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哲学(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三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2195篇,会议文献有35篇,学位文献有290篇等,汉代哲学(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主要作者有高旭、余治平、张涛,汉代哲学(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的主要机构有山东大学、衡水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东汉儒者抱持通经致用之旨,在《论语》训释中着重还原礼学的历史传承,推阐礼学的现实功用,透过辨析礼容、考述礼制、发挥礼义等方式展现儒家礼学的丰富意蕴。包咸训释《...
2.[期刊]
摘要: 汉代流行的天人之学是以阴阳灾异为内容的、可感可证天人感应体系。同时,汉代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天人之学。它是以太一(太极)神为主宰,以十二月为纲目,运用当时多学科...
3.[期刊]
摘要: 汉时“三命”论盛行,并一度被认为是“天”福善祸淫的结果。面对现实中好人得祸、坏人得福的悖论,王充提出“命定论”的思想来驳斥正命、遭命与随命,指出一切皆由命定,...
4.[期刊]
摘要: 董仲舒和荀子的人性论最突出的共同点是都附属于其正名学说,且都是为了王道理论所做的基础性论证。荀子正名的核心原理是以实定名,董仲舒则为察名责实。荀子通过对性之正...
5.[期刊]
摘要: 蔡邕礼学包含礼经学与礼仪学,以制度考证为中心,有突出的法古致用特色。《月令章句》传承上古“依时行政”观念,梳理“天人相应”宇宙图式的衍化路径,论证王权的合法性...
6.[期刊]
摘要: 易之道,乃是生生不息,卦爻与象数的错综表征了万物处在不同的“时”与“位”状态。而“时位”正是通过卦爻纳天干来显示,卦爻中的时空易象以一整套纳甲的象数体系得以开...
7.[期刊]
摘要: 汉代思想自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了主流,而董仲舒又是汉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这几乎是学界的公论。美国汉学家戴梅可的研究则对此提出了质疑,她认为:首先汉代...
8.[期刊]
摘要: 一、导论本文将着重于《淮南子》第九卷《主术训》的兼收并蓄和高度融合的政治哲学。《淮南子》的复合性和兼容性导致一些学者认为它是非原创的。同样,由于这一政治理论是...
9.[期刊]
摘要: 对于刘歆的春秋学,向来认为其是左氏学,并且把其与公羊学、穀梁学对立起来。从现有材料来看,刘歆的春秋学虽然以左氏学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其排斥公羊学和穀梁学,因为可...
10.[期刊]
摘要: 王充是汉代著名的学者和哲学家,他的《论衡·雷虚篇》于汉代谶纬盛行的背景下诞生,对汉代流传的雷神信仰进行了客观辩证界定。王充以雷的自然本质、雷神与鼓的联结、雷神...
11.[期刊]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易传》在内的儒家政治哲学对治乱兴衰规律、国家治理之道的探讨,为儒家政治哲学最终取得统治思想的合法地位,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易传》是...
12.[期刊]
摘要: 心、性概念皆是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董仲舒的人性论分为广义人性论和狭义人性论:狭义人性论认为只有中民之性才是性,它是对人的普遍本质的理解;广义人性论认为情...
13.[期刊]
东汉中晚期儒家义利观的新发展——以《潜夫论·遏利》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 王符《潜夫论·遏利篇》针对东汉中晚期社会上“释廉甘利”的社会现实,提出人们应当以“德义”为终极的追求,“富贵”寓于“德义”之中,反对“无德而富贵”“不义富贵”...
14.[期刊]
摘要: 贾谊无为观是先秦两汉无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贾谊在《道术》一篇中赋予“道”以“接物”的规定,并从本末角度将此“道”划分为“虚之接物”与“术之接物”。经由...
15.[期刊]
董仲舒“不谋其利”“不计其功”本义探析——兼论儒家并不排斥功利
摘要: 对于董仲舒所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其中“不谋其利”“不计其功”只是针对仁人或社会上层的政治权力主体与政治精英而言,然而在笔者...
16.[期刊]
摘要: 探析董仲舒“民心即天命”的政治哲学何以可能,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追寻:1.对于先秦时代早已出现的“民心—天命”的政治思想,董子是推进了还是倒退了 2.董子政治哲...
17.[期刊]
摘要: 《周易》在西汉经学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原因是它为西汉思想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贡献,满足了当时社会重建秩序和价值的理论诉求,此贡献通过天人之道的建构体现出来...
18.[期刊]
摘要: 三命说是汉代儒者提出的一种命运学说。由于相关材料简略而混乱,该学说的理论观点至今未得到澄清,其理论价值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受到王充的批判与道教佛教命运学说...
19.[期刊]
摘要: 扬雄是西汉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与经学家。他身处经学兴盛但又今、古文经纷争不息的“经学昌明时代”,因政治、著作等因素被后世忽略了其学术贡献。以两汉今、古文经学的差异...
20.[期刊]
论郑玄对朝贡体系的理论阐释——以《周礼·大宰》“九贡”郑注为例
摘要: 郑玄对于《周礼·大宰》“九贡”的注与郑众(郑司农)展现出很大的不同,其通过注“九贡”对朝贡体系进行了独特的阐释。郑玄的阐释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严格区分“岁之...
1.[会议]
摘要: 经权在原儒处已受重视,凸显出道德判断与实践的重要性.在原儒的基础上,董仲舒借阐释《春秋》创造性地深化了经权理论,深入剖析常与变、礼之质、礼之文等关系.行权既非...
2.[会议]
摘要: 据史书记载,董仲舒所治《春秋》是公羊学.《公羊传》应是一位姓公羊的经师在其以前传经学者的基础上综合成书的,其大概形成于战国末年.就孔子弟子来看,子夏与《春秋》...
3.[会议]
摘要: 董仲舒发挥孔子"仁者寿"的思想,提出道德养生学,努力再建天道与性命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试图弥合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中"德"、"福"不一致的理论沟壑.但若细加考察...
4.[会议]
摘要: 董仲舒的气论思想是相当系统的,其由元气、天气、人气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元气是董仲舒气论的基础,其是由本体"元"最先生出的气,是宇宙间一切气的本原.元气经过分...
5.[会议]
摘要: 《稽览图》是《易纬》的一种,其卷上、卷下皆有卦气说,且二者思想倾向和内容有所不同。《稽览图上》与孟喜卦气说一样,此也认为卦气是从中孚卦开始的,其关于蒙气的学说...
6.[会议]
摘要: 汉代易学大家京房在其八宫易学体系与世应格局中发明飞伏体例,对六十四卦进行创造性解说,揭示爻象或卦象显现与隐伏的两种存在状态,以及特定的爻与爻之间、卦与卦之间以...
7.[会议]
摘要: 董仲舒生态政治哲学的第一个基本论点是人上有天,整合孟子和墨子的思想资源,提出天、君王、臣民三维组成的政治架构.第二个基本论点是以天论政,整合儒法两家的思想资源...
8.[会议]
性非教化不成——试论董仲舒"人性"学说及其与"复古更化"之关系
摘要: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主题即是继承孔子作《春秋》之志,说服汉武帝,加"王心"于汉初弊政,所以他用雄辩的理论向初承大位的、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及时人说明:天下虽富矣,却...
9.[会议]
摘要: 汉书景十三王传曰:"河间献王德,以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
10.[会议]
摘要: 河间儒学是西汉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历代多有评说.近些年形成研究热潮,成果繁盛.学者们对于河间儒学的形成过程、内涵、学术贡献、历史地位、学术风格等均有讨论....
11.[会议]
摘要: 河间王刘德与淮南王刘安,这两个人,刘德是千古贤王,刘安是叛逆乱臣,按说不可相提并论.但从文化角度,刘德是《五经》奠基人,刘安是《淮南子》编著者,二人都代表着汉...
12.[会议]
摘要: 董仲舒立足于汉代政治的需要,在广泛吸收当时各家学说基础上对儒家经典及孔子思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构建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庞大儒学体系.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13.[会议]
摘要: 本文回顾汉代经学伦理研究的百年历史,总结其范式、成就,分析其偏失,有助于推进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汉代经学伦理研究存在的偏失,一是深入、专门研究不够,难见有系统...
14.[会议]
摘要: 本文论述了董仲舒评论宋伯姬,从《春秋》学角度称赞宋伯姬尊礼重信,从阴阳灾异说角度解释宋伯姬之死,介绍了董仲舒的阴阳夫妻观。探讨了董仲舒的评论对汉儒的影晌。
15.[会议]
摘要: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笔者重检先秦两汉文献,分析了天地人和思想,阐述了人与禽兽草木水土的和谐共生关系,探讨了生态智慧于外在法律和内在心...
16.[会议]
摘要: 西汉中后期,也就是宣帝以后,灾异之学大兴,不但影响了政治,也影响了学术及思想.文章通过分析了灾异学说的思想基础——天人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与易学的关系,阐...
17.[会议]
摘要: 马王堆帛书《二三子》载孔子释《易》卦爻辞,言"理顺五行"、"必顺五行",具有古代"时令"思想背景.其"五行"之序,是木、火、土(或虚悬不用)、金、水."理顺五...
18.[会议]
摘要: 董仲舒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其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思想特点则是以天道话人道.本文着重从其"和心"思想的角度予以研究,阐明董仲舒的"和心"...
19.[会议]
摘要: 汉代的政治史观主要有四种:“五德终始说”、“汉家尧后说”、“质文说”、“三统说”。这四种政治史观,起码有三种和公羊学有直接关联,文章对这四种政治史观具体表现分...
20.[会议]
性非教化不成——试论董仲舒"人性"学说及其与"复古更化"之关系
摘要: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主题即是继承孔子作《春秋》之志,说服汉武帝,加"王心"于汉初弊政,所以他用雄辩的理论向初承大位的、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及时人说明:天下虽富矣,却...
1.[学位]
摘要: 认识论是个体所具有的知识观,个体对知识以及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所持的观念,其中主要指知识组成结构和知识判断的观念,还有这些观念对个体的认知行为和个体的认知过程有着...
2.[学位]
摘要: 东汉中后期,生活在凉州境内的甘肃临泾人王符写了《潜夫论》一书,书中关于王符的哲学思想、治道思想以及农工商各有本末论的经济思想等为后世所称道,而其中王符在人口方...
3.[学位]
摘要: 马融(公元77年-公元166年),东汉中后期著名经学家,世称通儒。但与他享誉学林地位不相称的是,他的品行历来被评价较低。这种矛盾现象源于他生活“豪奢”、教学“...
4.[学位]
摘要: 东汉白虎观会议的结集《白虎通义》是一部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古文经义的重要著作,全书分为四十三类大条目,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及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几乎...
5.[学位]
摘要: 作为汉末社会批判思潮的代表人物,仲长统思想表现出鲜明的儒道互补特质,且在其人生不同时段呈现明显的变化。本文对仲长统在天人观、政治观、忠孝观、人生观等方面所持有...
6.[学位]
摘要: 被称之为“汉代思想演变的大关键的人物”的扬雄与被称为“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战斗的无神论者”的王充在历史上都饱受争议。扬雄和王充都生活在汉代且相差仅百年,...
7.[学位]
摘要: 西汉易学卦气说以《周易》特有的卦爻符号系统符示涵摄四时月令、节气物候乃至阴阳二气的消息变化,是汉代象数易学中的基本学说。自孟喜易学标志西汉易学卦气说登上历史舞...
8.[学位]
摘要: 王充及其《论衡》在不同时代所受到的赞誉和诋毁,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波浪式的痕迹。封建统治思想加强,社会安定统一的时候,王充的思想就会受到压制,反之当统治思想受...
9.[学位]
摘要: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传承与发展的民族,由我国儒家提出的“大一统”思想,在版图扩展与延伸、社会变革与发展、世代交替与传承均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沧...
10.[学位]
摘要: “治吏不治民”,自古吏治问题都是历朝历代统治者所关注的重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亦对吏治思想有深入细致的分析。儒家学派由孔子创立,而董仲舒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
11.[学位]
摘要: 西汉,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儒家在经历了秦朝“焚书坑儒”的巨大灾难之后,在这一时期慢慢走向复兴,并且最终取得了西汉统治思想地位,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两千...
12.[学位]
摘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发掘出土了一具西汉古尸,这具古尸保存程度之高举世罕见,学者称其为湿尸。其后在湖北江陵、江苏连云港的两座汉墓里又分别发...
13.[学位]
摘要: “本体论”一词到17世纪才出现,人们把它看作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干或者把它看作“第一哲学”或者可以说它还是各个哲学分支的理论基础。现代西方哲学的...
14.[学位]
摘要: 西汉初建,社会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贾谊通过对儒家、法家、黄老等诸家思想的继承与融合,提出了置势入礼的礼治思想。贾谊置势入礼思想是其礼论和势论相互融合...
15.[学位]
摘要: 今本《文子》和《淮南子》都是古代重要的文献。因两本书的相似程度很高,加之《文子》的作者和著作时间不明,古今本篇数不同,因此历来被认为是一本伪书,并且众多学者都...
16.[学位]
摘要: 谬误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围绕这一话题,先秦两汉时期许多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进行研究。在众多的研究者中,王充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作为东...
17.[学位]
摘要: 黄老思想孕育发展于战国时代,在西汉初年成为政坛的主流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然而囿于文献缺乏,在一定时期内学术界对黄老思想的认识有失偏颇,对黄...
18.[学位]
摘要: 《天人三策》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董仲舒的政治思想。董仲舒是西汉的思想家,其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汉初学术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从陆贾、贾谊和叔孙通三位学者的学术主张中...
19.[学位]
摘要: 《淮南子》是在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下编纂的一部文集。作者以汉初治乱兴衰经验教训的总结为基础,探究自然和社会规律,试图为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谋划一套完备的治国方略。...
20.[学位]
摘要: 荀悦(公元148-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人。荀悦生逢乱世,目睹了东汉王朝的衰败,社会动荡对国家纲常和法度的破坏,他对民生艰困的根源有着自己深刻的感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