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封期
冰封期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水产、渔业、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409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湖泊科学、淡水渔业、黑龙江水产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全国冰工程学术研讨会、2008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中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等;冰封期的相关文献由32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卫平、史小红、赵胜男等。
冰封期
-研究学者
- 李卫平
- 史小红
- 赵胜男
- 孙标
- 杨文焕
- 于玲红
- 王俭
- 张生
- 李兴
- 李畅游
- 胡鹏
- 刘禹
- 周祖昊
- 朱乾德
- 李国华
- 裴国霞
- 贾仰文
- 刘玉萍
- 勾芒芒
- 周娜
- 李汗青
- 潘星
- 焦点
- 王东辉
- 王赫伟
- 等
- 翟平阳
- 苏惠波
- 贺华翔
- 于晓英
- 于沛芬
- 于瑞雪
- 付辉
- 余弘婧
- 傅鑫廷
- 冀鸿兰
- 刘宁
- 刘扬
- 刘盈斐
- 刘西莉
- 君珊
- 周密
- 周浩
- 周石磊
- 周鑫
- 姚植
- 姜涛
- 孙少晨
- 孙悦
- 宋爽
-
-
杨惠杰;
黄文峰;
张程;
李志军;
林战举
-
-
摘要:
为探究寒旱区浅湖冰封期分层动态与其对湖泊新陈代谢速率的影响,于2016—2019年对乌梁素海气象与冰雪条件、冰下水体环境开展原位观测,分析水温和溶解氧变化特征、冰下混合层的出现与发展动态及其对代谢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观测期内乌梁素海整体水温较高(可接近10°C),冻结期水温结构主要由稳定的上部逆温层和下部弱逆温层构成,并可逐渐过渡为融化期的上部逆温层—下部混合层结构;溶解氧由上到下衰减,甚至在底部形成缺氧区域(<2 mg/L);受盐度影响,乌梁素海中下层水温升高至一定阈值(约6~8°C)后形成冰下混合层并随辐射增加快速发展;溶解氧动态由光合产氧与呼吸耗氧平衡决定,光合和呼吸速率的时间变化主要受冰雪条件、透射辐射、水温和混合过程影响;特别是,混合过程极大地促进了光合产氧和呼吸耗氧速率,调控了水温与溶解氧结构动态.
-
-
王志超;
窦雅娇;
周鑫;
杨文焕;
姚植;
李卫平
-
-
摘要:
为探究内陆湖冰封期冰盖中微塑料的污染情况及其潜在风险,在岱海冰封期进行取样,采用显微镜观察、冗余性分析和污染物风险指数评价等方法,分析冰封期冰盖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岱海冰盖中微塑料丰度为283~1055n/L,主要检出形态与颜色分别为纤维状与黑色,粒径以<0.5mm为主;垂直方向上,上层冰与下层冰的微塑料丰度高于中层冰.微塑料丰度与总氮、氨氮与盐度质量浓度呈显著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关系并不显著.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冰封期岱海中微塑料污染程度已达中度污染,其潜在风险应引起重视.
-
-
张程;
黄文峰;
李瑞;
杨惠杰;
赵雯;
林战举
-
-
摘要:
伴随结冰过程的盐分排出是驱动冰封浅湖营养盐动态变化的关键过程,影响湖泊水质、环境与生态演变.为探究湖冰冻融过程如何改变寒区浅湖营养盐条件,采用自制定向冻结装置开展了无机氮磷营养盐溶液(NH_(3)^(-)N、NO_(2)^(-)-N、NO_(3)^(-)-N、PO_(4)^(3-)-P)的室内冻结试验,结合现场采样分析评估了冻结排出效应对典型浅湖氮磷营养盐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盐浓度、盐度(以NaCl表征)是影响冻结排出效率的关键因素;随营养盐浓度的升高,冰内营养盐浓度升高,但冻结分离系数减小;若盐度升高,冰内营养盐浓度和分离系数均增大,主要与未冻卤水泡的形成有关;3种形态的无机氮、磷酸根的分离系数均存在明显差异.将试验结果应用于内蒙古乌梁素海结冰期氮磷营养分析,计算表明湖冰冻结排盐过程不仅造成湖水各类营养盐浓度升高,同时改变无机氮素构成、氮磷比等营养结构状态;特别是若湖泊盐度发生变化,氮磷营养盐的冻结排出效率及其差异性均会显著改变,增加冰封期湖泊营养条件的时空变异性.本文结果可广泛应用于定量评价冰层冻融过程对冬季湖泊营养条件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冰封期浮游植物群落演变的内在驱动力.
-
-
蔡雨
-
-
摘要:
在后疫情时代,旅游业进入“寒冬期”,镇江文旅企业以小微规模居多,抗风险能力弱,面对疫情的客观影响,文旅企业市场断崖式萎缩、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企业生存压力巨大。要强化服务,通过多种举措发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业复苏发展,切实帮助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旅游业,挖掘自身行业潜力,顺应形势发展,推动业态转型,挺过“冰封期”进而实现稳步发展。
-
-
杨文焕;
冯栋栋;
杨芳;
李卫平;
周鑫;
姚植;
王乐乐
-
-
摘要:
冰封期湖泊与大气的气体交换受冰盖阻碍,影响湖泊溶解氧含量,进而影响湖泊水质.为探究冰封期湖泊溶解氧和新陈代谢速率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监测典型季节性冰封湖泊不同深度的溶解氧(DO)、水温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结合水质检测结果,分析冰封期湖泊DO变化及代谢速率影响因素,对湖泊日新陈代谢速率计算方法进行改进并估算冰封期湖泊新陈代谢速率.结果表明:2021年1—3月间,岱海DO浓度平均值为15.49 mg/L,并出现昼夜变化和分层现象.DO在冰封期变化趋势呈现出先逐渐升高,然后保持稳定,进入消融期(2021年3月2—11日)分层现象逐渐消失的规律.岱海冰封期净初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平均值分别为0.11和0.10 mg/(L·d),在水温未出现分层时净初级生产力呈现较高水平;之后水温沿水深方向出现分层,净初级生产力明显下降;当冰层融化后,PAR显著上升,净初级生产力又逐渐恢复至0.10 mg/(L·d).统计分析表明,岱海冰封期DO与水温、PAR、总氮等变化具有一定相关关系,且由于湖泊流域生态环境条件及冰封期物候特征不同,岱海与内蒙古其他湖泊相比,冰封期DO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
-
-
郭慧
-
-
摘要:
这里是黑龙江,祖国最北、最偏远、最寒冷的地区,冬季最低气温达-50°C,5 500余千米通航里程独有明水期、流凌期、冰封期兼具的“冰河”特点。黑龙江缓缓东流,孕育两岸,联通中俄,为沿岸地区提供了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架起了黑龙江省沟通外界的贸易往来通道。在四季分明的界江上,有这样一支铁一般忠诚、铁一般担当、铁一般纪律的海事队伍,他们坚守北疆,落实黑龙江海事局四季精准监管举措,把守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护界江水域环境整洁。
-
-
张帆;
史小红;
赵胜男;
郝若男;
翟佳伦
-
-
摘要:
为探明中国北方浅水湖泊乌梁素海冰封期水体溶解氧平衡的内在机理,于2021年1-2月在湖心处布设了一台水质在线监测浮标,收集到包括溶解氧等在内的水质数据.通过对溶解氧数据的小波降噪处理,结合气象资料,模拟分析了冰生长及稳定期内水体溶解氧的变化趋势,定性分析了水体溶解氧的平衡机理.结果表明:湖泊的日均最高产氧速率为7.19 mg/(L·d),最低产氧速率为2.01 mg/(L·d);日均最高耗氧速率为7.13 mg/(L·d),最低耗氧速率为2.37 mg/(L·d).24 h的单位时间平均最高产氧速率为0.55 mg/(L·h),最低产氧速率为0 mg/(L·h);单位时间平均最高耗氧速率为0.36 mg/(L·h),最低耗氧速率为0.08 mg/(L·h).由此说明小时间尺度下溶解氧的补充消耗不均衡导致了大时间尺度下的溶解氧不平衡,进而产生了冬季湖泊的亏氧现象.通过进一步溶解氧驱动因素与水环境因子响应关系的分析发现,浊度、水温与产氧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叶绿素a与产氧速率和耗氧速率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了这些限制性水环境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冰下水体的溶解氧平衡.
-
-
君珊;
张博;
王鹏飞;
李贺;
姜霞;
王书航
-
-
摘要:
为识别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的演变趋势,揭示呼伦湖水体氟化物浓度畸高的原因,于2015—2020年对呼伦湖入湖河流、湖周地下水、湖泊水体中氟化物(以F-计)浓度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结合2005—2014年历史数据分析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8—2019年,呼伦湖全湖水体氟化物浓度平均值在2.27~2.42 mg∕L之间,年均值为2.36 mg∕L,4个季节平均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表现为四周低、中间高的分布趋势,冬季则相反.3条主要入湖河流克鲁伦河、乌尔逊河和呼伦沟河水体中氟化物浓度显著低于湖体,分别为(1.14±0.36)(0.84±0.14)和(0.33±0.08)mg∕L,氟化物入湖通量分别为236.41、396.31和301.29 t∕a,地下水和入湖河流输入是呼伦湖水体氟化物的主要来源.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浓度主要在特殊气候地理条件引起的高自然本底环境下,受pH、湖体蓄水量和冰封作用的共同影响.研究显示,入湖河流、地下水等输入的氟化物在强蒸发作用下富集浓缩且缺少氟化物出湖途径是造成呼伦湖水体氟化物浓度畸高的根本原因.
-
-
刘玉杰
-
-
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民生离不开水,生产离不开水,一切动植物生命体都离不开水,因而治城必先治水。作为水污染治理的关键一环,中国寒区的水污染问题,一直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寒区分布广泛,典型地理模块主要包含东北地区、青藏高原区以及新疆地区等,占我国总陆地面积的43.5%。我国东北严寒地区是国家重工业城市和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受气候影响,冰封期冰层、积雪以及温度较低导致东北寒区水体自净能力差、污水处理效率低、突发性水环境污染风险高等问题,是我国寒区水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
-
-
王赫伟;
潘星;
焦点;
王俭
-
-
摘要:
以冰封期太子河本溪城区段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采样分析各项污染物在水体和冰体中的含量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太子河水体中总氮含量相对较高;在冰封期,太子河冰体中的污染物向水体中发生迁移;水体中总氮含量、总磷含量与化学需氧量显著相关。
-
-
张岩;
李畅游;
张生;
史小红;
李卫平
- 《第六届全国冰工程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以内蒙古呼伦湖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冰封过程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物在冰体和水体中的浓度及分布特征及其在呼伦湖的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封条件下,呼伦湖水体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物的含量均大于其在对应冰体中的含量,其含量均值分别是其对应冰体中的3.144倍、2.200倍和3.042倍,即低温冷冻过程对水体中的污染物有一定的浓缩效应;水体中各营养盐和有机物的空间变异性明显小于其在冰体中的;从固-液相平衡理论、结晶学理论和热力学理论三个方面对冷冻浓缩效应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研究认为,可以将冷冻浓缩效应运用到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领域,这样既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处理,也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
-