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4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
2014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

2014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7-25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分会

会议文集:2014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探讨疑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情况,及不同程度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多内镜表现的差异.采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30日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就诊的疑诊GERD的患者共614例,具有反酸、胸骨后烧灼感、胸骨后痛(除外心源性胸痛)、慢性咳嗽、声嘶、咽部异物感等症状之一.所有符合标准的患者均行内镜检查,同时齿状线上方2cm取活检一块,胃窦和胃体各取一块活检.病理评估食管黏膜活检标本中每高倍视野嗜酸粒细胞计数,对食管嗜酸细胞增多且内镜下无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Demmester积分≥14.7或SI大于50%诊断为GERD.比较不同程度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加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表现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加可表现为疑似GERD症状,而其中GERD是引起食管嗜酸粒细胞增加的常见原因。对于非GERD患者,食管嗜酸粒细胞不同浸润程度其内镜表现有所差异,对于此部分患者需要进一步进行PPI治疗反应的评价和随访。
  • 摘要:腹膜假性粘液瘤(PMP)是一种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很少转移,国外有病理学家将PMP分为两类,即播散性腹腔粘液腺瘤(DPAM)和腹腔粘液癌病(PMCA),其中PMCA预后较差。国外多数学者认为良性(DPAM)多为阑尾来源,而卵巢病变多为继发,恶性(PMCA)主要为胃肠道豁液腺癌来源。产生粘液的囊肿或囊腺癌瘤破裂,粘液液外流,粘液细胞种植于腹膜、网膜及脏器的表面.形成大小不等的粘液腔冻状肿物,癌肿还可经血液或淋巴管播散累及腹膜而形成腹膜转移灶。腹腔镜检查具有特异性的表现,并且可直视下取活检,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方法。rn 手术是治疗该病最主要的手段。得到多数学者赞同的方法是“侵袭性”反复“清除”术。一般首次手术应切除原发病灶如阑尾、卵巢,切除网膜,粘液性病变尽可能清除,如有必要可切除其它脏器。如病变相对局限,连同其他器官整块切除有可能根治。化疗方法有全身用药和腹腔局部灌注用药。近年来腹腔热化疗(44℃)的作用引起关注,认为这种方法既能提高药物对肿瘤的作用,又可降低其全身副作用,尤其适于PIMP这种肿瘤细胞较浅浸润的病变。本病的预后尚好。由于本病罕见,加之可从良性到恶性范围内的病理学类型的不一致,有关本病的病理学、理想的治疗及其效果尚不能完全结论,仍在探讨之中,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探讨消化道粘膜下肿物的内镜及超声内镜下特点。2011年4月-2014年4月消化内镜中心经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粘膜下肿物,使用电子环扫式超声内镜或微型超声探头进一步超声内镜检查,最终采用内镜粘膜下挖除术、内镜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内镜全层切除术、胃镜与腹腔镜双镜联合等方法切除粘膜下肿物共378例,均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确诊.其中男193例,女185例;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55.8±10.3)岁.对瘤体进行内镜及超声内镜特征性分析,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起源层次、回声、回声均匀程度、生长方向等.研究表明,各种粘膜下肿物在内镜及超声内镜下有一定特点,超声内镜可明确消化道粘膜下肿物的大小、起源、回声、生长方式,但对肿物的形状及数量诊断有一定局限性,对消化道粘膜下肿物的诊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摘要:胰腺癌二级预防的关键是明确中国人群胰腺癌的相关环境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吸烟、饮酒、高脂饮食、接触致癌物质及罹患部分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胰腺炎等.目前中国高循征医学证据的胰腺癌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较少,因不同研究所得结果差异较大.本研究分为旨在探讨胰腺癌与环境、疾病、心理行为因素相关性.研究表明,吸烟、病程4年以内的糖尿病、急性胰腺炎病史、胰腺癌家族史和忧郁沮丧程度与中国人群胰腺癌患病风险升高相关,是胰腺癌独立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HES)200/0.5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7月151例因AP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2012年亚特兰大国际会议最新修订的分类方法分为轻症、中重症及重症,其中62例使用HES者为治疗组,89例使用晶体液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同时统计患者预后情况、ICU住院天数及总住院天数.rn 结果:与入院时比较,治疗组输HES后24h的Scr、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Scr、Bun升高(P<0.05);对照组输晶体液后24h的Bun降低(P<0.05),出院前Scr、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Scr、Bu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各项凝血指标中,治疗组使用HES后APTT升高相对明显(P<0.05).治疗组住院天数大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HES对AP患者的肾功能及内源性凝血功能有一定不利影响,使用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
  • 摘要:本文应用乳果糖氢呼气试验(Lactulose Hydrogen Breath Test,LHBT)方法监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情况(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探讨SIBO与SAP后期感染并发症的相关性,并进一步研究抗生素对SAP肠道内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SAP患者疾病早期就已经出现SIBO,且伴有显著的肠道动力障碍及免疫抑制.上述两者共同作用导致结肠内细菌异位,产生SIBO,增加了SAP后期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SIBO发生率无显著影响,但抗生素可以显著抑制小肠内细菌生长,从而减少肠外感染的细菌来源.
  • 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PBC患者可以合并反流性食管炎,可能的机制是:胆盐对食管豁膜有毒性作用,胆酸能增强翻膜对氢离子的吸收。但该患者PPI治疗有效,说明在本患者中该机制可能并非主要方面。该患者ACA为阳性。ACA阳性PBC患者是PBC的一种特殊类型,单一ACA阳性PBC患者疾病的进展比ACA和ANA阴性患者更加隐匿。有资料表明:ACA阳性组乏力、黄疽症状少于阴性组;肝功能异常症状多于阴性组;白蛋白低于阴性组。免疫学指标CD4+和IgM在ACA阳性组高于阴性,说明ACA阳性的PBC患者临床表现隐匿,以单纯肝功能异常多见,易造成临床上漏诊。更多还原该患者口周可见放射状皱褶,双手背面皮肤略有肿胀发硬,伴雷诺现象,ACA阳性,应注意可能存在系统性硬化症的早期表现,而该患者食管测压示LES及DCI减低,无效吞咽增加,考虑可能与此有关,应注意密切随访。该病例提示人们:临床有顽固性反流性食管炎表现,药物治疗后反复复发者,应警惕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反流的可能。另外,PBC可同时合并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此时,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仔细查体可进一步给人们相关证据的提示,而自身抗体等免疫指标的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 摘要:患者张某某,男,53岁,因"间断上腹痛1月,加重伴呕吐1天"入院.患者反复腹痛发作,腹痛发作时查血白细胞及血清胆红素升高,腹部B超、腹部CT、MRCP示胆总管结石、胆囊多发结石.既往史:高血压10余年,血压最高200/100mmHg;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0余年,糖尿病肾病10年,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5年,现规律血液透析,每周3次.患者拒绝外科手术,收入消化内科于术前无肝素透析一周,行术前检查血常规.行ERCP检查示左肝管起始段见多枚结石,最大约0.6cm,因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以混合电流指数3.0沿11点方向行乳头小切开,以取石球囊及网篮取出多枚结石,乳头少量渗血,以凝血钳止血后置入鼻胆引流管。术后两小时余患者呕暗红色血液及血凝块约100ml,鼻胆引流管内引流出多量暗红色血液,血色素降至82g/L,查血淀粉酶升高同时合并术后胰腺炎。治疗以肾上腺素冲洗鼻胆引流管,静滴PPI制剂、生长抑素、止血芳酸、巴曲亭及冰冻血浆等止血治疗,仍有活动性出血。于第二日行ERCP检查见鲜红色血液自乳头流出,反复正肾冰盐水冲洗后,沿导丝置入80* 1Omm金属全覆膜胆道支架及鼻胆引流管,患者出血逐渐停止,继续抑酸抗炎抑制胰液分泌,并行床旁血液滤过治疗,于术后10天出院,3月后取出支架,仍规律血液透析,随诊病情平稳。
  • 摘要:糖原累积病是一类由于先天性酶缺陷所造成的糖原代谢障碍疾病,多数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因种族而异。本文病例患者体型矮小,肝弥漫性增大,甘油三醋增高,多次化验血糖低下,符合本病特点。急性胰腺炎常见病因:梗阻因素,酒精因素,高脂血症,血管因素,外伤,感染因素,代谢性疾病。本例患者经腹部核磁检查,未发现胆囊结石,可排除胆源性胰腺炎。其次,患者无饮酒、暴饮、暴食,外伤手术、妊娠、服药等病史,也可排除与之相关病因所致的胰腺炎。患者甘油三酯>11.3mmol/L,结合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故诊断为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而其血脂增高是由原发的糖原累积症引起。糖原累积症合并胰腺炎的治疗与高脂血症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相似,肠外营养,不补充脂肪乳剂,降低甘油三脂水平,注意患者血糖状态,警惕低血糖发生。
  • 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分析血清抗肠神经元抗体对底物神经元免疫反应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探讨抗肠神经元抗体在IBS发病、诊断等方面可能的价值.连续纳入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且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的IBS患者,采集血清标本,以豚鼠黏膜下神经丛为底物,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抗肠神经元抗体,盲法双人观察和判断染色结果,分为强阳性(+++)、阳性(++)、弱阳性(+)和阴性,与健康对照组结果比较;比较分析血清抗肠神经元抗体阳性和阴性IBS患者临床症状的差别.研究表明,IBS患者血清抗肠神经元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大多数IBS患者血清对底物神经元免疫反应强度强;血清抗肠神经元抗体阳性、高强度阳性的IBS患者,其肠道症状重于抗体阴性、阴性和弱阳性患者,提示该抗体可能通过影响肠神经系统导致或加重IBS患者的肠道症状.血清抗肠神经元抗体在IB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其有成为IBS生物学标志的潜在价值.
  • 摘要:本文观察肠内营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老年患者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从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医院住院期间确诊为MS合并轻中度NAFLD老年患者129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43例,肠外营养组(TPN) 43例及正常饮食组(正常对照)43例,分别给予正常饮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治疗2个月;同时监测体质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腰臀比、血清APN、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转肽酶(γ-GT)、总胆红质(TBIL)、直接胆红质(DBIL)、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压,并进行腹部B超肝脏扫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IR.结论:在代谢综合征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中,肠内营养支持可影响糖代谢、脂代谢,对脂联素水平有影响,部分减轻非酒精性脂肪肝,明显减轻BMI,从而对全身代谢调整及基础疾病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摘要:肠憩室是肠壁向外凸出形成的袋状隆起。可单发,但以多发常见。肠憩室分为真性及获得性两类。真性憩室是结肠壁的先天性全层薄弱,憩室含有肠壁全层。获得性憩室因肠腔内压力增高,使粘膜经肠壁肌肉薄弱区向外突出。肠憩室一般不引起消化道出血,下列情况易并发出血:1.若有粪便进人憩室导致憩室炎可并发出血。2.老年人多伴有动脉硬化及动脉血管畸形易出血。3.当肠壁受化学性或机械损伤时,憩室易出血。4.研究表明非菌体类抗炎药是憩室出血的独立性危险因素,考虑患者憩室出血主要为阿司匹林引起。目前关于阿司匹林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文献较多,但引起结肠憩室出血的文献很少。有文献报道,服用NSAIDS的患者出现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50%是由于憩室出血。阿司匹林可导致正常结肠勃膜糜烂,部分合并溃疡出血,憩室因肠壁薄弱更易发生出血。肠憩室在欧美国家多见,随着中国老龄化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肠憩室逐渐增多,憩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也可能增多。憩室出血多见于65岁以上老年患者,以右半结肠憩室为多,其典型表现为无痛性出血,也可以表现为大出血,停用阿司匹林后出血多可停止。无法停药者可换用其他药物或长期加用保护粘膜药物。
  • 摘要:本文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黏膜肥大细胞变化与消化不良症状的关系.根据罗马Ⅲ标准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32例,男性7例,女性25例,年龄17~61岁,平均年龄41.5岁.胃镜检查时分别对胃窦、胃体黏膜进行活检.其中17例FD患者进行水负荷试验.活检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肥大细胞,连续视野计数200个肥大细胞并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脱颗粒>50%为完全脱颗粒,脱颗粒10%~50%为部分脱颗粒,以个数/mm2表示肥大细胞密度,脱颗粒细胞个数/总数×100%为脱颗粒细胞比例,(完全脱颗粒细胞×0.75+部分脱颗粒细胞×0.25)/总数×100%为脱颗粒程度.采用水负荷试验测定阈值饮水量和饱足饮水量评价胃底容受性和近端胃感觉.研究表明,FD患者上腹痛可能与胃底容受性受损及近端胃感觉敏感性增加有关;胃体黏膜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增加与FD患者上腹痛及餐后腹胀相关;胃窦黏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增加导致胃底容受性受损和胃黏膜敏感性增加.
  • 摘要:目前CX3CR1/CX3CL1轴已被证实参与多种癌细胞转移且与多种癌症预后相关,然而胃癌细胞是否表达CX3CR1以及CX3CR1是否参与胃癌的转移,目前尚无相关研究.通过检测胃癌组织、无瘤胃粘膜、人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和胃癌细胞系(MKN-28,SGC-7901,MKN-45)中CX3CR1的表达,明确CX3CR1在体内外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同对分析CX3CR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此外通过基因转染技术构建CX3CR1过表达和敲低细胞系,进一步明确CX3CR1在胃癌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和存活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提示一方面CX3CR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参与癌细胞的转移、增殖和存活;另一方面CX3CR1在正常胃粘膜中的适量表达可能发挥一定的生理功能,如参与胃粘膜组织修复和再生.而CX3CR1在体内外胃癌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提示体内肿瘤微环境可能参与诱导胃癌细胞CX3CR1高表达.
  • 摘要: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系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上富于梭形细胞、上皮细胞、偶尔为多形性细胞,呈束状、弥漫状排列.胃肠道间质瘤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其多发于胃和小肠,由于小肠位置特殊,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发生于小肠的间质瘤早期不易发现.双气囊小肠镜(double balloon endoscopy,DBE)是临床上诊断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e stromal tumors,SISTs)的重要方法,本文评价了DBE对SISTs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回顾性分析2008-05/2013-12医院经DBE检查诊断为SISTs的30例患者临床资料.检查方法:DBE检查前其他检查:包括腹部B超检查、腹部增强CT扫描、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DBE检查:采用富士能EN-450P5、EN-450T5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情况,既可选择经口进镜,也可经肛门进镜;一侧进镜检查如发现病变结束检查;如无法继续进镜且未发现病灶,在进镜最深处作标记后从另一端进镜,发现病灶或到达会合标记时结束检查.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所有手术切除标本均送病理科行常规镜检及病理诊断,并行免疫组化检查,检测酪氨酸激酶受体(CDl17)、造血干细胞抗原(CD34)的表达.研究表明,DBE检查术前诊断率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安全性高.
  • 摘要:本文比较四联经验补救方案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方案根除H.pylori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在中国对2次根除失败患者H.pylori根除方案的选择.研究表明,EAFB组能获得与药敏方案一致的根除率,并未增加不良反应,是一种可靠,安全,经济的根除方案.对多次常规治疗失败的患者,EAFB方案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根除方案.
  • 摘要:通过研究感染幽门螺杆菌(H.pylori)患者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患病率,探讨H.pylori感染及其毒力因子CagA、VacA、UreA和UreB与IBS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和/或空泡毒素A(VacA)阳性的H.pylori较其阴性菌株未明显增加IBS的患病率,但根治H.pylori后IBS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H.pylori感染和IBS发病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证实.尿素酶B亚基(UreB)的表达可能与IBS的发病呈负相关,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摘要:本文利用血清肿瘤标志物辅助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操作简便、标本易获得、费用较低、受检者无痛苦的优点,而且可用于动态监测和大面积筛查癌前病变,本研究观察和分析了外周血microRNA-23b作为胃癌筛查分子标志物的应用价值.选取100例接受胃镜病理活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三组,确诊为胃癌者列为胃癌组,共纳入46例;确诊为胃癌前病变者列为癌前病变组,共纳入28例;胃粘膜检查结果基本正常者列为对照组,共纳入26例.三组研究对象在年龄和性别构成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应用定量real time PCR检测技术对样本中的miRNA-23b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以Log2△Ct值来表示样本中miRNA-23b表达倍数.以外周血样本中Log2 △Ct=-0.7为判定结果阳性的临界值,分别计算各组的阳性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随着胃癌病情的进展,患者外周血中的miRNA-23b的表达水平呈现上升趋势,该肿瘤标志物水平可用于指示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且其诊断效率较高,有望成为用于胃癌早期筛查的新型分子标志物.
  • 摘要: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是中国重大的卫生健康问题,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是临床重要课题.随着克拉霉素及硝基咪唑类药物耐药率的日益升高,标准三联疗法的根除率逐年明显下降,新的根除方案亟待提出.目前Masstricht Ⅳ国际共识意见将经典铋剂四联方案、序贯方案、伴同方案作为一线根除方案.而中国尚缺乏伴同方案的相关临床治疗研究.2013年9月至2014年4月因消化不良症状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行胃镜检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thin-Starry染色双阳性),不符合排除标准者纳入根除治疗组,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病史,予10日伴同方案治疗,治疗后1-3天随访询问药物不良反应,计算依从性,治疗后4-12周行尿素呼气试验明确根除效果,计算根除率,应用卡方检验分析影响根除率的因素.本研究中伴同方案的根除率较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治疗依从性较差,说明伴同方案不适宜在中国作为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线经验性治疗方案.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根除率较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患者高,依从的患者根除率更高,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对伴同方案根除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 摘要: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分子机制不明,预实验发现ESE3在食管鳞癌中可能存在异常胞质定位.本研究试图确认ESE3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定位情况,并探讨其异常定位可能的分子机制及在食管鳞癌发病过程是否存在比较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ESE3在食管鳞癌中出现异常的细胞质定位.这种异常的从核定位变化为细胞浆定位的机制并非通过常见的细胞出核转运机制、转录依赖出核机制以及基因突变的机制.在食管鳞癌中外源性过表达ESE3恢复了其细胞核表达,并可抑制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和迁移、侵袭能力,但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
  • 摘要:本文应用高分辨率食管阻抗测压检查技术、参考芝加哥分类标准(2012)对功能性吞咽困难患者食管动力异常及传输功能进行研究,与健康对照组及无吞咽困难对照组进行对比,明确功能性吞咽困难患者食管动力及传输功能的特点,以期有助于阐明功能性吞咽困难的发病机制,指导该病的治疗.研究表明,液体吞咽时食管远端动力不足是功能性吞咽困难的可能原因;粘性食团清除率在功能性吞咽困难患者中明显下降,较液体食团更能反映食管的传输功能.
  • 摘要:本文研究胃铋镁颗粒对乙醇所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表明,胃铋镁颗粒对乙醇所致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有明显的预防保护作用,其作用是可能是通过增加PGE2、氨基己糖及NO含量,同时抑制炎症性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2、IL-8的产生,发挥胃黏膜保护作用的.其保护作用与硫糖铝类似,部分监测指标优于硫糖铝.
  • 摘要:miRNA是一类新型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在转录后水平通过与靶基因mRNA 3'UTR区完全或不完全互补配对来负调控其表达,从而导致靶mRNA的降解和翻译抑制.研究显示miRNA的异常表达可见于多种疾病,它在包括细胞的增殖、凋亡、压力应激、脂肪代谢、肿瘤的发生和转移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rdx-6是前期实验中的一个在H.pylori相关性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出调控其表达的五种miRNA,整合实验室前期工作获得的胃癌基因拷贝数变异谱、基因差异表达谱和miRNA差异表达谱,筛选出在胃癌中高表达的miR-24-3p作为研究对象,由此推测miR-24-3p可能通过调控Prdx-6的表达从而参与H.pylori相关性胃黏膜病变演化并且可能与胃癌的生物学特征相关,但是其具体调控关系尚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研究表明,miR-24-3p通过负调控Prdx-6在H.pylor相关胃黏膜病变演化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并且增加了N87细胞的凋亡能力,降低了其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
  • 摘要:消化道是非何杰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结外侵犯器官,胃最为常见,原发性大肠淋巴瘤少见,仅占整个消化道淋巴瘤的10-15%,由于病例数少,症状缺乏特异性,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本文通过回顾性分医院近5年来20例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来探讨其临床及内镜特点以及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本研究表明原发性大肠淋巴瘤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腹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增殖性肿物是最常见的内镜下表现,回盲部最易受累,DLBCL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ki-67、LDH和肿瘤大小与生存时间相关.
  • 摘要:本文介绍了肝脏损伤伴自身抗体阳性时激素的使用方法,中度DILI时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药物导致的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提出,在针对DILI的治疗中,激素用的好是良药、用不好是毒药。只有明确诊断、选择好适应症、掌握好治疗时机才能将糖皮质激素对疾病的积极治疗作用发挥至最好。
  • 摘要:本文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相关技术,结合血清CEA、CA199,研究不同方法对胆管梗阻定性诊断的价值.以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因胆管梗阻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并行ERCP检查及相关治疗的15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检测基线血清CEA、CA199,在ERCP时进行胆管梗阻部位以上胆汁细胞学、梗阻部位细胞刷刷检和(或)梗阻部位组织活检等检查.通过统计学方法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正确率、约登指数、Kappa值等,评价基于ERCP技术的不同方法对胆管梗阻定性诊断的价值.研究表明,ERCP下进行胆管刷检细胞学检查和(或)胆管组织活检,结合血清CEA,CA199水平对于胆管梗阻的定性诊断具有明确价值。血清CEA≥3 ng/ml可能用于高危人群的术前筛选,对于基线血清CEA≥3 ng/ml的胆管梗阻病例,建议进行胆管刷检、组织活检。
  • 摘要:中国报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消化道表现,协和医院总结1987-2007年住院诊断ANCA相关性血管炎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患者病例8例,多数合并肺、肾、耳鼻喉、皮肤受累或雷诺现象。仁济医院报道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的AASV2例,1例存在肺脏受累,激素治疗有效,另一例存在肾脏受累,进展较快,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效果欠佳而出现不可逆的肾功能进展至尿毒症死亡。如上所述,AASV以肺部和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可累及消化道,但单一累及消化道而不累及其他脏器患者较为少见,本文此例患者以便血为首发表现,临床无咳嗽、咳痰表现,肺部CT无间质性肺病表现。多次尿常规、肾功能均正常,化验C-ANCA阳性,确诊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给予激素及柳氮磺胺吡啶药物治疗后激素目前2.5mg/日维持,柳氮磺吡啶维持1.Obid,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CRP、ESR均正常。ANCA-IgG 1:10,PR3-ANCA 33RU/ml(正常<20),MPO-ANCA阴性。故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虽无多脏器受累表现,仍需考虑有无血管炎可能,若能尽早明确诊断给予激素治疗患者预后良好。ANCA可用于判断病情活动及有无复发。
  • 摘要:为了研究急性胰腺炎在新分类标准中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其治疗时间和费用的异同,本研究搜集了北京协和医院急诊收治的AP患者资料,按2012年亚特兰大标准分组,研究各组AP患者相关卫生经济学指标及临床预后的差异.将74例AP患者依据2012年修订的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分类标准分为MAP、MSAP、SAP三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急诊流水治疗时间及费用,住院时间及费用,是否需要抢救室治疗、抢救室治疗时间及费用,是否需要ICU治疗、ICU治疗的费用和时间.本研究从卫生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不同疾病严重程度患者其治疗时间和费用的差异,结果表明SAP患者病死率显著高于MSAP及MAP患者;有局部和(或)全身并发症的AP患者其住院时间及费用高于无相关并发症患者,而出现持续时间>48小时器官衰竭的AP患者其费用有着更为明显的升高,其平均住院天数达到51.85天,平均治疗费用达到12.83万,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结果提示急性胰腺炎新分类对于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胰腺癌是已知恶性度最高且高死亡率的消化道肿瘤,五年的生存率仅为5%,其病死率与发病率相近.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胰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研究显示胰腺癌发生和预后与相关遗传因素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基因NR5A2多态性与胰腺癌的相关性.采用Taqman探针分析方法,对127例胰腺癌患者和127例正常对照者的核受体超家族成员NR5A2基因rs3790844、rs3790843和rs12029406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各种基因型及单倍型与胰腺癌的关联.将每个基因型分别与吸烟、饮酒、糖尿病、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等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交互作用分析,并按性别对单倍型与胰腺癌风险的关联进行分层分析.最后用非优效性检验确定阴性结果的可信度.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大量吸烟)、疾病因素(新发糖尿病、胰腺癌家族史)和心理行为因素(忧郁沮丧)与中国胰腺癌患病风险显著相关.遗传因素研究中中,NR5A2rs3790844A-rs3790843C-rs12029406T单倍型在中国汉族女性中起预防胰腺癌的保护作用,为胰腺癌危险因素理论模型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 摘要:本文介绍一例患者为青年男性,结合肝功能异常、脾大、呕血等病史,查体见蜘蛛痣、肝脾肿大以及血液检验、影像学、胃镜等检查结果,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脾大、脾功能亢进均诊断明确。相关病毒标记物、免疫肝病标志物均为阴性、铜蓝蛋白、铁蛋白均正常,考虑为隐源性肝硬化诊断明确。结合既往病史,患者有明确垂体生殖细胞瘤、尿崩症病史,放疗后肿瘤无复发,但未规律应用激素替代治疗,本次查体时发现第二性征未发育,性激素、甲功、ACTH、皮质醇示各项激素水平均明显减低,IGF-1及生长激素水平也有明显减低,考虑患者垂体功能减退明确,且自年幼时出现,持续时间较久。由于本例患者已进入肝硬化失代偿期,未再考虑生长激素替代治疗,继续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及去氨加压素替代治疗,目前处于随访之中。
  • 摘要:自噬在维持细胞自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自噬与肝癌细胞耐药关系密切.苦参碱是提取自中药苦参的活性单体,有研究发现苦参碱具有抗肝细胞癌的作用.前期实验发现苦参碱诱导肝癌细胞株凋亡同时自噬体增加,然而苦参碱在肝癌治疗中对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苦参碱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关系及可能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表明,氯喹能够阻止苦参碱诱导的自噬溶酶体形成,干扰Beclin-1可以阻止自噬体形成,二者均能增强苦参碱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抑制自噬能够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增加.
  • 摘要:背景和目的:在中国,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研究旨在探讨生活方式和病史与老年急性胰腺炎发病的相关性,为预防急性胰腺炎的发生提供可靠依据.rn 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人群的横断面研究,纳入年龄≥55周岁的23294名大庆地区居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居民基本资料和生活方式特征,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了解居民病史资料.rn 结果:分析纳入的23294名居民的资料.45名曾被诊断为急性胰腺炎,发病率为0.19%;曾诊断为急性胰腺炎者和未诊断者在年龄、性别、婚姻状态和体重指数(BMI)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教育程度高者比教育程度低者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几率高(P=0.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肉类摄入偏多、吸烟、饮酒及胆囊结石病史,均可增加急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P<0.05).吸烟和饮酒与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性成剂量依赖性,尤其是吸烟超过15包年及饮酒超过56.2杯年的者急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更高.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教育程度、吸烟、胆囊结石病史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结果与之前一致,可作为独立危险因素.rn 结论:该横断面研究结果提示,教育水平较高、吸烟、胆囊结石可能是中国北方大庆地区老年人群中急性胰腺炎的潜在危险因素.
  • 摘要:通过评价不同经验的内镜医师应用NICE分类方法鉴别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的能力,并比较系统学习前后诊断能力的变化,评价NICE分类方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诊断价值及推广价值.本研究以在北京大学第九临床医学院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120例患者共130枚结直肠息肉为研究对象,选取高清晰非放大NBI模式下结直肠息肉的图片,由10位内镜医师(5位NBI熟练者及5位NBI初学者)经初步学习NICE分类方法后,根据NICE分类方法判读病变为肿瘤性或非肿瘤性息肉,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初步学习后NICE分类方法在判定结直肠息肉样病变为肿瘤性或非肿瘤性息肉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熟练组与初学组间的差异.上述10位内镜医师在系统学习NICE分类方法后,再次选取106例患者共130枚结直肠息肉的内镜图片读片并判定息肉的性质,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系统学习后NICE分类方法在判定结直肠息肉样病变为肿瘤性或非肿瘤性息肉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不同经验组之间、学习前后诊断能力的差别.计算各组医师间、每位医师间的诊断一致性.研究表明,NICE分类方法在鉴别结直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息肉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具有分类方法简便、容易掌握的优势,适于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摘要: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在根治手术后出现的前切除综合征(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ARS)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了解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肛门直肠功能及其影响因素、ARS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直肠感觉功能明显受损,肿瘤浸润深度和远侧缘距肛缘的距离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肛门直肠功能.直肠癌根治术后出现的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失禁与术后新直肠痉挛性蠕动收缩波和肛门括约肌压力局灶性缺损有关.ARS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和背景:炎症性肠病在中国发病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然而中国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很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中国北方城市-大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资料和疾病人群的临床特点.rn 方法:采用前瞻性人群为基础的调查研究,地区选取北方城市黑龙江省大庆市,调查时间为1年从2012年3月1日到2013年2月28日,在大庆市装备有结肠镜的5家医院负责诊断炎症性肠病新发病例,所有新发病例随诊3月确定诊断者入组,这5家医院覆盖大庆市1,343,364人口.rn 结果:本项调查共发现27例新发炎症性肠病病例,其中25例溃疡性结肠炎、2例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是1.77/10万、0.13/10万、1.64/10万.克罗恩病中以男性为主(2:0=男:女),克罗恩病患者的诊断年龄为39.5岁.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无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比为1:1.11,疾病表型为直肠占24%、左半结肠占56%,全结肠占20%,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平均诊断年龄是48.9岁.rn 结论:本研究第一次报告了中国北方城市炎症性肠病发病率.与南方比较可见,发病率低于南方城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疾病表型南方和北方相似,但是北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疾病活动度低于南方.
  • 摘要:肠道肝样腺癌是一种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的特殊类型腺癌。研究显示80%患者血清AFP升高,血清AFP是很好的辅助诊断指标。AFP显著升高且易并发肝、淋巴结转移,有助于该病诊断。AFP升高的患者,手术后短期内AFP应降至正常,若术后AFP正常后又出现上升,应考虑肿瘤复发或转移。密切随诊,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清AFP等,尤其AFP可作为判断复发或转移的重要指标。
  • 摘要:本文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假性肠梗阻(IPO)的临床特点.以"红斑狼疮"与"假性肠梗阻"为关键词,检索中文万方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对所得文献进行手工筛选,选择符合要求,资料较为完整的文献,剔除同一单位重复报道的文献.提取文献中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IPO是SLE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表现为腹泻或便秘.约半数患者中IPO可为SLE的首发症状,此时易出现误诊及接受不必要的手术.SLE合并IPO患者常伴有腹腔积液、狼疮肾炎及泌尿系统改变.及时针对SLE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 摘要:近年来青年人胃癌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早期诊断率低、恶性度高、预后不良,社会影响大.本研究旨在总结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特征,并与中年组、老年组进行比较,以期提高青年人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以及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检索并选择1990年至2013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并由病理确诊的青年人胃癌(初诊年龄≤40岁)患者共10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特征,包括首发症状、首诊方式、治疗方式、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等.并分为早年组(1990-2003年间诊治的患者55例)近年组(2003-2013年间诊治患者共52例)进行比较.另外比较了近年组青年人胃癌患者与随机选择的同期中年人胃癌组(40岁<初诊年龄≤60岁)及老年人胃癌组(初诊年龄>60岁)(各104例)在临床特点上有无差别.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全部检验为双侧,认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胃癌患者临床特征差别不大,早期均无特异性表现,诊断时多为进展期,胃镜是诊断胃癌的最有效手段.
  • 摘要:通过对科室2008至2014年间进行的310例胶囊内镜检查者的结果进行筛选,选出胶囊内镜、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正常且排除IBS及便秘等肠道动力性疾病的检查者162例,回肠未见糜烂或浅溃疡且其部位检查正常者57例,对结果进行分析,帮助人们准确了解正常情况下胃及小肠排空的时间及不同年龄阶段、性别因素对其的影响和回肠未段糜烂和/或浅溃疡对肠道动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正常人胶囊内镜通过胃的平均时间为68±35分钟,通过小肠的平均时间为316±66分钟,男女无差别,60岁以上人群较60岁以下人群小肠通过时间明显延长,但胃通过时间无明显差异,提示胶囊内镜检查过程中对于高龄患者可考虑应用下消化道动力药物,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胶囊拍摄状态以保证消化道检查的完整性.回肠未段糜烂和/或浅溃疡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回肠未段糜烂和/或浅溃疡患者小肠通过时间为251±102分钟,明显较正常人缩短,提示其可能于肠道排空速率有关.由于样本数量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扩大.
  • 摘要:背景:Hp对抗生素耐药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常用于根除Hp的克拉霉素,甲硝唑以及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正在逐年上升,而中药的低副作用和低耐药性在Hp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正在逐渐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rn 目的:本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选择经筛选出来可能对Hp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药提取物黄岑,败酱草,元胡,高方,田方,大黄,黄莲等,通过体外实验探索不同中药提取物对Hp是否具有抗菌活性,从而为中药治疗Hp感染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Hp感染的治疗开辟新的治疗途径.rn 方法:应用临床分离Hp抗生素敏感及耐药菌株,与标准菌株NCTC 11637,26695进行对照,采用琼脂稀释法,分别将不同中药提取物进行倍比稀释,与哥伦比亚琼脂和羊血的混合物混合,制成培养Hp菌株用的培养基,培养基的最终浓度分别为512ug/ml,256ug/ml直至16ug/ml,经过48小时的培养,观察Hp生长情况,根据Hp未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得出不同Hp临床菌株和标准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计算不同中药提取物对Hp临床菌株的MIC50及MIC90.rn 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大黄及黄莲提取物对Hp临床菌株具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黄岑和高方提取物对Hp临床菌株具较弱的体外抑菌作用;败酱草,元胡和田方对于Hp临床菌株无明显体外抑菌作用.
  • 摘要:绒毛膜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滋养细胞肿瘤,也是产生HCG肿瘤的经典代表,常发生于宫内妊娠,特别是水泡状胎块,也可发生于足月妊娠或异位妊娠以及自发流产后。性腺外非妊娠相关性绒毛膜癌少见,大部分发生于中线部位如腹膜后、纵隔和松果体附近,在男性常发生于皋丸,其他脏器如食管、胃、小肠、前列腺及膀胧等少见。临床上常见症状为葡萄胎,流产或足月产后阴道有持续不规则出血,量多少不定。由于滋养细胞的生长特点之一是破坏血管,各转移部位的共同特点是局部出血。由于本例患者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而无下腹疼痛、阴道出血等表现,临床首先想到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如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肝硬化门脉高压等,少见原因如小肠肿瘤、憩室、血管瘤、炎症、腺瘤性息肉病等隐源性消化道出血,致使临床医生一直考虑消化系统、血管畸形等病变而未能得出正确诊断。当发生颅内出血,颅内组织活检后,追问病史病人既往有流产史,HCG升高,才获病理确诊。转移性绒癌可同时出现原发灶和继发灶症状,但也可原发灶消失而转移灶发展,仅表现为转移灶症状,如不注意常会误诊。本例病人术后妇科B超检查均未见异常,可能原发灶已经消失。绒癌早期即可发生血行转移,转移部位有肺(80%)、阴道(30%)、盆腔(20%),肝(10%)、脑(10%),发生消化道转移的绒癌临床上很少见,本例绒癌发生肝、小肠、颅内转移实属罕见。绒癌治疗原则以化疗为主,手术和放疗为辅,此类病人一旦确诊后应尽早积极化疗,对保守治疗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应积极手术切除病灶。
  • 摘要:本文介绍一例患者高XX,男性,63岁,主因"反复胸痛、反酸8年,口腔溃疡5年,加重伴腹痛20天"于2013-7-11入院。入院后检查资料:血常规:WBC13.08*109/L, HB98g/L, PLT351*109/L, NEUT81%:ESR:77mm/h:CRP 91.6mg/L;IgG,IgA,IgM正常;ANA+ENA谱:(-):ANCA:(-);抗心磷脂抗体:(-);生化:GGT60U/L,UA465umo1/L,Ca 2.18mmo1/L;肿瘤指标:(-):便潜血:(+),镜检末见异常。复查胃镜:咽部溃疡,食管裂孔障碍,食道下段可见2处深大溃疡,覆黄白苔,边界清楚。病理:(食管)多为表浅鳞状上皮伴角化亢进及不全,局部表皮内见散在炎细胞浸润,超声内镜:食管下段管壁增厚,全层病变。结肠镜:回盲瓣孤立深大演疡溃疡,横结肠多发糜烂。病理:(回盲部)弥漫性炎细胞浸润,腺性脓肿,大部分腺体结构破坏(无正常粘膜结构),腺体有轻度非典型性。眼科会诊:眼底动脉硬化。
  • 摘要:随着内镜技术及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内镜专科护士的专业技能及专科知识要求也不断提高.国外对于内镜专科护士的培训工作已经非常成熟,有着规范化的培训机制及认证体系,而中国目前还没有规范化的培训机制,内镜护士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掌握的情况与带教老师的经验、习惯等密切相关,导致内镜专科护士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内镜专科护理的发展.本文从内镜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培训方法、培训内容进行阐述,说明建立内镜护士规范化培训机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而促进内镜专科护理的发展,同时激发护士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体现护士的价值,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支持.
  • 摘要:本文通过对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行胃镜,高分辨食管内压力阻抗联合测定及24小时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的结果分析,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功能特点及反流性食管炎与非糜烂性反流病患者食管功能特点的差别.以2012年6月-201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患者,根据消化胃镜检查结果及24小时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组与非糜烂性反流病组,所有患者均行高分辨食管内压力阻抗联合测定;另选择胃镜检查正常的无症状健康自愿者行高分辨食管压力阻抗联合测定.根据芝加哥分型标准测量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食管下括约肌残余压(LESRP),完整松弛压(IRP),远端收缩积分(DCI),远端食管体部收缩波幅(DEA),蠕动性收缩率,液体食团完全传输率,液体食团完全传输时间(TBTT).连续参数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连续参数组间比较采用X2.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远端收缩积分及远端食管体部收缩波幅降低,食管蠕动及传输功能障碍.反流性食管炎组与非糜烂性反流病组之间食管功能障碍差别不明显,需要扩大样本量以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对老年食管裂孔疝(hiatus hernia,HH)患者的住院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来探讨老年HH的临床特征,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对1993.3-2013.3期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年龄≥65岁,确诊为H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其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确诊周期、主要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方法及其阳性表现、诊断分型、合并症及误诊情况,并对不同检查方法的检出率进行比较.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表明,老年HH患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其症状复杂多样,病程长,确诊周期长;最主要症状为反酸烧心、腹痛及恶心呕吐,各症状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Ⅰ型HH最为常见;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出率较高,不同检查方法各有利弊,可互相补充;老年患者HH症状不特异也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
  • 摘要:本文探讨内镜下胃体龟裂现象的病理学表现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i,H.pylon)感染的关系,以深入理解胃体龟裂现象的临床意义.研究表明,胃体龟裂现象与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患病率有关.有胃体龟裂现象时,胃黏膜慢性炎症程度高,活动性炎症、中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淋巴组织增生阳性率高.有胃体龟裂现象者,胃黏膜炎症积分、肠化积分,胃窦均高于胃体.胃体龟裂现象时,H.pylori感染率高,且胃窦H.pylori积分较胃体高.
  • 摘要:消化性溃疡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指的是胃溃疡出血与十二指肠出血.胃溃疡出血与十二指肠出血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前者以黏膜屏障功能降低为主,后者以高胃酸分泌为主.因此,两者在人口学、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面可能存在不同.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比较胃溃疡出血与十二指肠出血二者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08年至2012年间因消化性溃疡出血于北京天坛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患者以呕血和/或黑便和/或便潜血阳性为主要临床表现并经内镜检查证实存在消化性溃疡,排除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及其他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将所有患者分为胃溃疡出血组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在人口学、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方面的异同.研究表明,胃溃疡出血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之间在人口学、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等方面存在差异.胃溃疡出血患者年龄小,更易表现为黑便.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更多表现为呕血,同时吸烟、饮酒及服用阿司匹林者比例较高.
  • 摘要:本文探讨康复新液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模型的治疗疗效及可能机制.选用SPF级雄性C57小鼠70只,鼠龄7周龄,体重18-23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只小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不予处理,其余的先自由饮用3.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sulfatsodium,DSS)5天诱导构建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分别分成模型对照组、康复新液治疗组、高浓度康复新液治疗组、复方黄柏液治疗组、5-ASA治疗组.模型对照组自由饮用蒸馏水;康复新液组与高浓度康复新液组再各分成3小组,分别给予灌胃、灌胃+灌肠、灌肠处理;复方黄柏液组与5-ASA组分别灌肠处理,连续8天,8天后处死.每天记录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处死后评估结肠大体评分,并取结肠组织进行病理评分;并采用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的IL-1 β、IL-4、TNF-α、INFγ、NF-κB等重要炎性因子的表达.研究表明,康复新液在治疗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时在可能优于5-ASA,与复方黄柏液无明显差异;给药方式方面灌肠治疗优于灌胃;在机制方面,康复新液可明显抑制促炎因子IFN-γ、IL1-β,减轻炎症反应;并可能使细胞因子IL-4、NF-κ B升高抑制炎症反应.
  • 摘要:microRNA(miRNA)在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转录后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进而参与许多重要的生物学过程.目前关于溃疡性结肠炎激素耐药的机制研究包括促炎通路和抑炎通路的信号通路异常.本研究旨在探究miRNA是否通过调节炎症通路上的基因表达参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激素耐药的发生.研究表明,miR-195在UC激素耐药组中的表达较激素敏感组明显降低;miR-195在蛋白水平上直接调控Srmad7的基因表达; p65/AP-1在UC激素耐药患者结肠组织中表达较激素敏感组明显增高.结果表明miR-195可能通过调控Smad7蛋白表达,从而影响了炎性因子的释放,进而参与了UC激素耐药的发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