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重庆市第四届超声医学学术年会
重庆市第四届超声医学学术年会

重庆市第四届超声医学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07-12

主办单位:重庆市医学会;重庆市超声医学工程学会

会议文集:重庆市第四届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患者女,58岁,因右膝关节疼痛3<'+>月,发现右(月国)窝包块1<'+>月就诊。3<'+>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膝关节间歇性胀痛不适,后逐渐加重,以行走过多时较为明显,可忍受。1<'+>月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右(月国)窝处包块,如鸡蛋大小,触之胀痛,发现以来包块无明显增大,仅于行走较长时间后自觉胀痛明显。既往无明显外伤史,无结核等传染病史。体格检查:右膝关节稍肿胀,局部皮温及皮肤色泽正常,右(月国)窝下方较饱满,似扪及约5cm×3cm大小包块,质硬,活动较差,髌骨下缘深压痛,关节伸屈稍受限,无叩击痛,活动不受限。本文介绍了该病及超声诊断情况。
  • 摘要:目的:腹股沟肿块是小儿外科常见病症,单纯依据病史及体征对包块性质常常无法作出准确判断。超声检查对腹股沟肿块的诊断及时准确、简便无创。本研究旨在探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腹股沟肿块的诊断价值。rn 方法:以腹股沟肿块就诊的患儿582例,其中男性498例,女性84例,年龄1d~16岁。患儿临床表现均为腹股沟区出现包块,部分患儿有腹股沟红肿、疼痛、外伤、疝修补术及介入治疗后等病史,应用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腹股沟肿块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其声像图特征。rn 结果:绝大多数腹股沟肿块声像图具有特征性表现,可分为囊性、囊实混合性、实质性及含气性四种类型,大部分患儿的超声表现与年龄及病史密切相关。rn 结论:腹股沟肿块是小儿临床上的常见病症,单纯依靠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有一定局限性,且不能明确肿块的性质、来源及内部结构。利用高频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不但能清晰显示包块的内部结构、周围彼邻关系,而且还能显示病变的血供情况,对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有重要价值。腹股沟肿块最常见的病变为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隐睾及腹股沟淋巴结炎,他们的声像图都有较典型的特征性表现。大部分超声表现与患儿年龄及病史密切相关。腹股沟斜疝需重点观察疝囊颈、体部及疝内容物,注意有无嵌顿、男性疝内有无睾丸、女性有无子宫卵巢等,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更多的依据。隐睾要注意观察睾丸位置,形态、大小、回声及血供情况,对隐睾扭转、发育不良及是否有恶变趋势及时做出正确判断。鞘膜积液超声不仅能确定其类型还能进行定量诊断。淋巴结炎和其他包块超声诊断准确率亦较高,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比较,超声具有操作简单,准确性高,无损伤,无痛苦,无需特别准备,患儿易接受,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因此是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 摘要:胸膜腔积液在基层医院非常多见,已往通过常规X线检查即能发现,但在少量积液或胸膜增厚时,X线检查仅表现为肋隔角模糊变钝或呈现一片模糊阴影,无法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B型超声目前在基层医院普遍应用,能确定积液的部位、范围及深度,从而进行准确胸穿定位,以提高穿刺抽液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并能显示胸腔积液的内部情况。见于超声断层显示胸膜腔积液特别敏感,而且能够准确定其积液的范围和深度,已穿刺进针的深度,加上无放射性,便于重复优点,因此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于胸膜腔的定位和引导穿刺,从而准确无误地达到临床抽出积液、局部给药、明确诊断的目的。故B型超声对胸膜腔是一种简便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在基层医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患者必不可少的检查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价值。rn 方法:运用YC-9200型液电式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在超声定位下对812例输尿管结石进行碎石治疗。rn 结果:812例输尿管结石中786例成功排出,成功率96.8%(786/812),输尿管扩张和肾积水在输尿管结石排出后不同时间消失或减轻,无严重并发症。rn 结论:超声定位准确、安全、无放射,是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定位的首选方法之一。
  • 摘要:突发性肾区绞痛或绞痛向会阴部放射伴血尿,患者痛苦难忍,临床多考虑为尿路结石。超声是诊断输尿管结石首选的检查方法。笔者近四年来检查诊断了268例输尿管结石,本文对此作一总结。
  • 摘要:目的:分析尿毒症患者进行动静脉造瘘术前、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建立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中的作用。rn 方法:分析总结32例肾衰患者前臂动静脉造瘘前的超声选择适宜的吻合桡动脉、头静脉,越过动脉、静脉分支,测定支数目,确定吻合部位,指导手术中结扎粗大分支。在造瘘术后评价动静脉内瘘血流情况,分析内瘘并发症。rn 结果:受检者动脉情况一般较好,有5例病例动脉比较细小,头静脉(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比较细小时,需逐步向选择近端扫查选择管腔比较清晰,管壁较为光滑,有血流充盈的血管进行造瘘手术。造瘘术后桡动脉平均内径(0.25±0.09)cm,静脉平均内径(0.31±O.1)cm,瘘口处内径O.12~0.31 cm。主要并发症为瘘口处狭窄,原因有伴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周围组织血肿压迫,手术造成吻合口的细窄。吻合口的细窄超声表现为瘘口处管径明显变窄,内壁毛糙、不光整,CDFI于瘘口处及其后方可见色彩明亮湍流信号;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声像图主要表现管腔壁上的低回声光团,CDFI可见局部彩流充盈缺损,彩流束变细,彩色变亮,流速可稍增高;周围组织血肿形成,主要表现为紧邻血管的低回声区,血肿形成后可对管腔造成压迫,致使局部管腔狭窄,血流束变细;由于手术中远端血管结扎不良可导致静脉压突然升高使远侧结扎静脉重新开放,远端头静脉内血流与近端头静脉及瘘口处血流相通,则造成回心血流量减少,透析效果不佳。rn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建立血液透析患者前臂动静脉内瘘中,对术前血管的选择,吻合口部位的确定以及造瘘术后评价动静脉内瘘血流情况,分析内瘘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TVS-CD)超声对早期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将103例经TVS-CD疑诊为异位妊娠患者,并经手术或追踪随访确诊,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103例超声疑诊异位妊娠患者手术确诊101例,诊断符合率98.08%;对于早期异位妊娠且有生育要求的,用腹腔镜行"开窗取胚"+"输卵管分粘整形术",现有36例已正常妊娠,其中4例为先后两侧异位妊娠。rn 结论:TVS-CD是早期异位妊娠的最好检查方法之一。
  • 摘要:患者女,31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半月来诊。腹部超声检查:膀胱充盈,子宫、附件声像图正常。于肝右前叶下段探及一边界清楚、内部回声较均匀的强回声团,大小约35mm×32mm,强回声团周边未见"声晕";子宫、附件声像图上未见异常。本文对该病及超声诊断情况进行了探讨。
  • 摘要:超声检查已普遍用于妇产科疾病的诊断,特别是经阴道超声检查,因探头与盆腔器官接近,能更好地显示子宫、卵巢及盆腔肿块的细微结构及特征;图像分辨率高,与经腹扫查声像图比较,在其显示范围内可获得更丰富更准确的图像诊断信息,从而可大大提高正确诊断率,减少漏诊误诊。受检者无需充盈膀胱,无明显不适感,检查不受肥胖及盆腔器官位置改变的影响。特别是用于宫外孕的早期诊断,为妇产科医生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宫外孕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为了探讨阴道超声对宫外孕的诊断价值,本科从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年共收集了42例患者,并进行分析探讨,通过总结,不断提高检查准确率,更好为妇产科临床服务。
  • 摘要:患者女,21岁,既往健康,夫妻均无不良嗜好,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史。因G<,1>P<,0>,25<'+>2周,右下腹疼痛3d,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呼吸、脉搏、血压、体温、血常规、尿常规正常,子宫与妊娠月份相符,右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宫颈管未容受,宫口未扩张,阴道无血性分泌物和羊水流出。本文介绍了该病例的B超诊断情况。
  • 摘要:患者女,23岁,因停经3月,下腹隐痛10h并晕厥入院,行急诊床旁B超检查。36h及9h前B超均提示子宫内见一大小约12周的存活胎儿。对病人进行了腹部超声检查。讨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往往破裂较晚,而本病例在破裂前多次B超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因此,对于2-4月妊娠甚至足月妊娠子宫的检查,不能将注意力仅放在胎囊、胎儿及其附属物上,需注意胎囊、胎儿及其附属物在子宫中的位置、与子宫的关系,观察其是否充满整个子宫腔及是否在子宫内。
  • 摘要:目的:提高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诊断率。rn 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rn 结果:45例子宫腺肌症有7例误诊为子宫肌瘤。超声对本症诊断符合率为85%(38/45),误诊率为15%(7/45)。子宫腺肌症图像可分为四型:弥漫型18例,后壁型10例,前壁型6例,局灶型11例。rn 结论:超声对子宫腺肌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局灶型子宫腺肌症与子宫肌瘤易混淆,应予注意和鉴别。
  • 摘要:目的:通过频谱多普勒超声观察非妊娠子宫应用缩宫素前后滋养动脉频谱形态变化,评价非妊娠子宫对缩宫素的反应。rn 方法:观察拟行HIFU治疗子宫肌瘤30例,局限性子宫腺肌病15例。术前静滴缩宫素前后彩超检查,对比滋养动脉频谱形态变化。rn 结果:应用缩宫素后子宫肌层、肌瘤周边、内部,腺肌病内部动脉频谱均发生异型频谱持续变化、异型频谱交替变化及正常频谱舒缩变化等不同改变。异型频谱包括单向楔形、单向圆钝、双向楔形及热带鱼样等。rn 结论:缩宫素可引起非妊娠子宫肌层收缩,导致滋养血管狭窄或痉挛。不同个体之间对缩宫素的反应不同。
  • 摘要:目的:比较二维及原始数据三维超声重建对唇裂诊断明确的胎儿是否伴有腭裂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对系统产科超声检查发现的23例唇腭裂胎儿进行回顾性研究,二维超声对鼻唇部进行横切,矢状及冠状切面扫查;同时对唇裂胎儿作三维超声并保存图像数据,再利用原始数据重建三维图像分析诊断,比较两种方法诊断腭裂的准确性。rn 结果:5754例胎儿共发现23例唇腭裂(其中18例伴腭裂),二维超声诊断裂13例,三维超声诊断出腭裂18例,在诊断胎儿唇裂是否伴腭裂时二维超声准确率为70%,三维超声准确率达到了96%(其中1例单纯唇裂三维超声重建无法确定伴腭裂);三维超声横切面及冠状面诊断腭裂准确率为100%;矢状切面诊断腭裂准确率为89%。rn 结论:二维超声诊断唇腭裂准确性高,原始数据三维超声重建能更清晰、直观、准确、快速地显示胎儿唇腭裂的直接征象;在三维超声诊断腭裂中横切面及冠状面价值最大,矢状切面有辅助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破坏紫杉醇微泡对子宫内膜癌RL-95-2细胞的生长抑制、凋亡诱导作用及其机制。rn 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癌RL-95-2细胞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紫杉醇组、紫杉醇微泡组及紫杉醇微泡联合超声辐照组。在光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及形态;克隆生长实验及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以及免疫印迹方法分别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以及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3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的变化。rn 结论:超声破坏紫杉醇微泡所产生的空化效应对子宫内膜癌RL-95-2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能诱导其凋亡,下调PCNA并同时上调Caspase-3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摘要:作者自2006 -- 2007年对应用彩超监测、引导穿刺57个盆腔囊肿抽液治疗,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 ,无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现作一报告。本组彩超监测、引导穿刺腔囊肿抽液治疗57个,其中卵巢浆液囊肿47个,巧克力囊肿9个,淋巴囊肿1个,全部一次性穿刺成功,无出血、感染、破溃等并发症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超声诊断子宫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对二维超声检查提示或临床疑有子宫肌壁间/浆膜下肌瘤23例、子宫腔内病变65例、先天性子宫畸形19例,共107例患者进行三维超声检查。以官腔镜检查或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检查结果分别与官腔镜或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并比较二维超声和三维超声对子宫病变的诊断率。rn 结论:①三维超声是一种简单、价廉、无创、易于操作的方法,对子宫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准确度,特别是在诊断和鉴别子宫腔内病变、先天性子宫畸形方面明显优于二维超声,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②三维超声可获得子宫冠状平面图像,其图像直观清晰、空间位置关系明确,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手术途径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信息,是二维超声有益的补充。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rn 方法:回顾103例被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超声影像特征。rn 结果: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患者101例,符合率98.01%。rn 结论:超声能提高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值得推广。
  • 摘要:肝癌极容易侵犯门静脉,门静脉癌栓在原发性肝癌中发生率较高,它是肝内广泛转移的根据,因此早期发现癌栓及其部位,对病变分期预后评估都有重要意义,超声能方便、快捷、准确检出癌栓,是临床首选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7年9月,AFP,CT及B超等综合诊断准确的so例资料完整肝癌合并癌栓病例进行分析,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45一65岁,平均46岁。采用日本阿洛卡SSD - 1000型B超仪及1700型彩超仪,探头频率3.5 MHz,患者平卧位,进行肝区纵、横、斜切面扫查,观察肝实质回声、血管走行方向、内有否栓子、血流速度、彩色血流变化等进行分析判断。
  • 摘要:患者男,53岁,因腹痛腹胀半年入院,既往乙肝史,黑便史。体格检查:生命体征正常,脐部略偏上扪及一10cm×10cm的包块,质稍韧,移动度可,无压痛,并可扪及腹壁薄弱区,站立时突出,平卧时回纳。超声检查所见:肝脏缩小,包膜凹凸不平,肝下缘变钝,内部回声增粗、增强,回声分布均匀,肝静脉扭曲变细,门静脉主干显示不清。文章探讨了对该病的超声诊断情况。
  • 摘要:1996年1月至2006年6月本院收治脾脏局灶性病变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1-16岁,平均7.2岁。患儿临床表现常为左上腹疼痛、发热及贫血貌。部分病例可触及脾脏肿大。超声检查采用SEMENS Sequoia 512及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10MHz。超声诊断小儿脾脏局灶性病变34例,其中含液性病变24例,实质性病变10例。含液性病变中脾脓肿8例、脾囊肿4例、脾内陈旧性血肿12例。实质性病变中脾血管瘤2例、淋巴瘤8例。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
  • 摘要: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跟踪成像技术研究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 DCM)患者左心室短轴各节段心肌的收缩期应变峰值及其达峰时间,探讨其变化情况。rn 方法:采用Vivid7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6例经临床诊断证实的DCM患者,获取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环、乳头肌、心尖平面)连续三个心动周期图像,应用GEEchoPAC PC软件分析图像的收缩期应变峰值及其达峰时间。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各短轴观对照组径向应变曲线均为向上的正向波形,各节段达峰时间较一致,在收缩末期或其稍前后;圆周应变在心尖、乳头肌平面为向下的波形,在二尖瓣平面多数节段为向下的波形,但部分侧壁、后壁为向上波形,各节段达峰时间较一致。不同平面间比较,对照组径向应变以乳头肌平面最大,心尖平面最小,不同节段间无明显差异,达峰时间无明显差异。圆周应变在所有短轴观均表现为自前间壁、间壁至侧壁逐渐减低,而自后壁、下壁至后间壁逐渐增高。DCM组径向应变及圆周应变曲线形态无规律,可为向上或向下波形,各节段达峰时间相差较大,应变值无对照组之变化规律。与对照组比较,DCM组各节段径向、圆周应变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圆周应变达峰时间明显提前,除侧壁外,其余节段有统计学差异(P<0.05)。 DCM组最大节段达峰时间差较对照组明显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径向应变、圆周应变收缩期峰值均明显降低,节段间达峰时间差增大,提示其左室收缩功能明显受损,且出现左室收缩不同步。斑点追踪成像技术不仅可反映左室二维应变的变化,也可反映其收缩同步性,可为研究左室节段功能提供更多指标。
  • 摘要:患者女,71岁,因头昏,头痛,胸闷,以高血压病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可,血压160/94mmHg (1mmHg=0.133kPa),心界无扩大,心率92次/min,律齐,心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窦性心律,电轴中度左偏,提示左室肥厚,T波变异。文章对该病例超声诊断进行了探讨。
  • 摘要:法洛氏三联症发病率为先心病的6.3%,无紫绀型患者多于紫绀型,特点是肺动脉瓣狭窄、房间隔缺损及右室肥厚,诊断方法主要靠超声心动图,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房缺的大小及分流情况,可弥补二维超声的不足,并能进一步了解无紫绀型法洛氏三联症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本组术后无紫绀型法洛氏三联症10例,均经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无合并其他畸型的7例.合并其他畸形的3例,其中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合并三房心。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 摘要:患者女性,38岁,主诉:心悸、气短三月余;查体:心尖部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显示左室肥大及劳损。本文对该病例的超声诊断进行了探讨。
  • 摘要:目的:采用超声技术评价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saponins, PNS)对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rn 方法:日本大耳兔18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AS组)和药物组(PNS组)。对照组饲以基础饲料,AS组及PNS组饲以高脂饲料。PNS组给予PNS45mg/kg(静滴,1次/d)。于喂养前及12周分别检测血脂及超声检查腹主动脉,观察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12周后处死动物,取其腹主动脉进行病理学检查。rn 结果:超声显示PNS组IMT增厚较AS组明显减轻(P<0.01),斑块数量也较AS组少。血脂检测PNS组血脂水平较AS组显著降低(P<0.01)。rn 结论:PNS对AS有明显的防治作用,超声检查是评价PNS对AS的防治作用的简单、无创、可靠的指标。
  • 摘要: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检测法洛四联症手术前后右室收缩功能。rn 方法:30例法洛四联症(TOF)患者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确诊后,使用RT-3DE采集患者的右室全容积数据库,脱机描记舒张末及收缩末右室心内膜,QLAB软件自动分析右室容量(RVEDV、 RVESV)并计算心功能(EF);其中5例以电子束CT作为对照,术后12d,患者重复常规二维检查,重点观察室间隔补片处是否分流、右室流出道、肺动脉主干及分支直径以及肺动脉返流情况后,RT-3DE检查分析右室容量及心功能。rn 结果:5例经EBCT检查的TOF患者术前RVEDV、 RVESV以及EF值与RT-3DE测值高度相关(r=0.92, r=0.88, r=0.94), TOF患者手术后12dRT-3DE检查RVEDV (44.90±26.70)ml与术前(41.57±21.52)ml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RVESV (21.78±9.0)ml较术前(14.62±7.46)ml明显增加(P<0.05),EF值(41±7%)较术前EF值(62±11)%明显减低(P<0.05),常规2DE检查术后残留肺动脉分支狭窄(72%)与肺动脉反流(100%)。rn 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容积成像能快速简便、准确无创地确定右室容积并计算心功能,为临床评估右心收缩功能提供了更有力手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法洛四联症术后近期右室舒张末容量较术前无明显改变,而收缩功能较术前明显降低。TOF患者残留肺动脉分支狭窄和术后肺动脉反流可能造成其右室收缩功能降低。
  •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声像图特点、术前分型及临床意义。rn 方法:对31例手术证实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超声分型。rn 结果:本组超声分型诊断符合率为90.3%(28/31例)。按缩窄环压迫部位,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分三型:Ⅰ型:心室型(17例);Ⅱ型:血管型(3例);Ⅲ型:弥漫型(11例)。rn 结论:超声分型为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摘要:本院应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对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以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封堵术前、术后进行检测,目的在于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心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导致健康成人上肢动脉出现舒张早期反向血流的根本原因。rn 方法:观察静息状态下健康成人的肱动脉(BA)、桡动脉(RA)及拇主要动脉(Principal Artery of Thumb TPA)、指掌侧总动脉(Common Palmar Digital Artery CPDA)、示指桡侧掌指侧固有动脉(Proper Palmar Digital Artery PPDA)的脉冲多普勒超声血流频谱形态特点。rn 结果:BA、 RA的脉冲多普勒超声血流频谱存在舒张早期反向波。TPA、 CPDA、示指桡侧PPDA无反向波。rn 结论:血管两端的压力阶差决定了血管内血流方向,从而决定了上肢动脉血流频谱的期相性。
  • 摘要:目的:探讨经胸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在多孔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应用经胸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对2001年1月~2007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12例多孔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术前筛查、术中引导和术后随访检查。12例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3~56岁。术前用经胸超声检查,必要时配合经食道超声检查,术中均用经胸超声引导,术后3d、 2个月、6个月和1年用经胸超声进行随访。经胸超声常规检查切面为胸骨旁、心尖及剑突下四腔心切面,剑突下两房心切面及大动脉短轴切面;经食道超声常规检查切面为房间隔长轴切面,上、下腔静脉长轴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和四腔心切面。rn 结果:术前超声检查发现12例患者中10例为2个孔的房间隔缺损,1例为3孔房缺,其中有4例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膨胀瘤。房间隔缺损直径为3~28mm,相邻两个缺损孔的距离为2~14mm,缺损孔间距大于7mm的有5例。房间隔膨胀瘤的基底部直径为16~28mm,瘤体深度为8~22mm。12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其中7例放置1个封堵器,5例放置2个封堵器,共置入17个封堵器,封堵器型号为10~38mm。1例患者术前经胸超声检查房间隔缺损为1个孔,术后随访发现有较大量的残余分流,经食道超声检查发现邻近封堵器的上缘还有一个直径8mm的缺损孔,与已封堵的缺损孔不在同一切面,再次行介入封堵治疗,置入1个10mm的封堵器。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封堵器位置良好,无封堵器变性、移位和脱落,1例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rn 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多孔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前病情判断、术中引导和监测、术后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echocardiography, TEE)诊断法洛四联症的最佳显示方位和切面。rn 方法:将可视化心脏与多平面TEE进行对照研究,确立多平面TEE诊断法洛四联症的最佳方位和常用切面。rn 结果:多平面观察肺动脉情况的最佳切面是食管上段0°方位的肺动脉主干和分叉切面;观察室间隔缺损和主动脉骑跨的最佳显示切面是食管中段0°方位五腔心切面;观察右室壁和右室流出道狭窄的最佳切面是食管中段45°方位的右室流出道切面;观察室间隔缺损和主动脉骑跨的最佳显示切面是食管中段135°方位的左室长轴切面。rn 结论:可视化心脏模型与多平面TEE进行对照研究所确立的多平面TEE最佳方位和常用切面,简化了诊断法洛四联症的操作过程,缩短了检查时间。
  •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应用于HIFU治疗中的US-CT/MRI图像融合定位标记物,增加图像配准的准确性。rn 方法:利用自制定位标记物分别对其进行超声、CT或MRI检查,观察其成像特点,并通过对其的形状、摆放位置、有效期、重复性等指标的筛选确定适合于图像融合的定位标记物。rn 结果:通过US-MRI的图像融合筛选的物质为鱼肝油,通过US-CT融合的物质为回形针。rn 结论:自制"V"形定位标记物中鱼肝油可以作为外部标记物的充填剂应用于US-MRI的图像融合;US-CT融合时,可选用回形针作为外部标记物。
  • 摘要:目的:研究自制脂质纳米微泡超声造影剂的体外基本特性和体内造影增强效果,为其今后的靶向显像和载药治疗研究提供依据。rn 方法:①造影剂复水后观察微泡形态,检测其平均粒径,计数其浓度;②纳米造影剂常温放置1周、1个月和3个月后复溶,观察其基本特性改变情况;③观察此造影剂增强正常兔肝脏显影的情况。rn 结论:此脂质纳米微泡超声造影剂性质稳定,显像效果好,有极大的开发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研究超声破坏微泡造影剂对靶区内心肌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探讨超声微泡造影剂增强基因转染的机制。rn 方法: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取15只分为三组,第一组经静脉输入含有伊文思蓝(Evans blue)的微泡造影剂,并采用超声波在鼠胸壁幅照约6min破坏心肌组织内造影剂;第二组采用超声照射,同时经静脉单纯输入伊文思蓝溶液;第三组单纯经静脉输入伊文思蓝作为对照。照射完毕2h后放血处死大鼠,使用标准曲线和分光光度法测量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作为反映血管通透性的指标)。另9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只。第一组经静脉输入微泡造影剂,并采用超声波在鼠胸壁幅照约6min破坏心肌组织内造影剂;第二组单纯采用超声照射;第三组不加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照射完毕即刻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进行电镜观察毛细血管的改变。rn 结果:采用超声照射,并经静脉输入微泡造影剂的大鼠,心肌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为75.33±16.80μg/g,比单纯超声照射(32.21±9.53μg/g)及心肌正常组织伊文思蓝含量(37.16±7.98μg/g)明显增加(P<0.05)。电镜结果显示超声破坏微泡后,能使毛细血管破裂,红细胞渗出于毛细血管外。rn 结论:超声波触发破坏微泡造影剂后能使心肌组织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能是超声微泡增强基因转染的主要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吡罗昔康介导的声动力效应对乳腺癌细胞的急性细胞毒作用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rn 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吡罗昔康声动力效应对乳腺癌细胞的急性杀伤作用和活性氧清除剂对声动力作用的影响,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用AO/EB双染法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线粒体跨膜电位(MMP)及活性氧(ROS)水平。rn 结果:单纯应用超声有杀伤细胞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而吡罗昔康存在时,这一作用更为显著,声动力组细胞凋亡率和ROS水平亦明显高于单纯超声组,而MMP却显著低于后者。且组氨酸能够显著抑制吡罗昔康声动力效应,而甘露醇对其无明显影响。rn 结论:吡罗昔康介导的声动力作用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效应和诱导凋亡作用,这可能与声动力作用后,MDA-MB-231细胞内ROS增加所致MMP下降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定位辐照自制载紫杉醇脂质微泡(Paclitaxel-carrying liposome microbubbles, PLM)对裸鼠人卵巢癌移植瘤的抑制效应。rn 方法:将荷瘤鼠分为处理Ⅰ组、Ⅱ组、Ⅲ组、Ⅳ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处理Ⅰ组为超声定位辐照PLM组;Ⅱ组为单纯静脉给药组;Ⅲ组为超声定位辐照脂质微泡组;Ⅳ组为单纯静脉输注PLM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为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组。每天处理1次,连续7天后测肿瘤体积、重量,计算抑瘤率;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rn 结果:各组的肿瘤体积、抑瘤率及VEGF表达均显著不同(P<0.01)。处理Ⅰ组的抑瘤率最大,肿瘤体积与VEGF表达量最少。rn 结论:超声定位辐照PLM的方法具有较强的体内抑瘤作用,有可能成为新的肿瘤化疗给药方式。
  • 摘要:目的:制备一种载声动力药物的脂质超声造影剂并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大小、观察其体内超声显像效果。rn 方法:采用机械振荡的方法制备载血卟啉的脂质超声造影剂,用荧光分光光度仪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用倒置显微镜及马尔文激光粒径测量仪测量粒径大小、分布和Zeta电位;观察60Co射线灭菌前后造影剂外观、形态、浓度、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的改变,并观察其在兔肝内的显像效果。rn 结果:载药脂质微气泡的浓度为(3.24±0.79)×10<'9>/ml,粒径范围为1.5~5.3μm,平均粒径为2.8μm;脂质微气泡血卟啉(1mg)的平均包封率为30.25%;Zeta电位为-(-15.4±2.4)mV。经60Co射线灭菌后观察微泡形态、粒径及包封率无明显变化,其平均粒径大小及包封率分别为2.2μm,27.39%。静脉注射此载药微气泡后,小鼠肝可见良好、持续的增强显像效果。rn 结论:采用机械振荡法制备的血卟啉的脂质微气泡,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布均一 ,体内显像效果好,有望实现实时监控下的体内定点靶向给药。
  • 摘要:目的:采用不同强度低功率聚焦超声辐照离体牛肝脏组织,观察超声辐照前后牛肝组织的大体及病理学改变,探讨自制低功率聚焦超声治疗仪的聚焦特性及基本生物学效应。rn 方法:采用不同强度低功率聚焦超声辐照牛肝组织不同时长,观察辐照靶区大体改变。 结果:超声声强16.8W/cm<'2>以上,辐照时间15min,可见靶区肝组织呈灰红色,与周围肝组织界限清晰。rn 结论:证实我所自行研制的低功率聚焦超声治疗仪的聚焦特性及基本生物学效应,并为后期联合微泡造影剂治疗提供基本实验参数。
  • 摘要:目的:探讨自制靶向超声造影剂对兔肾炎症组织显像的增强效果。rn 方法:建立兔肾缺血再灌注模型,用自制靶向超声造影剂进行声学造影,谐波显像观察造影前后6只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兔和6只对照兔肾实质回声强度变化。rn 结果:造影后两组肾实质回声均增强,造影前后缺血再灌注组和正常对照组肾实质灰阶(GS)差值分别为:25.88±4.04和9.98±1.96(P<0.001)。rn 结论:自制靶向超声造影剂可显著增强兔肾炎症组织显像。
  • 摘要:本研究分为二部分:rn 一、SonoVue实时超声造影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研究rn 目的:探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HA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175例肝移植患者术后进行肝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对其中22例CDFI未显示肝动脉血流信号的患者,采用造影剂Sono Vue和脉冲反向谐波技术进行低机械指数(MI<0.2)实时超声造影。rn 结果:肝移植术后CDFI对肝动脉的显示率为87.4%(153/175),22例CDFI未显示肝动脉的患者中有18例(81.8%)实时超声造影后清晰显示肝动脉(P<0.01),避免了血管造影检查,超声造影未显示肝动脉的4例患者,经血管造影证实为HAT。rn 结论: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可提高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的显示率,诊断HAT的价值与血管造影相当,可明显减少不必要的有创性血管造影检查。rn 二、实时超声造影在背驼式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rn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背驼式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317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进行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对其中20例门静脉显像异常的患者及25例背驼式肝移植术后CDFI疑诊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实时超声造影。造影剂声诺维(Sono Vue) 2.4ml肘部浅静脉团注,反向脉冲谐波低机械指数(MI0.15-0.19)实时超声造影。将超声造影结果与增强CT及增强CT血管成像(CTA)对照分析。rn 结果:超声造影诊断下腔静脉血栓3例;肝静脉血栓5例,其中2例继发肝组织淤血、坏死,超声造影诊断肝静脉狭窄6例,下腔静脉狭窄4例,其中最严重的1例,肝上下腔静脉内径3.8mm。CDFI与增强CT的符合率为72%(18/25),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符合率为100%(18/18)。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8%,门静脉狭窄为1.3%。CDFI诊断门静脉血栓与CTA的符合率为61.5%,超声造影为88.9%(P<0.01);CDFI诊断门静脉狭窄与CTA的符合率为57.1%,超声造影为100%(P<0.01)。rn 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可以提高背驼式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并发症的诊断能力,与增强CT比较,实时超声造影更加方便灵活,为背驼式肝移植术后静脉并发症诊断提供了一种无创性影像学诊断新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冷冻干燥法制备载紫杉醇脂质微泡的可行性,并对其质量和安全性进行评价。rn 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携带紫杉醇的脂质微泡,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大小以及紫杉醇在微泡上的定位,用血球计数板、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测定其浓度、粒径及分布、表面电位、pH值,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包封率,台盼蓝排斥试验观察载紫杉醇脂质微泡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毒性作用。rn 结果:载紫杉醇脂质微泡的粒径为2~10μm,平均粒径(2.79±0.14)μm,浓度为(7~8)×10<'9>/mL,表面电位为(-5.9±0.21)mV,pH值为5.54±0.18,包封率为(36.1±4.74)%,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无毒性作用。rn 结论:采用冷冻干燥法可成功制备携带紫杉醇的脂质微泡,其粒径大小符合静脉注射要求,体外细胞毒性试验证实该载药脂质微泡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探讨低功率声联合微泡经颅靶向开放血脑屏障及在临床的应用,结论:低功率超声联合微泡能可逆、靶向、局部开放血脑屏障,为进一步研究药物进人脑实质提供新的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靶向破坏微泡介导HGF促进大鼠梗死心肌血管新生的可行性。结论:超声靶向破坏微泡可介导HGF基因在缺血心肌内的高效转移并促进血管新生,为心肌梗死的基因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措施。
  • 摘要:本文探讨微泡介导超声空化栓塞兔肠系膜小血管的可行性,稳定性和重复性,为超声联合微泡空化阻断肿瘤微循环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波与微泡声学造影剂能否增强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基因转染及其转染效率,初步摸索适宜的超声辐照条件。rn 方法:将培养HepG2细胞分为3组,第1组为单纯造影剂转染组:加入5μg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EGFP-C1)与微泡声学造影剂混合液进行转染;第2组为脂质体转染组:用相同浓度PEGFP-C1质粒进行常规脂质体转染;第3组为造影剂加超声辐照转染组:加入5μg PEGFP-C1质粒与微泡声学造影剂混合液,然后分别用0.25W/cm<'2>、0.5W/cm<'2>、1.0W/cm<'2>超声波经培养板底部辐照10s。24h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各转染组细胞荧光蛋白表达情况,记录每高倍视野(400×)荧光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rn 结果:单纯造影剂转染组未见荧光蛋白表达阳性细胞,造影剂加超声辐照转染组可见不同程度荧光蛋白表达,其中以0.5W/cm<'2>超声辐照组表达最强,每高倍视野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为20.7±3.2个/HP,高于0.25 W/cm<'2>与1.0W/cm<'2>超声辐照组(分别为4.8±1.9个/HP;9.9±2.3个/HP),与脂质体转染组(22.1±3.5个/H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rn 结论:微泡声学造影剂加一定强度的超声辐照能显著增强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的基因转染与表达,超声辐照条件是影响转染率的重要因素,适宜条件时其转染效率与常规脂质体转染方法无显著差异。
  • 摘要:目的:建立新生儿心脏各腔室的正常值范围。rn 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了853例新生儿心脏各心腔、左右心室室壁、主动脉、肺动脉及其分支等径线值,并对其与体重间的相关性做了统计分析。rn 结果:得出了新生儿心脏各腔室、左右心室室壁、大动脉及其分支的正常值范围,且发现收缩末期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升主动脉内径、左室流出道和肺动脉右支测量值与新生儿体重呈显著正相关。rn 结论:新生儿心脏腔室及大动脉结构的正常值范围可为新生儿救治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超声在细菌性肝脓肿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对108例临床疑似细菌性肝脓肿进行明确诊断和穿刺引流、细菌培养、药物治疗。rn 结果:108例一次性穿刺成功,106例为单纯性肝脓肿,2例肝脓肿合并肝细胞型肝癌,细菌培养阳性78例,阴性50例,2例肝脓肿合并肝细胞型肝癌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外,其余106例肝脓肿患者经介入超声穿刺引流治疗后1~4周后达到临床治愈标准,治疗次数1~6次,平均治疗2.4次,未发生并发症。rn 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组织活检能快速明确肝脓肿诊断;穿刺引流治疗肝脓肿方法简单、安全、疗效确切、费用低廉,应作为目前治疗肝脓肿的首选方法。
  • 摘要:患者女,41岁,右乳肿块反复切除三次,再次复发肿块2个月伴进行性长大及破溃数天入院。本文对该病例的症状、超声诊断情况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 摘要: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了乳腺癌超声诊断现状:一、乳腺癌的典型超声表现;二、有特殊表现的乳腺癌;三、乳腺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等等。
  • 摘要:自Gramiak等首先将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临床后,超声造影剂的研制不断发展。超声微泡造影剂是内含气体的微球,其通过静脉输入后,随血流到达特定组织,经超声监控其显影,增强组织的超声显像,提高对疾病的超声诊断率。利用超声造影剂已广泛用于对炎症、血栓、肿瘤等显影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中,进口超声微泡造影剂Sono Vue已经进入国内市场,已经用于对冠心病等的诊断,效果很好。近年来,超声微泡造影剂在疾病治疗中作用也日趋明显。本文就超声微泡造影剂在治疗中的研究应用进展作一述评。
  • 摘要:患者男,49岁。因中上腹痛10h来诊。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全腹压痛,轻度反跳痛。腹部急诊超声检查经腹扫查:肝、胆、胰、脾、双肾、双输尿管声像图正常;膀胱内无尿。本病例表明B超对急性肾性肾功能衰竭的肾脏检查可能无异常发现,但可协助临床医师判断肾脏大约有多长时间未分泌尿液。此外彩超可帮助了解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脏的血流情况。
  • 摘要:目的:讨论胸膜和肺疾病的声像图特征及诊断价值。rn 方法:应用B超检测分析133例胸膜和肺疾病的声像图并同X-线胸片进行对照分析,包括107例结核性胸膜炎,21例肺和胸膜恶性肿瘤,1例大叶性肺炎。2例炎性假瘤,2例血气胸。rn 结果:129例(97%)有胸水,表现为三种类型。21例肿瘤病例中14例(67%)发现肿块,1例中心型肺癌和1例大叶性肺炎呈肺实变表现,类似肝脏声像图表现,血气胸有外伤史,39例(29%)B超漏诊肺内同时存在的病变。rn 结论:B超对积液敏感,能早期发现胸水,胸水的表现类型与病程长短有关,不同的疾病可有相同的胸水表现,发现肿块时才有助于肿瘤的诊断,X-线胸片能全面显示胸肺情况,将者结合更有助于临床治。
  • 摘要:患者女,31岁,发现乳房包块两个多月前来检查。超声见:右乳外侧3点钟,距乳头1.0cm处见2.6cm×1.7cm低回声团块,左乳内侧10点钟,距乳头2cm处见2.0cm×1.3cm低回声团块,边界不清,蟹足角样改变。CDFI:团块内见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PSV:13.79cm/s;RI:0.76;PI:1.61。双侧腋下见多个淋巴结,最大1.0cm×1.9cm,边界清。诊断:双乳肿块乳癌?此患者在本院手术,冰冻切片:双侧乳腺乳浸润性导管癌,行双侧乳房根治术。病理诊断:双侧乳腺乳浸润性导管癌。本文对该病例的超声诊断进行了探讨。
  • 摘要:睾丸扭转是泌尿外科常见急诊疾病之一,以青少年发病多见。如果对此病认识不够或拖延了治疗,就可以因睾丸坏死被切除,使一个男子在几小时内便丧失一个性腺;即使睾丸不切除可以保存,也常因缺血过久,睾丸产生精子和内分泌功能受到破坏,出现睾丸萎缩。严重缺血者的睾丸还影响对侧睾丸的生精作用。现将本院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经百胜DU-6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查诊断的5例睾丸扭转病例作一报道。
  • 摘要:目的:用超声组织定征(UTC)方法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颈部组织纤维化程度进行量化分析。rn 方法:对40例接受根治性放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用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诊断仪分别检测和分析双侧锁骨上区、双侧颈部胸锁乳突肌中上份的声像灰阶(GS)值。用统计方差分析灰阶值差异。rn 结果:放疗后间隔的时间长短和放疗剂量的大小与灰阶值大小有密切相关性,随放疗后间隔时间的延长,放疗剂量的增大,灰阶(GS)值逐渐增高,提示纤维化加重。rn 结论:UTC可用于放疗后颈部组织的纤维化程度的量化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定位下体外冲击波碎石加西药及体外冲击波碎石配合中、西药物治疗肾脏下端结石疗效。rn 方法:经超声检查确诊为肾下端结石2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8人,用体外冲击波碎石配合中、西药治疗;对照组130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加西药治疗。观察两组肾脏下端结石排除情况,结石排出至肾门进入输尿管为有效,结石排出体外为治愈。rn 结果:1.治疗组。有效134例,有效率97.1%,治愈128例,治愈率92.7%.无效4例,其中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2.对照组。有效117例,有效率90%,治愈97例,治愈率74.6%:无效13例,其中7例再配合中药治疗后治愈。rn 结论:超声定位下体外冲击波碎石配合中、西药治疗肾脏下端结石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生殖系统腺瘤样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rn 方法:对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生殖系统腺瘤样瘤的声像图进行分析,观察病灶大小、回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特点,并将结果与病理对照分析。rn 结果:14例患者(15个病灶),低回声病灶2例(3个病灶),中等回声10例,强回声病灶1例,稍强回声病灶1例。2例(14%)为Ⅱ~Ⅲ级血流,12例(13个病灶,85.7%)为I级血流。rn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诊断生殖系统腺瘤样瘤肿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发生在妊娠早期12周内的阴道流血,伴下腹痛及下坠感称早期流产。临床治疗前,胚胎是否存活是急需了解的信息,仅根据停经史,早孕反应及HCG增高很难做出正确判断,行B超检查可为临床进一步处理提供依据。流产是产科病理中最常见的一种,约有1/4的妊娠可发生阴道流血,其中约一半发展为自然流产。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就诊于本院的孕12周前有阴道流血史孕妇82例。用B超对其进行了诊断,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 摘要:宫内节育器是(IUD)是目前国内外使用较普遍的一种可逆性长效避孕方法,为广大育龄妇女所接受。然而在因妇女进入绝经期,或改用其他避孕方法需取出节育器时,少数可能出现取器困难,特别是IUD嵌顿、断裂,开放型IUD尾丝缺失,应用B超监视下顺利取出IUD,本文作一报道。
  •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超声特点及鉴别诊断价值,以提高超声的诊断符合率。rn 方法:将对65例子宫腺肌病及8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超声表现做回顾性分析,术前均经腹超声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rn 结果:子宫腺肌病组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58.46%,误诊率41.54%;子宫肌瘤组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2.5%,误诊率7.5%。rn 结论: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声像图有不同特点,与临床诊断相互结合,有利于提高诊断率。
  • 摘要:患者女,30岁,因反复尿痛2<'+>年,伴终末肉眼血尿15d来院就诊。9年前生育后3<'+>月置入节育环。超声所见:膀胱充盈良好,膀胱三角区腔内可见大小约1.7cm×1.1cm团状强回声,其后方伴声影,团状强回声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膀胱三角区壁内可见"三角形"金属环影,金属环影向膀胱腔内延伸,腔内部分金属环被团状强回声包裹,子宫壁基本完整,子宫回声均质,宫内膜线清晰居中,子宫内未见节育环回声。超声提示:节育环异位于膀胱伴膀胱结石。后经膀胱镜检证实。手术所见:节育环位于膀胱三角区,一部分位于膀胱黏膜下层,一部分位于膀胱内,膀胱内部分被结石包裹,结石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本文对该病例及超声诊断情况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B超在卵巢巧克力囊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卵巢巧克力囊肿的超声诊断率。rn 方法:对60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声像图特征,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对其声像图特点及误诊原因进行分析。rn 结果: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卵巢巧克力囊肿的60例患者中,符合52例,诊断符合率86.67%,误诊率13.33%。卵巢巧克力囊肿图像可分为5类:单纯囊肿型10例,多囊型5例,囊内均匀光点型30例,囊内团块型6例,混合型9例。rn 结论:超声诊断卵巢巧克力囊肿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应列为首选检查手段之一。
  • 摘要:数字扫描变换器的发展能实现自如的图像放大与漫游功能,ZOOM(局部放大)就是其中的一个功能。它能提高局部的图像分辨率,现在很多超声仪器都有ZOOM功能,就常规经腹超声和ZOOM功能的对比,作者对308例早孕作了对比检查。本文对此作一介绍。
  • 摘要:患者女,39岁,未产,G<,5>P<,0>。因妇科检查发现盆腔包块来我院就诊,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宫颈正常,宫体前位,偏右,正常大小,活动,质中,无压痛,左侧附件区扪及一囊性包块,约60mm×40mm,张力不大,边界不清,不活动,无明显压痛,右附件正常。本文探讨了该病及其超声诊断及误诊情况。
  • 摘要:患者女,62岁,因左下腹包块2年就诊。体格检查:下腹膨隆,于左下腹触及一质硬的巨大包块,上脐平,下占据整个盆腔,表面凹凸不平,活动度差。2年前,曾在外院彩超声检查示:左侧卵巢癌伴大量腹水。本文探讨了该病及其超声诊断情况。
  • 摘要:孕妇22岁,G<,3>P<,0>,32周孕,此次妊娠后有宠物接触史5个月,否认肝炎、结核、过敏史,否认接触有毒有害、放射性物质及孕期生病服药史,双方家族中无先天性遗传性病史,孕期首次超声检查。文章探讨了该病例的超声诊断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在胎盘形态异常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rn 方法:采用GE Voluson730 Expert RAB4-8L3D/4D容积探头或GE Voluson 730 Pro RAB2-5L3D/4D容积探头,对44例常规二维超声检查怀疑胎盘形态异常者对胎盘及相关部位进行三维容积成像(包括三维彩色多普勒容积成像和三维彩色能量多普勒容积成像),诊断胎盘形态异常的类型,评价此种胎盘血管生成及对子宫一胎盘一胎儿血流交换的影响情况。rn 结果:44例中36例三维超声诊断胎盘形态有异常,其中副胎盘13例、二叶胎盘6例、球状胎盘1例、球拍状胎盘腔粘连带胎盘附着其两侧8例,不全纵隔子宫纵隔两侧胎盘附着5例。球状胎盘者1例子宫一胎盘一胎儿血流血流阻力测值高,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其余35例子宫一胎盘一胎儿血流血流阻力测值正常。rn 结论:多种三维超声成像新技术的结合使用,使胎盘形态以立体形态显示,三维彩色多普勒容积成像和三维彩色能量多普勒容积成像清晰的显示出脐带进入胎盘的位置及胎盘内血管树的立体构型,以更准确的判断胎盘的功能。
  • 摘要:目的:特纳综合征(Turnen's syndrome),属于先天性发育不全,系两个性染色体中的一个全部或部分丢失所致的性染色体异常,常呈现女性表型。特纳综合征在活产女性婴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14000。患者多身材矮小,90%的患者由于性腺发育不全,青春期不能发育。近年来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到本病合并有心脏、肾脏及甲状腺等多器官的异常。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临床诊断特纳综合征的患儿进行检查,旨在为临床全面评价患者的病情提供图像依据。rn 方法:26例临床诊断特纳综合征的患者,年龄7~16岁,均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查尿常规、甲状腺激素及肾脏功能,并选用Acuson Sequoia 512及Ce Vivi7型超声仪检查甲状腺、心脏、肾脏及子宫和卵巢的大小、形态、结构、回声和血供。rn 结果:26例中18例核型为X染色体单体(45, XO),8例为嵌合体(45, XO/46,XX或45, XO/47, XXX),甲状腺激素异常7例,肾功能异常4例,超声发现子宫均较正常同龄儿明显减小,内膜未见发育增厚,19例患儿未探及正常卵巢结构,7例患儿卵巢减小,结构显示不清,主动脉缩窄2例,主动脉辦发育异常1例,肾脏发育不良结构显示不清2例,肾脏异位1例,肾脏重复畸形1例,甲状腺肿大实质回声不均且血供增多3例,甲状腺测值正常低值1例,甲状腺减小血供稀少1例,甲状腺内囊肿2例。rn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直接观察及随访特纳综合征患者的子宫及卵巢的发育情况,并能简便无创地观察和诊断合并的心脏、肾脏及甲状腺等多器官的异常,为临床全面治疗本病提供图像依据,有极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显像联合彩色多普勒检测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作用。rn 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手术后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资料,并与手术前超声诊断结果相比较。rn 结果:32例手术后肠套叠患儿中,超声诊断符合率100%,并能根据超声信息判断肠套叠的病因。rn 结论: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快速地对小儿肠套叠进行诊断和定位。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高低频探查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价值。rn 方法:对200例疑似急性阑尾炎患者,使用2.0~5.0MHz、8.0~14MHz探头进行腹部超声扫查,重点检查右下腹或压痛区域,并联合应用组织谐波、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及能量图。观察阑尾形态、大小、壁层次结构及血流情况,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rn 结果:85例阑尾炎患者,经手术后病理确诊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例,化脓性阑尾炎23例,坏疽性阑尾炎16例,慢性阑尾炎24例,阑尾脓肿1例。超声确诊急性阑尾炎47例,其中单纯性阑尾炎14例,化脓性阑尾炎31例,慢性阑尾炎2例,阳性率73%。假阴性20例,占27%。rn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高、低频探查应用,观察阑尾形态、大小及壁层次结构改变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有其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胃肠穿孔中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对54例临床怀疑胃肠穿孔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同时行X线腹部透视,术后进行对比分析。rn 结果:超声对胃肠穿孔的检出率高于腹部透视(P<0.05)。rn 结论:超声应列为胃肠穿孔术前常规检查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患者女,18岁,未婚,右上腹部疼痛不适1年余。患者近1年多来,常感右上腹不适,有时于饱餐后发生疼痛,多能忍受。为明确病因,曾多次在数家医院行超声检查,多诊断为"胆总管囊状扩张伴小结石形成"。因近月来,疼痛发作频繁,来院要求手术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75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8/76mm Hg,营养中等,发育正常,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无明显压痛和反跳痛,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与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入院后行常规腹部超声检查,见肝脏大小形态基本正常,肝内结构可见,分布基本正常,肝内胆管未见扩张。文章对该病例的超声诊断进行了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B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对B超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并行手术切除及病理检查的8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B超检出率达100%,手术中触及胆囊内有肿块的仅3例,直径均大于10mm, B超测直径分别为:11mm、 12mm及15mm。病理检查均为腺瘤型病变,其余82例均为较小或多发的息肉,手术中均未触及肿块,病理检查均为胆固醇或炎性息肉。在直径大于10mm的3例中,病理检出1例腺瘤恶变,另2例则有不规则的腺上皮增生。rn 结论:对直径大于10mm的腺瘤型息肉,应需及时手术治疗,以防癌变。对较小息肉(直径小于10mm)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但应B超定期复查,短期内增大者也应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腹部超声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统计5000例健康体检者腹部脏器的各种疾病在各年龄阶段的患病数及患病率。rn 结果: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发现无临床症状的腹部疾病发病率逐渐增加,如脂肪肝、胆囊息肉、胆结石、肾结石、子宫肌瘤等。rn 结论:健康人群超声检查可发现早期恶性肿瘤,为临床治疗提供最佳时机并具有简便、无创伤、快速及筛选等功能,应作为体检的必检项目。
  • 摘要:患者女,35岁,因活动后心慌,心累,呼吸困难三年余,近日加重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35/66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口唇轻度紫绀,杵状指趾,颈静脉无怒张;心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3、4、5肋间触及细震颤;心率90次/min,律齐,心音强弱一致,有力;于胸骨左缘第3、4、5肋间闻及双期吹风样杂音,以舒张期杂音显著,为Ⅵ/Ⅵ,收缩期杂音为Ⅲ/Ⅵ,杂音向心前区广泛传导,P2不亢进。本文对该病例的超声诊断进行了介绍和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心电图胸导联V1呈QS病因分型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心电图胸导联V1呈QS型30例,超声测量室间隔厚度,观察相应的心肌室搏动情况,进行病因分类,同时进行临床相关实验检查,并随访。rn 结果:30例心电图V1导联呈QS型中,单纯室间隔增厚16例,节段运动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心脏位置变化2例。rn 结论:彩色超声多普勒对室间隔增厚(或不对称)的V1导联呈QS型病因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本文对本院两年来明确诊断的锁骨下动脉窃血征患者的超声显像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椎动脉缺血与早期锁骨下动脉窃血征的相关性。
  • 摘要:目的:探讨彩超发现法洛四联症(TOF)术后肺动脉分支口逆向血流的临床意义。rn 方法:30例TOF患者术前及术后12d行经胸超声检查,观察肺动脉内彩色血流情况及三尖瓣反流压差,测量肺动脉及左右支内径、穿膈腹主动脉内径,计算McGoon指数,对照患者临床情况、心导管造影及胸片结果进行分析。rn 结果:30例患者中,术后出现肺动脉分支口逆向血流12例,未出现肺动脉分支口逆向血流18例,肺动脉分支口逆向血流组三尖瓣反流压差(50±20)mmHg,较无逆向血流组(22.5±7)mmHg增高,P<0.05,其术前McGoon指数(0.85±0.35)较无逆向血流组(1.50±0.51)小,术后McGoon指数(0.91±0.44),虽然较术前增大,但仍小于无逆向血流组(1.52±0.56),心导管造影及胸片资料显示肺动脉分支发育不良。rn 结论:术后肺动脉分支逆向血流可作为有效评价TOF远端肺动脉分支发育差,估测TOF术后肺动脉高压形成的一项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心脾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分析其心脏伴随畸形漏诊及误诊原因,提高对心脾综合征诊断的准确率。rn 方法:总结了32例心脾综合征患儿的超声检测结果,并与其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对照。rn 结果: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心脾综合征与心导管结论符合者30例(占93.75%),诊断不符合者2例(占6.25%)。rn 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以较准确地诊断心脾综合征,但对其心脏伴随畸形检出的准确率尚待进一步提高。
  • 摘要:患者女,2岁,因发现心脏杂音2个月入院。入院体格检查:窦性心律,胸骨左缘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杂音,心界无明显扩大。入院后X线胸片:胸廓对称,双肺纹理增多、紊乱。文章对该病例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 摘要:目的:探讨Tei指数对兔心肌梗死模型的左心功能应用价值。rn 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兔心肌梗死模型10只,建立模型前后进行对照研究。使用Vivid 7彩色超声诊断仪,M型超声评价模型建立前后局部心肌室壁运动情况并检测左室收缩功能(EF、FS)。在心尖四腔观用脉冲多普勒超声获得二尖瓣、左室流出道多普勒信号,计算Tei指数。并检测建模前后兔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谱的血清学改变。rn 结果: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前降支供血区域的左室前壁、前间隔局部室壁运动减弱。模型建立后Tei指数0.50±0.08,较模型建立前Tei指数0.17±0.07明显增大(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型左室收缩功能参数FS、 EF模型建立前分别为26.78±4.67%,56.40±7.53%,与心肌梗死模型建立后测值(19.072±2.73%;43.48±4.94%)比较,有十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 LV腔明显扩大(13.03±2.26&16.82±5.21, P<0.01)。比较模型建立前后的CK、 CKMB指标,结果显示二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讨论 Tei指数,1995年由Tei等首先提出,又称为心肌作功指数,它同时包含心脏收缩和舒张的间期,综合考虑了心室收缩与舒张,能够全面、综合评价心室收缩和舒张的整体功能。Tei指数由于不受心率、心室几何形态和心脏负荷的影响,且其测量方法简便、无创、重复性高,是识别正常心功能和心功能异常的有效指标。rn 结论:本实验通过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使其供血区左室前壁、心尖部及前间隔缺血,采用M型超声和脉冲多普勒超声比较模型建立前后兔左室功能变化,结果表明M型超声检测FS、 EF能有效评价兔心肌梗死后的左室收缩功能,而Tei指数能综合评价左心收缩、舒张功能。
  • 摘要:患者男,59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5个月,以食道癌入院。入院后体格检查:心尖区闻及收缩中晚期Ⅲ级吹风样杂音,X线检查:心影增大。文章对该病例的超声诊断进行了介绍。
  • 摘要:血管新生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病理学特征。动脉粥样斑块边缘区有来自外膜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来自内膜与动脉腔直接相通的毛细血管,它们在斑块边缘区吻合形成毛细血管丛,成为斑块的滋养血管。由于滋养血管位于斑块边缘区。文章探讨了动脉易损斑块与超声分子显像,虽然纳米级造影剂超声分子显像的应用前景令人鼓舞,但目前仍存在许多尚需解决的问题。
  • 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对椎动脉闭塞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对14例椎动脉闭塞患者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MRA对照。rn 结果:经核磁血管显像(MRA)证实,13例为椎动脉闭塞,1例为椎动脉广泛狭窄,超声诊断正确率为92.86%。rn 结论:超声是诊断椎动脉闭塞首选和可靠的方法。
  • 摘要:目的: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acid, PLGA)微泡声学造影剂,考察其理化及声学特性;探索制备稳定高效的亲水性药物载体微泡的优化处方;并对PLGA微泡在心肌造影检查中的安全性进行初步研究。rn 方法:采用复乳法制备PLGA微泡,运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进行形态学分析,Coulter计数仪进行浓度测试,激光测径仪测定微泡平均粒径及跨距。制备不同PLA/PGA比例的微泡,将制备的微泡以冻干粉及混悬液的方式分别贮存于常温(<25℃)及4℃,分时段考察其浓度、PH值、粒径及其分布。体外显影考察不同剂量、不同机械指数条件下微泡造影剂的声学信号强度变化规律,并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应用PLGA微泡进行兔心脏造影成像实验。制备伊文思蓝-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EB-PLGA)微泡,以微泡载药量和体外释放率为检测指标,优选制备工艺。考察在不同的机械指数条件下PLGA微泡心脏造影检查对心肌组织的影响。rn 结果:PLGA微泡成品呈白色粉末状,以生理盐水或PBS稀释溶解后为乳白色混悬液。光镜观察显示微泡大小均匀,分散程度好,新鲜微泡悬液的pH为6.5±0.3。微泡直径平均直径1.2um,分布主要集中在1~2um,电镜显示微泡表面光滑,质地细腻,无明显黏连凹陷。Coulter计数显示0.01g多聚体微泡冻干粉溶于10ml蒸馏水中的浓度为2~4×10<'9>/ml。冻干保存的微泡稳定性好,10周后再分散微泡粒径及浓度无明显变化,混悬于PBS常温保存的微泡逐步出现凹陷、变形、聚集成团,微泡悬液PH测值明显下降。体外显影显示声学信号强度随微泡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声学强度与MI几乎呈直线关系。兔心脏造影检查可观察到PLGA微泡造影剂能顺利通过肺循环实现左心显影。正交试验得出在内水相与油相体积比为1:15,投料比(EB/PLGA)0.04, PVA 5%的条件下所制备的EB-PLGA微泡载药量最为理想。加入附加剂及改变制备方式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差异具有显著性。应用PLGA微泡进行不同机械指数下心脏造影检查后,各实验组器官组织病理检测未见明显损害。rn 结论:本实验应用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采用复乳法制备了中空结构的微泡声学造影剂,并考察了调节工艺流程对多聚体微泡的理化及声学特性的影响。该型微泡造影剂具有很高的可控性和稳定性,粒径大小均匀,分布集中,干燥状态下体外稳定性好。微泡共振频率较高,在较高的发射频率时可获得理想的散射强度,可以顺利通过肺循环实现左心室显影。优化处方能提高亲水性模型药物的载药量并显著降低突释。应用低剂量PLGA微泡进行心脏超声造影检查是较为安全的,无明显毒副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HIFU术中监控超声影像学变化与相应组织病理学改变相比较,以探索两者变化相关性,以及超声影像监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n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采用HIFU点照射损伤肝组织。分别通过监控超声影像和组织病理检查测量损伤区范围。数据采用SAS统计软件包处理。比较二者的相关性和差异。rn 结果:声像图中HIFU靶区的形态与肝组织标本上生物学焦域的形态符合较好,监控超声影像采用描绘法测量的损伤范围与大体组织检查一致。其中HIFU照射后组织回声即刻增强的范围最接近反映实际组织损伤大小。rn 结论:超声影像能比较准确地评估HIUF损伤实质情况。通过量化回声强度,二维超声可更精确描绘组织损伤范围。照射后即刻监控声像图观测的组织损伤区范围可以表述实际组织损伤范围。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破坏微泡刺激大鼠心肌VEGF分泌、促进新血管生成的新途径。rn 方法: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行超声破坏微泡治疗,B组行单纯超声治疗,C组单纯注射微泡,D组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每组均处理3次。4周后取材,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中VEGF、CD34表达,ELISA检测VEGF蛋白量。Western blot检测VEGF表达。rn 结论:超声破坏微泡可刺激心肌内源性VEGF分泌,促进血管新生。
  • 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微泡促进TDL复合物介导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的转染效果。结论:超声微泡可提高TDL复合物介导的基因在体外培养HUVEC的转染效率,并对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该方法为提高非病毒载体的转染效率提供一个新策略,可能成为缺血性心脏病基因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破坏微泡造影剂对心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rn 方法:将15只昆明小白鼠随机分为3组,一组采用尾静脉输入白蛋白微泡造影剂,胸壁用频率为1MHz,强度为1.5W/cm<'2>的超声进行辐照1min;一组单纯采用同等超声辐照相同时间;一组作为对照。作用即刻取心肌组织用硝酸镧示踪法做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rn 结果:采用超声破坏微泡后可见部分镧颗粒分布于心肌细胞细胞胞浆内,部分分布于线粒体外、细胞核外;单纯超声作用组心肌细胞胞浆中可有少量的镧颗粒分布,而大部分镧颗粒分布于细胞膜外;而对照组镧颗粒分布于心肌细胞膜外。rn 结论:超声破坏微泡可提高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可能是超声微泡造影剂增强组织中基因转染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制备一种可作为基因载体的脂质超声造影剂,对其理化性质和兔肾显影效果及载基因的能力进行研究。rn 方法:采用机械振荡法制备一种可作为基因载体脂质超声微泡造影剂,观察60Co γ射线灭菌前后造影剂外观、形态、浓度、平均粒径和电位改变,并观察其对正常兔肾显影效果,检测其结合基因的能力。rn 结果:自制脂质微泡的平均粒径范围为2.11~6.43μm,平均粒径2.79μm,粒径分布均匀,浓度约为(3.16±0.29)×10<'9>/ml;经60Co γ射线灭菌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微泡形态,粒径大小无明显变化;体内造影显示该造影剂能够有效增强兔肾实质回声;基因结合量效优化结果显示,造影剂的最大基因结合的效率为22%,最大基因结合量为0.45μg/ml。rn 结论:自制脂质超声造影剂符合理想超声造影剂的要求,性质稳定,制备简易,载基因效率高,可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超声微泡造影剂以及基因或药物治疗的载体。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激活声敏剂血卟啉对肝癌细胞株HepG2抗失巢凋亡的影响。rn 方法:将HepG2细胞悬液随机分为4组:血卟啉组,培养液中加入血卟啉40ul孵育30s;超声辐照组,以1.0MHz、1.5W/cm<'2>超声辐照30s;血卟啉与超声辐照组:同样方法予以血卟啉与超声联合处理;及空白对照组。各组处理后细胞一部分在软琼脂培养2周后观察其失巢生长能力,另一部分在铺有多聚羟乙基甲基丙烯酸树脂(polyhydroxyethylmethacrylate, poly-HEMA)的孔板中悬浮培养12h后以Annexin V-FITC/PI双染法及24h后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失巢凋亡情况。rn 结果:血卟啉与超声辐照组HepG2细胞在软琼脂中不能形成集落,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出细胞凋亡特征性DNAladder,其凋亡率为14.89±2.82%,与其余三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rn 结论:血卟啉经超声激活后能抑制肝癌细胞株HepG2的抗失巢凋亡。
  • 摘要:目的:探讨载紫杉醇脂质微气泡的体外细胞毒作用和体内急性毒性反应。rn 方法:采用不同超声声强辐照不同药物浓度的载紫杉醇脂质微气泡,进行其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体外细胞毒性评价;采用昆明小白鼠进行急性毒性实验。rn 结果:体外细胞毒实验证实,一定超声能量破坏载紫杉醇脂质微气泡后,仍可保持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导致肿瘤细胞生长抑制,能量越低,抑制率越高。体内急毒实验显示,载紫杉醇微气泡组的小鼠与紫杉醇注射组的相比较,其对药剂的反应明显减低。rn 结论:载紫杉醇脂质微气泡具有相对较低的毒副作用,且能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为进一步利用微泡声学造影剂进行体内药物定位释放打下了基础。
  • 摘要: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2cm肝细胞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对106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2cm肝细胞癌(病灶大小0.5~2.0cm,平均1.39±0.33cm)术前进行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MI<0.19,反向脉冲谐波造影模式,造影剂为Sono Vue),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评估诊断性能。rn 结果:106例≤2cm小肝癌中病灶周边显示声晕22例(20.8%),病灶内显示结中结征25例(23.6%),病灶内部检测到动脉血流信号45例(42.5%)。超声造影95例动脉相病灶呈整体高增强(89.6%),门脉相及延迟相85例病灶消退为低增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2cm小肝癌的准确性为34.9%,假阴性率为65.1%。实时超声造影诊断≤2cm小肝癌的准确性为80.2%(P<0.01),假阴性率为19.8%(P<0.01)。rn 结论: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实时超声造影明显提高了对≤2cm肝细胞癌的诊断能力。
  •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疗效及副反应,探讨影响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预后的相关因素。rn 方法:治疗对象为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白色病变的患者。共140例。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观察病变部位的改变及体征,进行疗效及副反应评价。rn 结果:超声治疗后患者的瘙痒症状缓解,外阴的形态和色泽可基本恢复正常,总有效率达80%,其中硬化苔藓型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鳞状上皮增生型(77.14%vs88.57%,r=22.82.P<0.005)。不同年龄段患者疗效有明显差异(r=51.52,P<0.005),病程长短亦与疗效密切相关(P<0.005)。超声治疗副反应在不同年龄组及不同病理类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疗效与病理类型、年龄、病程长短有关。副反应与病理类型、年龄不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微泡造影剂在一定能量的超声波辐照下,介导DNA质粒转染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细胞的效率及可行性,为实现外源基因高效、定向的转移目的奠定基础。rn 方法:将培养的RB细胞分为六组,第1组仅以一定能量的超声波辐照,第2组仅加适当剂量的微泡造影剂,第3组仅加入质粒进行转染,第4组加入质粒与微泡进行转染,第5组加入质粒、微泡,并用一定能量的超声辐照,第6组予以脂质体转染。转染24~48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表达情况,并用RT-PCR对EGFP mRNA进行半定量检测。同时对1、2组予以台盼蓝染色。rn 结果:超声微泡介导的DNA质粒对RB细胞的转染效率,与脂质体介导的质粒转染效率相似,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一定能量和时间的超声波辐照,及适当浓度的微泡,对RB细胞的活性无明显抑制。rn 结论:利用低频率和一定能量的超声击碎携带EGFP质粒的超声微泡造影剂,能够有效地提高DNA质粒在RB细胞中的转染效率。
  • 摘要:目的:采用共价键合的方法制备携RGDS的脂膜氟烷微泡,探讨对血栓的靶向效果及助溶作用。rn 研究内容与方法:(1)携RGDS脂膜氟烷微泡的制备及鉴定,主要制备材料:标记有荧光异硫氰酸荧光素短肽片段RGDS,磷脂DSPC、 DPPG,氨基聚乙二醇(PEG-AT),激活剂碳化二亚胺盐酸盐,全氟丙烷气体(C3F8)。分别采用共价键合的方法和表面粘附法制备携RGDS的脂膜氟烷微泡;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对靶向微泡进行鉴定;对体外血栓寻靶能力进行研究。(2)携RGDS的脂膜氟烷微泡对体外血栓的助溶作用采集正常人静脉血放于试管中,不加任何抗凝剂,静置2h后,得到一个全血细胞凝块(即红色血栓)。相同方法共得到血栓60块(每块1ml静脉血),平均重量为(0.37±0.07)g。将血块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加入共价键合制备的靶向微泡;B组加入非靶向微泡;C组加入生理盐水。采用超声治疗仪,功率1.2W/cm<'2>,距离3cm,辐照15min后称重,电镜扫描经溶栓后的血块表面结构。rn 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共价键合的靶向脂膜微泡外壳发出明亮的黄绿色荧光,而非靶向脂膜微泡在荧光显微镜下不可见。流式细胞仪检测采用共价键合方法制得的微泡其外壳波长较普通微泡发生改变,随机计数50,000个微泡,有82.96%的微泡不同于非靶向微泡,说明微泡达到82.96%的RGDS短肽片段结合率,采用表面粘附法制备的靶向超声造影剂结合率只有23%,清洗后降低至0.22%。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滴加于血块表面的共价键合制得的靶向微泡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600倍下观察,可见大量荧光物质显像于血块图像上,分布于血块表面及纤维分隔内,相同观察条件下滴加了表面粘附法制备得到清洗后的靶向微泡的血块,不能观察到荧光物质。溶栓前后血块重量差均数比较,使用超声造影剂助溶的靶向组,血块重量改变最为明显,并呈直线下降,组间差异的显著性用t检验,P<0.01,有显著性意义。电镜扫描经溶栓后的血块,生理盐水组血凝块经消融后表面结构无明显改变,靶向微泡组可见大量均匀分布的空洞和裂隙,普通超声造影剂组仅见少量分布的小型凹陷及微小裂隙。rn 结论:共价键合的化学修饰方法与表面粘附法制备的RGDS脂膜氟烷微泡比较,具有更高的短肽片断携带率、更好的稳定性和血栓靶向性;使用流式细胞仪对于定量检测靶向微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共价键合的携RGDS的脂膜氟烷微泡能大量黏附血栓上,明显提高超声图像的信噪比,特别是血栓内部的回声显著增强,有利于对血栓的诊断;超声造影剂能增强超声波对血栓的助溶作用,靶向超声造影剂较非靶向超声造影剂具有更好的助溶效果。
  • 摘要:目的:比较彩超、DSA、 CTA及MRA在检测兔创伤性动脉瘤中的价值。rn 方法:新西兰兔20只,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建立兔股动脉动脉瘤(PA)模型,于术后12天(术后7~11天股部形成搏动性包块)行彩超、DSA、CTA及MR检查,比较其检查结果,并与尸检结果对照。rn 结果:20只兔16只建模成功,尸检显示11个瘤体伴血栓形成。彩超、DSA、CTA及MRA检查,瘤体显示率均为100%,供养动脉显示率彩超为81.25%(13/16),另三种均为100%,瘤颈显示率分别为81.25%(13/16)、87.5%(14/16)、37.50%(6/16)及31.25%(5/16),血栓显示率分别为81.82%(9/11)、18.18%(2/11)、18.18%(2/11)及36.36%(4/11)。rn 结论:在创伤性兔股动脉PA瘤体及供养动脉的显示上,彩超、DSA、CTA及MRA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瘤颈的显示上,彩超、DSA优于CTA及MRA,在瘤体内附壁血栓的显示上,彩超优于MRA、 DSA及CTA。此外,彩超还可实时分析瘤体、瘤颈及瘤体近段与远段供血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在PA的随访观察中有很高价值。
  • 摘要: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因其检查方式繁琐,限制了临床诊断。为评估B超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文章将本科B超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74例半月板损伤作一探讨和总结。
  • 摘要:目的:比较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螺旋CT对≤2cm肝细胞癌的诊断能力,探讨实时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对117例经手术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2cm肝细胞癌(男性95例,女性22例,年龄23~75岁,病灶大小0.5~2.0cm,平均1.43±0.34cm),术前分别进行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MI<0.19,反向脉冲谐波模式,造影剂为Sono Vue)及增强螺旋CT检查,将两种检查的术前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rn 结果:超声造影未显病灶11例,增强螺旋CT未显示病灶27例,检出率分别为90.6%(106/117)和76.9%(90/117)(P<0.01)。以病灶动脉相高增强,门脉相或延迟相消退为低增强为诊断标准,超声造影诊断≤2cm肝细胞癌的准确性为80.2%(85/106),增强螺旋CT为65.6%(59/90)(P<0.05)。rn 结论: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对≤2cm肝细胞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高于增强螺旋CT,提高了对小肝癌的诊断能力。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