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肢静脉

下肢静脉

下肢静脉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566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74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30490篇;相关期刊289种,包括双足与保健、医药与保健:下旬版、上海医学影像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2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第十四届全军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010学术大会等;下肢静脉的相关文献由124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建初、杨镛、何英等。

下肢静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74 占比:1.53%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0490 占比:98.38%

总计:30991篇

下肢静脉—发文趋势图

下肢静脉

-研究学者

  • 李建初
  • 杨镛
  • 何英
  • 徐静娟
  • 时德
  • 王红粉
  • 赵玉华
  • 黄静
  • 么刚
  • 刘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汉青; 王子莲
    • 摘要: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却又可以预防的原因之一。深静脉血液不正常凝结引起静脉回流障碍,所导致的疾病称为DVT,以下肢静脉最常见;若血栓脱落通过血液循环阻塞肺动脉则引起PE[1]。妊娠本身就是VTE的危险因素。
    • 曹宏伟; 程艳芬; 王胜林; 万立野; 崔志新; 马飞龙; 邢千超
    • 摘要: 目的:评估不同CT延迟时间及扫描时间前提下320排螺旋CT下肢静脉直接法血管造影成像的图像质量,优化CT机器扫描计划,获取最佳成像参数。方法:采用东芝320排螺旋CT对疑诊下腔静脉或下肢静脉疾病的60例患者进行直接法下肢静脉血管造影,随机分成3组。相同液体量(200mL)、造影剂浓度(1∶7~1∶9)、注射速率3.0mL/s条件下,A组延迟时间50s、扫描时间10~20s。B组延迟时间30s、扫描时间20~30s。C组延迟时间20s扫描时间30~40s。所有图像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VR及MIP重建,按照4个等级评估下肢静脉图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实验组图像质量不全相同,B组与C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图像质量均为良或优,A组与B、C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且图像质量主要为良及可。结论:相同液体量(200mL)、造影剂浓度(1∶7~1∶9)、注射速率3.0mL/s条件下,320排螺旋CT下肢静脉直接法血管造影,采用延迟时间30s,扫描时间20~30s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图像。
    • 陆姿赢
    • 摘要: 33岁的吕先生(化名)开了6个小时的车,到家后,又马上坐下和老友吃饭喝酒打麻将到凌晨。第二天一早,吕先生就出现了小腿酸痛、脚肿的症状,直到返回杭州后,他到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一检查,才发现一团团的血栓已经出现在了下肢静脉。血管外科主任王晓栋主任医师提醒,这种病已经越来越喜欢盯上年轻人,日常久坐要小心。
    • 马惠; 余波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影像技术研究正常人群下肢静脉解剖变异的分布规律及该变异与各基础生理因素之间关联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行下肢血管检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717例为观察对象,将其各基础生理因素(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血压)和下肢静脉解剖变异的资料以表格形式记录,建立数据库,比较两侧下肢静脉解剖变异的分布情况是否存在差别,并分析患者个体间各基础生理因素差异与下肢静脉变异的发生情况是否存在关联。结果:717例受检者两侧下肢静脉变异呈对称性分布和不对称性分布的情况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个体内两侧下肢静脉变异的分布具有较大程度的对称性;下肢静脉变异发生与否与人群各基础生理因素差异无关。
    • 凌其英; 魏娇; 万舸; 屈艺; 唐彬秩
    •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仪辅助定位法在新生儿通过下肢静脉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经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患儿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儿行体表测量+术后胸部X线检查定位;观察组患儿行体表测量+心电定位+术后胸部X线检查定位。收集并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置管一次性到位率及置管耗时,并评估心电定位效率。结果 观察组置管一次性到位率高于对照组(92%vs 75%;P<0.05),且置管耗时短于对照组[26.5±3.0) min vs (31.8±2.8) min;P<0.05]。心电监护仪辅助定位技术在新生儿经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90.9%)和特异度(100%)。结论 在新生儿经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过程中,利用心电监护仪辅助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可提高置管一次性到位率,减少置管耗时,并具有良好的定位效率。
    • 郑凤钗; 熊晓萱; 李雪萍
    • 摘要: 目的探究早产儿经上肢与下肢置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效果差异。方法筛选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PICC置入早产儿,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下肢静脉穿刺)和对照组(上肢静脉穿刺),每组各48例,比较两组置管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且PICC留置时间更长;观察组送管困难率、导管异位率分别为4.17%、2.08%,低于对照组的16.67%、14.58%,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7.92%)高于对照组(83.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25%)低于对照组(20.83%);穿刺置管时,两组患儿心率明显加快,但观察组穿刺置管时、穿刺置管即刻、置管后5 min、置管后15 min心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PICC置管早产儿,选择下肢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优势显著。
    • 朱宇豪; 陈洪亮; 赵婕锐; 江万洪; 段小梅
    • 摘要: 目的:探讨高端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后再静脉直接法CTV在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疾病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8月于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前瞻性检查有下肢肿胀的患者共95例,①下肢动脉成像后,延迟120 s经双侧足部静脉直接注射10%稀释对比剂100 mL,行大腿根部静脉的动态扫描共30例(A组),测量各组大腿根部髂外静脉、大隐静脉和股静脉CT值,找到其峰值时间t。②直接法静脉成像共34例(B组),对比剂稀释浓度和注射方式同A组,总延迟时间T=120+t-2.5 s后扫描,并与间接法共31例(C组)比较横断面和VR图像质量。结果:大腿根部静脉CT值峰值波动大,大隐静脉时间密度曲线呈上升型、下降型、平台型和速升速降型等多种形态,股静脉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速降型、平直型,其峰值时间均难以确定。髂外静脉时间密度曲线均呈速升速降型,其峰值时间相对稳定。以髂外静脉为兴趣血管分析,平均达峰时间为(44.5±5.6)s。B组横断面及VR图像质量均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扫描速度快,经下肢CTA后再直接法CTV延迟(42.0±5.6)s[总延迟时间(162.0±5.6)s]的下肢静脉成像,静脉图像质量好,辐射剂量低,有利于临床对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病变分析。
    • 许丽珊
    • 摘要: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是临床多发病,可引起心力衰竭、抽搐、昏迷等症状,威胁母婴健康[1].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常见并发症,主要由下肢静脉内血液凝结、瘀滞导致,以肢体疼痛、肿胀、麻木、浮肿等为主要表现,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溃疡、肺栓塞、静脉曲张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因此,加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护理干预,降低DVT发生风险,保障母婴健康.
    • 肖艳华; 姜琳; 章超
    • 摘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深度与体重的相关性,推导出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置管深度的公式,提高临床新生儿置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并进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共调取24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以最佳置管深度作为应变量,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确定新生儿体重与置管深度的相关性,并推导出新生儿最佳置管深度的计算公式。结果新生儿体重与经下肢置入PICC置管深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推导公式为经踝关节处静脉穿刺置管深度=3.659×体重+17.127;经腘窝处静脉穿刺置管深度=3.320×体重+12.172;经股静脉穿刺置管深度=1.524×体重+9.596。结论根据新生儿体重推导出的置管深度计算公式,可为临床置管体外测量提供参考。
    • 段云云; 赵萍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下肢与上肢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及对新生儿疼痛程度、配合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以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A组(n=50,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与B组(n=50,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比较两组的置管效果.结果 A组操作时间、出血量、留置时间均优于B组(P<0.05).A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导管异位率、送管困难率低于B组(P<0.05).A组穿刺时、穿刺后5 min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B组(P<0.05).A组的配合度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对新生儿而言,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较上肢静脉PICC置管效果更好,利于减轻患儿疼痛程度,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儿配合度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值得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