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钢
包钢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2334篇,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冶金工业、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9篇、会议论文41篇、专利文献1694篇;相关期刊210种,包括冶金财会、企业决策参考、股市动态分析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三届废物地下处置学术研讨会、2008年全国采矿技术高峰论坛、2008大中型型钢会议等;包钢的相关文献由354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荣良、易新民、张昊等。
包钢
-研究学者
- 张荣良
- 易新民
- 张昊
- 王振清
- 汪富强
- 李干
- 刘运锋
- 陈金兰
- 刘文超
- 崔晓曦
- 曹万林
- 马恒
- 黄小毛
- 张才高
- 潘超鹰
- 邱加迁
- 钟黎苗
- 余晓杨
- 蔡建璋
- 谢坤生
- 徐启明
- 方彪
- 贡雪南
- 门磊磊
- 李伟
- 钱国平
- 乔爱云
- 吴樵
- 张宏伟
- 施善国
- 潘秋丽
- 潘艳萍
- 黄国华
- 王德仁
- 董宏英
- 陈勇
- 陈鹏
- 高瞻
- 刘丽华
- 张洁
- 王录民
- 董毓敏
- 陈丽华
- 何清泰
- 冒爱峰
- 冯惠宏
- 刘连红
- 叶伟佳
- 宋玲利
- 张鸿翔
-
-
苏媛媛
-
-
摘要:
“齐心协力建包钢”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创造的历史佳话,是内蒙古宝贵记忆和红色资源。这段历史佳话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正确有力的领导,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在新时代的奋斗中,内蒙古各族人民要充分发挥“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的新时代价值,不断汲取力量,寻找启示,坚定自信,行稳致远。
-
-
-
-
摘要:
在包钢展陈馆,“齐心协力建包钢”一行大字之下,一幅长7米、高3米的巨型油画,展现着60多年前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平地起高炉、荒漠变钢城”的人间奇迹。画面上100多个创业人物,浓缩了一代代包钢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的工人阶级形象。
-
-
刘锋
-
-
摘要:
引起建筑物鉴定加固的因素大多是自然灾害,如地震、冰雪、风、洪水等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的失误房屋的不正常使用房屋功能的改变加层引起的荷载变化等[1].有针对性地研究加固方法和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我国建筑物质量,保证建筑安全性,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本文以华辉新城地下车库加固工程为依托,进行加固施工组织设计,对地下车库结构的柱和梁采取扩大界面和宝钢加固,取得了较好工程效果.
-
-
-
安路蒙
-
-
摘要:
包钢(集团)公司是新中国首批建设的三大钢铁企业之一。20世纪50年代,8万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齐聚北疆荒滩,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建起包钢,结束草原上寸铁不产的历史,创造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佳话。“齐心协力建包钢”的成功实践,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个生动体现。
-
-
-
-
许凯龙
-
-
摘要:
结合我国现有结构加固修复技术的发展情况,探讨了我国国内在实际工程中应用钢对结构进行加固的各种技术方法,简单介绍了钢加固相对于其他加固方法的一些优势,并对这些有关钢加固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概括描述,对未来更多的有关钢加固结构上的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促进各种钢加固的技术方法的发展和应用.
-
-
田鸿毅
-
-
摘要:
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任务,建设一支能力素质过硬的团干部队伍,对推动落实共青团各项改革目标的落实落地至关重要,包钢团委高度重视团干部队伍建设,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团干部队伍建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体制机制.
-
-
彭德亮
-
-
摘要:
作为包钢宣传思想战线领路人,彭德亮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注重将党中央、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同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在促进中心工作中彰显作为,筑牢思想之基,推动全公司职工挺起钢铁脊梁、保持昂扬斗志,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建设现代化新包钢贡献智慧和力量。
-
-
-
-
-
-
刘振成;
李智丽
- 《中国金属学会第八届轧钢年会》
| 2004年
-
摘要:
分析了我国小型、线材的生产状况,结合包钢技术装备条件,探讨了包钢小型、线材的发展趋势,提出以后的发展方向及建议,只有不断开发新品、精品才能增强企业的后劲.
-
-
李春龙;
刘平;
智建国
- 《第三届发展中国家连铸国际会议》
| 2004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包钢在重轨钢生产工艺方面的变化和目前所能达到的质量水平,重点说明了采用连铸工艺后,钢中气体的控制,钢中全氧的控制,钢中夹杂物的控制和大方坯内部质量的控制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分析了电磁搅拌技术对大方坯内部质量的影响.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