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单髁置换

单髁置换

单髁置换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3年内共计21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40311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中国骨伤、解剖与临床、临床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国骨关节与风湿病暨第三届武汉国际骨科高峰论坛、第九届全国关节外科学术大会、第185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骨质疏松症防控的转化医学研究等;单髁置换的相关文献由579位作者贡献,包括涂意辉、薛华明、马童等。

单髁置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0311 占比:99.89%

总计:140472篇

单髁置换—发文趋势图

单髁置换

-研究学者

  • 涂意辉
  • 薛华明
  • 马童
  • 文涛
  • 蔡珉巍
  • 杨涛
  • 薛龙
  • 刘晓东
  • 李清
  • 管梦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史思峰; 林强; 周冰; 陈向阳; 卢文海
    • 摘要: 背景:生物型单髁置换假体的应用在临床上逐渐流行,但是其临床应用效果仍然存在争论。目的:对比生物型和骨水泥型股骨髁假体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骨水泥组31例,生物型组31例,两组均进行单髁置换治疗。记录术后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功能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在术后1,3,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术后6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功能评分优良率及患者满意度方面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骨水泥组在术后1,3个月时静息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优于生物型组(P<0.05);术后3个月时活动状态下目测类比评分优于生物型组(P<0.05);(3)所有患者无术后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有2例患者术后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治疗后伤口痊愈;(4)提示生物型股骨假体单髁置换治疗前内侧骨关节炎安全有效,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相比虽然在术后早期对疼痛的缓解较差,但2种假体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临床功能方面具有同等效果;对于高龄骨质疏松患者作者推荐选择骨水泥假体。
    • 马鹏程; 张思平; 孙荣鑫; 柴浩; 姜侃
    • 摘要: 背景:单髁置换手术的高翻修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翻修原因多为假体松动、聚乙烯磨损和健侧间室关节炎进展等术后并发症,而上述并发症与假体对位不良引起的关节内应力异常密切相关.目的:研究内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过程中股骨假体不同内外翻角度对聚乙烯上表面、外侧间室软骨表面及胫骨假体下松质骨表面应力大小和分布的影响.方法:利用放射学技术和三维扫描技术获得膝关节和单髁假体的数字化影像,通过mimics、Ansys workbench等软件建立正常膝关节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在Ansys workbench软件中模拟单髁置换手术,将假体进行适当定位,并改变股骨假体位置,建立股骨假体内、外翻0°,3°,6°,9°,12°共9种工况,观察各工况中聚乙烯上表面、外侧间室软骨表面及胫骨假体下松质骨表面应力大小和分布的变化规律.结果 与结论:①在膝关节伸直位静态载荷下,聚乙烯上表面的应力随假体内外翻角度的增大而增大,外翻时的增幅更大;聚乙烯上表面的应力分布在内翻时向内移,在外翻时向外移;②外侧间室软骨表面的应力在内翻时增大、外翻时减小;③胫骨假体下松质骨表面的应力集中在沟槽中,内外翻时应力均增大,外翻时的增幅更大;④从内翻到外翻的过程中载荷逐渐向内侧间室转移;⑤各结构中聚乙烯上表面的应力最大,其中股骨假体内、外翻≥6°的应力值显著高于标准位置(内、外翻0°).
    • 姜灵凯; 魏垒; 董政权; 顾晓东; 李鹏翠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活动平台(mobile-bearing,MB)单室膝关节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与固定平台(fix-bearing,FB)U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至2020年4月PubMed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的FB UKA与MB U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由2位作者独立筛选,并对选择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文献数据后,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分别对膝功能评分、术后活动度、翻修率、聚乙烯磨损率、衬垫脱位、无菌性松动、术后疼痛、膝骨关节炎进展、下肢机械轴矫正、影像学透亮线进行分析。结果:此次Meta分析共纳入13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研究2篇,队列研究11篇。共1871例患者,其中FB UKA组913例,MB UKA组95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FB UKA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MD=-0.84,95%CI(-1.46.-0.21),P=0.008]、术后膝关节活动度[MD=-1.51,95%CI(-2.84,-0.18),P=0.03]优于MB UKA组,MB UKA组相比于FB UKA组下肢机械轴对准率[OR=2.08,95%CI(1.27,3.39),P=0.003]较高,聚乙烯磨损率[OR=0.11,95%CI(0.01,0.91),P=0.04]较低,而两组在翻修率[OR=1.16,95%CI(0.75,1.80),P=0.50],衬垫脱位率[OR=3.78,95%CI(0.93,15.29),P=0.06],无菌性松动[OR=2.11,95%CI(0.81,5.51),P=0.13],术后疼痛[OR=1.13,95%CI(0.37,3.43),P=0.83],膝骨关节炎进展[OR=1.28,95%CI(0.67,2.47),P=0.46],影像学透亮线[OR=1.62,95%CI(0.09,30.22),P=0.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B UKA拥有更高的术后功能评分与活动度。而在下肢机械轴矫正方面MB UKA更具有优势,聚乙烯磨损率也更低。在翻修率、衬垫脱位、无菌性松动、术后疼痛、膝骨关节炎进展、术后透亮线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张启栋; 王卫国; 郭万首
    • 摘要: Oxford单髁置换(UKA)准确截骨、间隙平衡、获得稳定及良好运动轨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UKA首先建立的是屈曲间隙,然后根据屈曲间隙大小再建立伸直间隙。其间隙平衡是指,在完成内侧胫骨平台截骨后,通过对股骨髁远端研磨调整股骨假体相对于股骨放置的高度,获得相等的屈伸间隙。UKA截骨一环扣一环,不能失误。胫骨截骨量不能过多,后倾不能过大,术中要避免损伤内侧副韧带,选择合适厚度的衬垫恢复内侧副韧带自然张力,避免矫枉过正。良好的半月板衬垫运动轨迹可以减少在膝关节屈伸活动中发生衬垫撞击、过度悬出和脱位。这需要准确的截骨方向,胫骨垂直截骨可稍作内旋以适应膝关节锁扣机制,股骨侧假体中心线要与胫骨假体中心线一致,推荐股骨运动学对位对线安装股骨假体。
    • 吕欣; 苏日娜; 孙智文; 张一波; 陈晓伟; 郑宏梅
    • 摘要: 目的分析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中髌骨去神经化处理对术后早期膝前疼痛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赤峰市医院骨关节科2018年12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8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全部患者均行UKA治疗,将其中术中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处理的4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选取同期术中未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处理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男10例,女30例;年龄46~77岁,平均(62.13±7.78)岁;右膝20例,左膝20例。对照组:男8例,女32例;年龄47~76岁,平均(62.23±7.14)岁;右膝19例,左膝21例。于术后3、6、12、24个月行门诊随访观察,以末次随访为准,记录患者的Feller髌骨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骨关节炎指数及膝前疼痛的发生率,通过所得数据分析UKA中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对术后早期膝前疼痛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至术后24个月。末次随访时观察组Feller髌骨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膝前疼痛发生率为10.0%(4/40),对照组术后膝前疼痛发生率为27.5%(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KA中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处理在术后早期可以有效降低膝前疼痛的发生率,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改善膝关节功能。
    • 丁松; 陈明亮; 谷成毅; 许涛; 周游
    • 摘要: 下肢力线与单髁假体位置角度是影响单髁置换术假体长期生存率及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下肢力线矫正不足将加速假体磨损进而减少假体生存率,下肢力线矫正过度会加速对侧间室关节炎的进展。通常认为单髁置换术下肢力线应纠正轻度内翻,然而部分学者的研究认为术后下肢力线对单髁置换术后功能评分和假体生存率无影响。股骨、胫骨假体位置不佳将造成患者膝关节不明原因疼痛甚至假体磨损,但股骨胫骨假体最佳位置存在争议。通常认为单髁置换术胫骨平台后倾角应纠正在3°~7°,但部分学者认为胫骨平台后倾角的改变过大也将影响膝关节间隙平衡及膝关节活动度。本文研究认为单髁置换术下肢力线的纠正至轻度内翻仍是单髁置换术最佳下肢力线,股骨与胫骨假体最佳位置有待进一步生物力学研究证实,胫骨平台后倾角的纠正应该根据术前患者具体原始解剖角度而变化。
    • 彭智浩; 冯宗权; 邹勇根; 牛国庆; 吴峰
    • 摘要: 背景:长期随访报道发现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进展是单髁置换翻修的重要原因,而术后下肢力线被认为是导致单髁置换后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进展的重要因素。目的:探讨活动平台单髁置换下肢力线对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佛山市中医院关节科行活动平台单髁置换的患者84例,运用Kellgren-Lawrence X射线分级评估随访时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情况,根据末次随访时外侧间室骨关节炎是否较术前进展分为外侧关节炎进展组和未进展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与术前髋-膝-踝角、下肢机械轴Kennedy区域分布等下肢力线情况,同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对比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同时分析下肢力线与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患者术后随访36-72个月,均未出现感染、伤口愈合不良、假体周围骨折、聚乙烯垫片脱位等并发症;②84例患者中进展组27例,未进展组57例;末次随访未进展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优于进展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进展组患者平均髋-膝-踝角为(-1.02±3.13)°,未进展组为(3.94±1.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末次随访与术前髋-膝-踝角差异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末次随访下肢机械轴Kennedy区域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进展组术后下肢力线位于3区及C区居多,而未进展组位于2区居多;⑤提示良好的下肢力线是影响活动平台单髁置换后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膝关节内侧活动平台单髁置换功能良好的患者机械轴平均内翻角度约3.94°,而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进展患者外翻较多(平均外翻1.02°)。
    • 赵中溢; 李勇阵; 陈峰; 季爱玉
    • 摘要: 背景:创伤性骨关节炎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手段有全膝关节置换和单髁置换,两者的治疗效果仍有待验证.目的:探讨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和单髁置换治疗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双侧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全膝关节置换组和单髁置换组(n=51).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血红蛋白下降量、围术期输血患者比例、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对比术前及术后2周、3个月、6个月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西安大略和麦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随访6个月后的患者主观满意度.结果与结论:①单髁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血红蛋白下降量明显少于全膝关节置换组,围术期患者输血比例显著低于全膝关节置换组,总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也明显少于全膝关节置换组,差异均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2周、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西安大略和麦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⑤提示单髁置换治疗创伤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明显优势,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患者术后满意度高,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可作为临床治疗创伤性骨关节炎的优先选择.
    • 刘少华; 周观明; 陈希聪; 肖可明; 蔡剑; 刘效仿
    • 摘要: 背景:固定平台单髁置换已成为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单髁假体设计及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年龄、体质量、髌股关节病变不再是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手术的绝对禁忌证,然而对于前交叉韧带缺陷是否影响固定平台单髁置换假体的生存率还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技术应用于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缺陷患者的手术疗效及翻修率.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268例,其中男111例,女157例,均接受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治疗,根据术前MRI和术中探查分为前交叉韧带缺陷组(n=45)与前交叉韧带完整组(n=223).术后随访4-6年,统计假体生存率,采用HSS评分、Tegner评分对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分析髋膝踝角、后倾角评估下肢力线情况,同时利用红外光导航膝关节三维动态评估系统获取膝关节六自由度运动学参数,客观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研究获得佛山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40317.结果与结论:①两组均出现术后持续性疼痛、外侧间室进展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前交叉韧带缺陷组术后翻修率为4.40%,前交叉韧带完整组翻修率为4.03%,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末次随访时,两组间HSS评分、Tegner评分、髋膝踝角、后倾角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膝关节内外翻角度、屈伸活动角度、内外旋角度、上下位移、内外位移、前后位移运动分析6个自由度数据相似(P>0.05);④结果表明在随访期内,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治疗术前膝关节稳定的前交叉韧带缺陷患者与前交叉韧带完整患者具有相同的手术疗效和假体生存率.
    • 彭智浩; 冯宗权; 邹勇根; 牛国庆; 吴峰
    • 摘要: 背景:长期随访报道发现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进展是单髁置换翻修的重要原因,而术后下肢力线被认为是导致单髁置换后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进展的重要因素.目的:探讨活动平台单髁置换下肢力线对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佛山市中医院关节科行活动平台单髁置换的患者84例,运用Kellgren-Lawrence X射线分级评估随访时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情况,根据末次随访时外侧间室骨关节炎是否较术前进展分为外侧关节炎进展组和未进展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与术前髋-膝-踝角、下肢机械轴Kennedy区域分布等下肢力线情况,同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对比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同时分析下肢力线与外侧间室骨关节炎进展的关系.结果 与结论:①患者术后随访36-72个月,均未出现感染、伤口愈合不良、假体周围骨折、聚乙烯垫片脱位等并发症;②84例患者中进展组27例,未进展组57例;末次随访未进展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优于进展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末次随访时,进展组患者平均髋-膝-踝角为(-1.02±3.13)°,未进展组为(3.94±1.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末次随访与术前髋-膝-踝角差异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末次随访下肢机械轴Kennedy区域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进展组术后下肢力线位于3区及C区居多,而未进展组位于2区居多;⑤提示良好的下肢力线是影响活动平台单髁置换后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膝关节内侧活动平台单髁置换功能良好的患者机械轴平均内翻角度约3.94°,而外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进展患者外翻较多(平均外翻1.0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