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364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3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96567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母婴世界、当代护士(专科版)、护士进修杂志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中华护理学会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2012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文献由800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宁、于红春、夏欣瑞等。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3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6567 占比:99.83%

总计:196896篇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文趋势图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研究学者

  • 赵宁
  • 于红春
  • 夏欣瑞
  • 张旭绚
  • 文世昌
  • 文素芳
  • 朱燕双
  • 林建梅
  • 毛丽娜
  • 王丽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桂芳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老年患者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2月—2021年1月间收治的116例PICC置管老年患者,根据是否实施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并发症专项预防护理(后简称专项护理)将入选患者分配为实施组及对照组各58例,对比2组患者穿刺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调查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组一次穿刺成功、头端到位率、头端最佳率均高于对照组,平均穿刺次数、操作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组各种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97%,对照组为46.5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2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置管前,且实施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6.55%,对照组为77.59%,实施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项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提高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的穿刺准确性,降低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患者满意度。
    • 任良湘; 葛经武; 陈长芳; 秦文婷
    • 摘要: 目的:探讨循环抽吸式采血法在完全植入式输液港(TIAP)及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采血中对血常规及肾功能、电解质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设计,选取2020年7月—2021年6月在我院老年肾内科住院的经TIAP及PICC治疗的4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经TIAP采血病人20例,经PICC采血病人20例,由经过培训的2名护士同时为同一病人采血,采用外周采血法的病人为对照组,采取循环式抽吸采血法的为试验组,比较两组血常规及干化学肾功能电解质的结果。结果:两组血标本在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环式抽吸采血法可在TIAP及PICC中应用,减轻病人因反复穿刺的痛苦,避免了病人采用“弃血法”采集导管血而出现慢性失血现象,减轻了临床上因病人血管问题而出现的穿刺困难等现象,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 邹夏; 贾潋; 兰坚
    • 摘要: 目的分析静疗干预联合信息化行为干预对老年急性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治疗并行PICC术的103例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1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联合组52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静疗联合信息化行为干预。记录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护理前、护理3个月后2组患者自我健康认知[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HPLP)]、心理状态[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指数(quality of life index,QLI)]d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3个月后,2组患者治疗总依从率均高于同组护理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HPLP各维度评分、QLI各项目评分高于同组护理前,且2组护理前后差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SCL-90各项目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2组护理前后差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疗联合信息化行为干预可有效降低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不良心理状态,增强自我健康认知及治疗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
    • 李延芳; 张红; 张冰; 曹英娟; 李雪; 李玉美
    • 摘要: 目的 探讨送血管鞘的改良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就诊的496例儿童血液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选取塞丁格技术送血管鞘的PICC置管儿童患者227例,试验组选取改良技术送血管鞘的PICC置管儿童患者26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置入成功率、置入时间、7 d内维护次数以及置入过程中的出血量和疼痛程度。结果 两组在置管位置、导管直径上差异有显著性(P 0.05)。改良的送血管鞘技术置入的总成功率为100.00%,单次置管的总成功率为97.77%,平均置管时间为(15.35±0.11)s,7 d内平均维护次数为(1.03±0.01)次,97.77%没有即刻出血,2.23%少量出血,无一例患儿出现中度或重度出血。大多数3岁以上儿童的疼痛较轻。结论 相对于传统PICC置管方法,改良的送血管鞘技术穿刺成功率高,穿刺过程出血量少,疼痛较轻,平均维护次数少,减少了儿童PICC置管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儿童患者依从性。
    • 赵红梅; 刘世嫱
    • 摘要: 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在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84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生活质量、疼痛程度以及护理质量。结果研究组的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2.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29%(P<0.05)。管理后,两组的食欲、睡眠、精神、疲乏、疼痛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后15、30、45 d,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管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病区管理、消毒隔离、导管操作、操作熟练程度、文书记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用于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疼痛,还可提高生活质量及护理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曹兆铭; 张会君; 王迎春
    • 摘要: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加温充气固定装置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28例拟行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4例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干预组204例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制的加温充气固定装置行PICC置管。结果干预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中疼痛评分显著轻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穿刺置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机械性静脉炎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PICC置管加温充气固定装置的应用可提高PICC置管效率,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 赵宁; 张晓曼; 李高阳; 张瑞; 贺新建
    • 摘要: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检查在引导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行PICC置管术新生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90例,行常规PICC置管术,实验组85例,采用实时超声引导PICC置管全程,两组患儿术后均行X线摄影评估导管尖端定位准确性。如首次尖端定位不理想需进行二次调整,且再次评估尖端定位准确性,直至定位理想。观察两组患儿PICC尖端定位准确率、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首次和二次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首次PICC尖端定位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PICC尖端位置过深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二次PICC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置管(P <0.05)。结论 实时超声引导PICC置管术全过程可明显提高尖端定位准确率,降低新生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毛丽娜; 文素芳; 唐奕; 喻爱芳; 韦丽玲
    • 摘要: 目的:构建基层医疗机构新增PICC维护网点要素质量指标体系.方法:指标构建运用德尔菲法对基层医疗机构管理、静脉治疗管理、PICC维护等领域的15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结果:专家积极系数为100%,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885;两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19、0.235,且显著性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确立要素质量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结论: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性高,专家评分具有一致性,基层医疗机构新增PICC维护网点要素质量指标体系比较可靠,可以用于基层医疗机构PICC维护技术的准入评价及卫生资源分配.
    • 刘富德; 朱玉欣; 邢琰; 张欣; 张凯
    • 摘要: 目的 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之后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0月收治的应用PICC的30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304例患者中,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6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构成、BMI、吸烟史、导管腔数、导管型号、血栓史及预防计量抗凝药物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肿瘤类别、远处转移、倒锥结构、穿刺次数、调管次数及合并症是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肿瘤类型,远处转移,倒锥结构,穿刺次数,调管次数,合并症,化疗史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老年患者发生血栓的可能性是中青年患者的1.768倍;穿刺次数大于2次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可能性是一次性穿刺成功患者的4.039倍;调管次数大于1次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可能性是从未调管患者的3.789倍.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采取综合措施降低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率.
    • 余李梅; 杨艳萍; 黄梅霜; 熊翔; 王志斌; 陈小清; 杨晓星
    • 摘要: 目的探讨植入式输液港(IVAP)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化疗患者中的长期随访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茂名市中医院接受化疗的患者120例,按照患者意愿将其分为甲组(应用PICC,60例)和乙组(应用IVAP,6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情况、舒适度评分,并在最后一次随访时调查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性操作成功率均为100.00%。乙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甲组;两组患者置管后28 d的舒适度均高于置管后1 d,其中乙组患者置管后1 d和28 d的舒适度评分均高于甲组;乙组患者的满意度(96.67%),显著高于甲组(8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虽然IVAP与PICC在常规化疗患者的置管过程均安全可靠,但IVAP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患者舒适度更高,同时更能有效确保化疗患者的隐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