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切口疝

切口疝

切口疝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03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654753篇;相关期刊224种,包括实用临床医学、国际外科学杂志、临床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3年北京第七届疝和腹壁外科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北京第五届疝和腹壁外科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中国外科周暨第16届亚洲外科年会等;切口疝的相关文献由119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基业、唐健雄、陈双等。

切口疝—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0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54753 占比:99.93%

总计:655243篇

切口疝—发文趋势图

切口疝

-研究学者

  • 李基业
  • 唐健雄
  • 陈双
  • 田文
  • 姚琪远
  • 李健文
  • 江志鹏
  • 陈浩
  • 宋晓华
  • 张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会涛
    • 摘要: 目的:探究重型对冲性脑损伤(CCBI)患者经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长垣市人民医院于2019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74例重型对冲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术中脑膨出、术后切口疝发生率、术后1d、3d、7d颅内压及术前、术后7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3,P<0.05);观察组术中脑膨出、术后切口疝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58、14.352,P<0.05);观察组术后1d、3d、7d颅内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42、13.820、13.943,P<0.05);术后7 d观察组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3、7.542,P<0.05);术后7d观察组血清NSE、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01、7.332,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脑损伤患者,可降低颅内压,减少脑膨出和切口疝发生,降低血清炎症因子与神经因子水平,效果显著。
    • 丁敏; 吴燕; 高键; 齐碧蓉; 孙懿; 浦静芝
    • 摘要: 目的构建住院期间和出院后肠造口患者发生造口旁疝的临床预测模型并验证。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的735例肠造口患者,通过LASSO筛选预测变量,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构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以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住院期间预测模型为h(x)=0.3731×性别+0.7946×年龄-0.3110×支付方式-0.4017×宗教信仰+0.0480×教育程度+0.6559×饮酒史+0.5724×身高+0.6814×术前BMI+0.1096×高血压+0.1426×糖尿病+0.4549×腹部手术-0.5996×术前放疗+0.9528×术前化疗+0.1686×术前定位-0.5236×手术时机-0.2769×手术方式-0.0457×造口部位+0.0534×造口方式-1.0191×造口性质+0.7404×腹直肌。(2)出院后预测模型为h(x)=0.7591×体力劳动+0.8255×剧烈咳嗽-0.7014×造口腹带-0.6081×术后指导+0.5874×术后化疗-0.0366×术后放疗-1.8714×排泄通畅-0.6057×腹肌锻炼+0.5857×术后体质量变化。住院期间灵敏度为0.6395,特异度为0.7346,约登指数为0.3741;出院后灵敏度为0.8545,特异度为0.8015,约登指数为0.6560。住院期间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520;出院后模型为0.9140。模型的验证结果显示:住院期间ROC曲线下面积为0.6220,出院后为0.7700,提示其预测效果较好。结论肠造口患者造口旁疝临床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造口旁疝的发生风险,能帮助临床医护人员及时筛选出高危人群,给予重点关注,并指导其重点预防。
    • 朱江; 黄海军; 庄云峰; 梅虎; 朱时雨; 杨孟选
    • 摘要: 目的比较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sublay,TES)与腹腔镜腹腔内补片修补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治疗两侧下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我院两侧下腹壁切口疝41例,随机分为2组:IPOM组21例,接受IPOM;TES组20例,接受TES。对比分析2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1周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短期并发症(切口裂开、术区积液、术区血清肿、急性肠梗阻)和长期并发症(慢性疼痛、慢性不全性肠梗阻、肠漏、疝复发)。结果TES组手术时间[(131.3±16.6)min vs.(78.3±7.8)min,t=-12.950,P=0.000]和术中出血量[(12.8±4.4)ml vs.(10.5±1.5)ml,t=-2.177,P=0.040]显著长于/多于IPOM组,术后1周疼痛评分[(3.1±0.7)分vs.(4.3±0.6)分,t=5.573,P=0.000]、住院费用[(1.36±0.07)万元vs.(3.57±0.35)万元,t=27.392,P=0.000]和术后长期并发症发生率[10.0%(2/20)vs.42.9%(9/21),χ^(2)=5.634,P=0.018]显著低于IPOM组。2组引流管放置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POM比较,TES治疗两侧下腹壁切口疝使用不同于IPOM的补片和修补方式,在术后1周疼痛评分、住院费用和长期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但TES手术时间长,操作难度大。
    • 李若凡; 高旭; 齐辉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辅助性切口腹腔镜直肠根治术治疗老年直肠癌(RC)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切口疝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老年RC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辅助性切口术式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予以左下腹斜行辅助性切口,观察组则予以脐上纵行辅助性切口。对比手术前后2组恢复情况[手术指标、肠胃功能、疼痛情况(疼痛评分)]和血液指标[血清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活性肠肽(VIP)、血清中神经肽Y(NPY)、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缓激肽(BK)]水平;观察术后伴随并发症概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而清扫淋巴结节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腹腔镜RC根治术左下腹斜行辅助性切口术式比较,采用脐上纵行辅助性切口有助于减轻患者手术出血量及术后疼痛,并减少对胃肠功能干扰,同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黄冰; 陈冰枫; 陈清辉
    • 摘要: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治疗结直肠癌、改善预后的首选措施.随着腹腔镜手术技艺的提高及各种腔镜手术器械的应用,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在临床已广泛开展.但传统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需在下腹部作辅助切口用于标本取出及完成消化道吻合重建.近年来,受到外科医生推崇的经自然腔道标本取出手术(NOSES),避免腹部辅助切口,进一步优化了腹腔镜手术的微创效果,具备美容效果好、创伤小、康复快及切口疝发生率低等优势[1].三维腹腔镜是在腹腔镜成像中采用三维成像技术,使术区视野更加精准确切,提升腹腔镜手术的空间感,有助于术者精准判断手术路径及血管神经保护[2].外科手术操作导致的肿瘤细胞医源性播散种植与术后肿瘤复发、转移关系密切,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中遵循无瘤操作原则,可有效减少或避免肿瘤细胞的播散,使得患者预后获益[3].
    • 陈文豪
    • 摘要: 背景:目前,微创右半结肠切除术已经成为右半结肠恶性肿瘤外科治疗的“金标准”。然而该术式仍存在的一个争议点在于是选择体内吻合还是体外吻合。本研究主要观察和对比这两种吻合方式在并发症方面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这项回顾性、双中心队列研究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进行。共纳入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的197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吻合方式分为体外吻合组(ECA组,n=95)和体内吻合组(ICA组,n=102)。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5年。数据分析于2021年2月进行。结果:与ECA组对比,ICA组的Clavien-DindoⅠ~Ⅱ级非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0%vs.31%,P=0.001)、伤口感染率(2%vs.12%,P=0.01)均更低。更为重要的是,ICA组5年随访期间切口疝的发生风险明显降低(1%vs.8%,P=0.01)。结论:结肠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后体内吻合可显著降低术后的短期、长期并发症(主要为切口疝)风险,效果更优。
    • 马成云; 王嘉毅; 李少华; 秦兴昌
    • 摘要: 目的探究完全腹膜外修补术治疗切口疝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4例切口疝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遵循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参照组(n=42)和研究组(n=42)。参照组开展开放式切口疝修补术,研究组开展完全腹膜外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及康复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动脉血气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76%,低于参照组的19.05%(P<0.05)。术后1 d,研究组的动脉血酸碱度(pH)、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高于参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参照组(P<0.05)。术后1 d,研究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完全腹膜外修补术治疗切口疝可改善患者的手术及康复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炎性因子水平。
    • 俞德梁; 高博欣; 刘小南; 宁鹏涛; 田小合; 徐蕾; 王启霞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日间手术模式下开展腹壁疝修补术的可行性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我院同一医疗组收治的122例采用"当日住院,当日手术"模式管理的腹壁疝修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48 h内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22例腹壁疝手术病例中,79例(64.7%)48 h内完成入院、手术及出院.腹壁疝为原发型(OR 6.804,95%CI:2.389~19.382)、腹壁疝为中小型(OR 6.395,95%CI:2.407~16.990)、术后未放置引流管(OR 0.064,95%CI:0.015~0.270)是腹壁疝手术病例48 h内出院的独立影响因素.3项指标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6(95%CI:0.760~0.911,P<0.001).结论:在规范开展高质量手术的前提下,结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实施,原发性腹壁疝、腹壁疝大小≤8 cm、术后按需放置引流管的腹壁疝手术病例48 h内完成入院、手术与出院的可能性更大.
    • 江志鹏; 周太成; 曾兵; 李英儒; 陈双
    • 摘要: 普通的缝合可视作以进针点和出针点作为着力点,使伤口对合的一种"平面"缝合.这种缝合方法一直应用在切口疝的缝合中,但存在诸多问题.缝合材料的形态学进展促进了缝合技术和缝合方法的创新.通过鱼骨线上的突起,可改变缝合的受力点,如"齿轮"的齿一样,通过连续缝合,可形成"齿轮"的组合,如"变速箱"样的结构,收紧缝线即可收缩空间,称为"立体"缝合.将"立体"缝合应用至切口疝的缝合中,可有效消除疝囊空间,确切关闭筋膜缺损,同时恢复腹壁厚度,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满意效果."立体"缝合技术将有可能为切口疝的外科治疗提供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方法.
    • 钱振渊; 牟一平
    • 摘要: 目的 介绍一种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中补片悬吊固定的简易和有效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浙江省人民医院采用"栓套"引线的方法固定补片的17例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统计悬吊固定时间、悬吊针数、皮肤渗血针孔数、"栓套"线更换次数、术后疼痛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评价该方法的操作可行性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操作,补片悬吊固定时间45~82 min,平均61.3 min;悬吊针数14~28针;皮肤渗血针孔数0~3个;"栓套"线更换0~2根;术后疼痛评分1~4分;术后住院时间2~6 d.术后未出现补片感染、移位、肠瘘、腹腔室间隔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20个月,平均13个月,未出现切口疝复发.结论 "栓套"引线法在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中十分简单,学习曲线短,操作时间稳定,不依赖于腔镜下特殊引线器具,不需用钉枪,经济适用,术后补片固定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