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大会
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大会

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大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05-11

主办单位:中国女医师协会

会议文集: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目的旨在阐明人文关怀与儿科临床实践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儿科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目前存在于儿科临床实践中人文冷漠现象,从诊断、检查、治疗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新生儿病理性气胸的围产因素。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1月-2011年2月38例病理性气胸为病例组,按1:3配比选择病例组住院号后连续的3份相同孕周产科分娩病例为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发生病理性气胸的围产因素。结果:早期新生儿病理性气胸占同期活产儿比例即发病率为0.25‰(38/150575例)。肺部基础疾病包括肺炎和湿肺两种,湿肺占92.1%。经保守治疗和胸腔穿刺或引流后痊愈。63.2%病例组孕周<39周。病例组剖宫产娩出率(73.7%)、男婴比例(81.6%)、羊水混浊率(34.2%)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婴、羊水混浊、剖宫产是增加7天内新生儿发生气胸的危险因素,OR值和95%可信限区间(CI)分别为5.585(2.169~14.382)、3.431(1.336~8.811)、3.294(1.356~8.001)。结论:湿肺是引起新生儿病理性气胸的原因之一,剖宫产是早期新生儿发生病理性气胸的重要危险因素。产科医生应严格控制选择性剖宫产率,尽可能在39周后进行选择性剖宫产,儿科医生对合并肺部并发症的新生儿生后48h内严密观察病情,及时随访胸片,及早诊治病理性气胸。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先天性囊性腺瘤样畸形(CCA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CAM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系统复习文献,讨论其发病机制、病理分型、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23例CCAM中男女发病机会基本相同,年龄2个月-12岁,均累及单侧单叶肺,其中CCAM Ⅰ型17例(73.9%),Ⅱ型4例(17.4%),Ⅲ型2例(8.7%)。结论:CCAM是一种少见的肺先天性发育异常,影像学是发现该病的有效手段,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需与肺隔离症、支气管源囊肿、先天性肺气肿等鉴别。CCAM患者常伴有感染等并发症,并有一定的恶变风险,手术切除病变肺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尽管现代医学/西医学多年来针对治疗青光眼有众多研究,发明多种新药、新手术,青光眼仍居高全球致盲成因的第二位.中医诊断和治疗青光眼有其特点.依据中医学“脏象学说”,局部眼睛的问题其实是反映藏于体内的五脏六腑失调。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这个病可以是未来的方向。取西医局部治疗,快速控制好眼压的优点,加以中医学理念去调理身体各脏腑,希望能够帮助避免人们因为这病而丧失宝贵的视力。笔者用此文章简单地介绍中西医诊治青光眼的异同.
  • 摘要:干眼症的发病率占人群的2. 7%,中国约有三千万人患有程度不等的干眼症。本文通过分析干眼症的临床病理特征,提出了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是预防干眼症的有效手段,并从卫生习惯、饮食等方面提出了具体预防措施。
  • 摘要:目的:通过与特发性黄斑孔患者进行比较来评价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孔的疗效。方法:对接受同样玻璃体手术的高度近视性黄斑孔12眼及特发性黄斑孔12眼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孔的闭合情况及视力的恢复情况。结果:高度近视性黄斑孔患者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从术前的0.9±0.4 logMAR变为术后的0.9±0.2logMAR,两者之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对照组特发性黄斑孔患者的平均BCVA从术前的1.0±0.2 logMAR变为术后的0.7±0. 2logMAR,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高度近视性黄斑孔组的BCVA有5眼(42%)提高,4眼(33%)下降,3眼(25%)维持不变。高度近视性黄斑孔组术后的平均BCVA低于特发性黄斑孔组(p=0.03)。两组玻璃体手术后孔闭合率均为100%。结论:玻璃体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孔能促进裂孔闭合,提高视力。但其总体视力预后差于特发性黄斑孔患者。
  • 摘要:目的:观察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家族成员artemin在正常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中的分布与表达及其功能。方法:体外培养出生1~3 d SD乳鼠的视网膜神经上皮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RGCs中artemin的定位及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对RGCs中artemin进行定量检测。并用40 mmol/L葡萄糖处理细胞12 h后,再进行上述检测,观察高糖对于RGcs中artemin表达的影响。结果:免疫荧光的结果证实了培养的RGCs显示Thyl.1抗体阳性的红色荧光,且多重荧光标记显示RGCs同时存在显示绿色荧光的artemin抗体和红色荧光的Thyl.1抗体,表明artemin在RGCs中有分布。正常对照组中Thyl.1抗体阳性的细胞为(442±9)个/高倍视野,而40 mmol/L高糖培养组中为(263±7)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al-time PCR对大鼠RGCs中artemin的mRNA水平进行定量分析,40 mmol/L葡萄糖处理视网膜神经细胞12 h后,artemin在视网膜神经细胞及RGCs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研究发现在原代培养的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及RGCs中均有artemin的表达,并且在高糖作用下表达下降,为进一步研究artemin对受损RGCs的保护作用提供了思路。
  • 摘要:目的:探讨获得效果肯定外观自然重睑线的手术方法。方法:以自然生理结构为指导,于内眦韧带上缘的眼睑切线方向进行设计。结果:对589例单睑忠者行该组切开法重睑术,术后获良好效果,满意率100%。结论:以人体生理结构内眦韧带为标志的切开法重睑术,效果肯定,外形自然,有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乳房整形手术是国内外最为常见的整形手术之一。本文就常见的乳房整形手术如:隆乳术、乳房上提术、乳房缩小整形术、男性乳房发育矫正术、乳头乳晕畸形矫正术、乳房再造术及乳房组织工程等手术的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手术方式繁多,并随着整形外科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 摘要:目的:由于中-晚期子宫颈鳞状上皮癌患者经放射治疗后,仍然有20%以上的患者放疗失败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本文以进一步阐述放疗失败的病理学解释为目的。方法:通过分析2002-2004年收治的36名患者的病理材料,均为放疗后,子宫双附件全切及淋巴结清扫的患者(31名盆腔复发,5名因肝肺转移而死亡。结论:经过射线治疗过的瘤组织中,残余的瘤细胞可以以三种状态单独或同时存在:凋亡状态、休眠状态、仍然具有增殖能力的肿瘤细胞。并分析了影响肿瘤细胞休眠的因素有血管生成、免疫因素、温度因素、精神因素等方面。
  • 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分析Bcl-2蛋白表达以及Hans、Chan及Muris分类模型对DLBCL预后的提示意义,寻找能够提示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的最适合国人DLBCL的分类模型.材料和方法:本课题选用237例中国内地DLBCL病例,使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了Ki-67、CD3、CD45RO、CD20、CD79a、Bcl-2、BCL-6、CD10、MUM1、GcET1、FOXP1的表达。并根据蛋白水平检测结果使用Hans、Chan及Muris分类模型进行分组并结合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l4.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处理。结果:本组病例中,男性131例,女性106例,性别比例为1.24:1。发病年龄2—85岁,平均年龄52.6岁,中位年龄55岁,发病高峰41-80岁。本组以淋巴结发病最为常见(75例, 31.65%),结外发病以胃肠道(71/157,45.22%)最为多见。Ki-67、CD3、CD45RO、CD20、CD79a、Bcl-2阳性率分别为96.41%(215/223)、0%(0/209)、14.47%(11/76)、99.14%(231/233)、81.73%(85/104)、61.50%(139/226),分类标记物GCET-1、CDIO、Bcl-6、MUM及FOXP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7.92%(43/154)、24.78%(57/230)、50.22%(116/231)、46.26%(105/227)、80.23%(142/177)。237例全部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中位生存期为103.88个月,3年生存率51.31%(98/191)。1年半内为DLBCL患者死亡高发时间。各分型标记物的表达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Bcl-2阴性组中位生存期120个月,3年生存率66.13%(41/62);Bcl-2阳性组中位生存期62.16个月,3年生存率52.1%(62/119),Bcl-2阴性组预后明显好于阳性组(p=0.019.)。230例按Hans模型进行分组,95例为GCB组,135例为Non—GCB组,GCB与Non—GCB的比例为1:1.42。GCB组与Non—GCB组预后差异不大(p=0.102);181例按Chan模型进行分组,68例为GCB组,113例为Non—GCB组,GCB与Non—GCB的比例为1:1.66,GCB组预后明显好于Non—GCB组(p=0.0.031)。218例按Muris模型进行分组,154例为GROUP1组,64例为GROUP2组,GROUPl组预后明显好于GROUP2组(p=0.0.023)。BCL一2与Chan模型结合分组,BCL-2蛋白在Non—GCB分组中表达明显增高(p=0.028),Non—GCB分组加BCL-2 阳性表达组预后最差,GCB分组加BCL-2阴性表达组预后最好,不同分组预后差异明显,p<0.05*。结论:中国人DLBCL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病理学特点与西方基本一致。国人GCB与Non—GCB比例低于西方,国人以Non—GCB更为常见。BCL-2结合Chan模型是目前临床上明确肿瘤细胞起源、提示临床治疗预后的最佳组合。
  • 摘要:妊娠期是女性一生中特殊时期,在这段时期,一些特殊疾病的发生会直接影响妇女的健康。本文介绍了临床上常见的妊娠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剧吐并发脑病,特发性妊娠黄疸,妊娠期肝病等疾病了临床病理学特征,为进一步有效地减少妊娠期的恐惧感及其不良影响,保持孕妇身心健康及其腹中胎儿的顺利健康成长提供了理论支持。
  • 摘要:Toll样受体(TLR)是一类典型的模式识别受体(PRR),不仅在天然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被视为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连接点,并影响获得性免疫。对TLRs家族的研究,探讨Toll样受体在尖锐湿疣发病中的作用,可以为尖锐湿疣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和对尖锐湿疣的治疗新途径以及靶点提供思路。
  • 摘要:目前激光被广泛的应用于色素性疾病,不同的色素性疾病其疗效也不相同,影响因素有疾病类型、皮肤类型、选择的激光设备以及操作技术。本文就雀斑、黑子、太田痣等色素性疾病的激光治疗的具体方法进行了阐述。
  •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在老年人肾功能评估中的意义。方法:以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60岁为界,将其分为非老年组和老年组。使用99mTc-DTPA清除率作为肾小球滤过率(GFR)参考值,同时用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肌酐(SCr),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CysC。分别运用Spearman线性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ROCAUC)、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对早期慢性肾脏病(CKD)检出率等统计方法,对CysC和SCr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ysC与GFR的相关性及其诊断CKD的ROCAUC和敏感度都明显高于SCr;CysC在CKD2期和3期中对CKD患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SCr,以上优势在老年人群中体现得更明显;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Cr受性别的影响明显(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而CysC与GFR均与性别无关。结论:CysC能准确地反映GFR。与SCr相比,CysC受干扰因素少,可以更加敏感并可靠地筛查出CKD患者;当该指标应用于评估老年人群肾功能时,CysC的优势更加明显。
  • 摘要:越来越多的尿毒症患者将有条件通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以延续生命。本文就如何提高肾脏病患者生存质量,使其重建身心健康,最大程度地回归和回馈社会进行了探讨,并针对女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特殊性,从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 摘要:临床实践证明女性在某些肾脏病中发病率较高,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会影响女性的肾脏疾病。本文通过实际的临床案例,分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病的有效性,提出采用中医补肾的方法,如补肾健脾活血注等,再配合激素治疗等西医治疗方法,对于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分析2010年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方法:2010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62个监测区县,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了98 548名18岁以上居民,采用电子计进行血压测量。在对样本经过复杂加权后,分析了不同年龄、性别、城乡和地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情况。结果:调查样本收缩压为(132.7±21.9) mm Hg(1mmHg=0.133 kPa),舒张压为(81.4±11.9)mm Hg。经复杂加权后,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收缩压为(130.8±21.3)mmHg,舒张压为(80.4±11.7)mm Hg。调查样本中共有37461人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样本率为38.0%。经过复杂加权后,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33.5%(95%CI:31.6%~35.4%)。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其中18~24岁组最低[9.7%(95%CI:8.5%~10.9%)],75岁以上人群最高[72.8%(95%CI:70.4%~75.2%)];男性[35.1%(95%CI:33.1%~37.1%)]高于女性[31.8%(95%CI:29.8%~3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城市[34.7%(95%CI:32.4%~37.1%)]与农村[32.9%(95%CI:30.3%~35.5%)]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东部、中部和西部高血压患病率逐渐降低,分别为36.2%(95%CI:33.1%~39.3%)、34.1%(95%CI:30.7%~37.5%)和28.8%(95%CI:25.1%~32.6%)(P<0.05)。结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并且存在性别、年龄和地区差异。
  • 摘要:目的:调查2010年我国成年人吸烟与戒烟行为流行状况。方法:2010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62个监测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收集慢病相关危险因素信息,共调查了18岁以上居民98 712名,用于吸烟与戒烟行为分析的有效样本量为98 526名。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年龄和性别成年人吸烟和戒烟情况。结果:样本人群现在吸烟率为26.4%(26047/98526)。经过复杂加权后,我国18岁以上居民现在吸烟率为28.3%(95%CI:27.2%~29.4%),男性现在吸烟率(53.3%,95%CI:51.4%~55.2%)远高于女性(2.5%,95%CI:1.9%~3.0%)(P<0.05);88.3%(95%CI:87.3%~89.3%)的男性现在吸烟者每日吸烟,其日均吸烟量(机制卷烟)为(17.8±9.3)支。男性吸烟者戒烟率为14.8%(95%CI:13.8%~15.8%),成功戒烟率为10.7%(95%CI:9.9%~11.5%)。男性现在吸烟者中仅有38.8%(95%CI:36.9%~40.8%)的人有戒烟打算。18~24岁年龄组男性打算戒烟率最高(50.5%,95%CI:46.1%~54.8%)(P<0.05),但其戒烟率最低(7.1%,95%CI:5.2%~8.9%) (P<0.05)。结论:几乎每十名中国成年人中即有三人吸烟,且戒烟者比例较低。而其中尤其成年男性吸烟水平较高,同时戒烟意识不强,戒烟率仍处较低水平。
  • 摘要:目的:评估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管理项目的成本效果,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财政投入和补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方法,收集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期间开展高血压管理项目投入的管理成本及效果资料,并进行管理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管理高血压患者1603人,年人均管理成本为36.9元。高血压患者接受管理1年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平均下降了10.3nmHg和5.9mmHg。年人均管理成本和收缩压的成本效果比为3.6:1,即接受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水平每降低1mmHg(与此同时舒张压下降0.6 mmHg),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高血压患者管理上投入的年人均管理成本为3.6元。结论:以社区为基础的高血压管理项目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比,政府加大对社区公共卫生的补贴和投入可以获得更大产出,该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类似地区制定高血压社区管理相关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中美慢性病合作研究项目自2009年启动后,已经探索出科学的管理模式。项目伊始,科学的制定中长期和短期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重视和谐团队的建设,并加强资金管理,在项目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注重整合不同的资源。项目的顺利进行依赖于科学的管理模式,中美慢性病合作研究项目的管理经验值得其他国内、国际项目借鉴。
  • 摘要:目的:观察以胸痛为主诉在心血管专科就诊的亚健康状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09.1-2011.7以胸痛为主诉的在我院心血管号科门诊就诊的18—45岁的中、青年患者330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断,了解亚健康状态所占比例及其鉴别诊断。结果:以胸痛为主诉在我院心血管专科就诊的患者中,91.2%的患者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仅8.8%的患者检查发现器质性病变,分别为高血压病(2.4%)、反流性食管炎(1.5%)、心肌桥(1.2%)、颈椎病(0.9%)、带状疱疹(0.6%)、冠心病(0.6%)、心肌炎(0.3%)、心包炎(0.3%)、肺炎(0.3%)、胸膜炎(0.3%)、心肌病(0.3%)。结论:以胸痛为主诉在心血管专科就诊的中青年患者中,绝大部分无器质性病变,结合其他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失眠、多梦、精神紧张等,考虑为亚健康状态。以胸痛为主诉时,诊断亚健康状态应注意与高血压病,反流性食管炎、心肌桥、颈椎病、带状疱疹、冠心病等疾病进行鉴别。
  • 摘要: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所致血管病变造成的脑组织损伤,其认知损害与高血压本身造成损害有很大不同,可导致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本文主要从流行病学、神经心理学、结构及功能影像学、治疗等方面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卒中后认知功能改变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女性中,超过40%存在糖耐量受损,16%的病人在其40岁时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而且其由糖耐量受损(IGT)进展为2型糖尿病速度较非PCOS人群明显增快。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07共识已经将PCOS列为2型糖尿病显著且不可变更的危险因子,因此对于此类人群并发的糖代谢紊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实验应用稳定性示踪剂研究丙酸睾酮注射+高脂喂养造成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模型的糖代谢动力学的改变。材料和方法:取20只21日龄的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PCOS组,注射丙酸睾酮+高脂饮食喂养诱导PCOS模型,对照组注射相应容积茶油。PCOS模型制作方法:每天一次皮下注射25mg/ml浓度的丙酸睾酮注射液,注射量1mg/100g体重+适当体积注射用茶油,连续注射8周,并给予高脂饮食。8周后,进行大鼠尾静脉灌流实验,应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原理,对大鼠糖代谢动力学进行检测,比较两组SD大鼠的葡萄糖出现率,甘油出现率,糖异生率。结果:(1)PCOS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2)空腹血糖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异常。(3)用示踪剂进行糖代谢动力学研究发现,丙酸睾酮联合高脂饮食构建的PCOS大鼠模型组,其6,6-d2-葡萄糖出现率和糖异生明显升高,甘油出现率未见明显改变。(4)卵巢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卵巢呈多囊性改变,卵泡内卵母细胞或放射冠消失,颗粒细胞层数减少,大部分未见黄体形成。结论:由丙酸睾酮+高脂饮食构建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模型大鼠出现肥胖现象,同时伴有卵巢组织切片改变提示多囊卵巢结构样改变,因而认为丙睾+高脂饮食可以构建PCOS模型。另一方面,应用无应激状态下对大鼠尾静脉进行灌流6,6-d2-葡萄糖和u-c13-甘油,测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大鼠葡萄糖出现率,糖异生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早期已经出现葡萄糖代谢动力学的改变。
  • 摘要:目的:通过29例佩梅病(Pelizaeus-Merzbacher disease,PMD)患儿临床分析与随访,了解病情进展特点及预后。方法:选择2005年12月-2011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及基因诊断的29例PMD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远期自然病程随访,初步探讨此病的基因型-表型关系。结果:29例患儿平均起病年龄1.0±1.6个月,均以眼球震颤为首发症状。本组患儿中75.9%于10岁前呈缓慢进步,13.8%呈静止性,6.9%明显倒退,3.4%死亡。随访患儿均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未获得独走技能。29例患儿认知功能均进展缓慢。29例患儿临床诊断经典型14例(48.3%)、中间型9例(31.0%)、先天型6例(20.7%)。其中先天型临床表现最重。29例患儿PLP1基因重复突变24例(82.8%)、点突变5例(17.2%)。基因型与表型呈明显相关性,经典型PMD以重复突变为主,先天型PMD以点突变为主。结论:PMD患儿是一种缓慢进展性遗传病,临床表型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基因诊断不仅可以确定诊断,而且和临床长期预后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通过350例食物过敏患者体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分析,来了解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G抗体分布及相关原因。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法检测350例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 在食用14种食物中,成人男不耐受率0%(牛肉)-44.44%(螃蟹),其中,不耐受率从高到低,顺序为螃蟹>虾>鸡蛋>大豆>鳕鱼>牛奶>玉米>大米>西红柿>蘑菇>猪肉>小麦>牛肉>鸡肉。成人女不耐受率0%(牛肉)-55.9%(螃蟹),其中不耐受率从高到低顺序为螃蟹>虾>鸡蛋>鳕鱼>牛奶>大豆>玉米>大米>猪肉>小麦>蘑菇>西红柿>牛肉>鸡肉,男性和女性在食物不耐受率无明显差别。儿童男不耐受率0%(猪肉)-鸡蛋(95%),其中,不耐受率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鸡蛋>牛奶>大豆>螃蟹>虾>西红柿>鳕鱼>大米>玉米>小麦>牛肉>鸡肉>蘑菇>猪肉。儿童女不耐受率0%(蘑菇)-76.92%(鸡蛋),其中不耐受率敏感度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鸡蛋>牛奶>西红柿>大豆>虾>螃蟹>大米>鸡肉>鳕鱼>玉米>牛肉>猪肉>小麦>蘑菇。结论:食物不耐受是某些过敏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可以作为临床筛查过敏原一个有效检查手段,并且可以据此指导患者的饮食。
  • 摘要:目的:皮肤光老化(Photoageing)是皮肤长期受到日光照射所引起的损害,主要表现为色斑的增加、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质地的改变。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ght,IPL)技术作为新一代非剥脱性皮肤美容术,在治疗光老化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本课题旨在以半张脸(split—face)模式自身对照观察IPL联合低浓度果酸化学剥脱治疗面部光老化时是否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科医人公司的Lumenis One激光治疗仪IPL治疗头联合果酸对26例符合光老化诊断标准且左右面部皮损相对对称女性受试者,进行半张脸自身对照治疗。受试者右侧面部接受低浓度果酸(20%或35%)治疗左侧作为自身空白对照,治疗间隔为3周,共四次。期间并于每次果酸治疗1周后用强脉冲光进行全面部治疗,脉冲光参数设定常规个体化治疗,治疗间隔为3周,共四次。主观评价:于治疗后第14、35、56、77及180天进行医生和受试者主观两侧面部0-4分改善程度评分,另外给于色素沉着斑、毛细血管扩张、细纹、毛孔粗大、皮肤粗糙、肤色暗哑六项光老化皮损分项主观治疗前后两侧面部0-4分评分。客观评价:于治疗前、疗程后第35及第77天分别应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测定仪、颜色测定仪及皮肤弹性测定仪给于双侧面部定量测试以上数值。结果:根据治疗前与治疗后主观评分分数可看出右侧面部IPL联合果酸的治疗光老化整体改善度分数比单独使用IPL高。且在毛孔、皮肤粗糙、肤色暗哑方面效果更为突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客观评价发现,联合治疗面部的皮肤亮度数值更高,红色数值更低,但是水分含量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IPL采用联合低浓度果酸治疗较单独使用IPL在治疗面部光老化方面临床疗效显著,有效且安全。
  • 摘要:目的:描述北京在校大学生敏感皮肤状态的分布,探讨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在校大学生抽样进行敏感皮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1.北京地区在校大学生敏感皮肤发生率为39.46%.男性敏感皮肤发生率为30.04%,女性为48.03%,女性高于男性(P<0.01)。2.影响敏感皮肤发生的内在因素主要有性别、解剖部位、个人及家族敏感性疾病病史、内分泌、精神紧张、目光敏感、混合性皮肤、面部皮肤薄和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影响敏感皮肤发生的外在因素:干燥是最易触发敏感皮肤的环境因素,个人护理品是最常引起皮肤敏感的接触因素:辛辣食物是最常见的诱发敏感皮肤的饮食因素。3.敏感皮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依次为干燥感(32.6%)、瘙痒(28.4%)、丘疹/水疱(28.3%)、紧绷感(25.9%)、脱屑(24.5%)等。4.皮肤洗护习惯:敏感人群中65%的人选择使用普通护肤品,11%的人使用医学护肤品,18%的人没有特别的选择,将近7%的人选择什么都不用。结论:北京地区大学生中敏感皮肤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 摘要:结合经络皮部理论,从经脉-脏腑的角度探讨皮肤病的证治具有临床指导意义。近年结合皮部理论,从经脉-脏腑角度诊治皮肤病取得了一定进展。文章对十二皮部理论及其在皮肤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包括皮部理论的概述,皮部实质探索等相关基础研究,皮部理论在皮肤病辨证论治中的应用现状。试图为今后根据皮损所在皮部反推经络、脏腑,从而指导皮肤病辨证论治奠定基础。
  • 摘要:目的:研究γ-干扰素(IFN-γ)对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吞噬、杀伤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rasahii,T.asahii)的作用,探讨IFN-γ临床治疗T.asahii感染的可能性。方法:不同浓度(10、100、1000U/ml)的γ-干扰素与RAW264.7细胞共孵育18h后,分别与T.asahii临床株共培养45min、4h(不加γ-干扰素组为对照组)。45min后在显微镜下观察RAw264.7细胞吞噬T.asahii的情况,即计数吞噬个数及计算吞噬率。4h后检测RAW264.7细胞的杀伤活性,即检测每毫升中T.asahii的菌落形成单位(CFU/ml),计算生长抑制率。结果:当IFN-γ(10、100、1000U/ml)时,小鼠巨噬细胞株RAw264.7吞噬T.asahii的个数分别为25.12±1.81、35.88±3.56、52.12±3.23,吞噬率依次为25.12%、35.88%、52.12%,与对照组13.62±2.39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每毫升中T.asahii的菌落形成单位分别为58.62±4.89、45。50±3.02、34.62±4.24。生长抑制率依次为25.21%、41.95%、55.83%,与对照组68.12±3.39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FN-γ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强RAW264.7细胞吞噬、杀伤T.asahii的活性,各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IFN-γ可增强RAW264.7细胞对T.asahii的吞噬、杀伤作用。
  •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颅脑影像学技术从传统的结构成像迈向功能成像时代。本文对目前临床上较为常用CT检查技术、MR成像等新技术进行了介绍。通过新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为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后客观评估疗效以及随访起到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经直肠双平面超声在肛瘘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经直肠双平面超声对72例肛瘘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72个病例中,低位单纯性肛瘘29例,高位单纯性肛瘘15例,低位复杂性肛瘘19例,高位复杂性肛瘘9例;其中括约肌间型49例,经括约肌型13例,括约肌上方型8例,括约肌外型2例。经直肠双平面超声诊断单纯性肛瘘内口总符合率为91%,复杂性肛瘘内口总符合率为74%,诊断肛周脓肿总符合率为100%。结论:经直肠双平面超声可显示肛瘘内口、瘘管的走行及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女性慢性肾脏病的营养管理原则,并针对不同生理期的女性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提出了相应的营养管理方法。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女性患者,通过包括合理营养管理在内的慢性肾脏病一体化治疗,能够有效保护残余肾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生活和生存治疗。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女性腹透患者的特点,阐述了腹透患者保护腹膜功能的重要意义,介绍了腹膜透析患者腹膜功能损伤的主要机制,并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提出了保存腹膜功能的主要措施。
  • 摘要:在我国肾脏病专科医师中女医师占有明显优势。本文首先分析了 医患沟通的基本技巧,介绍了医患沟通的换位、真诚、详尽、主动等原则。
  • 摘要:目的:建立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模型,探讨肾移植术后大鼠T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正常雄性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SD大鼠作为供受者建立非急性排斥组(同系基因对照组);Wistar大鼠为供者,SD大鼠为受者建立急性排斥组(同种异体基因移植组);监测。肾移植大鼠各组术后早期T淋巴亚群及肾功能的变化,对其病理组织学急性排斥反应(AR)严重程度进行半定量评分。结果:急性排斥组在术后第7天血清肌酐、尿素氮及AR半定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非急性排斥组(p<0.01)。急性排斥组CD4+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D8+T细胞比例显著降低、CD4+/CD8+比值显著升高,与非急性排斥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细胞亚群检测对于评价肾移植术后免疫功能状态有一定意义,有助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摘要:目的:检测糖尿病肾病(DN)肾小球中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和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同时检测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探讨FABP4在ERS介导的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DN和10例微小病变型肾病(MCGN)肾活检组织中FABP4、GRP78、Caspase-12和Bcl-2的表达,应用Image—Pro—Plus5.0软件进行肾小球上述指标定量分析。取统一放大倍数下DR组和MCGN组所有切片的肾小球进行定量。结果:组织学观察:45例DN组肾活检组织中,可见典型的DN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FABP4、GRP78、Caspase-12和Bcl-2在DR组肾小球系膜细胞均有表达,定量分析显示DN组肾小球FABP4、GRP78和Caspase-12的表达均高于MCGN组(P<0.05),而Bcl-2的表达低于MCGN组(P<0.05)。结论:DN肾小球系膜细胞FABP4的表达上调:DN存在ERS,持续的ERS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促进系膜细胞的凋亡;我们的结果为DN肾小球硬化性病变提供了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研究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hCCMSC)对人乳腺癌原代细胞及细胞系MDA-MB-231、MCF-7中乳腺癌干细胞体内和体外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在体外,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人乳腺癌原代细胞及MDA-MB-231、MCF-7进行检测和分选ESA+CD44+CD24-/low的细胞为乳腺癌干细胞(CSCs),用软琼脂克隆实验进行乳腺癌干细胞的体外克隆培养。用CCK8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实验检测hUCMSC对CSCs的抑制作用。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hUCMSC对CSCs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MDA—MB-231乳腺癌干细胞SCID鼠移植瘤为模型,作体内抑瘤实验。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移植瘤中P13K及AKT的表达。结果:MDA—MB-231、MCF-7、原代乳腺癌细胞中ESA+CD44+CD24-/low表型的细胞分别占1.83%±0.28%、1.53%±0.16%及0.55%±0.17%。分选后的乳腺癌CSCs在软琼脂中的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未分选的乳腺癌细胞(P<0.001)。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hUCMSC共培育的乳腺癌CSCs的生长受抑制,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乳腺癌CSCs与软琼脂底层的hUCMSC共培育后,克隆体积明显减小,克隆形成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与hUCMSC共培育的CSCs的G2-M期细胞数增高(P<0.05),凋亡细胞数增加(P<0.01)。中等浓度和高浓度hUCMSC治疗组的小鼠肿瘤体积和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低剂量组降低不显著(p>0.05)。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各浓度hUCMSC治疗组小鼠移植瘤组织中P13K和AKT蛋白的含量均明显减少(P<0.001)。结论:hUCMSC在体外和体内单独作用均可明显抑制乳腺癌CSCs的增长,其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抑制P13K及Akt蛋白激酶活性有关。
  •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分子分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2000年1月-200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0-Ⅲ期乳腺癌患者共773例,依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将其近似划分为Luminal A型(ER+和/或PR+,HER2-)、Luminal B1型(ER+,PR+,HER-2+)、Luminal B2型(ER+或PR+,HER-2+)、HER-2型(ER-,PR-,HER-2+)和Basal型(ER-,PR-,HER-2-)5个分子亚型,对比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的差异。对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uminalB1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最高,HER-2型、LuminalB2型次之,再次为Basal型,LuminalA型最低,各分子亚型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是否为luminal B1型、LuminalA型、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以及是否为黏液癌或早期浸润癌是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表达HER-2的LuminalB1型、HER-2型及LuminalB2型具有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特点,分子分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
  • 摘要:目的:本实验进行了mTOR阻滞剂RAD001与多西紫杉醇联合作用于乳腺癌干细胞的体内、体外作用研究。方法:在体外实验,我们以原代乳腺癌细胞、MCF-7及MDA-MB-231乳腺癌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选ESA+CD44+CD24-/low表达的乳腺癌细胞为乳腺癌干细胞,利用MTT方法研究RAD001单一用药与RAD001联合多西紫杉醇对不同乳腺癌于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单一用药及联合用药对乳腺癌干细胞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采用软克隆琼脂实验了解药物对乳腺癌干细胞成瘤性的影响。在体外实验中,本研究将从MDA—MB 231细胞系中分选出的乳腺癌干细胞植入BALB/c裸鼠体内,并给予RAD001及RAD001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对肿物大小及动物体重进行检测,并KI-67,CD31,AKT1及pAKT(Thr308)指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在体外试验中,RAD001对乳腺癌干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梯度依赖性,;且相较于未进行分选的细胞,三种乳腺癌干细胞均对RAD001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其中MCF-7乳腺癌干细胞对RAD001最为敏感。在药物联合作用研究中,相较于单一用药组,RAD001联合多西紫杉醇对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有显著增加(P<0.001)。相对于单一用药组,联合用药可诱导G2-M期阻滞增加且更加诱导早期凋亡(P<0.01)。在体内研究中,RAD001联合多西紫杉醇治疗可显著缩小肿瘤范围(P<0.05),且K167、cD34、pAKT及AKT1蛋白表达均有所下调。结论:本实验中的体内、体外研究表明,多西紫杉醇与RAD001联合用药可一定程度上增强各自对乳腺癌干细胞的抑制作用,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其联合作用效果仍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 摘要:目的:在寻找出在早期血清学领域对诊断和治疗有代表性的microRNA,探寻有助于乳腺癌早期诊断、治疗、预后相关的无创新型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未经任何治疗的165例乳腺癌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进行miRNA含量表达测定,主要针对miR-10b、miR-100、miR-155和miR-206四个目标microRNA,找到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特异性上调或下调的miRNA,并与已知的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到乳腺癌相关血清miRNA与乳腺癌相关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对165例乳腺癌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清中四种miRNA(miRNA-10b、miRNA-100、miRNA-155、miRNA206)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miRNA-100和miRNA-206表达显著下调(P=0.012,0.010),而miR-155表达显著上调(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淋巴结转移组miRNA-10b表达下降,而淋巴结转移组miRNA-10b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和无淋巴结转移组。miRNA-206在ER阴性组中表达水平显著上调。结论:血清miR-155在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Ki-67、P53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对表达量Ⅲ期>Ⅱ期>Ⅰ期,Ki-67(+)>Ki-67(-),P53(-)>P53(+)。
  • 摘要:为了研究PD-L1(Programmed death 1-Ligad)对淋巴瘤增殖及对化疗药物的影响,探讨新的治疗方法,我们首先检测了PD-L1在淋巴瘤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用流式分选的方法得到了高表达和低表达PD—L1的两组A20细胞株,将A20淋巴瘤细胞株接种在BALB/c小鼠身上以构建荷瘤小鼠模型,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最后检测了PD-L1对淋巴瘤常用化疗药顺铂的杀伤作用的影响。结果:PD—L1在淋巴瘤上广泛高表达,能够在体外和体内显著促进肿瘤的生长,PD—L1分子能抵制顺铂的杀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43例老年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采用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和第8天;奥沙利铂针85mg/m2,第2天,21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单药吉西他滨100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和第8天。4个疗程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20例患者中CRO例,PR8例,SD7例,PD5例,总有效率为40.00%,临床获益率65.00%,1年生存率为25.00%(5/20);对照组23例患者中CR0例,PR6例,SD10例,PD7例,总有效率为26.18%,临床获益率52.17%,1年生存率为21.74%(5/23)。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数量和严重程度较对照组提高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主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反应。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胰腺癌有一定的客观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副作用对比无明显增加,临床上是治疗老年晚期胰腺癌的合理选择。
  • 摘要:目的:化疗是晚期食管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之一,紫杉醇是目前较为公认的治疗晚期食管鳞癌的首选药物,本中心前期对49例患者进行了二期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因此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临床验证,共计133例患者,进一步分析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食管鳞癌的疗效及其局限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研究,全组133例均为初治的晚期和/或术后转移复发的食管鳞癌,具体用药方法为紫杉醇175mg/m2,d1静点;顺铂75mg/m2,分两天静点,21天为一周期。按照RECIST1.0标准评价疗效。结果:随着样本量的扩大,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食管鳞癌的疗效有限,133例患者近期有效率为34.2%,不良反应可耐受,常见的3—4度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中位化疗周期为3周期,全组中位随访19.2月,PFS有限,仅7.0月(95%CI5.68—8.32);中位生存时间12.0月(95%CI9.93—14.07)。后续接受放疗的患者仅仅是延长PFS,总生存没有延长。结论:紫杉醇在食管鳞癌的治疗中,随着样本量的扩大,近期疗效有限。对部分敏感的患者起效快,适合行术前治疗,但对生存的意义有限。后期接受放疗也仅仅是改善局部症状,对总生存没有意义。联合靶向治疗和寻找疗效判定标记物是今后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 摘要:目的:通过评估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中CD38与免疫分型之间的关系,来探索CD38表达的临床意义、与预后判断的关系,以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法:2008年11月-2011年03月上海市儿童医院初诊79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ALL-B),男49例,女30例,年龄2个月-15岁,所有初发患儿入院后均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免疫分型,并同时进行微小残留病变(MRD)的筛选,当抗原表达符合CD38弱表达时,进一步与其它3色抗体(CD10、CD19和CD34)一起进行共4色的抗体组合检测,作为筛选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监测。根据cD38表达强弱将ALL患儿分为cD38强表达组和CD38弱表达组,两组进行免疫分型的特点比较,统计分析使用SPSS16.0软件,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儿均经过国际MIcM标准明确诊断,初发ALL—B患儿共79例(双表型2例),形态学中L1 24例L2 37例L3 18例;CD38弱表达为50/79例(63.3%),CD38强表达为29/79例(36.7%),其中包含2例双表型;79例患儿中仅存在CD38一个筛选指标的4例,而≥2个筛选指标的46例,无筛选指标的18例;从CD38/CD10/CD34/CD19筛选和监测时的表达特点表明,CD38越是弱表达,同时CD10越是强表达,CD38作为筛选指标时越易被区分,其结果也更为可靠,同时CD38在白血病的治疗演变过程中表达由弱到强。危险分层中弱、强两组分别为:低危21/5例,中危14/15例,高危15/9例。CD38弱表达组中Pro-B 0例,common—B 33例,Pre—B 12例,Mature—B 5例,CD38强表达组中Pro—B 8例(2例为双表型),common-B 13例,Pre—B 5例,Mature—B 3例;两组的免疫分型特点中CD38强表达组中Pro—B、高危分层明显于CD38弱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D38作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MRD监测指标,从初发到疾病的缓解,大部分历经了从弱表达到强表达的演变过程,CD38的强表达可能为ALL的预后不良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Ki-67、P53和YB-1(Y-box结合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00年1月~2004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180例乳腺癌患者的YB-1蛋白表达,回顾性收集其Ki-67、P5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上述3种分子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Ki-67、P53、YB-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3.9%、35.0%和38.3%。Ki-67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组织学分级、脉管癌栓、Her-2呈正相关,与ER、PR呈负相关(P<0.05);P53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Her-2正相关(P<0.05);YB-1的核表达与Her-2正相关,与ER、PR负相关(P<0.05)。Ki-67的表达与P53正相关(r=0.380,P=0.005),也与YB-1正相关(r=0.238,P:0.023)。结论:Ki-67、P53和YB-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不良病理特征相关,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食道小细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1997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29例临床资料完整的食管小细胞癌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结果:29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Ⅱ~Ⅳ期患者,含化疗组与局部治疗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4个月和5.1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69.2%和25%,两者之间有明显差异(P<0.05),化疗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Ⅰ期患者,手术是基础的治疗手段,Ⅱ~Ⅳ期患者,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延长中位生存期的重要手段。
  • 摘要:目的:探讨Notch信号分子在人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人B淋巴瘤细胞系(Raji、Maver、Z138)和T淋巴瘤细胞系Jurkat细胞,利用RT-PCR技术检测Notch信号分子在这些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分泌酶抑制剂DAPT阻断Notch信号后对淋巴瘤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利用CCK-8法检测DAPT对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Notch分子在不同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有所不同,Notch1-2在4种细胞中均有表达,Notch3主要表达于Jurkat细胞,而Notch4仅在Raji细胞中弱表达;另外,Notch下游靶基因Hesl仅表达于Raji和Jurkat细胞。DAPT对Jurkat和Raji细胞的增殖抑制以及凋亡诱导作用比较明显,而且可以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但是对Maver和Z138细胞的作用较弱。DAPT可以通过抑制Notch下游靶基因Hes1的表达而发挥作用。结论:Notch信号的异常表达与活化对淋巴瘤细胞的增殖起着重要作用,Notch信号有望成为淋巴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 摘要:目的:探讨我院收治的惰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相关因素和疗效的分析,以期为惰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惰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寻找影响预后因素、比较不同方案疗效及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惰性淋巴瘤发病中位年龄为58岁,起病最常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起病时MZL以Ⅰ~Ⅱ期多见,其他病理类型以Ⅲ~Ⅳ期多见。总体5年生存率为82.9%,10年生存率为63.8%。发生病理类型转化的5年生存率为53.3%,10年生存率26.7%。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EsR、ki-67、IPI危险分层是影响惰性淋巴瘤预后的独立因素。对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疾病进展或利妥昔单抗治疗未缓解的惰性淋巴瘤患者应用苯达莫司汀治疗,总体有效率为73%,CR率为20%。不良反应主要为粒细胞缺乏和感染。硼替佐米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FL与单用利妥昔单抗相比未显示出优势。结论:惰性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病程较长:发生病理类型转化者生存期短,临床预后差。初诊时ESR水平、Ki-67阳性表达率、IPl危险分层可作为惰性淋巴瘤预后的参考因素。苯达莫司汀对于复发难治的惰性淋巴瘤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新药。
  • 摘要:目的:探讨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NHL)的治疗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T-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同时进行了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91例T-NHL患者中位年龄38岁,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中高危/高危58例(63.7%),72例(79.1%)处于疾病进展期,59例(64.8%)存在结外侵犯。治疗总体反应率为63.8%(51例),预计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55.5%和41.3%。治疗方案中依托泊苷的应用相对于CHOP样方案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对NK/T细胞淋巴瘤或伴纵隔大包块的患者局部放疗可提高疗效,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复发。临床分期、B症状、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结外器官受累、贫血、近期疗效、IPI评分、血清蛋白水平、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为预后相关因子;多因素分析显示近期疗效及B症状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IPI、修改的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的危险分层均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结论:T-NH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肿瘤,预后较差,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新药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HER2阳性的乳腺癌干细胞为研究对象,研究mTOR靶向治疗药物依维莫司与HFR2靶向治疗药物赫塞汀之间存在潜在的联合作用,以了解这两种药物对乳腺癌干细胞的作用。方法:在体外实验,我们以HER2原代乳腺癌细胞及BT474乳腺癌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分选ESA+CD44+CD24-/low表达的乳腺癌细胞为乳腺癌干细胞,利用MTT方法研究依维莫司单一用药与依维莫司联合曲妥珠单抗对HER2阳性乳腺癌干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单一用药及联合用药对乳腺癌干细胞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采用软克隆琼脂实验了解药物对乳腺癌干细胞成瘤性的影响。在体外实验中,本研究将从BT474细胞系中分选出的乳腺癌干细胞植入BALB/c裸鼠体内,并给予治疗,对肿物大小及动物体重进行检测,并KI-67,CD31,AKT1及pAKT(Thr308)指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在体外试验中,针对非干细胞,常规剂量的曲妥珠单抗治疗不能有效的抑制乳腺癌干细胞的生长。依维莫司单独用药实验发现其根据浓度的增加,其作用的强度不断加大。在药物联合作用研究中,相较于单一用药组,依维莫司联合曲妥珠单抗对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有显著增加(P<0.001)且体外成瘤能力也显著下降(P<0.001)。相对于单一用药组,联合用药可诱导Gl期阻滞增加。在体内研究中,依维莫司联合曲妥珠单抗可显著缩小HER2阳性肿瘤范围(P=0.007),且显著下调K167、pAKT及AKTl蛋白表达(P<0.05)。结论:本实验中的体内、体外研究表明,依维莫司与曲妥珠单抗联合用药可一定程度上增强各自对HER2阳性乳腺癌干细胞的抑制作用,为乳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其联合作用效果仍需要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 摘要: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本文深入分析了多点执业政策的推进过程、公众态度和可能引发的诸多问题。作者提出医院文化建设应在多点执业政策推进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观点,并认为医院文化建设是对多点执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制、行政管理、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等方面未及性的渐进性完善和优化.
  •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了解员工对我院文化建设的认可度,为进一步创新医院文化建设机制与载体,丰富员工生活、构建和谐“家”文化、提升员工幸福指数、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对医院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的认同感、幸福感,对医院文化建设的态度和设想等进行分层次抽样问卷调查。结论:参与管理程度与员工对医院的认同感呈正关系,更多的员工参与能够激发员工潜能。员工参与管理对医院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医院文化对医院管理及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已经成为共识。医院领导者对医院文化的建设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领导者的风格直接影响医院文化。在当代医院管理中,女性领导者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女性领导者与男领导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对医院文化建设会发生何种作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得出结论:女性领导者由于大多采用变革型领导方式,更擅长于激励员工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而实现自我价值,对下属的需要敏感等特征,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 摘要:妇幼保健机构是妇幼卫生体系的主体,承担着集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和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妇幼保健服务,肩负着降低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殖健康需求的重要职责。文章从云南省妇幼保健机构的发展现状出发,对我省妇幼保健机构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探索适合我省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的模式。
  •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平均年龄36岁)临床择期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在部位明确的肌瘤剔除后,行术中超声检查,进一步诊断宫体有无肌瘤、肌瘤数目及部位,以距浆膜层最短距离对肌瘤定位,引导剔除手术的进行。结果:20例未探及小肌瘤;15例探及肌瘤15枚, 14枚肌瘤定位后成功剔除。结论:术中超声探头频率高,直接置于子宫表面探查,不受位置及周围脏器的影响,可发现术前未能发现的小肌瘤,比术者直接观察、触诊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降低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率;对肌壁间小肌瘤精确定位,引导手术医生以最短距离剔除肌瘤,有助于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
  • 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医护人员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信行情况,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提供建议。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医护人员132名,采用面对面问卷方法进行调查。结果:社区医护人员对健康生活方式知晓率除“全民健康生活日时间”和“千步活动量定义”较低外,其余均高于65.0%;对不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高血脂、脑卒中有关的态度认同率均高于65.0%;除“锻炼”(每周锻炼2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和“参与社区居民健康生活行动”较低外,其余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发生率均高于70.0%。小于40岁的社区医护人员对“体质指数(BMI)计算方法”、“全民健康生活日时间”的知晓率高于40岁及以上人员,而“锻炼”(每周锻炼2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的行为发生率低于40岁及以上人员。结论: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医护人员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知信行水平较高,但对40岁以上者应加强理论指导和培训,对小于40岁者应加强锻炼的教育和宣传力度,促使社区医护人员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活动中更好地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
  • 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市部分公共场所室内的吸烟情况和控烟措施现况。方法:2011年4月,对北京市区长途汽车站和火车站、原西城区全部公立医院及部分餐馆、网吧共五类公共场所进行现场观察30分钟,并记录室内吸烟、劝阻及控烟情况,应用复杂抽样模块进行数据分析。结果:58%的调查场所室内存在吸烟情况22%的调查场所的工作人员对吸烟人员进行劝阻所有被调查场所部采取了至少一项控烟措施,52%的场所有禁烟标识,3.8%的场所有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10%的场所有烟草售卖,尤其在长途汽车站(36%);3l%的网吧和19%的餐馆在室内非吸烟区提供烟灰缸。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显示,控烟措施每增加1种,公共场所发生吸烟的风险降低0.64倍,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95%CI:0.4044~0.9997)。结论:不同种类、不同规模公共场所室内的吸烟发生和劝阻情况不同;场所内采取的控烟措施种类越多,发生吸烟的风险越小。
  • 摘要:“巧式疗法”是经过多年临床验证的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方法。本文从中医五行学说分析了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并通过临床实际案例介绍了巧式疗法的具体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年注册护士更年期健康状况。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20家医院2100名40-55岁在职注册护士进行更年期健康症状问卷调查。结果:共有1686例符合标准进入统计分析。绝经年龄为(48.68~3.61)岁。KMI≥15分者占37.83%,发生率从高至低前三位更年期单项症状是:疲乏81.72%、易激动70.24%、骨关节痛肌肉痛69.55%。潮热30.83%,排第11位。结论:北京中年注册护士37.83%有更年期综合征,前三位依次是疲乏、易激动、骨关节痛肌肉痛。
  • 摘要:随着白血病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毒副反应相关。如何寻找有效预测甲氨蝶呤毒副反应的基因型,进行个体化治疗是当前研究热点。
  • 摘要:目的:研究MTHFR(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基因的C677T和A1298C两个SNPs的分布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后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42例ALL患儿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用PCR片段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MTHFR基因型;观察HD—MTX对患儿产生的毒副反应并评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参考《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WHO)》及(NCI CTC Toxicity scale Version 2.0》分度标准。结果:MTHFR 677CC基因型患儿在粘膜损害、感染、肝损害发生中等以上严重程度的比例大于CT和TT型(P<0.05),在胃肠道反应和外周血白细胞减少方面,虽然差异无统计意义,但这种比例趋势仍然存在。同时MTX动态血药浓度代谢到小于0.25umol/L,677CC型需要更长的时间(P<0.05)。MTHFR 1298 AC基因型的病人,发生中等以上严重程度粘膜损伤的比例要高于1298 AA基因型的病人(P<0.05),在其他方面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代谢方面也无明显差异。结论:推测MTHFR基因多态性分布与ALL患者HD—MTX化疗后发生毒副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关,携带MTHFR 677CC基因型患儿可能更易发生较严重的毒性反应,临床上可结合疗效考虑用药剂量或更多的做好解救和应对严重毒副反应的措施。
  • 摘要:Joubert综合征(Joubert syndrome,JS)除了罕见的X连锁病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具有遗传异质性。病理学改变可表现为小脑蚓部发育不良或不发育,齿状核、脑桥基底部及延髓的神经核团也可发育不良,锥体交叉几乎完全缺如。该征临床表现多样,有神经病学表现及多器官受累表现,神经病学上表现为张力减退、共济失调、发育迟滞、智力障碍、非正常眼部运动、新生儿反常呼吸等,并可侵及视网膜、肾、肝、骨胳肌肉组织等。目前认为JS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因此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很重要,治疗应采取双向正压通气S/T模式可解决之,并提高睡眠质量,使Sp02正常。
  • 摘要:目前围绕着早产儿的营养管理有许多热点问题值得探讨。本文通过表观遗传学阐述了生命早期营养的深远意义,介绍了早产儿最佳的营养状态和理想生长模式,分析了早产儿母乳喂养的优越性,并介绍了早产儿出院后的喂养策略。
  • 摘要:母乳喂养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干预手段之一,对早产儿尤其如此。早产母乳中的成分与足月母乳不同,其营养价值和生物学功能更适合早产儿的需求。在NICU积极推进母乳喂养能降低早产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改善神经行为发育,降低成年慢病的风险。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强化母乳喂养是最佳的喂养方式,能优化蛋白质摄入,促进早产儿体格增长和骨骼矿化。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支持策略来保证早产儿母乳喂养的顺利实施。
  • 摘要:目的:泪小管断裂是内眦部眼睑断裂伤中常见的并发症,需及时正确处理,若未能修复,将会导致终生溢泪、眼睑畸形等。术中如何止血、如何准确而迅速地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术后如何促进伤口愈合、如何防止吻合口阻塞等均是临床医生需面临的问题,而解决此类问题正是提高泪小管吻合手术成功率的关键所在。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患者治疗过程。结果 :78例78眼均顺利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拔除导管后冲洗泪道通畅,随访6个月~1年,均保持通畅。结论:1、泪小管吻合术中组织水肿、出血是临床医生首先面临的问题。麻药注射的部位及巧妙应用麻药和肾上腺素的做用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2、术中注重术者的技术动作要点,巧妙的暴露术野,避免用镊子夹持组织加重组织损伤及出血的可能。3、巧妙的寻找泪小管鼻侧断端更是本手术的技术关键点。我们利用泪阜等解剖标志,均于1-5分钟内找到断端,极大缩短了手术时间.4、术后加压包扎,利用特定体位等促进伤口愈合也是本手术成败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V型外斜与分开过强型外斜视的相互关系及治疗方案。方法:经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检查确诊的32例非斜肌功能异常外斜视V征患者,有24例合并分开过强型外斜视。将24例患者随机分2组,分别实施水平肌后退/缩短并斜行重置术(A组)与常规的水平肌后退/缩短术(B组),观察其术前与术后的眼位、眼肌功能、旋转斜、双眼视功能等。结果:所有患者V征消失,双眼球运动无障碍,无旋转不适,A组7例有双眼视功能改善。B组5例有双眼视功能改善。结论:非斜肌异常的外斜视V征有75%合并有分开过强型外斜视。水平肌后退/缩短并斜行重置术(A组)与常规的水平肌后退/缩短术(B组)治疗合并分开过强型外斜视的V征效果良好,A组治疗效果较B组有显著差异,更适合治疗合并分开过强型外斜视的非斜肌因素的V征。
  • 摘要:本文通过随笔散文的形式以三个年龄段为代表描写女医师的生活、工作。赞美了女医师在工作家庭中的付出。成熟的阅历与内心的善良,让她们知道,怎样用一颗无愧的爱心来维系自己的家,维护自己的亲情和婚姻,也维护着自己在儿女们心目中的形象。当女医师年过半百时,她们获得的不止有病人的尊重与信赖,更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的必须,所以古人说“上善若水”。水总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在前进中总是细致入微,却又无坚不摧。这正如女性医务工作者,她们总是把患者的需要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克服种种困难,精心呵护患者的健康。女性医务工作者的奉献折射出了水的精神,在社会处于转型的今天,深入探究水的精神,或许也是有意义的。
  • 摘要:目的:分析美国、台北、首尔与中国大陆的公立整形外科与私立整形诊所的模式、疾病类型以及对外交流情况,从而让社会人士、媒体和大陆从业医生对整形美容专业的现状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资料:通过拜访、交流以及实地考察的方法,分析波士顿、迈阿密、达拉斯、旧金山、洛杉矶五个美国城市,台北、首尔以及中国大陆的公立整形外科、私立诊所。结果:台北、首尔整形医生的培训与美国医生类似,良好的英文基础利于其国际化;美国的医疗保险以病种为基础,可以进入公立整形外科与私立诊所,手术室与医生办公室可以是独立的合作关系;而台北、首尔的整形修复多在公立医院进行,公立医院设立以美容为目的的精美整形中心,私立诊所遍布城市中心的楼宇;美国、台北与首尔均出现耳鼻喉、口腔科、眼科、普通外科、腺体外科、皮肤科的医生们从事整形职业的现象,而且在美容外科领域有逐渐增多趋势,但多考证后行医;美、台、韩的医生在国内有跨境行医的可能。国内医疗机构多样,除了公立、私立之分外,还有合作关系,私立机构的从业医生常为跨专业执业,继续教育的考核制度欠规范,医生知识面与技术悬殊;国内医生由于语言的问题,对外交流相对较少,近期改进较大;媒体宣传,由于国内信息发布欠畅通、专业信息民众难以理解等问题,真实性较差;国内医生少有跨境行医的可能。结论:国内整形美容行业的培训、媒体宣传以及对外交流可以向境外借鉴经验,官方统一组织,增加行业团结与透明度,从而让公众与媒体对我国的整形美容行业有正确认识。
  • 摘要: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是一种用荧光素标记的核酸探针和特定片段杂交,通过荧光信号变化对染色体或基因异常进行定性、定位及相对定量分析的方法。淋巴瘤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分类复杂,不同种类的淋巴瘤常常涉及某些特定基因和染色体的改变,并且不同分子特征的淋巴瘤其分型和预后差异也较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1ymphoma,DLBCL)不同的分子亚型存在不同的染色体异常。预后较差的激活型(Active B-cell type,ABC型)DLBCL通常显示3号染色体三体,3q和18q21-q22获得以及6q21-q22缺失,而生发中心型(Germinal center B-cell type,GCB型)常获得12q12。BCL-2高表达的DLBCL患者往往预后很差;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中t(11:18)(q21:q21)常发生在肺、胃和眼附属器等部位的MALT淋巴瘤,而t(14:18)(q32:q21)常发生在肝、眼眶、唾腺等部位的MALT淋巴瘤,且无t(11:18)的MALT淋巴瘤预后明显好于携带t(11:18)的MALT淋巴瘤患者;而在滤泡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中,t(14:18)可能与其分级和预后有关,在Ⅰ、Ⅱ级和Ⅲ a级FL患者中较为常见,而在Ⅲ b伴或不伴DLBCL患者中所占比例较低等。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中80%-85%的原发系统性ALCL可见t(2:5)(p23:q35),形成NPM—ALK融合基因。且ALK阳性的ALcL生存和预后情况明显优于ALK阴性患者。t(11:14)(q13:q32)及CCND1高表达可作为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的特征性遗传标志,而t(8:14)(q24;q32)及MYC基因高表达是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特征性的染色体和基因异常。目前FISH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并为临床诊断和预后监测提供了较为客观科学的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CD56、CyclinD1、C-met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和癌旁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TMC的发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0年-2011年间接受外科治疗的59例单灶PTM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按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2组:淋巴结转移组30例,未转移组29例,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TMC中CD56、CyclinD1、C-met蛋白的表达状况,比较PTMC及癌旁组织各种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PTMC癌旁组织中CD56的表达显著高于癌组织(P<0.05);癌组织CyclinD1表达的蛋白评分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5),未转移组癌组织cyclinD1蛋白半定量评分高于转移组(P<0.05);C-met蛋白在PTMC癌组织中的蛋白评分显著高于癌旁甲状腺组织(P<0.005),C-met在淋巴结转移组癌组织中表达的蛋白半定量评分高于未转移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CyclinD1、C-met蛋白在PTMC中表达呈正相关(r=0.66)。结论:CD56、CyclinD1、C-met蛋白均可影响PTMC的发生,CyclinD1可作为其淋巴结转移的提示因子,CyclinD1与C-met联合对提示淋巴结转移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检测糖尿病肾病(DN)肾小球中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4)和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同时检测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探讨FABP4在ERS介导的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DN和10例微小病变型肾病(MCGN)肾活检组织中FABP4、GRP78、Caspase-12和Bcl-2的表达,应用Image-Pro-Plus5.0软件进行肾小球上述指标定量分析。取统一放大倍数下DN组和McGN组所有切片的肾小球进行定量。结果:组织学观察:45例DN组肾活检组织中,可见典型的DN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FABP4、GRP78、Caspase-12和Bcl-2在DN组肾小球系膜细胞均有表达,定量分析显示DN组。肾小球FABP4、GRP78和Caspase-12的表达均高于McGN组(P<0.05),而Bcl-2的表达低于MCGN组(P<0.05)。结论:DN肾小球系膜细胞FABP4的表达上调;DN存在ERS,持续的ERS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促进系膜细胞的凋亡;我们的结果为DN肾小球硬化性病变提供了实验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紫外线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表达IL-6、IL-10mRNA的影响。方法:提取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的PBMC,用不同剂量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以实时荧光相对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照射前后PBMC IL-6、IL-10mRNA的相对表达。结果:SLE患者PBMc IL-6、IL-10 mRNA的表达差异很大,其中狼疮肾炎(LN)患者PBMC高表达IL-6、IL-10 mRNA,且与临床中24小时尿蛋白定量高度相关(r=0.82,0.87,P<0.05),而非狼疮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0.87,P>0.05);在紫外线照射后LN患者PBMCIL-6、IL-10mRNA的表达有升高也有降低,升高组SLE疾病活动指数、抗SSA抗体阳性率以及光敏性发生率明显高于降低组。结论:紫外线可改变SLE患者PBMC表达IL-6、IL-10mRNA,紫外线可能通过此途径影响SLE病情。
  • 摘要:目的:分析巴基斯坦洪灾后女性患者皮肤病的特点,为今后的救援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笔者在中国国际救援队流动医院接诊的799例女性皮肤病患者临床数据。结果:就诊的799例皮肤病患者统计情况如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354例,44.3%);细菌感染性皮肤病(220例,27.5%);真菌感染性皮肤病(133例,16.7%);昆虫性皮肤病(44例,5.5%):其它皮肤病(48例,6%)。所有患者均得到有效救治,恢复很快,至救援队撤离时,799例患者中完成复诊348例(43.5%),临床治愈219例(63%),好转129例(37%),1例危重患儿治愈。结论:洪灾后卫生条件差,各种病因导致女性患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及细菌真菌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高,根据疾病谱准备物资便于开展高效救援。
  • 摘要:目的: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全血中梅毒螺旋体(TP)的47KDa、15KDa的膜免疫原基因,以排除梅毒血清学试验假阳性。方法:用巢式PCR和常规PCR扩增90例疑似梅毒患者全血中的TpN15、TpN47,并与血清学方法比较。结果:与血清学方法比较,巢式PCR检测T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3%和96.7%,两者符合率为96.7%;两种PCR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巢式PCR敏感性高于常规PCR。结论:巢式PCR检测全血中TP较常规PCR灵敏,通过检测47KDa、15KDa的膜免疫原基因,有助于排除梅毒血清学试验假阳性,提高梅毒的诊断准确率。
  •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一例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病例,分析了恶性肿瘤或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疱疹病毒感染时的临床症状,并提出了抗病毒治疗的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单极射频对豚鼠皮肤胶原组织的生物效应,探讨射频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极射频作用豚鼠背部皮肤,功率为60W,累计能量为10KJ,每周1次共5次,分别于射频后即刻、1月,2月和3月后切取皮肤样本,行HE染色、维多丽亚蓝丽春红S双重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皮肤组织显微结构;检测皮肤羟脯氨酸含量。结果:即刻组射频区与非射频区比较胶原纤维轻微紊乱,成纤维细胞内质网扩张明显,部分线粒体结构模糊,羟脯氨酸含量无明显差别。与非射频区相比,射频区1月至3月胶原纤维排列逐渐致密,成纤维细胞逐渐增多,内质网轻度扩张,线粒体结构逐渐清晰并肿胀减轻;射频区皮肤羟脯氨酸含量从1月起至3月持续高于非射频区,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射频作用豚鼠皮肤后可刺激真皮胶原含量增加,时效性至少能维持3月以上。
  • 摘要:盆腔器官脱垂(POP)是指盆底支持结构因损伤或退化等原因所致薄弱进而导致的盆腔器官疝出,常伴随盆腔坠胀、尿失禁、膀胱排空障碍,排便障碍等症状。本文首先对女性盆底的的结构进行了剖析,介绍了盆腔器官脱垂的动态HIR检查方法,为术前准备和术后随访提供了更多的客观依据。
  • 摘要:乳腺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疾病,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以磁共振质子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为主要方式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及早期评价化疗效果起到重要作用,就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以病理为金标准,探讨超声及钼靶检查对乳腺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2例乳腺病变的术前超声、钼靶结果,并与术后病理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乳腺疾病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对照术后病理,经统计学分析,超声、钼靶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为:超声90.7%、55.6%及84.6%,钼靶86.0%、77.8%及84.6%。结论:本研究显示,超声及钼靶检查对乳腺疾病诊断均有较高的实用性,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中重度OSAHS患者行UPPP,术前及术后均行头颅多体素1H-MRS检查。分别记录半卵圆中心区、基底节区各代谢物比值,比较两者间的差异,并观察有无乳酸(Lac)峰出现。结果:术后半卵圆中心区NAA/Cr、NAA/Cho(分别为2.422±0.265和1.487±0.168),较术前(2.199±0.143和1.163±0.170)升高,术后Cho/Cr(1.580±0.175)较术前(1.768±0.113)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基底节区NAA/Cr、NAA/Cho(分别为1.995±0.131和1.673±0.155)较术前(1.932±0.155和1.568±0.141)稍升高,术后Cho/Cr(1.181±0.129)较术前(1.262±0.134)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检测到Lac峰。结论:多体素1H-MRS能敏感显示OSAHS患者UPPP前后脑代谢改变,为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cancer,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971年1月-2011年11月间我院诊治的565例双乳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同时性双乳癌(bilateral synchronous breastcancer)和异时性双乳癌(bilateral asynchronous breastcancer)在发病年龄、发病间隔、月经情况、家族史、肿瘤体积、临床分期、淋巴结数目、激素受体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异时性双乳癌首发癌年龄要早于同时性双乳癌(P<0.05)。同时性/异时性双乳癌在家族史、肿瘤体积、临床分期、腋淋巴结数目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性双乳癌两侧病灶内分泌受体表达一致率高于异时性双乳癌(P<0.01)。无论同时性或异时性双乳癌其第二癌的肿瘤体积、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情况都优于第一癌。同时性双乳癌与异时性双乳癌五年无病生存率与十年总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第二癌与第一癌可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癌灶。单侧发生乳癌之后对侧乳癌发生的累积危险度逐年增加,应建立完善的随访制度。异时性双乳癌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与十年总生存率之间均高于同时性双乳癌。
  • 摘要:目的:分析并确定一个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脑病(megalencephalic 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subcorticalcysts,MLC)家系胶质细胞粘附分子(glial cell adhesionmolecule,GlialCAM)的基因(GLIACAM)突变及遗传特征。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GLIALCAM与MLC1基因突变检测,确定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结果:该家系先证者的GLIALCAM基因同时存在第2外显子c.203A>T(p.K68M)与c.395c>A(p.T132N)两个杂合突变,先证者之父、母分别携带GLIALcAM基因第2外显子c.203A>T(p.K68M)与c.395c>A(p.T132N)两个杂合改变。先证者的MLC1基因编码序列未发现核苷酸改变。结论:该家系中MLC先证者为GLIALCAM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病而非MLC1基因突变致病,其c.203A>T(p.K68M)突变来自母亲,c.395c>A(p.T132N)突变来自父亲,其父母均为表型正常的携带者。本研究发现2个国际上尚未见报道的GLIALCAM基因突变(p.K68M,p.T132N),首次在国内明确了1例MLC的GLIALCAM基因诊断。
  • 摘要:目的:分析40例两性畸形的分类、临床特征,研究各类两性畸形染色体异常与性腺表型及临床表现的关系,为今后从遗传分子水平深入研究此种疾病的病理病因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从而进一步改善两性畸形的治疗方式。方法:对2008—2010年收入院的40例两性畸形患儿经实验室检查、染色体、腹部B超、腹腔镜探查、性腺病理活检等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对上述各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两性畸形,年龄7月~16岁,平均(4.0±3.6)岁:社会性别女12例,男28例。染色体核型46,XY有27例,核型为46,XX的有10例,余3例有染色体异常。真两性畸形10例(25%),男性假两性畸形26例(65%),女性假两性畸形2例(5%),全部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46,XX性别逆转综合征2例(5%)上述40例病人入院后28例行手术治疗,选择男性抚养19例,选择女性抚养9例,其余12例暂未手术治疗,性别选择待定。结论:两性畸形是性分化异常的结果,常有表型性别呈不能确定的间性,因此其早期诊断及性别确定是治疗的关键,选择性别时有需要综合考虑外生殖器表型、性腺作用优势、染色体性别以及家长的意愿等。从此40例两性畸形患儿可以看出,两性畸形患儿的生殖器性别、遗传性别和性腺性别相互矛盾。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更有利的平台,其中染色体基因异常的病因诊断是未来疾病诊断治疗的发展方向。将分子生物技术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患儿成人后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研究化疗联合放疗对无法切除的进展期或转移性胃癌预后生存期的影响,并和分析其获得独立的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45例接受姑息行放疗的进展期或转移性胃腺癌病例。最常见的姑息放疗部位为淋巴结共77例(53.1%),其次为原发灶/残胃复发23例(15.996)及骨转移22例(15.2%)。145患者中共有138例行姑息放疗的晚期胃癌患者在放疗前后或同时接受化疗。对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情况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获得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全组病例中位生存期16.4个月,1年生存率为68.1%,2年生存率为26.2%,3年生存率为17.2%。单因素分析中,女性(p=0.010)、存在骨转移(p=0.003)、腹腔播散转移(p=0.005)、浆膜腔积液(p=0.043)、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目(p=0.017)、转移部位数目(p=0.001)、放疗不包括全部病灶(p=0.002)、放疗前化疗无效(PD)(p=0.007)均为预后不良因素。经多因素分析,性别、转移部位数目量、放疗前化疗疗效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放化疗联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长期生存。1个转移部位以及放疗前化疗有效(PR/SD)的患者可以从放化疗中获益,化疗起始至放疗的时间长短对患者生存无明显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砷剂与硼替佐米联合对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Hut-78的作用。方法:砷剂与硼替佐米作用于Hut-78细胞株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台盼蓝染色计数细胞的活性,流式细胞术及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P65、P50、caspase3、caspase9及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示砷剂与硼替佐米单药治疗对Hut-78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生长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两者联合应用对细胞生长抑制有协同作用,48小时作用最明显;砷剂诱导治疗后联合硼替佐米较直接作用更明显;联合应用细胞凋亡率增加,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联合治疗组较单药治疗组P65和P50、Bcl-2表达下调,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砷剂联合硼替佐米能够有效抑制T细胞淋巴瘤细胞株Hut-78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作用机制与增强对NF-x B信号通路阻断作用,活化线粒体凋亡及外源性凋亡途径有关。
  • 摘要:目的:三维适形外照射加速部分乳腺放疗的临床应用、局部控制率、美容评价及不良反应,以及放射物理方面的相关数据分析。方法:入组病例为本院2008.06—2010.12收治的39例早期(0-I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中位年龄为58岁(45—78岁),浸润性导管癌28例,导管原位癌5例,粘液腺癌2例,小管癌3例,实性乳头状癌1例。放疗均采用了三维适形外照射技术的加速部分乳腺放疗,放疗剂量为38.5Gy/10次,每日二次,间隔6小时以上,共5个治疗日,5—7天内完成。放疗不良反应评价采用NCI—CTC 3.0的标准,放疗后美容评价依据Harris美容级别标准。结果:39例入组患者与ASTRO、GEC—ESTR0共识的符合程度比较,高危患者分别为7例(17.9%)和1例(2.6%)。放射物理的剂量参数方面得到了良好的靶区PTV—EVAIJ剂量分布和相当安全的正常组织(同侧乳腺和对侧乳腺、心、肺)剂量。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10—40个月),无一例局部复发。无3、4度不良反应,2度皮肤不良反应1例,2度疼痛3例。美容评价优异+良好患者占89.7%(35/39例)。结论:本研究采用三维适形外照射技术加速部分乳腺放疗的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本组资料的入组患者选择恰当,局部控制率、不良反应和美容评价令人满意。然而,还需要大样本、长期的Ⅲ期临床结果进一步证实。
  • 摘要:目的:探讨促凋亡蛋白PDCD5(Programmed cell Death 5)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2000年1月-2006年12月手术切除的上皮性卵巢癌组织107例(其中卵巢浆液性癌69例,卵巢粘液性癌13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13例,卵巢透明细胞癌7例,其他卵巢上皮性癌5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16例和正常卵巢1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织内PDCD5蛋白的表达。利用德国Leica Q550CW图像分析系统和QWin图像分析软件测定PDCD5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卵巢良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PDCD5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呈高表达,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图像分析结果显示,PDCD5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在正常卵巢组织是0.3446±0.0180、卵巢良性肿瘤组织是0.3210±0.0319、卵巢上皮性癌组织是0.2848±0.0285,这三组之间PDCD5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2)PDCD5蛋白在早期(FIG0 Ⅰ期+Ⅱ期)和晚期(FIGO Ⅲ+Ⅳ期)的上皮性卵巢癌中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不同,在早期是0.3082±0.0254,晚期是0.2748±0.0236,这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0),并随着FIGO分期的升高,PDcD5蛋白的表达下降。(3)PDCD5蛋白在不同组织学分级的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不同,在G1是0.3217±0.228,G2是0.2880±0.0250,G3是0.2723±0.224,三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并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升高,PDCD5的表达下降。(4)我们将平均光密度值、组织类型、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和年龄5个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平均光密度值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联。为了进一步验证PDcD5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与患者生存时间相关的强度,我们进行了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呈强的正相关(P=0.000,R=0.731)。结论:PDCD5蛋白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临床预后有密切关系。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体内外实验中探索汉黄芩素联合顺铂或紫杉醇对胃癌的生长抑制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TS法检测,汉黄芩素、顺铂及紫杉醇单用和联合应用对指数增殖期BGC-823,MKN-45,MGC-803,HGC-27四种胃癌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Hoechst33258染色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情况,利用中效原理分析两药间的相互作用;建立火鼠BGC-823移植瘤模型,观察汉黄芩素联合常用化疗药物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汉黄芩素,顺铂和紫杉醇均明显抑制四种胃癌细胞的增殖,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用药后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改变,且联合用药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单药组,在BGC-823细胞中尤为明显(P<0.05)。汉黄芩素和顺铂/紫杉醇联用在体外实验中均产生较好的协同效应,其中在BGC-823,MGC-803,HGC-27,MKN-45细胞中,抑制率fa分别为0-1,0-1,>0.65,<0.1时,汉黄芩素和顺铂联用产生协同作用(CI<1),而fa分别为<0.45,<0.9,<0.85,<0.6时,汉黄芩素和紫杉醇联用产生协同作用(CI<1)。体内实验中,汉黄芩素和顺铂联合应用药物毒性随之增加,联合用药组裸鼠在给药两天内全部死亡,而汉黄芩素及顺铂单药组裸鼠一般状况良好;汉黄芩素联合低剂量的紫杉醇能显著抑制人胃癌BGC-823裸鼠异种移植瘤的生长,其抑瘤效果高于单药组(),且对实验动物的体重和饮食没有影响。结论:汉黄芩素和低剂量的紫杉醇联合应用在体内、体外实验中可以显著地抑制胃癌的生长,可能为胃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摘要:目的:“三阴”乳腺癌(TNBc)约占全部乳腺癌的15-20%,特征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不表达,Her-2基因无扩增,好发于绝经前女性,多见脑转移及内脏转移,临床预后差,目前尚无针对性的治疗靶点,化疗为最主要的内科治疗手段。新辅助化疗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但目前尚无专门针对“三阴”乳腺癌的标准或优选的新辅助化疗方案。蒽环+紫杉类是现今治疗乳腺癌最常用的化疗方案,本研究主要探讨表阿霉素联合紫杉类药物作为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三阴”乳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并统计患者3年的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及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方法:收集2006年4月至2010年lO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采用表阿霉素+紫杉类药物作为初始治疗方案治疗局部晚期“三阴”乳腺癌的病例。患者疗前均行乳腺肿物粗针穿刺,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ER(-)、PR(-)和Her-2(-/+)。综合临床查体、B超、钼靶、乳腺MR及腋下淋巴结穿刺细胞学的结果,根据第6版AJCC分期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分期。根据RECIST 1.0标准评价临床疗效,按照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ommon Toxicitycriteria(CTC version 3.0)评估每周期的不良反应,术后病理学完全缓解(pCR)定义为送检乳腺组织及腋下淋巴结均未见浸润性癌残存或仅有原位癌。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统计患者的3年生存情况。结果:入选病例31例,均为女性,中位年龄44岁(27—65岁),绝经前患者22位(71.0%)。临床分期:Ⅱ A期4例,Ⅱ B期8例,ⅡIA期10例,ⅢB期5例,Ⅲ C:期2例,不详者2例,Ⅱ B—Ⅲc期占80。6%。患者的基线情况详见表1(Table1)。化疗方案为:表阿霉素60-80 mg/m2(中位剂量75mg/m2),分第1、2天静脉滴注,紫杉醇155-180mg/m2(中位剂量170rag/m2)或多西他赛65—80 mg/m2(中位剂量75mg/m2),第3天静脉滴注,21天为一周期。其中表阿霉素+紫杉醇方案25例(80.6%),表阿霉素+多西他赛方案6例。完成4-6周期者占87.1%。化疗结束后根据查体,乳腺B超或乳腺MR进行临床评估。
  • 摘要:一例54岁男性患者因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给予R-ICE方案化疗(利妥昔单克隆抗体600mg d0,顺铂40mg d1,异环磷酰胺2.0 d1-3,依托泊苷100mg d1-3)。为了预防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有可能发生的治疗反应,在其它药物应用之前首先给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1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1缓慢静脉滴注,在静脉滴注约30分钟时,患者突然出现明显寒战,急测Bp160/90mmHg,HR125次/mim。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电轴+38度。V6导联ST段压低。考虑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导致过敏样反应,立即停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5mg,快速静脉滴注甲泼尼龙40mg,肌肉注射异丙嗪12.5mg,对症处理30分钟后寒战等症状好转,血压恢复正常。剩余利妥昔单克隆抗体未再使用。
  • 摘要:目的:在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西达本胺对3种B淋巴瘤细胞株Raji(Burkitt淋巴瘤)、Maver及Z-138(套细胞淋巴瘤)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西达本胺及不同时间作用于体外培养的3种B淋巴瘤细胞株,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的变化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西达本胺可抑制这3种B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性,尤其能较早较快的抑制Z-138细胞的增殖;另外,西达本胺还可诱导3种B淋巴瘤细胞发生凋亡并引起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Maver及Z-138细胞较Raji细胞更为敏感;西达本胺可以提高细胞内组蛋白H3、H4乙酰化表达水平及Maver和Z-138细胞的caspase-3活性。结论:西达本胺能够抑制B淋巴瘤细胞株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西达本胺上调了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触发线粒体凋亡途径及活化caspase-3有关。
  • 摘要:通过2011年对区域内卫生系统女性人才进行样本调查,针对目前主要表现的薪酬偏低、工作压力大、工作满意度低、晋升空间太小、工作时间太长、领导关心不够、得不到病人及其家属的尊重、女性组织作用未很好发挥和女性人才流失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从完善机制、健全制度、搭建平台入手,发挥政府、组织、社会、女性医务工作者等多方的联动作用,为女性人才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 摘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公立医院必须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思路,把握市场发展规律:以消费者的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营销策略,扩大医疗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提升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公立医院又快又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护士人群健康生产力损失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美国斯坦福健康生产力受损量表(Stanford Presenteeism Scale,SPS-6)和自制调查问卷对长春市某三甲医院全体在职护士进行健康生产损失调查,定量分析健康生产力损失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122名护士SPS-6量表得平均得分20.05±4.37分。编制性质、工作年限是影响护士健康生产力受损程度的相关因素,在编护士得分显著低于聘用制护士(WaldX2=4.48,P=0.03);工作年限为3年以下者得分显著高于工作年限为3年及以上者(WaldX2=12.89,P<0.001)。结论:护理人员中存在健康生产力受损,加强在编护士管理,提高护士健康水平,将有助于减低生产力损失,提高生产效益。
  • 摘要:新形势下,人文与科技已成为医学发展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医学科技是为实现医学人文目的而服务,而衡量医学人文目的是否达到的唯一标准是人的幸福。本文阐述了人文素养的内涵、外延,并以医务工作者中最庞大的女性群体为例,阐释提升其人文素养的原因,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提升女性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
  • 摘要:从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凤毛麟角的女医生,到21世纪超过全国医师总人数的一半,中国女医师的成长经历了一个从个体到群体的漫长过程。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百度搜索,按时间顺序,汇集数个有史料记载的片段,阐述中国女医师群体的成长,并初步分析中国女医师群体发展壮大的原因。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