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期扫描
双期扫描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特种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51304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科技传播、实用医学影像杂志、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全国第七届头颈影像学进展学术研讨会暨山西省第十三届放射学术年会、首届国际医学影像学暨介入医学学术会议等;双期扫描的相关文献由225位作者贡献,包括宋金梅、张进华、李震等。
双期扫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51304篇
占比:99.98%
总计:451384篇
双期扫描
-研究学者
- 宋金梅
- 张进华
- 李震
- 肖明
- 胡道予
- 李琳
- 沈天真
- 刘在勇
- 刘礼义
- 吴文宏
- 周维
- 张保庆
- 李芳兰
- 杜勇
- 田蓉
- 田野
- 等
- 苏丹柯
- 苏鸣岗
- 车耶
- 辛英
- 骆少明
- 黄娟
- 严志汉
- 于曰俊
- 于波
- 付文荣
- 付玉存
- 何晓
- 余小多
- 余晓龙
- 余淑华
- 侯代伦
- 侯彩芳
- 倪秀香
- 储小建
- 关韶峰
- 农俊彬
- 农俊彬1
- 凌佳龙
- 刘丽东
- 刘大亮
- 刘旺
- 刘荣亮
- 刘静
- 初京捷
- 匡安仁
- 单梅华
- 单玉喜
- 史大鹏
-
-
葛述鑫;
陈文倩;
张雪斌;
曾启龙
-
-
摘要:
目的 探讨TACE术中应用腹部Xper CT双期扫描(Xper CT Abdomen Dual Ph.Roll)技术并进行肝脏血管三维重建(以下简称Xper CT)在发现肝癌病灶和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超选化疗和栓塞上的价值。方法 收集88例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中分别行DSA常规造影和腹部Xper CT双期扫描,将术后的碘油CT作为金标准,观察两者发现的病灶数。将88例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实验组进行双期扫描联合三维重建,对照组先行常规DSA造影下尝试超选插管,对比2组准确找到肿瘤供血动脉尝试超选插管所需的次数。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并行术后碘油CT。碘油CT共显示133个病灶,Xper CT动静脉期发现的病灶高于DSA常规造影(98.4%vs 96.2%);其一次插管成功率高于DSA常规造影(90.9%vs 72.7%),但二次插管成功率较DSA常规造影低(9.1%vs 27.3%)。结论 Xper CT较DSA常规造影能发现更多的原发性肝癌病灶,并能提高一次超选插管的成功率,对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超选插管进行化疗栓塞有一定价值。
-
-
胡勤勤;
张德川;
曾国飞;
杨华
-
-
摘要:
目的 探讨对比剂分段注射颈髓双期CT血管成像(CTA)检查在颈髓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临床怀疑脊髓型颈椎病拟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进行对比剂分段注射颈髓双期CTA检查(A组),先期团注流率为4 mL/s,后期以2 mL/s的低流率持续注射,先期团注和后期低流率持续注射对比剂剂量的比率为3∶1,采用常规峰值(P1)期和延迟平衡(P2)期双期扫描,P2期扫描时间为峰值期扫描结束后再延迟5 s.选取性别、年龄相匹配的临床怀疑脑缺血拟行头颈部CTA检查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B组对比剂一次性注射,注射流率为4 mL/s,采用常规CTA峰值期扫描.注射对比剂为碘帕醇(370 mg I/mL),对比剂总量为1.5 mL/kg.对A、B组图像的脊髓前动脉(ASA)及前根动脉(ARA)的显示情况进行评分,对比P1期、P2期及B组图像ASA的CT值及其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值.结果 A组P2期图像的主观评分高于P1期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1期及B组ASA的显示率分别为50.0%和53.3%,A组P2期ASA的显示率为86.7%;P1期及P2期共同的显示率可达90%.P1期、P2期和B组ARA显示的例数和支数分别为:22例、48支,27例、106支和23例、50支,P2期图像ASA及ARA的显示明显优于P1期和B组.3组ASA CT值及其SNR、CN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期图像优于P1期及B组图像.结论 对比剂分段注射颈髓双期CTA能显著提高ASA及ARA显影质量,可以作为具有复杂血管网器官的补充CTA方法.
-
-
郑恒;
彭昌勇;
张昊;
庞大毅
-
-
摘要:
目的 分析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扫描技术对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2020年9月我院行64排螺旋CT常规扫描发现肺结节(直径在3 cm以下)患者120例,均行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及病变靶扫描,经病理证实为肺恶性结节65例(记为恶性组)、浸润前病变结节(原位癌)30例(记为浸润前病变组)、肺良性结节25例(记为良性组),比较3组CT征象检出率,对比3组支气管动脉形态、图像质量、平扫与增强扫描CT值、双时相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分析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对肺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 恶性组深分叶征、毛刺征、棘状突起、血管纠集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Ⅱ、Ⅲ型为主,浸润前病变组钙化、卫星灶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Ⅳ型为主,良性组方形征占比较高,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以Ⅰ、Ⅱ型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平扫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良性组增强扫描30~45 s、90~120 s的CT值均高于浸润前病变组(P<0.05),恶性组增强扫描90~120 s的CT值低于良性组(P<0.05);3组双期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恶性组以中度、明显强化为主,且呈快升快降模式;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肺结节恶性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84.61%、76.36%、80.83%.结论 64排CT支气管动脉双期扫描对肺结节良恶性有一定诊断价值,依据其CT征象、肺磨玻璃影中血管与支气管分型及支气管形态、强化程度等可作出准确诊断.
-
-
孔铭新;
于曰俊;
马飞飞;
张海彬;
唐世伟
-
-
摘要:
目的 通过TACE术中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双期扫描与常规DSA、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比较,探讨CBCT双期扫描在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80例肝脏肿瘤患者,术前行MSCT,术中行常规DSA造影、CBCT双期扫描和栓塞后单期扫描,并应用DSA的计算机重建软件进行CBCT扫描后的重建,然后分析患者发现肿瘤个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80例患者中MSCT共发现肿瘤122个,常规DSA影像共发现肿瘤113个,CBCT双期扫描动脉期发现肿瘤121个,静脉期发现肿瘤123个,栓塞后单期扫描(碘化油CT)可以分辨的肿瘤126个.CBCT双期扫描中动脉期和静脉期与MSC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SCT发现小病灶相对较少,而动脉期的3D血管重建,可了解更多的肿瘤供血动脉的走行.结论 CBCT双期扫描与MSCT、常规DSA造影相比虽有其局限性,但作为TACE手术术中补充检查,对手术中发现小病灶、超选肿瘤供血血管和评价栓塞程度上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疗效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
-
-
梁冬玲;
岑建;
黎丽娜;
农俊彬;
杨军克;
黄晓;
黄忠清
-
-
摘要: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8年起,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CTA检查,采用双期扫描技术,共收集明确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病例43例,作为观察组.回顾性随机收集2017年以前已经确诊的主动脉夹层的病例4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均按单期扫描方法进行检查,比较两组病例之间在真假腔确定率与破裂口位置确定率的差别.结果:真假腔确定率:观察组为93.02%,对照组为7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25,P=0.013);破裂口位置确定率:观察组为90.69%,对照组为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05,P=0.017).结论:双期扫描技术可以明显提高主动脉夹层CTA真假腔确定率及破裂口位置确定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
梁冬玲1;
岑建1;
黎丽娜1;
农俊彬1;
杨军克1;
黄晓1;
黄忠清1
-
-
摘要: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从2018年起,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CTA检查,采用双期扫描技术,共收集明确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病例43例,作为观察组。回顾性随机收集2017年以前已经确诊的主动脉夹层的病例4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均按单期扫描方法进行检查,比较两组病例之间在真假腔确定率与破裂口位置确定率的差别。结果:真假腔确定率:观察组为93.02%,对照组为72.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25,P=0.013);破裂口位置确定率:观察组为90.69%,对照组为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05,P=0.017)。结论:双期扫描技术可以明显提高主动脉夹层CTA真假腔确定率及破裂口位置确定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
谢陈
-
-
摘要:
目的 探讨CT双期扫描在诊断左房血栓与血栓前状态(PTS)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1~2016.11本院收治的105例心脏病患者,分别采用TEE、64层螺旋CT双期扫描法诊断.结果 CT检出左房血栓7例,TEE检出左房血栓5例;CT双期扫描检出PTS3例,TEE检出PTS3例;CT双期扫描诊断PTS与左房血栓的特异度、灵敏度及符合率均较高,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应用64层螺旋CT双期扫描技术可以提高左房血栓与PTS的确诊率.
-
-
储小建
-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结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以2016年3月~2017年8月本院48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观察影像学表现.以术后病理分期诊断结果 为金标准,评价多层螺旋CT影像学分期准确性.结果螺旋CT检出全部结肠癌,敏感性100.00%,主要征象为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腔内肿块、异常强化等,以手术病理TNM分期为金标准,CT影像学T、N、M分期准确率分别为93.75%、89.58%、100.00%.结论 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诊断结肠癌敏感性高,可有效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侵犯范围等影像学分期准确性良好,能够为结肠癌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指导,值得推广使用.
-
-
-
-
-
-
-
-
-
-
-
胡道予;
李震;
肖明;
张进华;
宋金梅
- 《首届国际医学影像学暨介入医学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目的:评价小肠出血性疾病16层螺旋CT(MSCT)的诊断价值。 方法:26例临床疑小肠出血患者,采用美国GE 公司Lightspeed 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导管法(4例) ,周围静脉法(22例)。均扫描前15分钟肌注盐酸山莨菪碱20mg,检查时饮水500ml,采用10mm层厚平扫后,导管法和周围静脉法分别经肠系膜上动脉3ml/秒高压注入对比剂优为显(300 mgI/ml),生理盐水1:1 稀释液40ml和优为显(300mg I/ml)80ml,两种方法分别在注射造影剂后延迟2秒,32秒及30秒,60 秒以10mm层厚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双期增强图象1.25mm薄层重建。采用多层面容积重建法(MP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CT血管造影(CTA)技术分别对动脉期、静脉期1.25mm薄层图象进行重建分析,结合原始图像和1.25mm薄层图象显示小肠出血部位及病变。与DSA和手术病理对照,评价小肠出血性疾病16 层螺旋CT(MSCT)的诊断价值。 结果:26例临床疑小肠出血患者,明确诊断出血部位23例,其中6例行DSA,5例显示出血灶,1例表现阴性,3例MSCT未发现出血灶。15例经手术病理或内窥镜证实。MSCT出血显示率88.5﹪。CT显示出血部位:十二指肠出血6例,空肠出血8例,回肠出血9例,按病变分:血管畸形3例,憩室3例。溃疡1例,肿瘤6例,肿瘤伴肠套叠2例,炎症和损伤6例,克隆氏病2例。其中15例手术者其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 结论: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诊断小肠出血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手术定位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