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功能

双功能

双功能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5444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99522篇;相关期刊208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等;双功能的相关文献由1134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柳、王伟、詹天荣等。

双功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99522 占比:99.98%

总计:1399772篇

双功能—发文趋势图

双功能

-研究学者

  • 杨柳
  • 王伟
  • 詹天荣
  • 张鹏
  • 何丹农
  • 张勇
  • 王楠
  • 王磊
  • 张云雷
  • 张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封覃银; 裘国华; 严德贤; 李吉宁; 李向军
    •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宽、窄带可切换的双功能超材料吸收器。在超材料吸收器的结构中,引入了相变材料二氧化钒(VO_(2)),仅利用单个可切换超表面就能实现不同的功能,其不同功能之间的相互转换通过VO_(2)绝缘态和金属态之间的可逆相变特性实现。当VO_(2)处于金属态时,设计的结构可以看作一个超材料宽带吸收器。仿真结果表明,在1.55THz至2.21THz的宽带频率范围内,吸收率超过98%。当VO_(2)处于绝缘态时,该结构作为窄带吸收器,在共振频率2.54THz、2.93THz和3.34THz处的吸收率在95%以上,实现了完美吸收。此外,还讨论了几何参数对超材料吸收器吸收率性能的影响。由于单元结构的对称性,该吸收器在电磁波垂直入射时具有极化不敏感特性,并且在大入射角范围内仍能保持良好的吸收性能。因此,本文提出的可切换双功能超材料吸收器可广泛应用于太赫兹调制、热发射器和电磁能量采集等各种领域。
    • 蒋春辉; 倪成; 秦伟; 朱学杰; 陈葳; 陆鸿飞
    • 摘要: 以1,2-环己二胺和噻吨酮酸为原料,用邻苯二甲酸酐保护胺基,随后进行脱水缩合,再用水合肼进行胺基的脱保护来制备手性环己二胺-噻吨酮双功能光敏染料.利用质谱(MS),核磁共振光谱(^(1)H-NMR,^(13)C-NMR),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析仪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和光谱分析.这种手性环已二胺-噻吨酮光敏染料兼具手性胺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和噻吨酮光敏催化剂的双重特性,光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 吴雅楠; 李经球; 祁晓岚; 孔德金
    • 摘要: 以不同金属Mo含量的Mo/MOR系列催化剂为研究对象,结合各类表征手段,发现当Mo含量低于2%(质量分数)时,随金属量上升,分子筛的孔道结构未发生明显的改变,同时Mo物种落位于催化剂表面的酸性位点,造成分子筛酸量略微下降,当Mo含量大于2%时,随金属含量上升,分子筛比表面积和微孔孔容出现明显下降,Mo物种与Lewis酸(L酸)和Brønsted酸(B酸)位点相互作用,使催化剂表面酸性位点持续流失。在四氢萘加氢裂解反应中,2Mo/MOR具有最优的转化率及加氢裂解反应选择性,这归因于该催化剂表面金属位点和酸性位点间优异的协同作用。
    • 张宏伟; 陈雯; 赵美淇; 马超; 韩云虎
    • 摘要: 目前单原子催化剂的研究呈现爆发式增长,已然成为材料科学和催化领域的明星材料和研究热点.前期报道的单原子催化剂研究主要针对某一个应用方向进行探讨,较少研究催化剂的双功能或多功能应用.近年来,为了拓展单原子催化剂在更多领域和方向的应用,具有双功能甚至多功能的单原子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备受关注.本文综合评述了近年来具有双功能活性的单原子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其在电化学领域中的最新应用研究.最后,对具有双功能活性的单原子催化剂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黄应全
    • 摘要: 弗兰克·西布利早期曾通过区分确定性质与可确定性质“解决”了传统的特殊性问题,但他后期从彼得·基奇那里借用来的形容词定语性与表语性之分却导致了这一问题变相的回归,表现为类型化与个别化之争.西布利把基奇的区分改造为两种用法和三种类型,强调定语性不能脱离其修饰的名词,表语性则可以独立于其修饰的名词.他认为“美”是双功能的,“丑”是定语性本质的.肯德尔·沃顿的艺术范畴论表明形容词的定语性本质或定语性使用说可以成为广义艺术文体论乃至文体批评的一种理论依据.但西布利对“好”或“美”主要偏向表语性使用的主张却可能更有利于反对类型化、强调个别化的传统艺术观.
    • 毕志杰; 赵宁; 郭向欣
    • 摘要: 氧化钨(WO3)薄膜作为阴极电致变色材料,还原态(阳离子嵌入)时着色而氧化态(阳离子脱出)时褪色;而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PB)薄膜作为阳极电致变色材料,还原态(阳离子嵌入)时褪色而氧化态(阳离子脱出)时着色.利用不同离子存储状态下WO3和PB薄膜的变色互补性,构筑了基于WO3和PB薄膜的可变色超级电容器.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和电沉积法在透明导电玻璃表面制备了 WO3/PB复合薄膜,并以该复合薄膜为电极,构筑了对称型可变色超级电容器.结果表明,WO3/PB复合薄膜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循环200圈后,面电容量的保持率可达83.8%;在650 nm时,由于WO3和PB薄膜在不同电压下的协同变色,超级电容器的光透过率差在完全着色与褪色时为53.2%.该超级电容器在不同充、放电状态下可清晰地显示不同的颜色组合及光对比度,从而实现利用颜色变化指示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存储状态.本研究有助于推动电致变色和能量存储领域的交叉融合,为超级电容器能量存储状态的可视化提供实验依据.
    • 王建明
    • 摘要: 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深入落实,双功能会计模式对我国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体系建设与完善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当前,我国财政会计体系逐步体现出社会化、国际化趋势,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各级单位在推广落实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双功能双体系的会计模式摸索总结经验,不断强化自身财务管理能力,加强财政资金自我监管力度.本文从双功能会计记账模式的特征、现实意义、应用价值等角度对双功能会计记账模式内容进行阐述,探讨如何在实务中发挥双功能会计模式记账的优势,进而更好地引导政府会计记账模式在实务中的应用.
    • 吕琳; 张立阳; 何雪冰; 原弘; 欧阳述昕; 张铁锐
    •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维持众多机械和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转急需清洁的能源方式.氢被认为是在未来最有前景的清洁能源之一.近期,电化学水分解己被认为是获取氢能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的燃料产物只是无污染的水;然而,迟缓的析氧反应严重制约了水分解效率,导致驱动水分解的电压相对较高.探求热力学有利的阳极反应以取代缓慢的氧析出和开发高活性双功能型电催化剂用于这种阳极反应和析氢对于实现可应用于工业的节能型产氢至关重要.当前,普遍认为用其他有用的且利于热力学的反应取代析氧反应可以减小分解电压从而实现节能产氢.本文报道了一种用于甲醇氧化和析氢的双功能型嵌入镍纳米粒子的碳棱柱状微米棒电催化剂(命名为镍碳微米棒),该催化剂是由74号金属有机框架结构经碳化处理获得.这种由镍和碳构成的界面材料结构通过原位碳化实现,由于碳的分隔作用,分散的镍纳米颗粒不会轻易团聚,这有利于暴露更多的镍活性位点与电解液相接触,为更快的催化剂和电解液间电荷转移和电化学动力学提供保障.在此阳极的甲醇氧化中,产物分别为二氧化碳和甲酸,两者在1.55V电压下的法拉第效率分别为36.2%和62.5%;同时该镍碳微米棒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甲醇氧化活性和耐久性(12 h持续性催化,电流仅衰退2.7%).值得注意的是,该双功能催化剂不仅具有甲醇氧化活性,在室温下含有0.5 mol·L-1甲醇的1.0 mol·L-1氢氧化钾电解液中的析氢过电位也较低(仅155mV的过电位即可驱动10mA·cm-2的电流),保证了产氢效率.更重要的是,采用这种双功能型电极构造的双电极电解槽仅需1.6 V电压即可驱动10 mA·cm-2的电流,与析氧反应作为阳极反应的电解槽相比驱动电压减小了240 mV.
    • 汪孟恒; 韩瑶瑶; 刘素含; 刘志铭; 安冬丽; 张智强; 成康; 张庆红; 王野
    • 摘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碳基能源需求量在不断上升,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之前,着手开发合成气催化转化补充石油路线获得油料和大宗化学品成为形势所需,其中的关键点之一是高效催化剂的开发以实现对产物选择性的精准调控.近年来,利用氧化物/分子筛双功能催化剂将甲醇合成和C–C偶联有效集成的催化体系开辟了合成气转化乃至C1转化的新路径.随着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和芳烃等一系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合成气定向转化为高品质汽油作为C1化学领域另一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对氧化物/分子筛双功能催化剂体系中异构烷烃的形成机理尚不明确,与传统的分子筛负载费托合成催化剂之间的性能差异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利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三种具有不同微孔尺寸的一维SAPO分子筛(SAPO-41、SAPO-11和SAPO-5),分别与尖晶石结构的ZnAlOx氧化物耦合,并将其应用于合成气制汽油反应中.结果表明,以具有中等微孔尺寸的SAPO-41和SAPO-11分子筛作为C–C偶联功能组分时,合成气直接转化产物中C5–C11选择性分别高达71%和79%,且该馏分以异构烷烃产物为主.其中ZnAlOx/SAPO-11催化剂上异构烷烃与正构烷烃的比例(C0iso/C0n)达到13.相较于ZnAlOx/SAPO-11,ZnA-lOx/SAPO-41催化剂在反应4 h后迅速失活,反应稳定性较差.在优化ZnAlOx/SAPO-11催化剂性能后,分别从产物分布、活性和稳定性三方面入手,将其与经典的Co/H-meso-ZSM-5催化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o/H-meso-ZSM-5在低温下仍具有较强的CO活化能力,产物中C5–C11选择性可达70%,但C0iso/C0n仅为2.3.此外,由于钴基催化剂的加氢能力较强,甲烷选择性较高.在稳定性方面,虽然二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失活,但ZnAlOx/SAPO-11催化剂在反应100 h后,C5–C11选择性依然保持在75%左右,而Co/H-meso-ZSM-5上C5–C11选择性降至64%.通过对ZnAlOx/SAPO-11催化剂上产物的细致分析,发现异构烷烃以单支链的异构体为主.结合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等温吸附实验以及的动力学尺寸,推断异构烷烃的形成遵循孔口催化机理,即线性烃类的异构化只能在SAPO-11分子筛的孔口附近发生.生成单支链碳氢化合物是孔口催化的一个特征.由于单支链烷烃相对于双支链烷烃不易裂解,因而生成的单支链C5–C11异构烷烃在ZnAlOx/SAPO-11催化剂上稳定存在,抑制了裂解副反应的发生.综上所述,本文发展了一类氧化物/分子筛双功能催化剂用于转化合成气直接制C5–C11异构烷烃,证实了异构烷烃的生成遵循孔口催化机理,是孔口催化在合成气转化中的应用案例.同时本文系统比较了其与传统的分子筛负载费托合成催化剂之间的性能差异,为设计双功能催化剂实现特定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合成提供了研究思路.
    • 黎建刚; 黄振雄; 詹聪; 邓同辉; 李琴; 席细平
    • 摘要: 为考察V掺杂Co4N的电解水催化性能,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含有Co/V的双金属氢氧化物前驱体CoV-LDH,并以尿素作为氮源,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促使CoV-LDH向其氮化物结构实现相转变,从而获得钒掺杂的氮化四钴V-Co4N,该材料表现为由三维泡沫镍支撑的二维纳米片阵列结构.通过电化学法研究了V-Co4N的电解水催化特性,实验表明所得目标结构具有双功能型电解水催化特性,当驱动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其阴极端和阳极端所需过电势分别为61 mV和245 mV,相较于现有商用催化剂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横向对比研究了引入Mo、Mn、Cr不同金属掺杂,不同热处理温度以及不同阴离子配位的因素对目标结构的电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V掺杂,N作为钴阴离子配位,且采用350°C热处理所得目标产物具有最佳催化活性和经济效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