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社会科学>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
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

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7-11-24

主办单位:中国青少年研究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43条结果
  • 摘要:围绕人才强省战略,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2007年团广东省委联合15家省级单位开展了首届“广东农村青年科技文化活动月”,发掘、表彰、激励、培养了一批农村青年人才,帮助他们实现科技致富、成长发展。为了真实了解广东农村青年的基本情况,更广泛发掘优秀农村青年人才,实实在在地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服务,共青团广东省委联合省直有关单位组成调研组,赴河源、惠州、东莞、江门、阳江、茂名、清远、云浮等市开展调研,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广东农村青年人才培养的有关情况。文章介绍了广东农村青年的基本状况;广东农村青年人才状况分析;广东农村青年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广东农村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探索;广东农村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 摘要:2001年,由北京8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通过对23所高校的5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16.5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面对市场经济,面对网络时代以及各种纷至沓来的矛盾,大学生已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提出了健全心理委员制度的长效性对策。
  • 摘要:本文就调查中的有关数据,对年龄与青年角色、青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系统和青年角色冲突敏感区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如何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创新青年工作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具体介绍了青年角色与年龄特征,青年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的特点和角色差异,青年角色冲突的敏感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努力实现青年工作的创新。
  • 摘要:在全球导致员工劳动能力下降的十大主要原因中,有五个是心理间题,压力管理是新世纪最紧迫的管理问题之一。中国企业中20%的员工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工作压力过高、职业前途渺茫、人际关系复杂、婚姻生活失败、环境适应不良、缺乏自信心等种种心理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引发了众多的生理疾病,导致其工作、生活质量下降,对社会不满,甚至出现了各种异常行为。员工的心理困扰使员工缺勤率、离职率增加,工作士气和工作效率下降,服务质量下降,导致安全隐患,影响组织的绩效,增加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严重损坏了企业形象。青年帮助计划,英文意思为Youth Assistance Program,简称业员工帮助计划(EAP)。YAP相比EAP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YAP。它是针对企业青年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比如学习、职业规划、交友、婚恋、工作压力克服、身心健康等一系列问题提供科学帮助的专家解决方案。本文要强调的是,压力管理是一种管理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开发的。同时,压力管理也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但由于这种技能一直被人们所忽略,导致了许多严重后果。青年帮助计划告诉我们,企业应该更多的通过工作压力保障机制,有效疏导工作压力,保证青年员工—这一企业中坚力量的身心健康,维护青年员工和企业之间的良好关系,达到双方的共赢。
  •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应了人民群众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实现初步小康,物质文化生活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满足之后,对共享发展、人际和谐、环境友好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我们顺应社会发展推进共青团事业的最大社会背景,因此,探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共青团工作创新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以下观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共青团工作创新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创新共青团工作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创新共青团工作要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创新的根本目标。最后文章认为竭诚为青少年服务,就是要让每个青少年都能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共青团只有坚持创新,把竭诚服务青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代表和维护好青年的利益,才能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带领青年跟党走,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
  • 摘要:青年社会参与作为一种高层次的青年社会行为,而非一般意义的简单个人行为,是青年以社会责任承担者的身份所从事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由于青年社会参与具有强烈作用于社会的功能,因此,需要强调青年社会参与必须具有十分明确的社会价值目标,同时,应当显示积极健康的社会行为导向。基于此,青年社会参与就特别需要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尤其是青年组织的积极介人和有效服务,帮助把握青年社会参与的正确导向,拓宽青年社会参与的渠道,采取有效保障青年社会参与的措施,以期达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帮助青年健康成长以及促进青年组织建设的双赢和多赢的目标。文章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社会转型背景与青年社会参与;青年社会参与的社会价值判断;青年社会参与的积极行为导向;青年社会参与的制度措施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青年的社会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为青年社会参与提供了最好的平台。青年理论工作者和青年组织理应帮助人们认识青年社会参与的价值,探索有效的实现方式,推动青年社会参与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持久、稳定、深入地开展。
  • 摘要:世界发展历史表明,在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效率、公平等社会矛盾的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也就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在这种瓶颈约束的转型时期,出于维系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紧迫需求,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一重大决策必然会带动全社会更加关注与社会稳定有关的民众身心健康、劳动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和谐发展问题。从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建设和谐社会一方面要靠广大民众的自我适应和支持,而另一方面则需要执政、管理和决策的一方在这一特殊时期正确地把握人、人群和社会团体、以至于整个社会民众心理行为的变化规律,以预测、应对和引导民众向预期目标前行,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了解转型时期我国民众心理行为特征的关系至关重要。文章提出了健康与健康型组织;健康型组织建设的整体构思;健康型组织建设的内容;健康型组织的研究展望。
  •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任务。共青团组织要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落实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青年发展的整体目标,思考谋划团的事业发展蓝图。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人关键时期的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眼于服务大局和服务青年的统一,着眼于社会进步和组织变革,着眼于基础建设和长远规划,把组织团员青年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导,创新团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自身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共青团组织的跨越式发展。文章提出了与时俱进跟党走的整体性转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青年运动,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
  • 摘要:自我意象是个体“意义采择”、个性倾向的集合,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是个体行为的控制器,属于个体的潜意识、潜规则范畴。青少年的自我意象正处于敏感期、选择期、固化期,其成长循环过程中的正确与否,个人、社会意义都十分重大。本文在《好意象轨迹的认识》、《浅析好意象成长的轨迹》两文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工作实践,对当代青少年好意象的养成,从其应具有的理念和系统性规律两个方面试作探析,以盼各界尤其是幼少儿家长、教育工作者对孩子心灵内化成长的重视及争鸣赐教。一棵树的根系发达了,才能茁壮成长;一个人的追求执着了,才能渐进实现自我。一个个与自我、他人、社会融合的人的成长,不仅是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一”。让我们为实现当代青少年心身的健康成长进行更广泛的探索与研究,努力为他(她)们的心灵之树撤播更多受同学们欢迎的阳光雨露。
  •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包括青年在内的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创新精神、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是参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就要把青年更大限度地组织起来,把青年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带领青年跟党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青年应有的贡献。青年工作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共青团自身建设上不断创新,实现职能法制化、工作项目化、评估社会化、服务大众化,推动青年工作不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促进青年与和谐社会共同发展。
  •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社会构建的新实践。当前,全社会以及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和各个单位都在积极根据各自特点进行和谐社会的构建实践。这些实践活动,对和谐社会的现实作用、领导力量、主要矛盾以及建设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运作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社会结构理论上的新突破。和谐社会的理论建构是通过对构建和谐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和提升才得以形成和丰富,同时指导实践活动。从目前来看,和谐社会的理论建构滞后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制约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在我国政府统筹兼顾地对社会子系统和社会不同群体进行资源分配时,必须克服和改正那种依靠更多投入来解决矛盾的路径依赖,正确的路径选择就是充分发挥经济和物质投入的促进作用,认清现实并且立足现实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 摘要:珠江三角洲处于两种转变交叉影响时期:既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化,从单纯的经济政策转向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共同发展;又适应国际社会趋势影响,从单纯福利型、救助型社会政策转向发展型社会政策。志愿服务的内容与功能所发生的转变,与社会政策内容与功能的转变,具有同步性,取得一定的社会效果。珠江三角洲从经济改革的试验区向社会转型的试验区转变,在志愿服务发展方面能够探索更多新方式、新途径,也产生更多促进社会政策创新与完善的因素。我们作为推动并参与这一实践的理论工作者,也将密切注意志愿事业发展和社会政策发展的动态,开展追踪研究,提炼学术观点。
  • 摘要: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产生的种种社会间题,引起了学者专家们的广泛关注。沉迷于互联网,虽然其严重性比不上以往的一些药物性依赖心理性疾病,但其在青少年中存在的广泛性却是后者无法比拟的。很多研究表明,至少有超过10%的中学生和大学生表现出网络成瘾的症状,如果考虑到人口基数,那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近几年来,关于青少年上网行为的特征,有了很多详尽的分析与探讨,但是,关于边缘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两个群体的上网行为的比较分析却比较少。最近,笔者有幸参与了大型课题“关于广州市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调查”,在开展调查过程中,发现两组重要的对比数据,一组是普通学校学生,另一组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藉这两组数据间的对比分析,得出了边缘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上网行为的差异比较分析结论。
  •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在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未来的主流消费群体,各个学科都无法忽视他们的客观存在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本文旨在对过去多年来的青少年消费研究做一个梳理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了解这群特殊的消费群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关于青少年消费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学者们从各个学科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对青少年消费观的转变、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新动向上取得了相当有价值得成果,给后人留下了厚重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在分析判断上,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戴着有色眼镜切入问题。特别是早期的研究,主要从思想教育的功能入手,单纯地认为西方消费主义宣扬的是享乐至上,反复强调西方消费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千方百计地寻求抵制侵蚀对策和途径。对青少年采取控制和防范措施。这样的研究忽略了消费对社会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作用,对西方消费方式的发展特征及其合理化因素视而不见,仍然没有摆脱泛政治化的倾向。这就导致了青少年消费研究理论探索多,实证调研少。对青少年消费行为和发展影响的探讨显得相对空泛,主观臆断成分较多,缺乏足够的经验证据,影响到研究结论的说服力。
  •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口迁移的自由度大大增强,流动人口的构成更趋复杂,家庭化特征日益显现。而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了目前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居住地的不稳定、人户的分离状况、社会地位的不确定性等,许多流动人口家庭不能如非流动人口家庭那样抚养与教育自己的子女,从而其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问题,进而对劳动力迁移造成影响。我们主张城市化社会转型应该是效率与公平“共赢”的转型。在“市场之手”完成初次分配后,政府应当在二次、三次分配中发挥干预作用,向弱势群体倾斜,建立完善的教育、养老保险、医疗服务等一套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社会急剧转型带来的负面效应,将城市化的社会成本降至最低,从而实现完整的而不是残缺的城市化。事实上,我们已经注意到,在这一过程中为流动人口提供的教育已经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有调查表明,政府对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问题的积极介入明显地降低了城市的犯罪率,改善了城市社会治安。
  • 摘要:中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志愿服务提供支持。但是,目前以短期化、活动型为主要特征的志愿服务现状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必须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问答》红旗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从世界各国情况看,现代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两百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中国现实情况看,一些地区的志愿服务具有二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创造了富有成效的经验。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特色,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就能够建立富有活力、充满生计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党中央提出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就是要求从管理体制、发展机制、支持系统、保障网络等方面,为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与兴旺提供良好基础。中国的各项事业都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才能够健康发展,不断繁荣和兴旺。志愿服务是需要全社会参与、又造福于全社会的事业,也是需要得到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推动。
  • 摘要:第一部分研究背景: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80后”一代,特指我国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之后的青少年群体。他们的成长阶段正是我们国家实行全面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轫时期,也是我国思想大解放、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父辈们相比,“80后”无疑是幸运的一代,他们体验着前所未有的新鲜和刺激,思想活跃,观念新潮。“80后”是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仅1980年至1989年的10年中,中国约有2.04亿人出生,即使排除中途“夭折”的,“80后”也有超过2亿人,其中多数生长在农村。“80后”普遍比他们的父辈受教育时间更长。根据教育部的数据,“80后”一代的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1.8%,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为43.8%。他们已不再是孩子。以2007年计,步入国家法定的劳动力年龄16岁的少年,也是上世纪90年代生人了。他们已经开始承担着相当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开始主导着某些社会潮流,甚至开始改造我们传统的价值观。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社会的主流。
  • 摘要: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者关注、研究较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心理健康状况、社会保障状况等方面。200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城市生活适应及其与城市儿童和谐相处”课题研究,主要目的是了解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身份认同状况,引导和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适应城市生活,促进他们与城市儿童的和谐相处。本文主要根据该次调研内容探讨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及权益保障。在城市居住者中,户籍是影响人民利益表达行动的重要变量。因此,我们会看到许多农民如果在户籍所在地权益受到侵害,他们更多地会向乡政府、镇政府等上一级政府申诉。但是,当他们来到城市,却很少把城市政府作为诉求对象,当权益受损,他们往往采取沉默的方式,既不表达也不申诉。他们为什么变成了一个沉默的群体呢?可以说身份认同是核心因素,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城市的局外人。但他们的子女和父辈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孩子从小浸染着城市文化和城市的思维方式,虽然他们现在还存在身份认同的矛盾,虽然他们还沉默着,但这沉默却是可怕的,甚至是危险的(例如2005年法国大骚乱),他们会有朝一日需要表达自己的利益的。因此,寻求农民工子女的权益保护,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及制定合理的政策等因素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各种路径改变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状况,使他们能够从心理上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农民工子女的权利。针对农民工子女在社会一生活适应、学校适应、心理适应等方面的特殊需求,研究探索具有接纳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真正融人到城市社会中来。
  • 摘要:当前,我国现有未成年人约有3. 67亿,占我国总人口的3}50k,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完善未成年人权益被害预防及于预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虽然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缺陷和不足。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和案例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时有报道,屡见不鲜,从中凸现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的不足和未成年人权益受害预防及干预机制的缺位。本文就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与完善未成年人权益受害预防及干预机制作一粗浅的探索,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与完善未成年人权益受害预防及干预机制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应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只有真正维护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和受保护等权利,才能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一个及其重要的内容和方面就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和谐的生活环境。青少年犯罪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在我国,青少年犯罪一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如何科学对待青少年犯罪问题,妥善处理未成年人犯、受害人、社区、社会和国家等多方之间的关系,教育未成年人犯罪,使其不再危害社会从而进一步达到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并且,少年司法制度如何设计得更科学、合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稳定、发展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恢复性司法模式在世界司法制度尤其是青少年法律制度的改革浪潮中尚处在尝试阶段,在我国,更是一项非常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制度。通过前面的分析,显而易见,目前我国还不具备恢复性司法所必需的完备条件,很多方面有待完善,但它代表着一种崭新的和先进的司法模式,与我国传统的司法制度和观念有着不同程度的契合,在我国整体司法制度要整体引人恢复性司法模式尚不成熟之际,应在转变思想、排除障碍的基础上从青少年犯罪矫治人手,使恢复性司法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步发展壮大。
  •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必要性:第一,本研究单独对江苏省的留守儿童进行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在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地分布在四川、江西、湖南、安徽、广东、海南等省做的调查和研究,对于江苏省的留守儿童的单独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第二,本研究截取初中阶段(13一17岁)的留守儿童作了专门研究。现有资料几乎都是对从年龄跨度4一20岁的“留守儿童”的笼统研究,没有对某一个“留守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的特殊研究。第三,本研究从留守学生自身中的“品学兼优者”和“表现一般者”对比,从留守学生内部找出有利于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现有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农村留守儿童一般生活状况、监护人素质、家庭教育的缺失等儿童发展的外在影响因素来了解和分析留守儿童的成长,提出的建议也从补偿父爱(或母爱),补齐家庭教育,加大学校教育投资等方面人手。对留守儿童的观察不能仅仅停留于外在因素而不去挖掘其内在因素,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也不能仅仅靠外在因素的改善,因为外在条件的改变要视现实的社会条件而定,不是朝夕之间能改变的。本文对比了留守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和部分表现差的学生的心理、行为等特点,从留守学生内因找出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方法。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问题是的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部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要家庭、学校、以及政府之间的协调合作。
  • 摘要:200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138所流浪儿童救助站和部分民间救助流浪儿童组织进行了抽样调查,总共涉及9个省市的400余名流浪儿童,对他们目前的生存状态、流浪经历、受助经历、家庭环境等进行了全面摸底,并对现有的救助渠道、救助方法、救助理念进行了深人分析,从而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流浪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的对策和建议。
  • 摘要:在这个特殊的阶段,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急剧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的挑战,曾经给不同的国家带来完全不同的发展结果。有的国家经济迅速腾飞,也有的国家陷人了长期的停滞与衰退。针对特殊历史时期社会稳定与发展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针对我国由“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总体小康”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面小康的和谐社会过渡的客观要求,党和政府适时提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文章提出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共青团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共青团职能定位尚未解决的问题,和谐社会视野下共青团职能定位的依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细化共青团作为群众组织的维权职能,竭诚服务青年,共青团组织需要在三个领域继续探索:一是继续推动有关青少年法律和政策的完善,为共青团维权工作和服务青年提供更完备的法律依据。二是深人研究当代青少年生存发展需求与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工作机制,实现共青团维权工作与青少年权益保障的无缝隙对接。三是努力构建服务青少年的社会化工作体系,丰富服务项目,打造服务品牌,强化服务手段,建好服务阵地,为满足青少年增长社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提升人生价值的需要提供全方位服务。
  • 摘要:青年组织的发展是与所处的社会结构和青年发展状况紧密相联。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世界各国青年组织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而又各具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青年组织之间的联系增多,相互之间的影响增强。各国青年组织在完善其原有组织模式的基础上,既继承传统又突破陈规,既不断巩固现有的发展格局又努力开创新的发展途径,进一步加快了发展的进程和前进的脚步。世界各国的青年组织蓬勃发展并日渐呈现出一些新的、共同的发展趋势。文章提出:青年组织的发展取向日趋多元化,发展模式日渐非正式化;青年组织的组织方式日趋虚拟化,组织结构日益向网络化和扁平化方向发展;青年组织辅助政党执政的功能进一步凸显,青年组织越来越成为国家青年事务的重要承担者和政党政治的重要实现者;青年组织在构建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中日渐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青年组织尤其是非正式青年组织,正日益成为社会组织中发展迅速、生命力强、凝聚力与影响力日渐增大的组织;青年组织正日渐成为青年文化的主要发源地、组织力量和推动力量;青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与国际同类组织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青年组织自身在交流互鉴中更趋成熟。
  •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农民网上社会的构筑,共青团的基本运作,共青团服务职能的当下拓展。总结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有效改善农民生存状况,着力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这必然促使农民群体人生格局的改变,尤其是引发青年农民发展的“新浪潮”。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民工潮”是自发自在、局部发展和带有突发性特征,那么当下青年农民发展的“新浪潮”则是政府推动、社会组织引导而全方位展开,并同时蕴含教育经济和文化洗礼意义的社会风格设计,即新型农民的培育。而“农民信箱”无疑是培育新型青年农民,使其加快走向致富之路的一个全新载体。这不仅使当下青年农民的发展置于特定社会风格设计中,而且使这一发展的“新浪潮”更具广度和深度,从而给“三农”工作以强劲的助推作用。
  • 摘要:我们越来越意识到,青少年工作和共青团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撑,离不开理论方面的创新和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共青团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不少的创新和突破。但是,现在很多同志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团建理论已经滞后于团的工作实践,滞后于党建理论的发展。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更好地把握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发展,促进共青团事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所有共青团干部和所有青年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文章具体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共青团事业发展;以创新的团建理论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理论创新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最后希望我们的同志发挥聪明才智,为共青团事业的发展,为青少年的发展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希望全国各地从事青少年研究的同志们,进一步加强和团中央的联系,加强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合作。研究中心也要积极主动地联络包括在座同志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论工作者,为共青团事业的发展和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服务。
  • 摘要:随着一系列重大政策法规及重要举措的陆续出台,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正逐渐成为青少年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这既是我国广大未成年人的福音,也是对广大儿童工作者提出的崭新要求和殷切希望。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贯彻落实,广大儿童工作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未成年人维权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和新模式,为广大未成年人办好事、办实事,取得了不少业绩。比如采取措施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对贫困少年儿童群体的救助帮扶,针对流浪未成年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开展的教育保护工作等,都收到了不少实效。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及其本身出现的一系列新的变化,如何使未成年人的维权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是各级团队组织必须着力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每一位儿童工作者需要深人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和谐社会的衡量标准不仅包括经济指标,而且包括社会协调发展程度和个人幸福感受状况。共青团组织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按照新的要求,不断提升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加强能力建设。同时,共青团肩负着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这三项基本职能,必须跟上党的理论创新步伐,适应青年的发展变化,主动改革创新,运用新思维、新观念、新方式开展工作,争取获得更大的活动和发展空间,更好地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文章认为和谐社会建设对广东青年工作创新提出新要求,介绍了近年来广东青年工作创新的探索和实践。
  • 摘要: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青少年发展。归纳分论坛的讨论和论文所涉及的内容,文章认为,主要思想收获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表征与基础,社会合力是社会和谐的支撑与动力,青年在促进社会稳定、形成社会合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生力军作用;共青团要完善基本职能,强化社会职能,要更加注重政策、体制、服务、组织的创新,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青年参与渠道、参与机会的质和量直接反映社会的和谐程度;目前青年参与面临着四大矛盾:一是青年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与青年边缘地位的矛盾,二是青年经济、文化、社会参与地位不断提升与青年政治参与相对滞后的矛盾,三是青年参与热情高涨与参与果道较窄的矛盾,四是青年参与感性过强与缺乏规范引导的矛质;当前要同步推进青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参与,尤其要在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加大力度;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机制的不断完善,依据“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依托“两办”(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依藉“两个平台”("12355青少年服务台”、“青少年维权岗”)、依靠“两支队伍”(专兼职的团干部维权工作队伍、社会化的青少年维权工作队伍)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当前要重点做好流浪儿童、留守儿童和社会闲散青少年的权益保护工作。
  • 摘要:未成年阶段是一种介于过渡性与边缘性的状况,面临自我认同与角色混淆危机的阶段。未成年人既是社会发展中一个需要特别关爱的群体,又是代表国家和民族未来走向的群体,更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容易被推向边缘地位的群体。对未成年人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把握,是党和政府制定未成年人教育政策、共青团组织接受党和政府委托管理未成年人事务、相关部门参与推进未成年人事业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和内容发生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从定量角度探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量化标准,科学合理地构建南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标体系,监测南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程,成为我们探讨的新课题。文章介绍了南京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标体系框架,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指标体系及其说明。
  •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黄洪基与金大陆的对话,提出了一些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建议与想法。社会舆论反映,当前,青少年道德状态存在很多困惑。其实,包括青少年教育和青少年研究同样也存在很多困惑。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文章认为关键在于对青少年问题的定位,包括叙事梳理、话语体系和思维模式上都缺乏一个前瞻的、面向未来的、面向全球化的姿态。“青年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青年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舆论对青年的状况感到担忧,这是因为我们对当代青年的理解存在着一些误区,对青年问题的视角有某种局限。今天我们来讨论青年问题,就是要界定一个坐标。这个坐标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要用“变革时代”的视野来关照当代青年。
  •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既为整个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建设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行动指南。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构建高校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则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方面所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对于构建校园和谐文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文章提出了增强责任意识,凸显“问题意识”;增强时代意识、忧患意识,唱响主旋律;增强创新意识,自律意识和实践意识;时代在发展,理论在创新,大学生思想不断发展变化,《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还会也应该随教学实践不断的深人,更加充实完善。
  • 摘要:儿童身心成长与大众媒介之间的紧密关系已经成为学校、家庭、杜会不可漠视的事实。针对如何应对无处不在、无孔不人的媒介信息与难以察觉的媒介负面影响,国际上许多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将媒介素养教育纳人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力图培养每位公民成为耳聪目明的收讯者,通过对媒体的深人了解,不再消极被动地接收资讯,从而形成独立思考与辩识能力。可见,媒介素养已经成为健康合格的未来公民的重要条件之一。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导学生如何与传媒打交道,怎样认识、分析、运用和监察大众传媒。一方面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有品味的传媒接收者,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监察和改善传媒,做既有责任感又有批判能力的传媒反馈者。参考英美国家的经验,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根据年龄划分教学内容,小学阶段主要是了解事实与虚构、辩识广告与节目形态等;初中阶段开始传授拍摄、剪辑等硬技术的同时,逐步培养批判能力,大学阶段将从社会制度安排等更为宏大的主题进行引导与思辨。
  • 摘要:青少年是艾滋病防治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青少年对于艾滋病防治的态度直接影响抗击艾滋事业的成败。因为,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心理都正处于发育、形成阶段,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另一方面,他们是未来中国社会的生力军,他们的观念和行为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愿意自发动员组织艾滋病防治行动的青少年还是占较大多数,但是与前面讨论的参与性指标相比,青少年自发动员组织艾滋病防治行动的参与意愿程度要明显降低,且持犹豫不决态度的人数比例也明显增大。这与我国民众传统的社会参与形式直接相关。长期以来,我国民众习惯于响应号召、受邀参加等被动的社会参与形式,积极主动、自发组织等主动性的社会参与形式较少,由此导致青少年群体对于主动发起组织艾滋病防治活动的参与意愿明显低于被动性的参与艾滋病防治的意愿。另外,在测量主动发起组织意愿的四个变量中,愿意参与号召高危人群接受检查和治疗的青少年比例最大,也反映出青少年对艾滋病高危人群这一重点人群的关注度较强。
  •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黄金发展期和矛盾突显期。青年作为一个发展最迅速、发展诉求最激烈、社会表达最强烈的群体,他们的需求和愿望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期待,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关注青年民生、了解青年感受、认识青年诉求,是引导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分析认为,我省广大青年普遍关注国内重大事件,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对政治问题的分析更趋冷静和理性化,多数青年在关注和应对国内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表现出冷静务实的政治心态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 摘要:自2002年澳门赌权开放竞争以来,博彩业高速发展,带动澳门经济的整体发展。但是,本澳居民却感受到博彩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冲击越来越明显。楼价飘升、劳动力紧缺、交通拥挤等加重了澳门民众的生活负担,各种社会矛盾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更为凸现。显然,这些都是违背了政府当初开放赌权的意愿。究竟发展博彩业给澳门社会带来了哪些冲击,以及民众对冲击的感受程度又有多深,这些都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课题。近年澳门的博彩业发展迅速,青少年接触赌博的机会和博彩业相关信息逐渐增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及行为造成影响。许多青少年学生宁愿放弃升学机会,也要加人博彩从业员行列,使澳门的传统社会价值观遭到极大的冲击。博彩业是现今澳门社会的一大重要而又特殊的支柱产业,它是在澳门特殊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博彩业一方面有着巨大的经济功能,为澳门社会经济带来了活力,另一方面又直接影响着澳门社会的安定,不利于澳门经济的长远发展。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对它既不能过分地倚重,又不能轻易否定,既要保持它的生存和发展,又要维护澳门社会及居民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无疑,对于任何政府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 摘要:随着中国内地经济持续增长,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关系也日趋紧密。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常往内地工作的香港居民的人数不断增加,至2005年度已增至237500人,占整体劳动人口的6. 8%(政府统计署,1990, 2006)。可见不少的香港家庭因为家人的工作需要而导致定期或间歇性的分离,这些分离难免会促使家庭做出调适。因两地的分隔及时空上的限制,以上的结果显示父母跨境到内地工作确实会在亲子方面带来挑战,也为香港的亲子教育带来挑战。虽然大部分的子女都表示父/母北上工作对他们的亲子或家庭关系并没有影响,但当北上的安排对这些关系造成转变时,则大多是负面的转变。另一方面,数据亦显示母亲北上工作会对子女造成较多的适应。而现时的亲子教育的模式或传播媒介的表达仍是基于“我的家有爸爸有妈妈、同一屋檐下”及“女性为家庭主要照顾者”的家庭模式,对那些因工作或其它原因未能时常与子女一起的父或母的情况与需要甚少关注,故此如何跨越“同一屋檐”或传统性别角色的概念,协助有父或母跨境工作的家庭发展适切的应对方法及有效的亲子参与模式及让子女更能理解父或母的工作安排,是当前香港家庭教育及亲子教育的急务之一。
  •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其成长既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且后天因素占主导地位。工读学校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育、挽救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学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卓著的成效。今天,我省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对青少年的教育、保护的新机构、新组织等也不断产生着。发展我省工读学校教育,就是把这些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濒临犯罪边缘的、普通学校无法管教好,家庭无法管教好的青少年集中起来进行教育转化,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使工读学校成为保护未成年人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阵地。
  • 摘要:“大学生村官”的乡村实验之路并不好走。如何看待,见人见智。思考的角度一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二是我国农村的发展道路问题。大学生当村官值与不值是价值判断,判断的依据归根结底是大学生在就业、择业中的价值取向,我们鼓励精神性追求的一面,也不否定其功利性的一面。“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的一腔热血依然需要政策引人,待遇留人,大学生村官究竟能否在农村建功立业,作为有多大?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还需假以时日。当村官如果仅仅是大学生一种面对就业压力的“曲线救国”,纯粹是作为“跳板”的利益驱动,那么我们又怎么期望大学生村官们能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万银峰在《大学生村官队伍管理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从农村的实际需求来看,最缺的是资金、技术、信息。是缺“员”—急需的是政策辅导员、信息解读员、技术“放样”员、资金融通员等等,而不是缺“官”。作为人力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到村里去上班”也许就拓宽了“就业市场”,并使其具有了普遍的现实意义(马少华,2006)。“三农问题”的解决是解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节点,它涉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资源和环境等多个领域,通过大学生村官计划,为新农村建设引进技术、培育文化、创新思维,留下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有否可能,如何可能,是值得认真探索的。
  • 摘要:少年司法制度以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宗旨,对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直至1984年上海长宁区人民法院成立少年法庭,少年司法制度始诞生。二十多年来,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经历了创建试点、发展巩固、停滞徘徊和复兴创新等阶段。当前我国法院把加强对青少年权益的司法保护作为发挥法院职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工作来抓。广东法院地处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审理未成年人案件数占全国比重大,案件类型多,案情复杂,经验和教训也较多,在全国的少年审判中较具代表性。笔者拟对广东法院2004至2006年审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总结特点、规律和存在问题,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提出完善少年司法制度、强化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提出了治理少年犯罪不仅是法院的事情,而应当是全社会的事情,只有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帮助未成年人违法者改过自新,重返社会才是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最根本的“良方”。我国目前在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全社会参与度较低,现有的少年法庭、少年管教所、劳动教养所等司法机构也由于缺少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而未能发挥出较大的作用。建议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以法院为主导、以审判为核心的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少年司法体系,构筑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司法一条龙。同时积极培育对违法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跟踪帮教和技能培训的社会一条龙矫治体系,构筑未成年人的“大保护”格局。
  • 摘要: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特别保护未成年的刑事合法权益,其内涵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如何进行恰当地处理。联合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和保护问题,专门出台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盟约》、《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利雅得准则)》、《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等文件。我国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出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目前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适用的依据仅有《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当中的少数几个条文以及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分别出台的三个司法解释。在当今立法资源相对欠缺的前提下对未成年人的刑事权益保护还需要深人广泛地研究以期为建立更和谐的社会提供理论根据。
  •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上各种不良行为侵袭着校园,未成年人中极少数染上坏习,聚众斗殴、道德败坏、破坏集体等恶劣行为时有发生,甚至于有个别的屡教不改,执迷不悟,对这样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性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教育性惩罚是在严厉严格中蕴藏着为了促进未成年人发展目的的另一种充满着温暖内核的教育。它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尽管在目前人们对教育性惩罚还存在某些戒备心理,但它与未成年人保护并不矛盾,教育性惩罚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只要对它的意义有足够清晰的认识和厘定,并能够掌握恰切的教育火候,它就能够切实地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保驾护航。
  • 摘要:当人们把目光过多纠结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学校教育的因果关系时,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了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另一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其一生的学校。文章介绍了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总体状况,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描述,浙江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缺失凸显,加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思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