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期
动脉期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91篇,主要集中在特种医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2448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研究、实用医院临床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医学影像(厦门)学术交流会等;动脉期的相关文献由21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康荣、涂备武、何雪松等。
动脉期—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2448篇
占比:99.61%
总计:22537篇
动脉期
-研究学者
- 周康荣
- 涂备武
- 何雪松
- 冯骏
- 刘广月
- 刘松涛
- 张利军
- 张福洲
- 曾蒙苏
- 朱斌
- 李传福
- 李兵
- 李卉
- 王兴林
- 王永杰
- 缪熙音
- 胡应举
- 赵殿辉
- 陆怡
- 陈华平
- 黄晗
- 严福华
- 乔保莉
- 于波
- 于群
- 于韬
- 亓波
- 付凯
- 付宇
- 付远志
- 任保荣
- 任翠萍
- 伊莲花
- 何其顺
- 余亚平
- 党云超
- 全冠民
- 冯林
- 凌佳龙
- 刘定西
- 刘文明
- 刘晓鸣
- 刘蓉
- 刘超
- 刘远健
- 刘逢逢
- 刘静
- 刘风
- 刘鹏
- 刘鹏程
-
-
刘逢逢;
马贺骥
-
-
摘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胃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纹理分析在TNM分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153例胃腺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利用纹理分析软件测量提取动脉期和静脉期CT图像的纹理参数,并比较动脉期和静脉期中TNM分期的平均CT值、最大频率、偏度值、峰度值及熵值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T分期与CT纹理参数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CT纹理参数对N分期的评估效能。结果:动脉期中T_(1)组的最大频率显著低于T_(2-4)组,偏度值高于T_(2-4)组(均P<0.05);静脉期中T_(1)组的最大频率及峰度值均显著低于T_(2-4)组,偏度值高于T_(2-4)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分期与动脉期最大频率、静脉期最大频率及峰度值呈正相关关系,与动脉期偏度值、静脉期偏度值呈负相关关系(均P<0.05);动脉期中N_(0)组的最大频率显著低于N_(1-3)组,偏度值及峰度值高于N_(1-3)组(均P<0.05);静脉期中N_(0)组的最大频率及峰度值均显著低于N_(1-3)组,偏度值高于N_(1-3)组(均P<0.05),动脉期最大频率、偏度值及峰度值评估N分期的AUC分别为0.737、0.726及0.718;静脉期最大频率、偏度值及峰度值的AUC分别为0.735、0.711及0.720(均P<0.05)。结论:CT纹理分析可有效评估胃癌TNM分期,指导临床治疗。
-
-
杨仕坤;
张爽;
黄文暄;
连俊波;
霍双杰;
宋旭东;
董丽儒
-
-
摘要:
患者男性,31岁,发现左侧隔肌角后间隙占位1个月余。MRI示左侧脊柱旁沟-隔肌角间可见类椭圆形混杂信号,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多期增强检查:病变于动脉期即中等程度强化,并呈渐进性强化,病变大小7.3 cm×7.7 cm×9.5 cm。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图1)。
-
-
游佳;
李颖慧;
吴泽航;
彭惠
-
-
摘要:
目的 探讨能谱CT动静脉期的碘含量差值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经病理确诊的胃腺癌病人104例,其中男66例、女38例,平均年龄(58.79±9.10)岁.均于术前1周内进行能谱CT检查.根据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结果将病人分为转移组(64例)和非转移组(40例).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病人基本资料、肿瘤病理特征及能谱CT参数[肿瘤最大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CT值、碘浓度(IC)值和标准化碘浓度(nIC)值以及动静脉期CT差值、IC差值、nIC差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并计算能谱CT参数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相应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转移组中肿瘤低分化,T3和T4分期,BommannⅢ、Ⅳ型占比以及肿瘤最大径均高于非转移组(均P0.05).转移组的动脉期和静脉期的IC、nIC以及动静脉期IC差值、nIC差值均高于非转移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分期(OR=4.226)、Bommann分型(OR=3.006)、肿瘤最大径(OR=3.722)、静脉期nIC(OR=4.108)、动静脉期IC差值(OR=3.992)、动静脉期nIC差值(OR=4.607)是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均P<0.05).动静脉期nIC差值的临界值为-0.35时,敏感度(0.933)、特异度(0.837)和AUC(0.918)最高.结论 胃癌病人术前采用能谱CT检查有利于评估淋巴结转移,其中动静脉期nIC差值对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高于静脉期nIC.
-
-
魏明
-
-
摘要:
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选用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的价值.方法:纳入50例胰腺癌患者研究(2019.04~2020.10),均实施多排螺旋CT(对照组)、MR(观察组)检查,统计两组诊断准确率、显示值.结果:(1)准确率:观察组(94.00%)与对照组(92.00%)相比无差异,统计值=0.1536,P>0.05.(2)显示值:观察组动脉期(117.25±15.02)、静脉期(65.28±15.24)、延迟期(64.26±13.11)显示值高于对照组,统计值P<0.05.结论:多排螺旋CT与MR在胰腺癌诊断中均具有极高价值,但MR不同时期显示值更高,可为识别早期胰腺癌提供参考,值得借鉴.
-
-
-
杨乔;
罗亚平
-
-
摘要:
患者男,65岁,主诉发现胰腺占位1个月余。患者6年前曾行右肾癌根治术,术后病理为右肾透明细胞癌。1个月前复查腹部增强CT,发现胰腺颈部右前方结节样软组织影,直径约2.4 cm,内见小囊变影,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等密度强化;右肾术区及左肾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无腹痛、腹胀、腹泻、黄疸、颜面潮红等症状。
-
-
-
-
摘要:
肝脏局灶性结节种类繁多、病理结构复杂多样,对其性质的准确诊断有助于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超声造影作为一种新型血池造影技术,通过病灶在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的增强强度与周围正常肝组织进行对比(低增强、等增强、高增强)、开始增强的部位(外周、中心)以及特定的灌注方式(轮辐状增强、结节状增强、弥漫性增强)来对病灶的性质进行综合判断.性质不同的肝脏局灶性结节超声造影灌注特点不同,以此对结节性质作出准确诊断.
-
-
党云超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质量浓度的碘海醇在腹部CT增强动脉期的显示情况,为临床选择恰当的造影剂浓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南阳市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11月至2017年11月72例临床疑似诊断腹部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同位素示踪法,根据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浓度不同分为A组和B组,各36例.给予A组患者300 mgI/mL浓度碘海醇注射液,给予B组患者350 mgI/mL浓度的碘海醇注射液,观察扫描结果 .结果 两组注射速率均为3 mL/s,A组患者动态扫描触发时间为(22.31±0.28)、实际扫描时间(28.52±0.12)s、腹主动脉CT值为(279.51±48.11)Hu,B组患者动态扫描触发时间为(21.02±0.41)、实际扫描时间(27.41±0.42)s、腹主动脉CT值为(290.24±49.42)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动态扫描触发时间、实际扫描时间、腹主动脉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浓度碘海醇在腹部CT增强动脉期显影质量高,安全性更好.
-
-
-
刘文明;
徐宝
-
-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碘图在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共90个结节,同时选取我院同时期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正常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CT增强双能量扫描,测量患者静脉期和动脉期的CT值和碘浓度,比较研究对象诊断结果.结果 经检测诊断后得知,90个结节中恶性结节共58个,良性结节共32个.CT检查:90个结节中共55个恶性结节,35个良性结节.恶性结节碘图诊断特异度为65.65%、敏感度为79.02%,从包膜的完整性上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z=-4.56,P0.05).结论 双能源CT增强碘图扫描静脉期标准化CT值和标准化碘浓度,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中存在较大有利价值,根据碘图的形态状况可使甲状腺良恶性准确诊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