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2005年社区旅游与边境旅游国际研讨会
2005年社区旅游与边境旅游国际研讨会

2005年社区旅游与边境旅游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云南西双版纳
  • 出版时间: 2005-07-06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

会议文集:2005年社区旅游与边境旅游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1993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是该类保护区的特点之一。像西双版纳这样区内居住着大量人口的特殊保护区,妥善地解决区内常住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是保护工作成败的关键;积极推进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发展,实现产业替代,减轻生态压力,则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在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中积极推行社区参与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选择,对我国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 摘要:跨界民族是"因政治疆界与民族分布地域不相一致且跨国界而居的民族"(方芸,2001)。本文以傣族泼水节及其他节事为例,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跨境民族旅游节事的区域合作问题进行案例研究。文章以网络查询资料为依据,构建了旅游节事的五个感知度指标,包括:目的地感知度、区域感知度、民族感知度、竞争感知度和综合感知度,分析了泼水节的区域定位。文章还以抽样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研究了泼水节和其他节事区域间的相对地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西双版纳旅游节事的规划框架和要点,包括:国际联动,四国合作,打造东南亚"贝叶文化"国际节事圈;省内联动,四方协调,打造云南省"中、北、西、南"区域节事圈;分层次、分市场,对节事进行定位,大力发展节事经济。文章还从标志性节事、主要节事、背景性节事活动、节事旅游等四个层次构建了西双版纳各类节事产品的运作方式。
  • 摘要: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中越边境旅游发展的背景和现状,接着从宏观层面上指出了中越边境旅游发展的三大驱动因素,包括社会驱动--消除贫困,维持边境地区社会稳定,政治驱动--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和经济驱动--跨国旅游合作,促进"两廊一圈"战略的开展。然后文章列举了阻碍中越边境旅游发展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驱动与阻碍因素,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了各个驱动因素与阻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
  • 摘要:构建我国边境旅游和谐的主客关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也是世界旅游组织长期倡导的通过旅游推动和平与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边境主要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旅游形式包括观光旅游、体验民俗风情的专项旅游、以边贸为特色的商务旅游等。边境旅游中的主客关系发生在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当地居民之间。由于旅游者与边境旅游区的文化差异,旅游者的文化会对边境地区的文化形成冲击,但旅游者也会体验到"文化休克"。边境旅游的发展,对边境地区的社会和环境造成影响,边境旅游中一些急功近利的经济行为,也损害了游客利益,在主客之间产生信任危机。构建边境旅游和谐的主客关系,需要运用跨文化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加强主客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和理解。边境旅游的产品开发要在保护边境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需求,要提供规范的旅游服务,保证服务质量,创造和谐的旅游氛围,提高游客满意度,保障边境旅游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 摘要:所有好的科学都由定义开始,边境旅游与边境社区问题也不例外。首先要提出的问题之一是"我们正在谈论什么?"什么是边境或者边界?什么是物质边境和精神边境?它们相关吗?如果他们是相关的,又是如何相关的?在旅游业的框架内,我们正在注意到到边境地区的、穿越边境区域的或跨越边境的不同形式的旅游吗?rn 我们正在调查在边境上的或在边境地区内的社区或沿着边境走廊而旅行者穿越其中的社区吗?这些社区中哪些是被确认为"边境社区"的社区呢?为了得到我们的答案,我们需要涉及到相关学科中的政治学、军事及战略研究、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和文化研究。它们结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探讨边境的话题或边界的定义、边境社区和边境旅游这些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这一课题,并特别引进政治学理论,从三个普遍层面来定义政治-地理边境:省内的边界;国家领土范围内的省间的管辖区域;限定一国领土范围的外部边界。rn 为了考察边境社区,我们把人类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文化研究,并特别引进Lefebvre[1]阐述的空间和地点的社会结构和Homi Bhabha[2]提出的空隙概念和他的占据"第三空间"的"半路人口"的概念。许多边界地区的一个特征就是在外围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社区。这种思路把我们带进了社会文化边界的王国,在那里"对于人类和动物、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东西来说,界限和边界既作为真实的又是虚拟的现象,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甚至可以把它看做我们存在的原形。"[3]从这个观点来看,"边境和边界构成了一个精神上区分'他们'和'我们'的工具,以判定排除在外和包含在内。它们指出了'不同之处',并因此成为任何想象上的社区和它的集体身份确认的关键要素。"[4];并且地缘政治边界经常被用来加强种族和身份的边界。 rn 有了理论基础,在考虑边境旅游特定特征的框架下,我们转而考察具体的旅游要素,如人们流动的原则(其中旅游的流动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减轻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等等。跨边境的旅游流和边境地区的旅游发展都将被考察,并参考大湄公河亚区域(GMS)的国家--柬埔寨、中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和越南等。从不同方面考虑对此问题开展讨论,包括在不同边境区域建立不同的游客信息中心的需要,因为这种中心可以成为轴心角色--也许是最难以被理解的(无庸质疑是最不被欣赏的)跨边境旅游方面的设备之一。边境地区发展"反贫穷"(pro-poor)旅游的动机需要超越只依赖外部的援助以及外围社区,而要通过探索在边境的主要通道引入大众旅游使之成为反贫穷旅游的"主流"。大众旅游对减轻贫穷的影响有多大,与此相关的旅游研究和文献对其关注得很不够。但是正常的推理表明,如果对严格意义上的有主要旅游流量的大众旅游加以充分利用,将可以对缓解贫穷产生不可忽视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从缓解贫穷的角度审视大众旅游,并不是要取代现在对乡村贫困地区的关注,而是在目前已经过深思熟虑的方向上寻求进一步的努力。
  • 摘要:古城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发展有其特殊性,社区旅游中各利益主体追求的目标不同,参与内容不同,相应地带来了很多方面的矛盾,解决了这些矛盾才能使社区旅游持续发展。本文以平遥古城为例,通过一系列调查数据分析平遥古城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目标和参与内容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提出了古城文化遗产地社区旅游协调发展的途径。
  • 摘要:城市游憩产业的发展是社区发展的新增长极,对于社区力量的关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随着城市游憩业在社区发展中地位的提升,社区居民在游憩产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以福州城市滨水区为城市游憩驱动下社区发展的典型案例,利用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法,针对游憩导向与社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城市游憩在社区的影响,探索城市游憩和社区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 摘要:随着海岛旅游的发展,海岛的社会文化环境逐渐发生变化。本文以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作为案例来研究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社区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论文选择海陵岛闸坡镇和海陵镇进行比较研究。其中闸坡镇是典型的旅游集镇,而海陵镇却是传统的农业、渔业镇。因此,论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以海陵镇为对照,来研究旅游发展对闸坡镇地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及其两镇之间存在的异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观察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发现旅游比较成熟的闸坡镇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旅游业发展的冲击下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迁:一方面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就业机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社区居民生活的环境,例如卫生状况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更重要的是社区居民的思想意识、文明水平、普通话水平、思想开放度等都发生明显提高。但是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导致了赌博、抢劫、卖淫等犯罪现象的增多。rn 而海陵镇由于较少涉足旅游业,旅游业还没有对当地社会文化产生太大的影响,社区居民对于影响的感知也很少,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和社会收益提高的吸引,当地居民表现出对参与旅游业很浓厚的兴趣。旅游业的合理和持续发展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考虑社区发展的需要。
  • 摘要:文章选取中国旅游小企业发展的典型地区桂林阳朔西街为案例地,探讨了旅游小企业与当地居民就业的关系。在对案例地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文章分别从旅游小企业与直接就业、旅游小企业与就业困难人群就业、旅游小企业与居民培训这3个方面来进行研究,文章指出旅游小企业在促进旅游目的地居民就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与大型旅游企业相比,旅游小企业在帮助当地居民、女性、就业困难人群就业以及对目的地居民的培训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
  • 摘要:当交通现象越来越成为一种经济问题,20世纪70年代逐渐兴起的计量经济学方法逐渐取代交通工程师采用的预测空运乘客需求的传统模型。本研究运用计量经济方法来建立韩国游客到中国的需求模型。时间跨度从1990年到2003年。rn 经济数据是年度数据,分析中的时间间隔用年份。独立的变量是韩国人的真实最终消费和现在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公布的从汉城到北京的经济舱的单程票价。IATA每年分布机票的价钱,旅行社参考市场环境再根据新机票的价钱来宣布新的旅游项目。rn 经济计量模型建立如下:Tt=β0 dtβ1 ftβ1 ut需求的收入弹性,εd=((e)Tt/(e)dt)·(dt/Tt)=β1需求的价格弹性,ε f=((e)Tt/(e)ft)·(ft/Tt)=β2u~N(0,σ2 I)上面的系数至少是根据自然对数的平方法得出的,如下:lnTt=9.623 ln dt-8.0808 ln ftR2=0.9508 R2=0.9418(Tt:韩国到中国的游客,dt:每个韩国人最后的真正花费,ft:现在IA-TA公布的从汉城到北京的单程经济舱的票价)这一模型主要有四点:第一,交通费的需求弹性(-8.0808)比传统模型分析的要更有弹性。原因是,尽管中国是韩国的邻国,但自1990年两国恢复外交关系以来还有大量的旅游需求。第二,个人花费的需求弹性(9.623)要比传统模型的更有弹性。在过去的1945到1990年的年中,即使在朝鲜战争阶段两国间都有一些敌视,所以,韩国人认为现在去中国旅行还是可以的。 rn 基于以上结论,政策含义如下:第一,韩国当局建立了深度渠道以向韩国游客推介中国社会的文化、历史、景色;第二,为促进韩国游客出游中国,直接在中国开展旅游引导活动,(主要是)考虑到中国旅游组织者主要将其公共关系集中在韩国旅游组织者身上而不是个体旅游者身上。
  • 摘要:在工业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管理难题。本文探讨了以下两个问题:1.是否可以应用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来管理解说的主题和方法。2.德国利用和管理工业旅游地的模式能否应用于中国,包括对于废弃的和正在使用的工业地的综合利用、处理工业遗产地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提高工业旅游地的娱乐性,以及对工业旅游地的意义和本真性的阐述等。
  • 摘要:过去的10年中,作者一直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的项目。项目的早期是帮助海南省提高海滨管理的能力,海南省的海滨面临日益增长的压力。rn 现在,在海南和中国其他地方都强调要加强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能力。这两个项目不仅既得到了加拿大国际机构的基金支持,也受到来自加拿大和中国的大学、政府和私人机构等许多合作伙伴的关注。项目涉及到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rn 海南是一个热带岛屿,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大多数的游客是国内游客。岛屿有海洋-阳光-沙滩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及重要的但是已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文化虽被开发利用,但他们并不是主要的受益者。不可避免的,旅游在上述介绍的两个主要项目中巳受到特别的重视。rn 然而,本文的目的不是提供海南旅游现状的概况、问题及前景,尽管一些附带的观察可能会在这些题目中有所体现。而且,海南被认为是旅游研究的一个实验室。所以,本文将指出在海南基于所开展项目而进行的旅游研究的异质性及现在的进展。该研究的主要部分已经由中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生所开展。rn 将要展开的主题包括旅游地的形态学、土地利用和经济影响;生态旅游的潜力和为当地人设计的保护区的实质;文化旅游体验的原真性;被旅游发展所取代的少数民族;旅游就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导游的作用;在景点和接待设施中采用环境管理实施方法。rn 结论是:当迫切地需要和创造机会去进行多种旅游研究时,自身很难去获得研究基金。然而,旅游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把旅游从学术和实用角度放在更广阔的范围中去探讨是值得的,如探讨旅游在滨海区管理中的作用、环境规划、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和其他更广阔的研究范围。
  • 摘要:本文是对我国国际旅游市场需求预测的一种尝试,以日本赴华旅游需求预测为例,选用日本总人口、日本人均GDP、中国人均GDP、日元对人民币汇率、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等5项指标因子,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旅游需求预测,并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神经网络模型在旅游需求预测中,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为旅游市场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摘要:通过1531名游客的问卷调查对水乡古镇景观意象知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乡古镇旅游景观意象构成的基本要素是通道、节点、标志、区域、边界、豪宅和民居,而区域和边界感知较弱,这是受旅游景观空间分布及其要素类型的影响;基于游客对旅游景观重要性比较评判的结果,对特色旅游景观意象知觉进行量化比较,认为旅游景观意象知觉与游客出游前的感知行为关系密切。
  •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外休闲研究的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和《Leisure Science》上出现的1994年到2004年有关休闲行为研究的87篇文献进行检索。对两本学术期刊有关休闲行为的研究者的分布情况、介入学科进行分析,并对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试图总结出近十年国外休闲行为研究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对国外休闲行为研究的研究方法做出总体的介绍,并对以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 摘要: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在2002年的澳大利亚凯恩斯国际生态旅游大会上生态小屋被认做是一种合格生态旅游产品形式。本文认为生态小屋是可持续生态设计理念的展现,在人类、环境和建筑之间建立了一种关系,依靠这种关系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生态整体,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地介绍了关于生态小屋的一些研究,同时也探讨了生态小屋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以期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好的帮助。
  • 摘要:如何在接受西方生态旅游新观念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本土特色,是值得我们认真关注的一个课题。生态价值观是人类如何看待同自然关系的一种整体意识,中西方生态价值观在历史进程中表现出相异的特点:西方主张人地分立,中国力求"天人合一",这一特点在当代又有所变异。受此影响,西方生态旅游资源强调其自然属性,而中国则以自然和人文融合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因此,西方生态旅游市场呈现出一元特征,而中国则必须同时考虑市场的消费和培育双重功能,构造高端和大众二元结构的市场。大众生态旅游是现阶段朝向西方式严格生态旅游的一个有益过渡。注重本土化色彩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的推行、生态旅游区的建设,以及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发展中国生态旅游的当务之急。
  • 摘要: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增长对于中国各不同地域的地区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山东省是位于东北沿岸的边境旅游区,国外游客位居第二。rn 本文研究调查了这些游客的社会行为影响。研究采用的是客位研究法,运用旅游个性列表细分潜在的出境游客,又从旅游的动机、某些旅游特征的重要性、对淡大利亚的兴趣/知识、对特定旅游体验的知识/动机等方面对这些分层进行了比较。
  • 摘要:在世界许多地方,边界旅游的开展可以使主客社区都受益,中国也不例外。rn 传统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迅速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开展边境旅游的研究。为了理解在古老文明中,边界旅游效果的影响,特选取中国山东省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将从不同生活阶层和生活方式的人中选取的295个中国人作为分层目的的样本进行了聚类分析,得出基于性别、年龄、生命周期、收入、之前的海外旅行经验与对西方目的地如澳大利亚有个人兴趣为基础分化出的5个聚类结果。通过勾勒目的和在考虑每个聚类的主要特征以使之与其他聚类区别的基础上,为每个聚类取名来分析聚类的特性。
  • 摘要:边界旅游规划和管理时需要考虑边境的各方处于竞争状况,他们各自都强调自己的文化处于原真状况。这种竞争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旅游员工彼此间及利益相关者间交流、处理询问、制作的宣传册和网页、战略和策略上的管理和规划及总体上进行操作时的职责等方面对语言的使用。rn 本文主要聚焦在从新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者的视角如何在规划和管理边界旅游中有效地使用语言。我们将使用Don Cupitt最近的著作,他是有着40多本令人尊敬的哲学专著的作者。我们将关注一个参与边境游客项目的部门经理,看他是怎样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词组、特别形象、文化角色、身体语言来加强这一项目的。
  • 摘要:本文展示的就是这些欧洲行政区中以Nysa和Glacensis两个实体为例的游客合作的经验。Nysa(Neisse-Nisa)建立于1991年,是波兰及捷克共和国和德国的三国边境,总面积达106万平方公里,主要是由波兰的山地景观、捷克的Sudety山脉(Karkonosze,Izerskie and Kaczawskie andRudawy Janowickie)和德国的Zytawskie山脉组成。Karkonosze山跨波兰和捷克共和国两国边界,是一个国家公园。Glacensis欧洲区域建立于1996年,跨波兰和捷克共和国两国边界区,面积为0.49万平方公里,由Sudety中东部的山脉及其山麓小丘组成。
  • 摘要:随着中国游客加入到国际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的凸现,知识水平越高、游历经验越丰富的中国游客就越需要良好的公共关系、联合的市场研究以及欧洲旅游目的地和中国团队游运营者间的紧密合作。中国游客一次完美的欧洲之行会在不久的将来刺激欧洲的旅游发展。
  • 摘要:目前,很多地方旅行社业的竞争激烈,甚至出现过度竞争的状况,扭曲了市场价格,导致了旅游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本文试图从服务产品的视角出发,以服务产品性质及旅游服务产品特点为基础,分别从服务产品的非实物性、生产与消费同时性、不可储存性、非转移性和旅游服务产品的同质性、关联性两个层次来分析旅行社业出现低价竞争的原因。rn 研究发现,服务型产品先天具有的若干性质特点是导致旅行社业出现低价竞争的重要原因,如果政府管制缺位或力度不够,旅行社业出现低价竞争不可避免。
  • 摘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旅游群体。大学生崇尚自我,精力充沛,空闲时间相对较多,喜爱非常自由的旅游方式。在已有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潜在的旅游需求是巨大的。绝大多数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旅游体验,没有旅游过的学生也大多数希望未来有机会旅游。但是,大学生潜在的旅游需求转变成现实的旅游者受到旅游认知、旅游消费能力、旅游体验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注重旅行体验和体现真我的自助游,受到大学生乃至年轻人的喜爱。本文以中山大学在校学生为样本,调查当代大学生对自助游的认识和评价,分析自助游的市场潜力和制约其发展的限制因素,为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 摘要:社会在发展,生活在转型,旅游已成新时尚。在眼下这个推崇个性、流行自由的时代,背包旅游作为一种另类旅游,已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一族所崇尚。为了认识、了解、体验异域地区人们的生活,研究他们的历史、地理、风俗和民情,他们自由组合,随意选取旅游目的地,然后根据自己的旅游目的与个人爱好,拟定一个行程表,采取野游、探险、暴走等时下流行的自助游方式,收集旅行地的地理、历史和人文资料。文章通过对背包旅游的含义、特征和类型的阐述,说明了背包旅游产生和兴起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当前及今后背包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望了背包旅游的发展前景,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背包旅游,使背包旅游能健康、快速地发展。
  • 摘要:旅游者的行为空间决定了旅游地结构,本文对国内外的旅游行为空间模式进行了总结与评价。以西安为例,对西安基于游客行为的旅游地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游客行为空间,界定了西安旅游地区域(TDD),发现西安TDD对周边地区客源产生了明显的截流效应。国内旅游市场以省域为单位进行划分,截取1995年,1998年,2001年三年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利用中()地标准距离公式,对西安国内旅游吸引半径进行测算,在对比分析1995年和2001年结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距离衰减的基本规律。根据2002年对10个主要景点2000份抽样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国内游客在西安市区及周边地区旅游景点的空间选择特征。运用洛仑兹曲线,测算了西安5条主要旅游路径利用强度。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关于西安基于游客行为的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四点结论。
  • 摘要:边境旅游为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本文在回顾了西双版纳边境旅游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双版纳发展边境旅游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发展边境旅游的战略构想及政策框架。
  • 摘要:我国边界地区面积广大,且多为贫困地区,边界地区的大发展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当前,跨区域的边界旅游是目前我国国内旅游的常见形式,边界地区由于发展相对滞后,恰好保留了品质较高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是各边界地区发展的重要出路之一。本文给出了跨界旅游目的地的定义,并在对其发展现状分析和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发展起点是否相同和动态发展状况为依据进行了跨界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模式分类。主要分为协调发展、优胜劣汰、两败俱伤和后来居上四种发展类型,并结合一些跨省界旅游目的地对各种模式的发展做了阐释。最后指出了本研究在跨界旅游地发展理论和实践中的意义。
  • 摘要:旅游社区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系统,对旅游者的活动发挥着互动交流和安全保障的作用。同时旅游社区对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导游系统也同样起着背景功能的作用,丰富、完善、活化了导游的内容和任务,充分发挥这一作用,能够极大地满足旅游者的游览趣味和愉悦感。
  • 摘要:社区管理与经营管理并为景区管理的两大内容。中国早期景区中的社区管理模式是成立官方机构的管理局,如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宜昌管理局,代表政府行使旅游的经营管理和社区管理的职能。随着景区投资主体市场化和多元化,中国景区的社会管理模式更加多样化,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了不同类型社区管理的范例,如云南傣族园的景区社区一体化模式、三峡车溪景区社区职能分工模式、三峡人家景区社区相对分离模式。旅游景区是社区居民、开发业主和地方政府三位一体的系统,在利益驱动机制作用下,三方均希望实现利益最大化,三方若过分地强调各自的利益,往往造成旅游景区整体形象和质量的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了三方各自的利益。旅游景区这一博弈现象的存在,需要突破传统景区的经营管理范畴,从构建和谐旅游社区的角度来研究。本文从典型案例着手,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社区管理模式,研究开发业主、社区居民、地方政府不同角色主体的职责分工,提出"政府主导、社区共管、业主开发、居民参与、职能分工"的新型管理模式,为构建和谐旅游社区提供指导。
  •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之时,旅游社区发展的和谐化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引入委托代理理论,通过对三峡车溪民俗风景区社区发展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得出了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旅游社区发展模式,并对这种模式的操作原则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为解决旅游社区的和谐化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视角。
  • 摘要:通过文献查询、网络查询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分析阳朔攀岩和社区旅游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试图找出阳朔攀岩活动和社区旅游的有效结合点,分析出攀岩运动在阳朔社区旅游中的地位,指出攀岩对社区旅游发展的影响及其程度,同时分析阳朔社区旅游的大环境和攀岩运动发展相互带动和影响的机制,提出阳朔社区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 摘要:我国城市步行街的开发建设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研究滞后,目前我国的步行街普遍功能结构单一,而开发过程中对文化、社会和环境效益重视不足,商业功能导向下的单一空间利用模式,面对城市用地的日益紧张只会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文章在对中山孙文西路、顺德华盖路以及昆明南屏商业步行街3条不同类型的步行街环境展开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行为观察的方法总结出当地居民参与步行街的活动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我国当前影响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的步行街环境要素,以丰富步行街环境理论系统,同时为步行街建设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 摘要:历史街区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社区参与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是实现街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漳州历史街区为例,对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问题进行研究。在对漳州历史街区的社区特征和旅游开发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一般历史街区旅游开发的社区参与模式,结合漳州历史街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采用"政府推进社区渐进参与"的开发模式,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 摘要:本研究在中国不同地区案例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学者的案例材料,探究中国和西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不同之处,并进一步发掘两者形成差异的深层原因。基本结论为中西方社区参与的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参与的社会意义、所追求的利益点、参与各方的主动性、参与方力量对比、参与的发展阶段等五个方面。中西社区参与旅游差异出现的深层社会文化原因为民主化进程不同、非政府组织(NGO)和非营利组织(NPO)等民间组织的发育程度不同、旅游发展阶段不同。
  • 摘要:国内外旅游研究者目前都逐渐把社区及其居民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社区参与也因之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理清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相关概念是使研究走向深入的关键,本文对社区与旅游社区、社区发展与社区旅游、社区参与和参与式发展、旅游业的利益相关者等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研究脉络和走向予以深入探讨,并进一步揭示出社区参与理论共识的达成经历了"从缺失到凸显"的过程。在对社区参与的关注方面,中国和西方的研究具有各不相同的历程。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