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静脉
上肢静脉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4983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护理学报、中国临床护理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八届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全国静脉输液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等;上肢静脉的相关文献由215位作者贡献,包括储荣仁、单海丰、周密等。
上肢静脉—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983篇
占比:99.68%
总计:25063篇
上肢静脉
-研究学者
- 储荣仁
- 单海丰
- 周密
- 李明轩
- 李章木
- 王超楠
- 邓洪儒
- 陈雷
- 刘俊英
- 吴冬梅
- 尉国莲
- 李楠
- 李欣
- 梁洁
- 严宛鸿
- 于天超
- 付喜秀
- 付秀荣
- 何旭亮
- 何盛超
- 俞杰
- 倪然
- 刁春香
- 刘丛笑
- 刘军利
- 刘利君
- 刘利君1
- 刘志汉
- 刘洁
- 刘聿秀
- 刘荣红
- 刘陶文
- 区文财
- 单沙林
- 卢燕君
- 卢袁凤
- 史玲玲
- 史艳松
- 叶德尧
- 叶鸥
- 吕可超
- 吕学思
- 吴志艳
- 吴春芬
- 吴长福
- 周乐山
- 周欣华
- 周立明
- 周骁
- 唐行珍
-
-
郑凤钗;
熊晓萱;
李雪萍
-
-
摘要:
目的探究早产儿经上肢与下肢置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效果差异。方法筛选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PICC置入早产儿,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下肢静脉穿刺)和对照组(上肢静脉穿刺),每组各48例,比较两组置管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且PICC留置时间更长;观察组送管困难率、导管异位率分别为4.17%、2.08%,低于对照组的16.67%、14.58%,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7.92%)高于对照组(83.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25%)低于对照组(20.83%);穿刺置管时,两组患儿心率明显加快,但观察组穿刺置管时、穿刺置管即刻、置管后5 min、置管后15 min心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PICC置管早产儿,选择下肢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优势显著。
-
-
段云云;
赵萍
-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下肢与上肢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及对新生儿疼痛程度、配合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以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A组(n=50,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与B组(n=50,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比较两组的置管效果.结果 A组操作时间、出血量、留置时间均优于B组(P<0.05).A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导管异位率、送管困难率低于B组(P<0.05).A组穿刺时、穿刺后5 min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B组(P<0.05).A组的配合度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对新生儿而言,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较上肢静脉PICC置管效果更好,利于减轻患儿疼痛程度,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儿配合度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值得应用.
-
-
陈绮婷;
左雪梅;
叶鸥
-
-
摘要:
目的 对比新生儿经上肢及下肢置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2月于江门市中心医院接受PICC置入的70例新生儿,依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4)与观察组(n=36).对照组行上肢静脉穿刺,观察组行下肢静脉穿刺,比较2组置管效果、置管障碍发生情况、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操作时间、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选择下肢静脉置入PICC效果更优,可有效提升置管效果,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置管障碍发生率,且安全性高.
-
-
史艳松
-
-
摘要: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肺癌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作用价值,为后续临床应用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12月本院疑似上肢静脉血栓的26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检出率以及超声特征.结果:26例患者中检出24例,检出率为92.3%,;患者血管腔内可见低回声等,根据检查结果显示处于上肢静脉急性血栓期的患者具有明显的血流信号等特征,容易分辨.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肺癌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诊出率,漏诊率较低,且有明显血流信号特征,容易辨别.
-
-
王梅
-
-
摘要: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时常会进行较长时间的输液治疗,或者继续化疗,在这过程中,常常会用到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这期间做好病人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利用导管从外周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尤其适用于需要中、长期输液治疗、肿瘤患者的化疗。就目前来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逐步发展,其技术越来越完善,但是这种方法仍然会带来一定的病发症,例如出现静脉血栓等。
-
-
刘洁;
周立明;
王超凡
-
-
摘要:
目的 观察"三位一体"针法联合冷热中药液交替浸泡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水肿的疗效及对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将97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三位一体"针法+冷热中药液交替浸泡治疗,2组疗程为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上肢水肿分级、疼痛评分、上肢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肩手关节活动度、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上肢水肿分级和腋静脉、肱静脉、肘正中静脉、桡静脉内径及最大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周径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活动度和掌指关节屈曲、近端指间关节屈曲、远端指间关节屈曲、拇指指间关节屈曲角度均明显大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三位一体"针法联合冷热中药液交替浸泡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上肢水肿疗效确定,不仅能促进上肢水肿消退,缓解疼痛,提高肩手关节活动度,还能改善上肢功能与日常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上肢静脉血流、促进静脉回流有关.
-
-
李楠;
王梅林;
王雁林;
许红梅;
杨佳
-
-
摘要:
[目的]评价中文版Maneval血栓风险评估表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置管肿瘤病人相关性血栓发生的早期预测能力.[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7年2月—2017年10月抽取滨州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25例肿瘤PICC置管病人,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应用中文版M aneval血栓风险评估表进行测评,分析中文版M aneval血栓风险评估表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等指标,进行风险评估预试验.[结果]中文版M aneval血栓风险评估表的灵敏度为0.963,特异度为0.949,阳性预测值为0.848,阴性预测值为0.953,曲线下面积为0.959,诊断临界值为30.5分.[结论]中文版M aneval血栓风险评估表对肿瘤病人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具有较好的早期预测能力,可用于评价国内肿瘤置管病人早期相关性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
-
-
-
-
陈秀文;
周乐山;
谭彦娟;
陈羽双;
陶子荣
-
-
摘要: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比较新生儿经上肢静脉和经下肢静脉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置管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以及PubMed、Web of Knowledge、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中有关新生儿经上肢静脉行PICC与经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效果比较的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符合要求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项研究,其中8项为随机对照研究,10项为队列研究,包含研究对象4 890例。经下肢静脉行PIC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RR=0.83,95%CI:0.75~0.92,P<0.05)、感染发生率(RR=0.77,95%CI:0.60~0.99,P<0.05)、导管异位发生率(RR=0.28,95%CI:0.18~0.42,P<0.05)、液体渗漏发生率(RR=0.52,95%CI:0.40~0.70,P<0.05)、非计划性拔管率(RR=0.82,95%CI:0.69~0.98,P<0.05)均低于经上肢静脉PICC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上肢静脉PICC组(RR=1.17,95%CI:1.05~1.30,P<0.05),留置时间短于上肢静脉组(MD=-0.93,95%CI:-1.26~0.60,P<0.05)。结论目前证据表明,新生儿经下肢静脉行PICC优于上肢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