展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东北现象”顽疾久治不愈且日益严重。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腹地,南接中国关内广大地区,东面与俄、朝接壤并隔海与日韩两国相望。这种有利的地理位置,使东北地区在东北亚地域经济合作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东北地区应利用中央提出的中日韩合作的良好时机,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中日韩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吸收日本和韩国的投资来发展东北,实现振兴。本文介绍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资金供求及引进外资状况,提出了引进日韩投资对东北振兴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日韩在东北的投资状况及影响因素,对日本、韩国对东北投资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 摘要:最近,按照中共中央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示精神,吉林省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如吉林五大产业基地、传统产业提升、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接续产业建设等共10个专门小组已经组建,人员、方案、任务、目标明确,工作已全面展开。不久前召开的中共吉林省委八届五次全会上,省委提出要以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来统领今年各项工作,着重抓好项目建设、国企改制、招商引资、环境整治.全民创业5项工作。预计,吉林省在人员、资本和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将会带来本省经济的增长。那么,投入要素的数量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显然,把握这种关系无论对于学术界还是对于政府决策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利用生产函数,对1952年以来吉林省的经济增长与投入要素作具体的分析,并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走向做出科学的预测。
  • 摘要:本文介绍了吉林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吉林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综合评价进行了分析,并对吉林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讨论。从吉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再结合对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分析,从经济、法制、技术、环境等方面提出推进吉林省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几点措施:转变发展观念,切实转变各级政府的职能,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加速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科学决策、管理机制,强化监督系统,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长期运行营造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氛围。
  • 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立意高远,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意义重大,对于我国东北地区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当前,黑龙江省与辽宁、吉林省一样都面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首要的问题在于,进一步明确黑龙江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战略定位。对于这个问题,要从国际市场的导向、全国的战略布局、黑龙江的主要优势和哈尔滨的主要特点出发来决定。黑龙江省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潜力巨大,在东北振兴中大有可为。要充分认识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战略的重大意义,抢抓机遇,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本文介绍了通过产业合作实现黑龙江省与东北亚经济贸易合作的战略升级,提出把增强国际竞争力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重要目标之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黑龙江省特色的外向型产业,提高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 摘要:朝鲜半岛的和平问题一直是东亚和平的一个变数,朝鲜半岛和平体制的建立一直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半岛内的南方和北方的和平;另一个是指以半岛问题为核心的地区和平。这两方面的和平问题从半岛南北分裂开始就一直复杂地交织于一起,在两极对立的冷战体制下,尽管形势较目前更为紧张、严峻,但是主张与意图却界限分明,而在冷战后,南北双方同时加入了联合国,实现某种限度的大国相互承认后,国家与民族、主权和政权、半岛内部和外部体制的关系反倒更加复杂化、模糊化了。在半岛内部,南北政权、主权、国家统一、民族统一等复杂交织;在半岛外部,大国对南北的支持与反对,使问题陷入国际化还是地区化、多边化还是双边化的纠葛之中。因此,半岛整体性的、全局性的和平问题,也成为冷战后亚太和平的一个缩影。本文介绍了概念的界定和分析的框架,对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摸索做出分析,论述了六方会谈与半岛和平结构。
  • 摘要:当前,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地区经济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发展东北经济,除了必不可少的内部条件外,吸收外资、加大与国外的经济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外因条件之一。日俄两国同为我国近邻,在历史上与东北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回顾历史,鉴往知来,这也是在今后东北地区加强与日俄两国交往过程中,我们所应掌握的必要常识。
  • 摘要:2003年11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议,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宣言》。为落实宣言精神,中日韩三方委员会随后成立。今年6月,中日韩三方委员会在中国青岛举行首次会议,对三方未来合作的相关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同时为今年11月在老挝举行的三国领导人会议做准备。以此为标志,中日韩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本文指出通过彼此交往的实践表明,中日韩三国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和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条件。鉴于现今国际环境和以往双边合作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中日韩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经济合作、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朝核问题等。
  • 摘要:本文将提供一个的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对此给出一个可能的理论解释,直接的目的是就我们的研究主题回答一体化出现的约束条件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具体回答东北亚一体化难以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推进东北亚一体化。
  • 摘要:俄罗斯与日本都是东北亚地区的大国,一个是军事和资源大国,一个是经济和科技强国。俄日关系不仅对俄日两国关系,而且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苏联解体后,新独立的俄罗斯希望根本改善俄日关系,吸引日本对俄罗斯的投资,扩大两国的经贸关系和技术合作。日本也非常重视对俄关系,利用俄罗斯实力衰弱和经济危机的特殊时期,希望恢复对北方四岛的领土主权。俄罗斯与日本围绕经济合作与领土问题展开的俄日外交,成为冷战后俄日关系发展的根本特征。本文介绍了俄日多层次全方位的政治与安全对话,分析了俄日以能源为动力的经济关系,并对俄日在国际事务中的对话与协作、俄日艰难曲折的和平条约谈判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分析了建立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的迫切性,对东北亚地区安全与合作机制的模式选择进行了简述。从国际关系中比较成功的地区安全与合作机制的建立模式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现状可以看出,地区安全与合作机制的建立必须由地区内国家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决定,不能以一个或几个大国的意志主导一切,要充分调动中小国家在安全与合作机制中的积极性,把中小国家的利益作为安个与合作机制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在东北亚地区安全与合作机制的建立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地缘经济合作推动地缘政治与安全合作;坚持合作安全和综合安全的原则;多极相互制衡原则。
  • 摘要:本文分析了朝核危机对中国安全利益的影响,提出防止危机恶化,进行预防外交,并列举了4种常用法:背景推理法、过程推理法、利益平衡推理法和实力对比推理法。促进朝核危机的化解,防止半岛有核化,这不仅关系到亚太地区的稳定,也是保证全球安全的重要条件。中国在半岛地区有根本的安全利益,那就是坚持半岛无核化和维持现有的和平状况。为了维护中国的安全利益,中国政府应该适当超越改革开发以来为经济发展尽力谋求稳定的周边环境而采取的温和而低调政策,更加主动而大胆地实施预防外交,在朝核危机的化解中发挥大国作用。
  • 摘要:俄罗斯的东北亚战略是俄罗斯亚太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普京执政后,把加强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作为实施东西方兼顾、全方位平衡外交战略的重要一环。俄罗斯亚太战略的重点就是发展与地处东北亚的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的经济技术合作,进而推进与其之间的国家关系。俄罗斯的东北亚战略体现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实用性。本文介绍了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整体构架,分析了俄罗斯东北亚战略框架下的中俄关系,简述了俄罗斯东北亚战略的基本特征,俄罗斯推行东北亚战略以来,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很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在此期间,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有:俄罗斯与中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日关系也从试探性阶段向谋求关系突破和实质性合作阶段发展:俄罗斯从现实的经济利益和它在东北亚地区长远的战略利益来考虑,高度重视与他国的经济合作。同时,它也逐步改善了与朝鲜的关系,重塑了与蒙古的合作关系。
  • 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国际资金循环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规模的国内储蓄与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入与国内资本流出的同时并存,以及对外资本净输出的资金循环模式。本研究结合美国及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s)国家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外部环境,以及中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着开放资本市场的现实,依据资金循环分析的基本理论,运用资金流量统计及国际收支等统计数据,探讨东亚地区国际资金循环的特点、问题及其前景。
  • 摘要:本文介绍了2000年11月到2004年9月的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大事纪。从2000年11月3日美国和朝鲜就导弹问题举行的第二次会谈在吉隆坡结束。10日,韩国和朝鲜通过板门店联络官接触,交换了确认离散家属生死情况的名单,以便为本月底进行的第二次离散家属访问团互访做准备。到9月28日蒙古国家大呼拉尔(议会)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总理额勒贝格道尔吉提交的包括1名副总理、15名部长和1名办公厅主任在内的新政府成员名单,蒙古新政府宣告成立。
  • 摘要:本文指出“9·11”事件对美国的战略自信、传统安全观、战略心理、决策氛围以及行为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对美国在今后国际交往中的行为方式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从“9·11”后美国在东北亚的地缘战略观和地区政策上反映非常明显。“9·11”事件说明“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政治不对称高度发展的21世纪,即使一个非国家行为体,也可以成为‘地缘战略棋手',以特殊手段牵动世界地缘政治形势变化”。东北亚地缘政治形势的新变化为新时期的中韩合作提出了更高目标。指出在中、俄、韩三角中,3国都处于主动地位,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不仅受到俄韩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也会带动中韩经贸关系的发展。
  • 摘要:目前,朝鲜对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的调整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且具有试验及探索的性质,但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变化,国内已进行的部分经济政策调整产生出来的正面效应,必将对朝鲜带来一种新的鼓舞力量和刺激作用,促使其不断加大经济政策的调整力度。本文简述了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调整的背景,分析了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的调整方向。近期朝鲜经济政策的调整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中央经济与地方经济的作用分割中扩大地方经济的“自律权”;调整物价和工资结构,缩小配给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强化企业管理;促进朝币汇率的现实化及提高关税率等。
  • 摘要:朝鲜半岛问题是冷战时期的历史遗产。冷战已经结束了,但朝鲜半岛仍处于冷战的阴影中。朝鲜南北双方保持着军事和政治对抗状态,美国继续在韩国派驻大规模军队,朝鲜核危机更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朝鲜与韩国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希望朝鲜半岛实现和平与稳定和发展与繁荣,为21世纪中国的和平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中国政府积极发展与朝鲜和韩国的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支持朝鲜半岛的自主和平统一进程,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立场,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本文介绍了新时期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朝鲜半岛问题主要表现为南北朝鲜的统一问题;解决朝鲜核危机,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问题。中国政府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政策是,支持朝鲜南北双方实现自主和平统一,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的立场。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方针是,积极发展中国与朝鲜和韩国的全面合作关系,共同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实现东北亚地区的发展与繁荣。
  • 摘要:如何加强和发展中朝经贸关系,特别是如何开展图们江地区的中朝合作开发,是亟需解决的课题。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在组织研究人员多次赴珲春和朝鲜的罗先地区进行调研、并同中朝地方高级官员座谈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朝边境跨国经济合作区的方案,这个方案得到了中国吉林省政府的肯定、联合国UNDP有关官员的支持和朝鲜方面的重视。本文认为应该建立双边的、具有现实性的合作形式和机制,然后逐步发展,最终实现图们江地区国际开发合作的多边化和机制化。在中朝之间建立珲春—罗先跨国(边境)经济合作区符合上述目标要求,能够为图们江地区国际开发合作提供新的模式。辟建中朝珲春—罗先跨国(边境)经济合作区,可以充分发挥中国珲春市与朝鲜罗先自由经济贸易区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从目前自身条件来看,已经具备基本条件,井符合中朝双方的共同利益与各自的利益,符合近期中朝两国的政策调整方向。
  • 摘要:鉴于各国政府的努力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形式的不可逆转,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上各国合作的初始模式和地区选择迟迟未决,中韩过半数的企业人士支持建立自由贸易区,并且倒闭机制日渐成熟的情况下,本文试图从中国、韩国、朝鲜在环渤海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分析,通过对中国、韩国和朝鲜现阶段的政府的政策扶持,各国在环渤海地区港口、铁路干线等地理和现代化通信等现实优势分析予以证明其现实可行性,以区域经济理论和现在的经济形势予以论证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并对各国预期收益进行预测和评估,宏观分析和研究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整体原则与注意事项,对东北亚地区建立共同体的局限性与各国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优势进行深入地探讨,希望为使中国、韩国和朝鲜在环渤海地区域建立自由贸易区进而作为推动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各国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达到各国共赢做出努力。
  • 摘要: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与教育部东北亚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于2004年8月19~20日共同举办了“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第11次国际学术会议”,围绕本次会议研讨的主题“东北亚区域合作与中国东北振兴”,有30位中外学者做了精彩的大会发言和自由发言,就东北亚区域合作与发展、中国东北振兴、东北亚能源开发与合作、东北亚地区安全与朝鲜半岛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和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 摘要: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政府提出并实施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是东北地区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的中心腹地,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将为东北振兴注入强大的动力,东北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也将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东北亚地区各国经济互补性强、经济联系非常密切,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是东北亚地区各国进一步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东北亚地区各国应该增进共赢意识,积极探索深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和可行模式,以便使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新突破。本文介绍了中国东北地区经济衰落的原因与振兴的基本方向,分析了中国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互动关系,并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状况做出论述。
  • 摘要:自1991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正式决定将图们江流域开发作为第五次联合国开发计划以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已有1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该地区在贸易、投资、环境保护、农业开发方面的区域经济合作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说来,到目前为止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国际政治环境的演变以及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东北亚地区的主要大国,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关键性推动作用,促进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步入深入发展的轨道。本文指出中国是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经济崛起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东北振兴为加快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 摘要:本文对建立自由贸易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简述了自由贸易圈的构筑方案,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圈需注意事项:职责明确,有章可循;防止污染工业的转移,着眼于利益的长期性与扩大化;贸易和产业转移的影响;要为受负面影响的经济主体和行业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重视企业因素,充分发挥经济个体的作用。
  • 摘要:本文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并简述了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与作用: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政府强干预下的市场经济模式;“分享增长”的收入分配政策;注重教育、科技在人力资本培养中的作用。分析了东亚模式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首先是高投资导致的生产过剩与高储蓄下的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其次是金融市场的快速开放与管理体制不健全之间的矛盾;第三,过度放松金融管制给金融投机以可乘之机。
  •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任何一个不想落伍的地区和国家都必须积极地融入。一般的经济合作或者建立一个经济圈是需要圈内经济体有着一定的互补性。恰恰在东北亚经济圈内,这种互补表现的非常明显。日本、韩国属于发达或者相对发达的国家,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多,但天然资源大多靠进口,劳动力也不足,而中国却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广阔市场,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则相对落后,但是自然资源丰富。因此,各国之间倘以本国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互相协作,该地区的发展前景还是不可估量的。本文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东北亚地区主要国家中日韩三国间不同行业比较优势指数的对比以及三国间进出口商品的构成状况的分析,指出中日韩三国各自生产要素禀赋上的差异决定了比较优势的不同,中日韩在产业结构、进出口商品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三国应发挥互补关系,推进本地区间的合作进程。最后,阐述了作为中国参与东北亚合作桥头堡的东北与日韩经济合作的不可比拟的优势以及互补性条件。
  • 摘要:2003年10月7日中日韩领导人在第五次会晤中发表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明确提到了三方投资合作的问题“三国认识到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对发展各国国内经济的重要性,欢迎为吸收外直接投资所做的努力”。这预示着中日韩投资合作会有更大的发展。目前,日韩对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论从规模还是从质量上看都堪称是中日韩投资合作的典范。在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后,日韩企业对东北地区的投资兴趣剧增。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与投资取向不仅会影响日韩在该地区的投资,而且对日韩在东北地区的投资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简介了中日韩投资合作的典范--长江三角洲,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国内资本和日韩的国外资本提供了有利的投资场所,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加强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投资将会大大推进中日韩投资合作的发展这个问题。
  • 摘要: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有利于中日韩三国经贸关系的发展,符合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也是打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提升层次的可行途径。当然,由于中日韩之间的三边政治经济关系非常复杂,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区域外的因素对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也将产生许多重大的影响。因此,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需要三国共同努力以克服许多重大障碍。本文指出中日韩三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基础尚不够牢固,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极为悬殊的差距,中日韩在开放各自敏感产业部门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区域外的制约因素也将对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构成一定的障碍。
  • 摘要:近几年来,三国提出了建立中日韩三国FTA的建议和构想,但各国产业界和学者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尤其是FTA与企业的实际利益密切相关,有些企业担心缔结FTA后,降低关税等政策措施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对FTA持反对意见。然而面对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和中日韩三国经济关系的发展方向,三国间的双边或多边FTA己成大势所趋。本文拟从中日韩三国间的产业相互竞争与合作的角度考察三国FTA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摘要: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生产力的发展,再加上长期利用自然资源的极大盲目性,使得生产和生活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自然环境的容许量。-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而且导致了全球性环境的破坏,形成了许多不受国家疆界限制的环境问题,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的国际化已把整个人类置于全球环境的摆布之中。因为任何环境破坏后的“跨国界污染”都将首先波及邻国,成为地区性危害,因此,与周边国家谋求环境合作,使双方环境得到改善,将直接有利于自身的生态安全。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唇齿相依,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中日两国对环境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并有了相互合作的需要,环境合作正在成为中日两国合作的一个新领域,这是一个极有发展潜力的合作领域,将成为21世纪中日合作的重要领域。本文对环境问题的国际化进行了分析,对中日环境交流与合作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简述,并介绍了中日两国环境合作领域的有关机制和项目,就面向未来的中日双边及多边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做出了探讨。
  • 摘要:本文对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计划的制定进行了简述,通过五次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日本在区域经济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相对均衡产业空间布局;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地区间经济差距;推动了环境产业和科技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日本的国土开发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大城市病”和公害曾一度加剧;纠正地区开发失衡仍有很大余地。
  • 摘要:近来,中韩两国经济交流十分活跃,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发展速度迅猛,潜力巨大,前景看好。本文介绍了近期中韩经济交流现状与特点。目前,双方经贸合作正在向更高的层次挺进,相互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那么,促进两国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动力是什么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两国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变化的需要;经济上的互补性较强;地理位置邻近,往来便利。指出随着亚太及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深入、中韩两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双方间的经济合作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其发展潜力较大,前景十分看好。
  • 摘要:俄罗斯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与我国东北经济区为邻。该地区虽有7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但只有900多万人口,经济发展滞后,居民购买力较低,市场容量有限,而且中国在这个市场上还面临着日本、韩国、美国及其他国家的竞争。我国对这一地区的出口以食品、服装、鞋、建材和日用消费品为主,这种出口商品结构在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幅度增加对这一地区有形贸易的空间有限,而扩大对远东地区的投资,加强双方的经济技术合作,将是我国今后扩大对俄经贸合作规模,提高合作水平的主要战略方向之一。本文对近年来中国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投资状况及中俄投资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
  • 摘要:运输通道是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基本载体,更是决定图们江区域出海物流大通道建设的关键。由于历史的原因,该区的通道建设进展非常迟缓。严重影响了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进程。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要求告诉我们,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的首要任务是要打造一条畅通无阻的出海物流大通道。这样的历史机遇和任务,便把俄罗斯的扎鲁比诺港和中国的珲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珲春位于图们江下游地区中、俄、朝三国交界地带,是中国陆路直接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也是中国东北路经俄罗斯从水路到朝鲜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乃至北美、北欧的最近点,是吉林省直通俄罗斯的唯一陆路口岸。而扎鲁比诺港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在该区域重要的待开发天然良港,中俄合作开发建设扎鲁比诺港,利用扎鲁比诺港借港出海,打通图们江区域陆海大通道,是促成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走向实质性开发的核心内容。本文就合作开发扎鲁比诺港问题谈几点看法,主要围绕合作开发建设扎港的战略意义、扎鲁比诺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合作开发扎港的现实机遇和条件以及合作开发扎鲁比诺港的设想等方面展开。
  • 摘要:本文介绍了图们江区域开发的基本情况,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的基本思路,指出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是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核心内容和环日本海地方首脑会议的重要经济支撑,是吉林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举措,UNDP图们江区域开发项目第七次政府间会议达成重要共识,为扩大东北亚和平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UNDP继续推进图们江区域开发,扩大东北亚经济合作已成东北亚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 摘要: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国际垄断组织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一定程度上主导了世界经济秩序和发展趋势,是世界对外投资、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量,它对全球及东道国市场的垄断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对中国投资了3000多个项目。截至2003年底,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占中国GDP的比重超过40%,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亚洲国家。而且,随着外商在华投资方式的独资和外商控股形式的企业日益增多,中国市场受跨国公司垄断程度也在加剧,这无疑构成了对中国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威胁。那么,有效地防范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这对于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进行了简述,并就全球影响与中国影响进行了分析,对西方观点、马克思观点进行了论述。
  •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最初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指的是以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以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为核心,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为形式,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优化组合,从而促进各国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之一。它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着重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及我国应该采取的对策。
  • 摘要:近年来, 从俄罗斯石油出口管道到中国东海油田,中日这两个同属亚洲的石油进口和消费大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似乎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本来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但如果任其恶性膨胀,则极易给国家间关系带来不良影响。为避免这一局面的出现,中日两国有必要以理性和现实的态度,认真探讨东北亚能源共同体的构想,以合作代替竞争,实现石油的稳定供给。本文指出石油管线博弈凸现中日能源之争,并就中日石油博弈的原因与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东北亚能源共同体从竞争走向合作。
  • 摘要:日本是一个能源短缺的国家。日本国内没有碳氢化合物资源,所需能源主要依靠进口。日本经济能够高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得益于日本政府的有效的能源政策。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实施新的能源政策,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经济改革计划来减少石油天然气的消费、减少工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开发新的燃料替代品。本文对日本的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简述了日本的能源政策与能源安全,指出日本石油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受国家能源政策和外贸活动的制约。依靠科技水平的高度发展和科技产品的出口,日本成功地解决了国内能源的需求问题。
  • 摘要:笔者在早些时候(1988年)曾提出过“辽宁病”,指出:辽宁省作为中国最老、最大的工业基地,患有类似“英国病”的“未老先衰”症,“辽宁病”不除,辽宁无振兴之日。今天,东北尽管仍面临诸多难题,但可以说:东北人已经告别了“东北现象”。本文指出欧美重化工业城市产业转型经验,对东北的适用性相当有限。走出“东北现象”之后,东北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 本文认为:第一,“赶超”在哲学上讲得通,亦为历史所验证;第二,李斯特与斯密之间的论争没有结束;第三,“动态比较优势”命题的科学性值得重新考虑;最后,振兴东北,要理直气壮地打出赶超战略的旗帜。
  • 摘要:近年来有关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研究较多,但重点大多侧重于现状的分析和对策的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是由于老工业基地的问题是长期历史积累而形成的,可谓“积重难返”。因此,要解决老工业基地问题,不应仅仅停留在目前表面现状的分析上,而应深入探究老工业基地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这样才能有助于深刻认识老工业基地问题的病根所在及其改造的艰巨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通过对重工业基地形成过程和区域特征的研究,深入探究老工业基地诸多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对于更加深刻地认识东北老工业基地衰退问题、科学制定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的规划和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