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劳动方式

劳动方式

劳动方式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264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0586篇;相关期刊230种,包括党政干部论坛、前线、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国际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研讨会、第一届网络社会年会、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6学术年会等;劳动方式的相关文献由279位作者贡献,包括加佳、孙艳春、孙连弟等。

劳动方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1 占比:0.8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0586 占比:99.14%

总计:30850篇

劳动方式—发文趋势图

劳动方式

-研究学者

  • 加佳
  • 孙艳春
  • 孙连弟
  • 崔印
  • 张春敏
  • 徐梅卿
  • 王东
  • 王友洛
  • 王艳蓉
  • 秦亚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承槐
    • 摘要: 将财富分配放置于劳动方式、劳动伦理、财富生产、财富伦理的相互关系及历史演变中来考察是对财富分配方式达致较为全面和本质性认知的唯一科学的方法,这一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方法。共同富裕作为一种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它的本质内涵和实现路径同样深藏于当今时代劳动方式、财富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之中,深藏于劳动伦理、财富伦理的历史性变革之中。深刻理解商品经济历史阶段劳动方式、财富生产方式的社会性即因分工、协作、交换而生成的社会总体劳动及其社会化大生产,是科学理解共同富裕本质内涵及其概念本身得以成立的唯一通道和现实依据,联合起来的个人以总体劳动主体的名义、身份依据社会劳动分工、劳动协作、劳动交换和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引导社会劳动伦理、财富分配伦理观念的变化,调节、掌控社会财富分配将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
    • 崔印
    • 摘要: 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学校劳动教育应该秉持学生自由发展的理念,坚持学生的自主实践,致力于让学生成"人"的价值归宿.然而,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劳动教育的约束与异化,导致学生在劳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偏差.为了扭转偏差,学校的劳动教育须通过实践、联结和共享这三个方略,形成有序化、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进而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 崔印
    • 摘要: 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学校劳动教育应该秉持学生自由发展的理念,坚持学生的自主实践,致力于让学生成“人”的价值归宿。然而,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劳动教育的约束与异化,导致学生在劳动思想和行动上产生偏差。为了扭转偏差,学校的劳动教育须通过实践、联结和共享这三个方略,形成有序化、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体系,进而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 付秀荣
    • 摘要: 人类文明形态变革最核心和基础的物质性力量在于人的劳动,而劳动方式的转型是人类文明形态变革的重要杠杆和表征.渔猎农耕时代形成的是以手工劳动为主要方式的"手工文明",工业时代发展为以机器劳动为主要方式的"机器文明",智能时代则基于数字劳动而不断推动和丰富着"数字文明".但无论是手工文明、机器文明还是数字文明,文明最根本的精神内核仍在于价值观的构建和引领,特别是智能时代,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引领文明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方向性意义.就进入新时代的中国而言,有价值导引的数字文明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提供极为重要的文明支撑.
    • 吴文新
    • 摘要: 智能—基因科技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全面深刻的一次科技革命,其意义极为深远,其中最核心的影响在于对人的劳动方式进而是人的存在方式的颠覆性变革,智联网使人的存在"泛网络化",将催生一个"产消型数字劳动者"阶层,人的"泛劳动化"存在方式将成现实,资本逻辑下劳动者将彻底被奴役或异化.智能革命下人的劳动方式的历史性质将发生全方位的变革,比如:相对于抽象劳动独立化,劳动的具体性将被消融于智能化机器体系的自然物质运动之中;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中,生产劳动的私人性日益融入社会性之中;智联网使得剩余劳动泛在化,雇员和非雇员的剩余劳动极大增强了资本增殖的力量;不变资本由于超越平台公司产权边界而泛在于社会大众之中从而具有无限性;资本逻辑中的劳作将无孔不入无时不在,从而倒逼休闲劳作化;依托于虚拟物理信息的生产和实体生产的时空分离将成为常态,这使物质生产虚拟化:资本逻辑中难以摆脱物质生产的困窘,并导致收入、城乡、发达与发展国之间以及数字精英与"无用阶级"之间的阶级分立绝对化.由此产生一种基本趋势,即人工智能机器运动取代必要劳动使得商品经济的"价值"基础趋于坍塌,剩余劳动的泛在化使得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基础趋于崩溃,而为了人类的正常生存和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善于建设一个并非基于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平台公有制的新世界.
    • 赵放; 刘雨佳
    • 摘要: 人工智能将引发我国劳动关系的深刻变革.历史经验证明,技术进步可以通过升级生产方式、重塑产业结构、改变社会关系来影响劳动关系.人工智能时代我国劳动关系变革将表现出劳动力替代转移、用工形式灵活化、人机关系一体化、劳动方式智能化的趋势,将面临强资劳弱、新型劳动关系认定、企业管理等现实问题.因此,应发挥政府宏观政策引导职能、壮大人工智能创造就业岗位、健全劳动者技能培训制度、完善灵活就业劳动保障机制.
    • 李鲁平12
    • 摘要: 牧业经济形态的草原就是种植农业范畴的耕地。草原的生活离不开牛、羊、马,如同平原的乡村离不开水稻、麦子、玉米,等等。新时期文学以来的大多数乡土题材创作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耕种劳动如何与农民的生活和命运相关联。比如《种包谷的老人》中包谷的收成与老人梦想的关系,《麦客》中割麦子的与父子对未来生活的打算,《生命是劳动与仁慈》中陈东风对传统劳动价值的坚守与时代变迁中劳动方式的变化,等等,但对于畜牧生活如何进入人的命运世界,牧区以外的读者还是相当陌生的。
    • 张云喆1
    • 摘要: 作为劳动方式改革的一环,2019年4月,日本政府修改了《劳动基准法》,首次加入了关于带薪休假的硬性规定:对于享有40天法定带薪休假的职工,企业需确保其使用五天以上的假期。违反该条例的企业责任者可能被处以六个月以下有期徒刑和30万日元以下的罚款。五天看似微不足道,但对于日本不少难以申请带薪休假的中小企业员工而言,已经相当可观。法律的硬性规定,保障了劳动者的最低权益。
    • 王艳蓉
    • 摘要: 劳动,自古以来不仅是中国民歌的重要话题,近现代以来,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五四时期,"劳工神圣"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建国之后,劳动更是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公共话题,工人、农民等广大的劳动人民成为了最受尊重的社会群体.然而,在当下社会,劳动却越来受到社会的轻视,"劳动最光荣"已然成为了一句空口号.劳动平等的意识也越来越淡薄,从事体力劳动的社会群体显然被推到了社会的边缘.《红旗歌谣》的"劳动"内涵所蕴含的对劳动的尊重,对团结、奉献等精神的重视,也许能为当下所产生的劳动观念等问题提供一些解决的出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